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食療與養生家常菜

中醫食療與養生家常菜

發布時間:2020-07-11 00:36:57

1、中醫食療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2、食療與飲食養生的區別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食療的含義: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食療」故名思義,即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 成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具有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溶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食療與葯膳的關系: 「食療」和「葯膳」的概念常被人們混淆,「食療」和「葯膳」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食療」是研究養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一門學科,「食療」是不加葯物,「葯膳」是食物加葯物,是一種含有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葯物,變成美味的佳餚。 「葯膳」是在傳統「食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食物與葯物相結合,運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加工方法,製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養身防病,治療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葯膳」包括:葯菜、葯粥、葯酒、葯茶等。嚴格地說,「葯膳」屬於葯物劑型之一,只是這種劑型形式多樣,品種不一,按功能分類,可分為: 益氣健脾,補血養營,氣血雙補,滋陰生津,助陽補腎, 安神益智,開胃消食,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平肝熄風,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利水退腫,潤腸通便等等。

 「葯膳」是在食療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葯療」 加「食療」,因此有「葯膳食療學」之稱。「葯膳食療學」的歷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是一門既古老而又新興的臨床實用學科,頗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青睞。

保健養身須趁早、 依據情況選食療。 若問食療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3、食療與飲食養身的區別

食療是中醫療法的一種,源於宮廷葯膳。主材為各類型的中葯材及滋補品,經過合理的烹飪加工,使食材和葯材中的成分充分混合,更加易於腸胃吸收,葯物能夠更充分的被人體吸收並起到應有的作用,而其中的實物的營養成分又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所以食療的根本是食為葯。有較長的療程周期。
飲食養身是在對的季節吃對的食物、是養身的一種方法。運動可以健身、減肥、增加肺活量、增強體質。對的飲食可以調理腸胃、調理氣血,增加維生素攝取。通過不同季節不同蔬果的不同做法,已達到營養均衡,調理內分泌等功效。
簡單的說食療是一種療法!飲食養生則是簡單針對我們怎麼吃會比較健康,什麼季節該吃什麼。而沒有什麼療法啊,療程啊。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白菜蘿卜湯,益壽保健康。吃飯先喝湯,到老不受傷。這都是說飲食養生的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4、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6、養生和食療密不可分,應當如何去食療養生?

應當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情況來制定不同的食療計劃再去進行養生。

食療養生顧名思義就是 通過吃一些事物來改變身體的一些功能素質,從而使身體更加健康達到養生的目的。這種食療養生的方法一般是以食物所起到的營養作用來治療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我國的中醫就了解到人們所吃的食物不光可以提供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而且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養生這個方面,漸漸地社會上就被人推出一些養生的配方食物和保健品,一般見得多的都五穀雜糧,葯膳等,在中國傳統之中,人們講究人們平常所吃的膳食要平衡,要講究各種食物的攝入,一般以穀物為主,其他的食物也要隨之搭配適量食用,這樣才能飲食合理。

在中醫方面,一般覺得食物補比葯物補更為有效。如果是身體比較虛的經常生病的女性,就建議食葯共補,要吃中葯進行調理,另外還要多喝熱水,還有一些滋補的的湯,這樣對女生的身體比較好。而且,一定不要太挑食、偏食,各種食物都盡量要去吃一點,最好多吃一些穀物類的食物,並且要養成吃淡食的習慣。

如果是有高血壓的人,就建議將芹菜榨成汁喝,還有可以用山楂,砂糖等配料與穀物一起煮,或者吃蓮子糯米粥,水果也是少不了的,最好多吃一些蘋果,獼猴桃,西瓜,特別對於老年人血管硬化的話最好多吃木瓜,能夠很好地幫助其血管軟化,蔬菜的話可以吃韭菜、黑木耳等等。

7、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8、中醫認為的飲食養生是怎樣的?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百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孔子度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問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答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專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屬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9、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中醫食療與養生家常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