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什麼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2、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二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3、中國古代醫學養生思想代表人物觀點及其啟示
扁鵲曾說過,中醫養生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提醒我們,平常要提高自己免疫力預防疾病,把還未發生的病給調理好,不要等病出來了才去治
4、儒家養生思想是怎樣的?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百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度。時過千年,仍有其實用價值。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問息」。這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答,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版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權。
5、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6、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7、朱丹溪的學說內容
1、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由此引伸為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故主張順應陰陽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後娶嫁,把理學的「主靜」、「收心」、「養心」說百與《內經》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說結合起來,用澄心靜慮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動。
2、相火論。相火為肝腎二臟專司,分屬於心包、膀胱、三焦、膽諸腑。相火有常有變,常態屬生理性相火,至關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動的動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動,則傷度陰耗精,變生多種疾病。針對這種內生火熱,主張應用滋陰降火的治療方法。
3、對《局方》的批評,在《局方發揮》中集中地批評了宋代官方頒布的《和劑局方》和宋元之際崇奉《回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學」。指出《局方》忽視辨證,「一切認為寒冷」,濫用溫熱香燥葯物和「一方通治諸病」的危害。主張臨病制方,反對不問病由據證驗方的醫療風氣。
4、氣血痰郁辨證治療。在雜病治療中,朱丹溪廣泛應用氣血痰郁辨證方法,尤其對郁證病機的闡發和痰證證治的論述答,均較前人深入。
5、治療中注意顧護正氣,慎用汗、吐、下等攻擊法。
6、以節欲為中心的養生學思想。主張節飲食、戒色慾,反對服食丹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