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五行養生

黃帝內經五行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0 22:13:53

1、學習了黃帝內經對生活和認識有什麼影響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所以周圍的很多人常感到疲勞、乏力、肌肉及關節酸痛、頭暈心悸、睡眠紊亂、食慾不振、便溏便秘、性功能減退等情況,以及情緒低落、心煩、焦躁、易怒、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症狀,這也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亞健康。那在醫療水平和物質條件都十分優越的現代社會,為什麼有出現這些症狀呢?早在2000多年前的《內經》就給了我們較為貼切的解釋「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學習《內經》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書中所隱含的古老的中醫養生之道時時觸動著我。《內經》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寥寥數語卻包含著極其深刻的涵義,在這里我試著簡單的解釋一下。「法於陰陽」:法,簡單的理解是效法的意思,就是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適應自然氣候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讓人不僅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能逐步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能動的改造環境,使之更好的適合人類的生存。這一理論作為養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認識到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遵從這一規律,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因此《內經》中明確的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這一觀點主要闡明了「氣候與養生長壽」的關系和「氣候對養生長壽」的影響。《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具體論述了順應四時陰陽、調攝精神的養生方法,是法於陰陽思想的具體體現,四時陰陽的盛衰消長,表現為自然景象、氣候各異,使萬物生長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須適應四時之氣,方能使自身的陰陽之氣得以平衡。「合於術數」:合,可以理解為調和,術乃修生養性之法,數是多種的意思,「合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之術。中醫養生之術種類很多,有導引按摩、叩齒漱津、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運動而達到健體強身、延年益壽。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曾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極強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飲食有節」《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以為我們總結出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食譜有主食、副食,而且闡明了各自的作用。五穀:稻米、小麥、薯、小米、高粱之類為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熱量和能量;五果、五菜為副食,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在新陳代謝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豬、牛、羊、雞、鴨之類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蛋白質、脂肪和各種氨基酸。因此「謹和五味」是飲食有節的重要方面。另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指飲食過量而傷害人體胃腸功能影響消化。《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人賴飲食五味以充養精神元氣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五味不調便可傷及五臟,故「謹和五味」便可氣血流通,筋骨強勁,五臟安和,而健康長壽。「起居有常」起居指作息的意思,有常是有一定的規律,「起居有常」是要求我們生活要有規律。《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根據季節的變化制定了與之相應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廣步於庭」、夏季「夜卧早起,無厭於日」、秋季「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我們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於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反之則會半老而衰。「不忘作勞」 作勞即為勞作,包括勞力、勞心和房勞等方面。含義有三:其一是要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其二是要告誡人們不要違背常規地勞動,注重道德養生;其三是要節制「房事」,不要妄泄腎精。而那些「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諸多方面,便可以成為一個具有很高道德修養、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養、違背常規地勞動、不節房事、不注意保護自己的腎精,必然會造成人體虛弱,加速衰老。《內經》之中所隱含的不僅僅是養生的方法,更深的理解是人處事的大道,精神的升華。

2、黃帝內經的經典處方?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葯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葯,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葯。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葯方,葯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3、學習陰陽五行養生之道看哪本書?比如說黃帝內經可以嗎?推薦,謝謝啦!

五行養生,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相信能帶給大家前所未有的領悟,祝福大家。

健康從呼吸開始,得景空氣凈化器!

讓你更加安心的學好黃帝內經,學好五行養生之道

4、《黃帝內經》講的是什麼呀?

5、結合《皇帝內經》中的五行學說說說如何養生

春天,早睡晚起,夏天,晚睡早起

6、黃帝內經對養生有用么

中醫最講究養生,因為中醫講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防為主,治為輔,爭取不得病,就知是講養。而內經是中醫道的始祖,它裡面系統而又全面的介紹了養生知識,是大方面的學問,但要具體到使用,則要有實踐做配合。內經裡面對用葯的篇幅很少,大量專的篇幅用於說明病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告誡人們要順天時,得地利,清心欲。所以要以內經為主導思想,再將現代養生成果做為手段,理論與實踐相接合才屬能成事。
希望採納

7、請問如何學習黃帝內經

推薦一本書,點書名:

《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PDF

8、《黃帝內經》中"其生五,其氣三"是什麼意思

《黃帝內經》中"其生五,其氣三"的意思是:陰陽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體現為天、地、人三氣。

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譯文

黃帝指出:自古以來,無數事實證明,人與天地自然是否息息相通並保持和諧統一,是生命長短的根本問題。而這一根本的根本,乃是陰陽。天地之間,四方上下之內,無論是世上的萬物,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經脈,都與天地自然之氣息息相通。

陰陽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體現為天、地、人三氣。人如果常常違背這些,就會被邪氣所傷。所以說,陰陽乃是壽命的根本之根本。

(8)黃帝內經五行養生擴展資料:

《黃帝內經》生之本,本於陰陽,"天人相應"為《內經》基本學術思想之一,而"生氣通天"是《內經》中"天人相應"觀的重要體現。人生存於自然之中,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故養生必須以"生氣通天"為要領 。

陽氣的生理與病理,本節將人之陽氣類比天之太陽。天之陽氣,能使天體運行不息,蒸騰溫養萬物,使萬物生長化收藏;人之陽氣具有抗禦外邪,護衛生命,促進機體生命活動的作用,五臟氣機的運行,津液之氣化,均賴陽氣的溫煦和推動。

可見,陽氣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種重視陽氣的觀點影響後世醫家,成為溫補學派的理論淵源。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附翼·求正錄》中據此提出了"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大寶論》)的著名論點。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本節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是相互通應的,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的協調統一。

"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提示養生必須在內精神專一,在外則必須順應天地陰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此「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若違背了這一規律,則內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九竅功能障礙;外致肌肉壅阻而不滑利,衛氣不固而腠理疏鬆,則邪氣為害,正氣削弱,疾病叢生而短折壽。

9、中國五行能量養生音樂

音樂療法作為藝術療法的一種,其在心理治療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麼生理上呢?除了對牛彈琴的笑談,音樂與我們的身體會否發生某種奇妙反應?古人說,最好的作曲家一定是善於調和五行的高手。因為在我們傳統醫學中,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就成了一套養身大典。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養身術中,琴排第一位,也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力量。
五音養身給你聽
據說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葯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古代的音樂和現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這一點,恰恰被中醫利用了。
音樂可以深入人心,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盪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百病生於氣」!這個「氣」不僅是情緒,五臟的臟氣也包含其中。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臟氣上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當然,我們並不是用某個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種音來調和身體。
用樂如用葯
在繁體字中,樂、葯、療三字同源,音樂與葯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系。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葯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調治的能力。
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葯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製,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葯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
用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洩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泄過度興奮的情緒。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肺、肝、腎、心、脾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竅:鼻、目、耳、舌、口
為了適應讀者的五行排序,本文以「金」打頭
中國音樂追求的清、靜、淡、遠的意境,與中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惔虛無」的法則出一轍。
心——五臟中的君主
心臟通常不會偷懶,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於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臟系統的不適。
心常見不適: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
屬心的音階:徵音,相當於簡譜中的「5」。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調》。心氣需要平和,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於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於過涼,利於心臟的功能運轉。
最佳欣賞時間:21:00-23:00。中醫最講究睡子午覺,所以一定要在子時之前就要讓心氣平和下來,過早過晚聽都不太合適。
伴茶:准備一杯紅茶,略加少量綠茶,可以補益心臟。
肝——五臟中的將軍
肝比較喜歡爽朗、豁達。我們如果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所困擾,肝就會使我們體內的本該流動的氣處於停滯狀態,時間稍久,就會逐漸消耗肝的能量,產生種種不適。
肝常見不適:抑鬱、易怒、乳房脹痛、口苦、痛經、舌邊部潰瘍、眼部干澀、膽小、容易受驚嚇。
屬肝的音階:角音,相當於簡譜中的「3」。角調式樂曲:有大地回春,萬物萌生,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順需要木氣練達,這首曲子中屬於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剛好可以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曲中婉轉地配上了較為合適的屬於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養木氣,使之柔軟、順暢。
最佳欣賞時間:19:00-23:00。這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間,一來可以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多的肝氣演變成火,另外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旺盛的陰氣來滋養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准備一杯綠茶,裡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順肝氣的作用。
脾——五臟中的後勤部長
脾是我們身體里的重要能量來源,身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幾乎都來自脾胃,經過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轉化成能量供應給各個臟器。暴飲暴食、五味過重、思慮過度等都會讓我們的脾胃承擔過重的負擔,而停產。
脾常見不適:腹脹、便稀、肥胖、口唇潰瘍、面黃、月經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宮下垂。
屬脾的音階: 宮音,相當於簡譜中的「1」。宮調式樂曲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氣需要溫和,這首曲子中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能夠很好地刺激我們的脾胃,使之在樂曲的刺激下,有節奏的進行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賞時間:在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效果比較好。
伴茶:准備一杯黃茶,略加少量紅茶,可以溫和的調節脾胃功能。
肺——五臟中的宰相
肺在身體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攜帶的氧氣都要通過肺對外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送到全身各處。也正因為肺和外界接觸頻繁,所以污染的空氣、各種灰塵、致病細菌,會在你身體抵抗力稍低的一剎那,佔領你的肺。
肺常見不適:咽部潰瘍疼痛、咳嗽、鼻塞、氣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屬肺的音階: 商音,相當於簡譜中的「2」。商調式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陽春白雪》。肺氣需要滋潤,這首曲子曲調高昂,包括屬於土的宮音和屬於火的徵音,一個助長肺氣,一個平衡肺氣,再加上屬於肺的商音,可以通過音樂把你的肺從里到外徹底梳理一遍。
最佳欣賞時間:15:00-19:00。太陽在這個時間段里開始西下,歸於西方金氣最重的地方,體內的肺氣在這個時段是比較旺盛的,隨著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間,里應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備一杯白茶,裡面少放一些紅茶和黃茶,以起到生補肺氣,同時清除肺中雜質的效果。
腎——五臟中的作強之官
腎在身體的五臟之中,被認為是人體的儲蓄機構,我們身體里所有其他臟器產生的能量,在滿足日常消耗後,都會把多餘的能量轉存到腎中,將來身體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夠的能量時,通常會從腎中抽調。長此以往,腎中的能量總的來講還是處於一種匱乏狀態。
腎常見不適:面色暗、尿頻、腰酸、性慾低、黎明時分腹瀉。
屬肺的音階:羽音,相當於簡譜中的「6」。羽調式樂曲: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蘊藏,這首曲子中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經意間運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復的、逐一的將產生的能量源源不斷輸送到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松。
最佳欣賞時間:7:00-11:00。這段時間在一天里是氣溫持續走高的一個過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在這個時間段,太陽在逐漸高升,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地受著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時能夠用屬於金性質的商音和屬於水性質的羽音搭配比較融洽的曲子來促使腎中精氣的隆盛。
伴茶:准備一杯黑茶,裡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茶葉五行
綠茶:五行屬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龍井。
紅茶:五行屬火,代表茶有川紅功夫、滇紅功夫、祁門功夫。
黃茶:五行屬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溫州黃湯、君山銀針。
白茶:五行屬金,代表茶有銀針白毫、貢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屬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附加:音樂處方
若想催眠:請聽《平湖秋月》、舒曼的《夢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
欲解抑鬱:請聽《喜洋洋》、《江南好》;
想除悲愴:請聽海頓的《創世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d小調——悲愴》、貝多芬的《第五交響c 小調——命運》;
振作精神:請聽《金蛇狂舞》、《步步高》;
若去煩燥:請聽《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鳥語》;
促進食慾:請聽《花好月圓》、《青春舞曲》;
為降血壓:請聽《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蘇行》。
紛繁喧鬧的都市,生活著我們這樣一群為俗纏身的人。每天隨日出睜眼,每夜伴月色入眠,身心疲憊,迷惑重重。
我們能在心中為自己留下一片空明地帶嗎?我們,能在寂靜無人時心無牽掛地面對自己嗎?
音樂,可以讓我們做到。
一曲洞簫聲起,鳴咽纏綿;幾處古箏弦響,芳華絕世。萬籟俱寂,只余樂音,讓我們為之沉醉,為之起舞,為之煥然一新。音樂彷彿迎合了我們身體內某種磁場的共振,直接進入我們的內心,觸碰著我們喜怒哀樂的細小纖維。
音樂和人體的神秘響應,來自於兩者之間節奏的共鳴。音樂的基礎之一便是節律,如果音樂節奏和人體的某些生理節奏和揩,生理共振就產生了。緊接著,我們的皮膚溫度、心跳速度、呼吸頻率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最終產生快樂、興奮和幸福感。在《同一首歌》的演唱會上,聽眾們狂熱地揮舞熒光棒,便是音樂帶來的興奮迷醉的效應;我們每個人在幼兒時期,聽著母親嘴裡哼著搖籃曲安然入睡,便是音樂的安神靜心的作用。
音樂是生活賜予人類的特種維生素,一張完美的解壓處方上一定會有它。這張處方的第一行應該寫下它的原則:選擇一種與你當時心境比較契合的音樂,然後 慢慢改變音樂風格,使之與你想要達到的心境相吻合。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遭到打擊的中年男子,不妨聽一聽劉德華的《男人哭吧不是罪》,在劉德華抑鬱的吶喊中,你能找到類似的心境,從歌聲中得到共鳴,讓自己徹底放鬆。然後你可以選擇一些稍微平靜的曲子,可以是羅大佑的《戀曲1990》,可以是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也可以是各輕音樂。最後再慢慢過渡到你喜歡的輕松歡快的曲子上去,這樣你的心情會慢慢地由壓抑沉痛變得輕松愉快起來。
這張處方的病症一欄,得由你自己填。是睡眠有問題,還是精神不振作?症狀很多,但都有對應的音樂療法。如果你恰好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這里有一份簡單的對你胃口音樂處方:若想催眠,請聽《平湖秋月》、舒曼的《夢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欲解抑鬱,請聽《喜洋洋》、《江南好》;想除悲愴,請聽海頓的《創世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d小調——悲愴》、貝多芬的《第五交響c 小調——命運》、振作精神,請聽《金蛇狂舞》、《步步高》、若去煩燥,請聽《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鳥語》;促進食慾,請聽《花好月圓》、《青春舞曲》;為降血壓,請聽《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蘇行》。
其實,大自然是一個更大的音樂寶庫,人類創作的音樂正是對自然各種音響的復制。金秋時節,漫步在林蔭道上,且聽風吟,細品鳥語,靜謐的自然空間里,連樹葉在空中的舞蹈都伴隨著音樂的妙響。耳朵帶領著心靈,自由地旋轉,暢快地呼吸。山間林畔,溪流潺潺,泉水叮咚,靜謐祥和的快樂是那樣的隨處可得。海邊沙灘,波濤翻湧,拍擊岸石,又帶給人一份開闊浪漫的心堵。在自然的音樂之美遍布各處,就是早晨初醒打開窗戶聽到的第一聲鳥鳴,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帶給人的寧靜和清新。
人類是何其不幸,天災人禍遍布世界,世俗煩惱時刻發生;人類又是何其有幸,享受天然的音樂,生活在大自然的各種寶藏之中。讓音樂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瓶復合維生素,時不時拿一顆出來咀嚼一番吧!

10、為什麼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巨著

《黃來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中醫學理自論的淵源,也就是說現在說的中醫理論,不管是養生的還是治病的百,理論源頭都從它那裡來。另外度,《黃帝內經》也重視養生,主張治知未病,有很多關於養生的論述,所以可以算道一部養生巨著。

與黃帝內經五行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