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極拳對哪些疾病有養生治療效果
太極拳老師一直告訴我們,太極拳不治病。我自己個人體會,活動筯骨的效果在正常練習的前提下是很有效的。
對腰脊部的疾病,如果練習得當有一定的好處,因人而異。
剛開始練習時,對於減肥有一定效果。
正確練習下,可以糾正低頭聳肩的毛病。培養人的氣質。
有些體質弱的人,可以參加,我遇到過幾個康復期的病人,一起練習,感覺他們精神好一些。
也許對於貧血有一定的效果。
正確練習的情況下,對腿部有一定的改善,不過大部分人開始練習不得法,反而不好。
經常練習太極拳會長力氣。對感冒的抵抗力也會增強。
2、長期練習太極拳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
不了解太極拳運動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極拳放鬆的意義,把太極拳的慢練、舉動輕緩誤以為是老年人的運動。其實,體育運動中,每一個發力前的動作,都首先是放鬆。只有先放鬆,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速力量。太極拳放鬆之理不但適用於太極理論,而且適用於一切體育運動之中。在學習太極拳放鬆用意的理論指導下,可以明白更多運動之理。練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至。開頭就用快速的練法,必然使有些動作過程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倒好處。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復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太極拳運動,要求心靜用意,肢體內外充分放鬆。就是說,不但肌肉、皮膚、骨節要放鬆,同時要求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放鬆。
太極拳的放鬆是用意的,積極振作的。所謂放鬆,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勁。要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注於動作過程之中。只要按照動作的虛實變化去完成動作過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則練太極拳,就會逐漸產生一種輕靈而又沉重的,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這種鍛煉方法能夠引人入勝,在練拳過程中會越來越感到趣味無窮。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陳鑫的拳論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就是說,練拳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骨節沒有一處不放鬆的地方。動作輕緩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的不放鬆之處。因此練太極拳是從動作的輕緩中求得內外放鬆的。太極拳這種放鬆用意,內外合一的鍛煉方法好處很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作用是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協調,對精神創傷、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心臟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臟病,這是因為太極拳不同於其他運動,它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鬆,使心臟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會加快心律,加重心臟的負擔;太極拳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煉,增強消化和排泄機能,所以經常鍛煉太極拳,對心臟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瘡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鬆。老年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骨骼鈣質減少,骨質疏鬆而致。太極拳運動中,有一部分動作專門練習平衡能力的,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練習太極拳時,常常一條腿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所以經常練習太極拳的人不容易會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練習時的腰部旋轉,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保持良好的體型。
3、太極拳是現代人最佳的養生方式,對身體都有哪些好處呢?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連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1.練拳
練拳:變著轉接是關鍵。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上下左右相間,左右相行。陰陽虛實。頂勁虛實,拳到身到,靜入水動如海嘯。
2.練意
練意:有為以始,無為以成。練拳要練意。形體、動作、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太極拳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
3.練松
練松:隨息放鬆是鍛煉逆腹式呼吸、拳勢呼吸的過渡功法。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基。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
4.練氣
練氣: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太極拳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5.意氣合力
意氣合力是太極拳綜合理論,練拳、松、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機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1)修身養性。
太極拳講求以柔克剛,修身養性。養性十分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極拳養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制急、制躁。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浮躁情緒十分嚴重。
有一篇文章講:中國是「急之國」,認為現代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車要高速快速,飛機要直航到達,做事要名利雙收,創業要一夜暴富等等。這些浮躁情緒到處可見,而舒緩慢穩的太極拳就可以制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緒。
(2)舍己從人,與人為善。
太極拳講舍己從人,與人為善。這也是怎樣做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練太極拳要學會吃虧,要學會捨得。在與人交手時,別人來襲擊你,而我不以氣力去抵抗,而是順著對手引進落空。表面上看是吃虧,實際上是化。
在生活中,在與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虧」,這也是處人之道。另外,要捨得,能「舍」才能「得」。學會放棄,學會割捨,坦坦盪盪面對人生和生活。
(3)寬容大度。
做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寬容大度。「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王廷的《長短句》曰:「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
太極拳要求虛懷若谷,胸襟寬闊。「虛」、「靜」才能心無旁騖,得失不計,寵辱不驚,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太極之殿堂。若心胸狹隘,斤斤計較,不會進入太極拳的高境界。
(4)謙和厚道。
古人講:「滿招損,謙受益。」學練太極拳必須去掉「滿」字,牢記「謙」字,任何時候都不自滿,都要虛心,學習太極拳是無止境的。另外,要學做傻子,做厚道之人。鄭板橋題詞「難得糊塗」。「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
傻人多糊塗,但「傻有傻福」,這樣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靜和淡定。「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鈍,但實際上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修養。「貴人話語遲」,「遲」在對一個人的評價沉著,聰明的「傻子」,厚道人,吃虧是心知肚明,心存善良,上善若水,這種人是經得起考驗的高尚品行的人。
(5)淡泊名利。
太極拳講松,怎樣松?放下「包袱」才能松。人生最大的「包袱」是什麼?就是名利。名利是人們心中「包袱」的代名詞,其實,放下名利這個「包袱」最難,尤其在當代社會,人們把名和利當作奮斗和追求的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人要衣、食、住、行,哪樣也離不了錢,錢就是去不掉的「包袱」。但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練拳之人要學會放鬆,就要淡泊名利,要行的端,做的正,不能貪婪,不能慾望太重,不能損人利己。
(6)做人要留有餘地。
留餘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做事做人都要留有餘地。給別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做事不要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在清朝,河南有個康百萬庄園,因接待慈禧太後而聞名於世。康家由明朝至滿清至民國歷經三個時期四百年的時間,蔭福十二代。
康家的家訓就是《留余》。並刻於匾上世代相傳。匾上還書有南宋時一位道人的《四留銘》曰:「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就在這種留餘思想指導下使康家富了四百年。
太極拳也講留余,拳理說:「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與人交手出拳時,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做人做事時也一定要留有餘地,說話也要留余,不可浮誇、說大話,這也是修煉品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7)尊師重道。
這是武者必備的武德。也是學拳做人的第一要務。俗話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學拳做人,最重要的是尊師重道,不忘師恩。
總之,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是修煉人格的過程。學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凈化人的心靈,太極拳必須道技並進,術德兼修。修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謙和寬厚的胸懷,清靜淡泊的心態是學好練好太極拳,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備條件。凈化人的心靈,涵養人的修為,塑造人的形象,提高人的品位,是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太極拳重在內修,就是自己修煉自己的本性。
看了上文的介紹,相信您已經了解了太極拳的養生功能,及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數不勝數,隨著科研的進步,將會把太極拳帶到另一個高度。堅持練習太極拳能預防疾病,還能陶冶情操。
4、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太極拳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容易見到,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熱愛上太極了嗎?因為太極拳極具養生意義,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做到靜心修身的作用。太極動作慢,但慢得有道理。有研究指出,太極與緩步跑同樣對心臟好,但前者消耗體力較少,適合任何人—包括病人—練習。練太極要集中精神,過程中練習的人必須調整心態,放下壓力。
有關太極拳的哲理發端於道家學說。道家的陰陽學說、道法自然學說、內丹學說和養生學說等,都對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關鍵性的影響作用,成為太極拳的基本取向。
太極拳的養身健身機理,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健腦
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意動身隨,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太極拳全身放鬆、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有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
二、練身
太極拳要求身體中正安舒,有助於防治頸椎病的症狀等疾病;太極拳強調以腰為軸,對腰背等疾病的防治效果突出;太極拳注重節節貫穿,周身一家,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功能增強;同時練極拳也是需要配上好的太極服,這樣不僅效果會更佳而且也是對太極文化的認同。武笙緣的太極服還是值得認可,之前有給家人買,穿的舒服而且也有舞台的效果。太極拳著重虛實轉換的鍛煉,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平衡性與靈活性;太極拳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的屈伸運動,對靜脈迴流心臟起到促進作用;太極拳還要求「形神合一」,意到、手到、足到、眼到,有助於視覺神經的鍛煉與視力的改善等等。
三、練氣
中醫養生主張「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太極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習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有助於加快人體氣血循環,這是葯物所達不到的效果。
太極拳有延年益壽之效
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來,太極拳明顯地向著養生保存健和醫療體育的方向發展。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持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這話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有一資料說:美國老年協會曾作對比試驗。一組老年人練健身房器材,另一組則練太極拳,結果後者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穩健,摔跤骨折比前者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器械的鍛煉要好得多。
因此,經常練極可防老人摔跤,不但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
放慢練拳的速度、降低運動的難度和強度,以及強調架式高低和運動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時而異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傾斜。但與此同時,它依舊保持了健身、娛身、壽身、醫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5、太極拳養生功的好處
6、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