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養生論

黃帝內經養生論

發布時間:2020-07-10 17:51:31

1、《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什麼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2、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上古天真論篇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的方法是怎樣詮釋的?

在黃帝內經中寫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適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天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3、<黃帝內經>論養生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順其自然,法於陰陽;志閑少欲,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能形與神俱。

4、《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5、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6、為什麼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巨著

《黃來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中醫學理自論的淵源,也就是說現在說的中醫理論,不管是養生的還是治病的百,理論源頭都從它那裡來。另外度,《黃帝內經》也重視養生,主張治知未病,有很多關於養生的論述,所以可以算道一部養生巨著。

7、學習了黃帝內經後談談平時如何養生論文

這個得靠自己,各人的感受不同!!!

與黃帝內經養生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