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功心法有哪些 練內功需注意什麼 內功怎麼練
我練習的道家龍門派性命雙修養生功,百每晚打坐入靜百分鍾,毫不誇張,進入狀態的感覺是一種享受。練功需要注意的東西度很多,不是一句話就問說明白的,意守下丹田的意念似守非守只能意會不能答言傳,自己慢慢領悟。總之,掌握正確的練功方法,慢慢領悟,每天同一時間堅持練功,疏內通大小周天,奇經八脈,十二正經。不同體質,意通和氣通的時間不一樣。堅持就是勝利!容
2、誰有正宗內功心法(要看的懂的)
《內功真傳》又名《內功四經》,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不詳。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釋並傳於世。
此書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開後,數百年間影響甚微,鮮為人知。後此書流入形意門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書因拳顯、名因人重,《內功四經》才真正成了"內功聖經"。
近年來《內功四經》頻頻見諸書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為止,《內功四經》的文字一起沒有人用白話譯讀,其內功的練法也一直沒有見人用白話詳加說明。與此情況相伴的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武林似未聞有哪門拳學用此《內功真傳》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似乎也未聞哪個人用此《內功真傳》練成了絕頂內功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一方面是頂禮膜拜推崇備至,一方面是不知所雲不見其功,不管怎麼說,這種現象都不為正常。
在發現了這種奇怪現象之後,我不禁產生了一種好奇之心,於是本著對文化遺產負責對學科學術負責對生活現實負責的態度,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盡自己所能,試著對《內功四經》進行了研讀、判讀、整理和解讀。
同樣一本書,一段文字,由於讀者底蘊不同學識不同觀念不同,見仁見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說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讀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見解。同樣的道理,我對《內功四經》的解釋,只是也只能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正確,僅僅是公開一家之言,與朋友共享一點讀書的心得體會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誤人,則本從幸甚!倘若此舉純屬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評賜教,則本人幸甚、讀者幸甚矣!
一、《內功四經》原文
1、內功經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通、透、穿、貼、松、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松,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練神練氣,返本還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勝形隨,意勁神同。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於丹田。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2、納卦經
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為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3、神運經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成為盛而能縱橫,精神足而飛騰。
內功十二大力
訣雲:底練穩步如山,堅膝屈腿如柱,襠胯內外凌集,胸背剛柔相濟,
頭顱正直撞敵,三門堅肩貼背,二門橫肘豎肘,穿骨破彼之勁,
堅骨掛彼之下,內掠敵彼之里,外格敵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龍經
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練地,固強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身堅似鐵,法密如籠,翻猛虎豹,轉疾隼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通用;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則若坐,*骨單憑;高低任意,
二、《內功四經》判讀
《內功四經》由《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四篇文章組成。
反復研讀並相互比較各篇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納卦經》只不過是對《內功經》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釋和補充說明。如果刪去《納卦經》的卦名卦象,並不影響其意思的實際表達;用卦爻解釋《內功經》是把簡單的說復雜了,把明白的說糊塗了,把平易的說玄虛了,從現代拳學的角度上講,毫無必要,實屬多餘。所以竊以為《納卦經》一篇應從《內功真傳》中淘汰出局。
細研《地龍經》,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今注家都一直認為《地龍經》是仆技專著,並且把篇中的前後左右屈伸翻轉統統都釋為仆技的內容,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以氣帥形……"與《地龍經》的前四句對換,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們是"珠聯璧合"立馬成為一篇對全方位搏擊有著普遍指導意義的拳經。
《神運經》的"以神帥氣"一節,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種位置是在《內功經》中一種是列作《神運經》的上半闋。據此我們可以猜測"以神帥氣"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頁,整理者是根據個人的見解來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個我們認為更合適的地方呢?
《神運經》中的"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沒有實際的操作意義,僅是對內功修為的功效說明--既不具操作意義,故可以排除在《內功真傳》之外,"不以為經"。《神運經》的後四句是對前四句的補充說明,"皮不存也,毛將附焉?"不提也罷
以此觀之,則《地龍經》"無名",而《神運經》"無實",至此我們不妨來個"割頭換相"張冠李戴,合《神運》《地龍》二經為一,冠之以《神運經》,倒也名符其實,不礙觀瞻。
在做完這些工作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內功真傳》的內容只有兩項,一項是《內功經》即"內功"的修煉;一項是《神運經》,即"內功"的運用。以此觀之則把《內功真傳》名字正名為《內功神運經》更為適合。所以後面整理的經文即以《內功神運經》命名。
各抄本《神運經》之後,均附有《內功十二大力》,通過分析類比可以發現,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內容早已包括於《內功經》的"格式"之內,後八力其實不是造力行為而是打法內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刪去,後八句應歸為"神運"部分。
《內功經》的的勁訣,原文用"通、透、穿、貼、松、悍(汗)、合、堅"八字概括,原抄本對這八個字的解釋,用現代語言來"聽"就象是聽江湖黑話、異域方言,真有點不知所雲。例如說"透"的意思是"速",說"穿"是"連",說"貼"是"絡",說"悍"是"萃"說"堅"是"專"是"能",又說"穿貼"是"橫豎連絡","合堅"是"橫豎斜纏",如此這般,我想即使是專業的語言學家,不看前人"注釋"也萬難想到這些字有如此有解釋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話解釋這八個字,在長期的皓首窮經依然無法格物致知之後,我開始嘗試用新的方法破譯這組字謎,終於發現如果把這個八個字分為四個片語,便可以用現代拳學的語言來解釋其中的三個:"通透"就是通順透徹;"松悍"就是柔弱剛強;"合堅"就是一體堅固,這樣就與現代的伸拔、剛柔、齊整一一對應了。
剩下來的"穿貼",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只好大膽地假設這個片語中有一個錯別字,在比較字形與草書筆法之後,我認為穿字是緊字之誤,"穿貼"當為"緊貼"。把"穿貼"變為"緊貼"之後,"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緊貼"的肌肉平附便體現在樁功的勁訣之中。現在既然有更科學的說法,原話當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認我對《內功四經》的判讀是離經叛道的--既"篡改"了經文,又否定了傳統說法,所以在下把《內功真傳》整理為《內功神運經的行為,將揭開《內功真傳》流傳史上破天荒的最異世駭俗的一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直等於拆了古建築的磚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牆,這在虔誠的文物保管員眼裡無疑是"勢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壞行為。我已料到此舉必將受到傳統衛道士的嚴厲抨擊,對此我將不意外也不後悔。
在不少人眼裡,古人的遺文神聖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燒高香供起來仰視,一個字都 改動不得,更不應該持半點異議,對此,我實在無法贊同。
我認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益於現實和能夠服務於現實。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革,科學在發展,經典也必須與時俱進,或者說,必須根據時代需要對經典做出新的解釋,只有這樣,過去的經典在現在依然經典。那種一味尊古讀經把古代經典原封不動地套在現代學科學術頭上的想法與做法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歷史的車輪不會停止也不會倒轉退回到過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與汽車並駕齊驅。學術也一樣,如果它依舊可以指導人們的行動,那麼它依然可以是人們手中的工具書;如果它已經成了純粹的文物,就讓它長眠在博物館里,而從行動的視野中消失吧。
三、重訂《內功經》
內功真傳。脈絡甚真;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千變萬化,不離根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內功之基,始於工樁,握其大要,綱舉目張: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足堅而穩。脊豎而拔,肋開而張,膝曲而伸,襠深而藏。
內功呼吸,平和從容,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吐故納新,下氣於腹。
內功之勁,如弓張弦,如水充滿,如風鼓帆,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內功之理,不玄不虛。內功行之,非易非難。神化大謬,輕慢不賢,心領神會,自知底端。
四、重訂《神運經》
以神帥氣,以氣帥形,氣隨意轉,形隨氣騰,意動神馳,神往氣升。靜則飽滿,動則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住無跡,曲伸潛蹤,翻猛虎豹,轉疾隼鷹。身堅似鐵,法密如籠,門有變化,法無定形。前後有序,左右分明,遠則追擊,近則接迎。高低任意,長短縱橫,如火如電,如水如風。
仆技之作,剛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離弓。如球如輪,滾滾不停,有感皆應,見機出鋒。不及先進,過位不停,因形就勢,拆毀無情。
莫知而達,不思而作,應變自如,源於直覺。超乎行為,出自本能,內功神運,理亦平平。
五、《內功經》解讀
傳統武術內功的修煉,與人體經絡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內勁是內氣通過貫穿相互對立的一陰一陽兩條經脈循環流注而產生,並循經過穴由近及遠層層傳導的。例如小周天功,內勁是內氣通過貫穿任督二脈循環流注而產生,然後經曲池過肩井雙關凝於手部而表現出巨大的能量的。
內氣循經絡運行,並可以在各個不同的部位凝聚。內氣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體態的變化可以影響內氣的變化,內氣的變化可以影響心態的變化。所以脊椎上拔則內氣上升,腹膈下沉則內氣下降,內氣凝聚於頭腦則應變莫測,內氣凝聚於丹田則心平氣和。
內功運動的原理和法則,不外乎陰陽轉換相輔相成的運動。不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動還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動,概莫能外這個原則。傳統武術及傳統養生功的真氣周天運行如此,軌跡拳學的軌跡運動同樣也如此--周天運行是意動,軌跡運行上形動,一隱一顯,一明一暗,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一旦明白了內功的原理和原則,你就不能不感慨傳統內功的功法是人體科學的奇跡。
內功的修煉最好由站樁開始。樁架千變萬化,形或不類,但是樁架的大形卻的一定的規范。頭要端正,背要豎直,肩要平順,領要挺拔,胸要涵虛,肋要開張,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開張,襠部要收斂,腿膝要有彈性,足底要穩健。這些都是站樁必須遵循的原則。
內功修煉時的呼吸,要心平氣和,從容不迫,要輕柔得自己都聽不到自己的呼吸的聲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頸,呼吸要採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長勻細地緩緩進行。
站樁是要講究勁意的,間架要軸向對爭,節節拔伸;勁力要通貫,大形要飽滿,氣勢要庄嚴。呼吸經過調整訓練達到特殊的要求,樁態由松樁到緊樁再到動樁,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修煉,久而久之,不知不覺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術內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復雜,內功的具體修正,要說難也不是太難,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達到目的。所以有意無意的神化內功是錯誤的,但是否認內功實修之作用的觀念也是不對的,內功的存在和通過實修證得的是怎樣的情形,只有通過身心的實證來認知和獲得,除此之外,別無二途。
六、《神運經》解讀
神、形、氣、力隨因(不僅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強。形、勢、氣、力不謀而合是內功達到神運階段的徵兆。
一個人的內功達到了神運階段,則他於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敵而動,因敵制勝,犯者立仆,擋者立摧。
比思想還快的反應出自本能。比判斷更准確的行動出自直覺。當人的原始生存體系被激活之後,一旦神識直覺到危險迫近則生存體系自動啟動度神速運轉,直截了當地將危機解除。內功神運的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說到明白處,不過是人體的生存體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則解決現實的問題而已。
七、內功的形動功法
讓身體逐節逐層凹凸次序傳導,循園運動,即內功的形動練法。實踐證明通過形動練習,即使是對經絡和內氣一無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過渦園切換出自身的功力。這似乎說明,切實的形到勢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氣到更具學術價值。
3、內功心法怎麼練
勸你不要相信那些武俠小說里的什麼什麼內功,如何厲害,那是假的。說白了內功還是氣功的一種,你找點氣功練下。先找點氣的感覺。以後氣感好點了。就學習采氣,養氣,也可以學習煉內丹。
4、易筋經內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經內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指導。「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
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
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
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
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
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
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
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
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
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
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
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易筋經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較高,因此,全套運動只適宜於體質較好的青壯年慢性病患者。
體質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選擇地操練其中幾勢或減少每勢操練次數。心腦血管和哮喘病發作期間忌用。
(4)內功養生心法擴展資料:《易筋經》內容及對後世影響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
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
「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
「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
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5、求一本基本內功心法,不要太復雜 不要太深奧
築基煉己入門要訣
內丹入門功有二:
第一步為煉己,其功成標志為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
第二步為築基,其功成標志為氣通任督。此後,便進入後天返先天狀態,一切有為之法皆不存在。社會上流傳的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葯等有為之法,均屬似是而非。
修煉內丹功,須先從有為之法入手,明了先後天及陰陽妙理。後天乃有為,先天乃無為。後天屬陽、屬動,陽中有陰、有靜。先天屬陰、屬靜,陰中有陽、有動。後天轉化為先天,即陽轉換成陰。後天陽中之陰轉化為先天陰中之陽,即所謂「道至虛無生一氣」、「無中生有」、「靜極而動」。內丹功修煉達到返先天狀態時,所有後天的有為之法、思維方式都不復存在,到此時練功者方真正進入內丹功之門。
現今,社會上流傳內丹功之文武火煉精、采大小葯、過三關之法,乃有為之法。當練功者返入先天狀態,先天元氣出現之時,如果用有為之法煉氣,那豈不又落後天。眾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此時之氣稱為營衛之氣、混元之氣。任督二脈皆通之後,進而修煉靜定功境,即老子所謂「致虛極,守 靜篤」。當靜極而動,陽生之時,即元始先天祖氣到來之候。此時,玄關竅開,採取之法要求忘卻一切思維,以無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內照,真氣綿綿。待先天氣足之時,以真意引先天之氣行走於由混元氣所打通的任督二脈之中。一旦達到先天之氣能在脈中行走,便開始了後天返先天的過程,從而正式進入內丹功修煉階段。
一、煉己口訣
盤坐寧心,松靜自然。唇齒輕合,呼吸緩錦。
手須握固,眼須平視,收聚神光,達於天心。
進入泥丸,降至氣穴。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氣暖,腎如湯煎。氣行帶脈,煉己功全。
煉己之法:當調身、調心達到要求後,接著慢慢將兩眼神光從遠處收至天心(兩眉之中間),同時輕合上雙眼。光聚天心又稱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後引此神光進入腦中泥丸宮,再慢慢降光從中脈下至氣穴。此處氣穴位於兩腎之間,臍後七分,命門前三分。行腹式停閉順呼吸法:吸氣時氣入鼻孔緩慢吸入,沉至氣穴,同時整個小腹部及兩腎向外稍擴張。氣吸至七分滿時,閉住氣,意守氣穴。閉氣時間總以不勉強力度。呼氣時,氣從鼻慢 慢呼出。放鬆腹,兩腎火熱如湯煎,此為腎中精氣發動,將要外出。精氣若有自行走動之兆,此乃關鍵之時,立即引此精氣行走帶脈。帶脈打通且順暢之後,丹田氣足矣。行功至此,效驗自知。煉己功成,按行築基。
二、築基口訣
丹田氣足,督任並行。防危慮險,依脈運行。
周天循環,暢通身融。氣歸丹田,功成法明。
當丹田之氣充足之時,意運此氣過督脈三關(尾間、夾脊、玉枕)入泥丸,順任脈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環不已,脈路暢通。此時,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紅潤,氣足神清,至此築基功成。
築基階段,氣通任督之時,須防危慮險。逐步打通督脈三關,不可心急煩燥,否則導致氣血亂竄,走火出偏。這一階段專煉混元丹田氣,此氣煉成不僅身強體健,可為人治病療傷,而且可應用於武技之中。運氣於胸腹可抗拳腳棍棒擊打;運氣至手掌測可開碑裂石。
6、內功心法
[基本內容]
一、練功姿勢: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1.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1.方法。每次呼氣都從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下丹田。
2.時間。每天依法練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者半個小時,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丹田周圍的臟器,如大小腸、腎、膀胱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會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調息守丹田。
1.方法。呼氣注意丹田,但要避免過分用力呼氣往下送,以造成丹田發熱太過,耗傷陰液。
2.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肋。
1.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肋。
2.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注意事項]
1、練本法須在靜室內,明暗強度適宜,空氣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當風。
2、凡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不寧時,不宜勉強練功,須待心情平靜後再練。
3、練功時間內應盡量避開一切干擾。凡天氣劇變、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暫勿練功。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鬆意念。臨時收功後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後再補練。
4、用本法者平時須注意清心寡慾,心平氣和,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膩之物。
5、用本法者,尚未通關之前,須戒絕房事,以免影響進程。通關後亦須有所節制,保持精力充沛。
[按語]
本法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其不足之處是必須要有安靜的練功環境和較多的練功時間
7、古人的內功心法
內功 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
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
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編輯本段]鶴拳道內功 調運內功 鶴拳道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煉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鶴拳道就是要練這種氣。鶴拳道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鶴拳道著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 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煉,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著經絡,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顏喬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沖擊。所謂「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 「練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人自出生長到成年,多則陰盛而陽衰。此「陰盛」指人體外形健美,此「陽衰」指人體內氣不足。內氣不足,氣血不能通達四梢,則人多有病,故應以削弱柔順形體之法以助內氣之增長,終達外形與內氣平衡,此練習鶴拳道之目的也。學者不可不知。
故看師者松活彈抖,竄蹦跳躍,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未達陰陽平衡就盡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傷身矣!所以學練鶴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過急。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和氣功相似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里,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里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里的俠客也不會內功
8、跪求真正的基本內功心法
你好 就我個人而言 我感覺單單為了強身健體的話渾圓樁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簡單易學 具體練法:站樁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則,四容即: 頭直、目正、神庄、氣(聲)靜; 五要即: 恭、慎、意、切、和 。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淵臨,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虛無求實切,忽失中和均。 初習渾圓樁,首先應將整體間架安排正確,在虛靈挺拔的原則下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放鬆訓練,尤其是雙肩和胸部的放鬆更需時時注意。其要求是: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橫肘,腋下全虛,屈肘環抱,,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體要求是: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圓一體。 僅站好姿勢不動,一不調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環。即不調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為保健養生治療某些慢性疾病,增長體質,使工作肌產生被動性的站樁練功,簡單易行,人人都可學會,效果良好,無副作用。站樁時間不做硬性規定,可隨身體狀況靈活的安排。站樁疲乏難奈時,功感大失,說明體內消耗大於補充,應改為坐、卧式,疲勞消失後再站。總之,要靈活、漸進地延長練功時間,不要超出身體的負擔。 練功意念 剛開始練功不必要求意念,功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體會。初學樁功全身酸痛、疲勞,容易造成肌肉緊張,姿勢變形,所以在練功中時刻注意姿勢,要常留意放鬆全身肌肉。剛開始練功時可以考慮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以緩解練功帶來的枯燥和煩躁。隨著以後練功的深入,應該慢慢放棄聽音樂看電視,專心練功。 注意事項 1、不可以在電風扇下和空調房裡練功,易感風寒。 2、功後最少半小時內不可以接觸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可以酒後站樁,不可以房事後站樁。煉功的人最好減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後想要有房事,間隔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4小時以後,否則容易短壽。 4、初習者應避免刮風、下雨、雷鳴時站樁。 5、有心臟病的人不可過度練習站樁,可嘗試減少每次站樁的時間而增加站樁的次數來過渡,積少成多。 6、感覺到胸悶、頭暈、身體疼痛者,應適度減少站樁時間或停止站樁,並尋找原因。
9、有沒有內功心法啥的
武當純陽無極功是道家功法之精華,由張三豐所傳授,此功法是武當派最高內功心法,
也是護體防身必須修煉的功法。此功內外雙修,動靜結合,內練五臟六腑,外練筋骨皮,
通過長期吸運、閉、噴氣,並配合身體外部、軀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動作的鍛煉和排打
,達到卻邪扶正,治傷除病,外可抗擊承打之功效。
練功注意事項
(1)修練者面朝東方或南方,勿亂改方向;練功時間,早上(5-7時)和夜間(12-1時
)為最佳,三四月份至秋分為練功最佳季節。農歷九月九以後為收功期。
(2)選擇空氣新鮮或樹林、湖泊邊為宜,靜功練習可以在室內或空氣新鮮環境。
(3)修練者以年滿17~25歲未婚男子為主要對象。習練者必須尊師重道,團結功友,
不能大聲喧嘩。
(4)修練者在習練前寬衣帶,使氣血舒暢,不要使身體受到約束和阻礙。
(5)已婚人在修練期間應禁止房事,同時忌辛辣刺激食物。
(6)修練此功法須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能貪多求快。
純陽無極功總訣:吸氣鶴飛起,呼氣深海底,氣形合為一,丹田是吾依。
純陽無極功動作分式
1、五指推腹
預備式:面朝東方,兩腳並立,身體中正,舌頂上齶,呼吸自然,氣神定正,氣沉丹
田,目視前方。
1左腳向左橫移一步與肩同寬,十趾抓地,腳尖內扣,肩肘松沉。兩手從身體兩側向前
抬臂伸起手掌,同時兩掌向外翻掌,由前往兩側主兩腰劃弧,將兩掌抱至兩腰胯,同時兩
腳跟離地,力達腳尖,用鼻吸氣,沉入丹田,雙腿微曲,提肛,含胸拔背。
2接上式,右掌由肋處緊貼腹部往左肚角處斜推,同時下沉用鼻噴氣,然後順著原線路
收至右肋處,用同樣的方法左右推腹六次,全身放鬆。
註:劃手為呼氣,推腹為噴氣,日久丹田內氣充實,可用拳或棍排打,增強抵抗能力
。
2、力劈華山
1以右腳跟和左腳前掌為軸,身體往右旋轉180度,同時吸氣,目視右方,轉身時右手
向外平擺至右後下方往右肋處挽掌,握拳屈肘夾肘,拳心朝上貼在右肋處,懸按在右拳上
,肘部外*%,掌尖朝後,上身盡量後擰。
2接上式,上身略往左擺,右肩下沉,右手同時從肋處往下擺至左側,至左上方往右前方
掄臂劈掌。同時吸氣,上身隨掄臂時往右轉,左掌不動,眼睛隨右手看,然後再掄臂掌,
吸氣一次後身體原地轉體還原,調息後用同樣方法做一遍。
註:此功法左右各練36次,使兩肋堅實無比,可承受擊打。
3、霸王脫袍
1左腿屈膝半蹲,右腳虛步,足尖點地於左腳旁,右手在屈膝半蹲的同時向外平擺至右
後下方往右肋處挽掌,屈肘夾肋,拳心向上,屈膝半蹲的同時吸氣。
2接上式,右腳往右前方上一步,足尖外擺,左腳隨後往右腳前上一步腿伸直,身體隨
步法向右轉體,右臂也隨之下擺至左,經上方往上方往右前方掄臂擺掌呼氣,腿右弓。
3接上式,右臂由右前方往下同右肩一起左擺,同時腿右弓步,當右臂擺至左側時下沉
,使右背肋部綳緊,右掌用勁左下懸按,肘部微曲外綳,右掌懸按在右肋處不動,上身稍
往前撲。
4接上式不停,右臂同身體一起由左往右掄臂砍掌呼氣,掄臂時肘部不要伸屈,腿部由
左弓步變右弓步,雙足不動,足尖向前。
4、霸王舉鼎
1左腳往左橫移一步成弓步,左弓上身面向左彎腰,右手同時從上經左足前抓握拳,左
臂後擺上翹成反鉤手同時吸氣,右手握拳屈肘回收,拳心朝上,貼在右肋處,左手同時由後
往前平擺按在右拳上,掌尖朝後,肘臂向外懸*%,雙手收回肋處,同時向前鏟腿,足尖上勾
離地一尺。
2接上式,右腳收回往左腳旁迅速跺地,重心隨即移至右腿,左腳隨後前跨一步成弓步
,右肋部前挺,同時左臂向上翻掌上頂,肘微曲,掌尖朝右,右手後翹勾手。
3接上式數秒種後,步法不變,上身和左臂同時往右擺,左肋部盡量擴張。然後右手不
變,左臂由上往前掄臂砍掌,同時呼氣一次。然後再隨上身右擺往左掄臂砍掌呼氣一次。
註:此功法左右各做36次。
5、蘇秦背劍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上體向左旋擰轉體,面朝左方,同時右手從下經左向右上方擺臂
勾拳,懸肘小臂和拳往外旋擰,右手同時握拳後擺至右肘部微曲,拳背對腰懸離身體,在
身體向左旋擰的同時吸氣,重心下墜。兩腿微曲略往左弓步,全身上下有一股擰拗勁,眼
看右手。
2身體迅速由左往右旋擰轉體,雙足不變動,兩腿由左弓步變右弓步,同時右手由前上
方往右後擺臂,仰掌上翹懸離身體,左拳同時由前上方變掌托起懸臂,肘略曲,掌心朝面
部,後擺臂和上托掌同時噴氣看左掌。
6、金龜亮背
1以兩腳為軸心,蹲身向右旋轉90度,同時兩掌由前向兩側往下分掌,兩掌置於左右兩
側,屈肘與肩同高,目視前方。
2右腳跟著地踏實,左腳向前進步半蹲身,兩掌由兩側向下至兩肋處成仰掌,兩腳形成
虛步目視左腳。
3兩仰掌向內轉腕,向前向下螺旋伸出,同時左腳踏實,右腳向前上步,兩掌交*成俯
掌,同時噴氣。
7、滴水穿石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直立迅速往左轉體,兩腿屈膝左弓,左腳尖內扣,轉體時呼氣,
收丹下沉,含胸拔背,雙手同時後擺變勾手。
2接上式,身體迅速向右轉成右弓步,轉身的同時左手從後向右前上方擺掌、立掌,掌
心朝右,右手從右後往左後下方擺掌,掌心向後,擺掌的同時呼氣一次。
註:擺掌時不能貼心,轉體時藉助腰部和兩肩的擺力,使身體加速旋擰轉體吸氣。
8、蝸牛挖地
1雙手十指分開,掌心懸空,支撐地面與肩同寬,右腿屈膝前弓,腳前掌著地。左腿屈
膝後翹,腳掌朝上,抬頭目視前方,身體前撲。
2接上式,身體由前往後縮,同時吸氣,低頭內勾,雙手伸直,兩腿屈膝。
3接上式,身體慢慢往前伸展,頭由下向前慢慢用勁頂,意念頭頂前頂過程中,間隔呼
氣三次,同時雙手將身體上撐,頭往上仰,右腳用勁蹬伸。同時左腳往上蹬,然後縮身吸
氣慢慢前伸,噴氣時身體兩頭盡量往上翹,雙手十指和前掌用力撐地,調息後換腿練習。
註:做此動作可增強指力,以及喉部抗擊性。
9、蛤蟆乘涼
1身體爬卧地面,雙手用力將身體撐起,與肩同寬,雙腿並攏伸直,身體懸於空中停數
秒鍾,同時吸氣,目視前方。
2接上式,身體瞬間騰空,四肢脫離地面,兩手向前伸直,兩腳向上翹起,使腹部落地
,同時吸氣,目視前方。
10、鯉魚板籽
1身體仰卧地面,雙腿屈膝弓起,腳掌撐地,雙臂握拳於兩側,肘尖頂地。
2接上式,兩腳和頭同時用力往上挺起,同時吸氣,腹部挺起數秒鍾後,猛然下沉使身
體騰空落地,落地時雙掌往上推,使背部落地,同時噴氣。反復做36次。
11、蟒蛇出洞
1身體俯卧地面,雙手從兩側往外分開向前圍合,掌心向上,隨後繼續收至兩肩處再向
前平推,小臂用力貼地,屈肘將身體向前牽引,當屈肘至90度時,雙手同時向前伸展,掌
心朝下,伸臂的同時噴氣一次。
2接上式,雙臂同時再次屈肘,身體擦地向前牽引,雙掌向前伸,同時呼氣一次,然後
又屈肘,身體向前,同時呼氣。呼氣時雙臂盡量前伸,使胸腹部盡量伸展。
12、猿猴進洞
1身體右側卧於地面,雙臂屈肘並攏縮收在胸部,兩拳握緊貼在面部,低頭,左腿屈膝
上縮,大腿貼在兩肘處,右腿微曲側貼在地面。
2全身同時用勁往內縮卷吸氣,使腰腎部鼓氣緊綳,主要是右邊。
3接上式,上身動作不變,就地翻身滾向左邊,使左側貼地。翻滾的同時右腿屈膝上縮
,膝關節壓在雙拳上,左腿往下伸直,翻滾到左側時呼氣一次。
4接上式呼氣後,再向右翻滾縮卷噴氣數秒後左翻滾呼氣,練習數遍後,換成左邊噴氣
右邊呼氣。
註:此動作左右各做36次,可增強腰部抗擊打。
13、純陽躺覺
1坐在地上兩腿並攏伸直,足前上勾。兩手從兩側向前圍合,握拳交*合抱在胸前,上
身隨兩手圍合時前撲,將胸內含拔背貼時肘貼膝,兩手圍合吸氣。
2接上式數秒後,上身往後仰卧,雙手同時向兩邊分掌擴胸,噴氣。
註:做此動作使心臟和腹部得到松緊,鍛煉了心肌的彈性和腹肌的韌性,以及背部和
腰腎。
14、銅牆鐵壁(輔助功)
1背對牆,雙足提跟蹲起,兩掌置兩肋處,提跟時吸氣。如對牆壁練時,後頭前伸,雙
手用力前撐。
2接上式,雙腳跟同時迅速落地,背部略弓撞靠牆,雙掌同時向前撐。在撞牆壁噴氣時
丹田的驚榨勁和人體的下沉後靠力聚集一起呼氣撞牆。撞牆的力量由輕到重,離牆由近到
遠逐步練習。
15、風吹楊柳(治傷)
1兩腿張開直立,兩臂伸肘微曲。以腰為軸,由上往左經後向右下大幅度翻轉旋擺上身
一周時,間歇、呼氣數次後長噴氣一次。吸氣由自己選擇方位。雙掌隨身翻轉時變換,當
身體和雙臂朝上翻頂,擺至左右兩側時掌心朝外。雙腿上下方時直立,擺至左方時右腿弓
,左腿伸直,眼看雙掌。翻轉一周後再向相反方向翻轉。
註:此動作可治療在排打中造成的傷痛。
10、內功心法?
一樓的發那麼長的東西,先問一句你自己看懂了沒?練了沒?如果自己都不明白就別拿出來誤人子弟。
心法這個東西是有的,而且在傳統武術中很重要。但這並不一定是很玄妙的東西。轉貼一篇本人以前關於武術心法有何用的答復:
武術的心法,就是練武時候的意識活動。中華武術,無論什麼門派,都有拳的練法,用法和心法。三者兼全才算得上市中華武術。這也是傳統武學區別於現代散打的地方。
舉個例子,你提一桶水,在你知道裡面有多少水的時候,你就會用相應的力量去提。但如果你去提一個空桶,但你一直都認為那個桶是裝滿水的,那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你至少會一下子把桶舉得老高,甚至可能讓自己失去重心。這就是心的作用。武術心法也就是這個原理。
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門入門的時候都是用這種心法。在練每一個拳式的時候盡量把意念放長放遠。練的時候要感覺面前有一個對手中了你的招就飛出好遠。長此以往,就可使身體松活,發力順暢。
當然,以上只是舉例說明。講的也只是一種比較普通的心法。當你深入學習的時候又會用別的心法練拳。甚至和上面所說的背道而馳。這並不奇怪,每一種心法都會有不同的作用,練出來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你是練武的,那要找心法很容易,就是拳譜裡面那些關於行拳時候的意識活動的話,這就是練拳的心法。
易筋經洗髓經是比較高級的東西,你沒到那個份上,看了也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