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體育養生的概念,並結合自身體會論述太極拳的養生功能
體育養生學是指利用中國傳統zd的健身思想與方法,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健身活動,從而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保養身體的目的。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學已有五千年歷史內,是先民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出的一門學科。其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養生學講的是練養理論與方法,它又包括養生境界、人生哲學、人生藝術等豐容富內容。與人於己都有很多好處,建議選修。
2、太極與養生的理念心得
億萬年來, 自然界中, 日經月行, 星環辰繞, 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 石磨而狀卵, 石滾水注, 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 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展了科學技術, 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 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 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 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 點即是無限小的圓, 螺旋則是圓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 乃是乾坤大道
太極有五行,五行和則圓,養生亦可圓也。
體亦分五行,五行相生則身亦圓矣,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相生相剋,制化變化規律與臟腑循環,亦之圓也,養而生,養五行,無養怎得生,養可養其性、養其心、養其神、進而則養其身,性不合心不凈則神不清,神不清則身不平。其根源為五行不通,無循環,而無圓也,謂之養之圓乃合乾坤大道。
3、學習太極拳的心得怎麼寫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學練太極拳的一些心得體會:
打太極拳可以修身,所謂修身就是保持身體健康。有人說修身可以去健身房,一樣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那麼修心就不是其他的練習可以代替的了。
首先要放下的不僅是肌肉,更重要的是這顆心,要甘做小學生,讓自己變成一個空的容器。記得練起勢時,老師教我們要先全身放鬆,不僅要放鬆身體,還要放鬆心。當時我對此體會不深,現在我明白了心松身才能松。練太極拳可以治失眠,當晚上睡不著的時候,醒來又心煩,
看到什麼都不舒服,這時候到一塊清靜的地方慢慢擺動心中的太極,不苛求姿勢的完美,可以隨心所欲,不強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氣,適可而止。其實夜晚和清晨是練太極拳的最佳時刻,在修練中那種體會只有等真正練過之後就會明白。練太極拳可以去除雜念,在修練中要不逆心而練,有雜念浮出便會被鬆弛的神經消退,所以太極者無心是有根據的。練太極拳可以保持心靈寧靜。練太極拳最好的環境就是一個人,四周沒有任何東西打擾,沒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連聲音都沒有,那是修練太極拳的最好環境。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民族體育遺產之一。
我國人民長期鍛煉中的實踐證明:它即是一種合乎生理和體育原理的健身運動,又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流傳幾千年,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是練習;二是練氣,或者說是練功;三是練心。
很感謝我入學的老師提供這樣鍛煉身體的機會,也很感謝老師能傳授這么好的功法給我,讓我受益無窮。今天的功效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我覺得我很幸運,所以我會珍惜太極拳所結的緣分,堅持不懈的學練下去。在此我想真誠地說一聲: 謝謝老師!
4、求學習太極的心得.
學習太極的心得 自去年開始學習太極拳,我改變的過去對它的看法。過去的我學習它只為了好奇和好玩,而現在的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真正發現了它的內涵。雖然它很難學,但,仍然要想學它。 每個人開始學太極拳,老師一定教誨要放鬆,但是因自己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懷疑太極理論的真實性,往往產生不用力、勁等怎麼能把人輕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練拳時手臂用著僵硬的力,結果造成全身緊張,各關節轉動不圓,每個動作為了好看而故意擺姿勢,從練拳勁路上分析產生了斷勁,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與健身和技擊不利。 首先,學拳開始,動作要規范,每一勢要做到位,通過擺好姿勢檢查腳手是否和身體正中線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產生的合力為原則,通過把腳手骨骼調節順,便於保持攻防最佳間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外形帶動身體轉動劃圈,注意外三合的協調配合。 其次,當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外三合基本能協調配合後,意念開始以身體帶動外形練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於身體,身體通過節節貫穿保持氣血傳遞,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有蠕動感,使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能夠轉動,手落下時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掛了一件服裝,袖子下擺自然,如無垠樹上掛著三尺羅衣,隨風盪漾。手臂上擺時,手指向上,手臂盡量和身體中垂線保持平行,身體以脊柱為軸保持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能通過身體把圓圈轉出來,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轉圈,並且通過身體傳遞,下至腳底甚至穿過地下循環再反傳至頭頂而完成身體大循環即大周天,有利於氣血流暢,能很好的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對防身技擊更有實效性。 最後人才能在一種自然態中練拳練功,一切功夫都體現在日常練拳當中,如拳論中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如書法行書到草書的過渡,要的是一種氣勢,也體現了拳道的一種藝術,從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實戰中,一切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不和對方有一絲的抵抗,一有對抗就轉動變化,而意識始終在先,始終在松空中控制對方,才能做到發放人隨心所欲。 老師的悉心點撥下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太極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招法既體現了武打的技擊性,又體現了其本身的藝術性。它要求順隨舒適,以柔見長,自然輕靈,松沉圓滿為宜,而又強調用意不用提力,動則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伸屈剛柔,於似松非松之間,當達到一定程度,須求意與氣結合,即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學太極拳,應該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強體、以武養神。讓「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口號從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
5、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6、求一篇學習太極拳後的心得體會
我個人認為 一: 太極拳首先有氧運動 可以減肥而且不反彈 女生減肥很合適。二:太極拳很練下盤功夫對腎臟有好處,我個人每次打完一套 渾身都會很舒服 手腳會暖洋洋。是個不錯的運動,其中還蘊藏我中華文化 ,比起跆拳道那更是養生的修行,支持國產呵呵
7、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8、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斗爭著,經常在抗病中生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我國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講的全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則鄧不侵,體壯則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極拳運動便是這些道理的切實體現。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說成是中國醫孕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健導、養生、延年的目的。
武術分為內家拳及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以練筋、水支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叮三,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中之行功。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循環,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人,由於自然規律,由少而壯而中,逐漸衰老,這是客觀規律。在衰老之年通過武術鍛煉,延緩人體生理老化過程,使衰老的各類細胞,逐漸強健起來。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適當、合理地鍛煉,同時還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心情愉快等各個方面。單純的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容易奏效的。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要做到「放鬆」, 「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以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求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全是這些理論。
有人一練就想成為武術權威,這是不可能的。一般的練功,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思是說,練武功必須持久,逐步提高,與讀書寫字的道理一樣。
氣功養生的機理
氣功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首先是因為通過練氣功,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為運用氣功各種功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健康長壽。
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在其所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較詳細地闡明了氣功養生的道理,現引用幾點如下:
1. 培補元氣,扶正法邪
在氣功學理論中,貫穿著「以氣為本」的論點,在方法鍛煉上,也強調培補元氣以固本的指導觀點。那麼,氣功是通過何種機理而實現培補元氣這一作用的呢?《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氣功培補元氣機理的精闢闡述與概括。祖國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谷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臟,敷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恆,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范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練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因秘,脾陽得腎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為食慾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谷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索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慾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之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 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即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又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之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2. 調節陰陽
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也證實氣功對陰陽平衡的調節性影響是廣泛存在的。祖國醫學認為,形、精可以轉為功能,此乃陽源於陰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機體功能亢進時,則可使形、精耗傷。氣功鍛煉入靜後,則交感神經興奮強度減弱,氣體代謝降低,高反應狀態得以糾正,亢強的功能得以調整,這些都是氣功抑陽扶陰作用的具體表現。氣功的補陽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根據「腎虛」的理論分型,觀察到腎陽虛者,練功後出現的四肢由厥冷變暖,尿酮類固醇恢復到正常水平,血漿三磷酸腺苷。環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等變化,都是氣功補陽作用的體現。氣功調整陰陽動態平衡的作用,是通過「抑亢扶弱」的雙調制效應而實現的,此作用並在不同層次水平上表現出來,這就是氣功治病、保健的機轉所在。
3. 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氣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過「通經活絡」來實現,臨床上觀察到,經絡不通、氣血不調的患者,其肢體兩側經絡測定值不等或差數懸殊;練功後,凡氣血弱者,通過練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練功過程中,還觀察到經絡感測明顯和內氣循環任、督和其他絡脈運行等現象,這都是氣功通經活絡作用的具體表現。
以上是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對於氣功益壽保健機理的詳細闡述。說明了氣功是一種極好的強身健體方法,每一個欲想身體健康、「盡終其天年」的人都應該努力學習,刻苦練功,真正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葯學的這一寶貴遺產。
9、學習太極的心得
太極拳以「用意不用力」為主的舊功拳,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健身拳術。但不等於不具有攻防含義,它和其它拳術一樣,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因此攻與防仍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太極拳運動的最高階段表現形式。所謂攻,就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打擊對方的活動;防,是指太極拳運動員和對方搏鬥時,防禦對方的攻擊活動。所以太極拳運動,特別是太極推手;就是圍繞著各種攻防動作,組成沒有固定程序和范疇的搏鬥動作。一旦進行實戰,除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外,還有打、踢、拿、摔等攻擊方法;架、格、閃、掛、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過程中,還講究攻防的戰備戰術。如「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擊之」。隨機應變,攻防轉化自然,運用自如。由此可見攻與防是對立又統一的。進攻、防守、再進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辯證關系,對提高運動員攻防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每個人開始學太極拳,老師一定教誨要放鬆,但是因自己思維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懷疑太極理論的真實性,往往產生不用力、勁等怎麼能把人輕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練拳時手臂用著僵硬的力,結果造成全身緊張,各關節轉動不圓,每個動作為了好看而故意擺姿勢,從練拳勁路上分析產生了斷勁,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與健身和技擊不利。
首先,學拳開始,動作要規范,每一勢要做到位,通過擺好姿勢檢查腳手是否和身體正中線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產生的合力為原則,通過把腳手骨骼調節順,便於保持攻防最佳間架。在此基礎上注重以外形帶動身體轉動劃圈,注意外三合的協調配合。
其次,當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外三合基本能協調配合後,意念開始以身體帶動外形練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於身體,身體通過節節貫穿保持氣血傳遞,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有蠕動感,使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能夠轉動,手落下時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掛了一件服裝,袖子下擺自然,如無垠樹上掛著三尺羅衣,隨風盪漾。手臂上擺時,手指向上,手臂盡量和身體中垂線保持平行,身體以脊柱為軸保持左右對稱,上下協調,能通過身體把圓圈轉出來,一切動作都是為了轉圈,並且通過身體傳遞,下至腳底甚至穿過地下循環再反傳至頭頂而完成身體大循環即大周天,有利於氣血流暢,能很好的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對防身技擊更有實效性。
最後人才能在一種自然態中練拳練功,一切功夫都體現在日常練拳當中,如拳論中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如書法行書到草書的過渡,要的是一種氣勢,也體現了拳道的一種藝術,從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實戰中,一切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不和對方有一絲的抵抗,一有對抗就轉動變化,而意識始終在先,始終在松空中控制對方,才能做到發放人隨心所欲。
練武術練的是對自已身體的敏感程度。有二層意思:1,對自己身體內部的敏感,可以靈活支配自己的肢體,2,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當受到外界打擊時,身體會自發的作出動作規避傷害。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人是一個重心支撐體。
前不久看了一個叫功夫天下的論壇和徐世煕網站。其中有很多關於功夫和太極拳和論述,看後感覺受益很多。
關於太極拳:很有爭論,自己也知道練的是太極操。徐老師的這就是太極拳的視頻一下子讓人明白了。棚捋擠按,以前看都不看的東西,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也說明徐老師是有很多體會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須要靠基本功才能發出來。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穩定性。最起碼的練習:站樁,俯撐之類。不管練什麼,基本的東西都要有。
有了點進步,別顯擺。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沒功夫,別人會忽略你。別給自己找麻煩。
老師的悉心點撥下我對太極拳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太極拳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招法既體現了武打的技擊性,又體現了其本身的藝術性。它要求順隨舒適,以柔見長,自然輕靈,松沉圓滿為宜,而又強調用意不用提力,動則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伸屈剛柔,於似松非松之間,當達到一定程度,須求意與氣結合,即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學太極拳,應該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強體、以武養神。讓「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口號從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