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之要

養生之要

發布時間:2020-07-10 13:29:37

1、養生之道最主要

從食物營養防癌的14個建議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肥胖與癌症的關系比人們一般所知更為密切。 研究人員列出了6種受肥胖影響較大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胰腺癌、直腸癌、子宮癌、腎癌和乳癌。 此項研究成果綜合了全球7000項癌症成因研究,歷時5年得出。研究認為,肥胖對癌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多餘的脂肪會影響人體激素平衡。 研究指出,脂肪細胞能釋放雌激素,增加女性肥胖者患乳癌的風險。此外,研究還顯示:腰部脂肪細胞能促使人體產生生長激素,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 植物性膳食的重要性 選擇果菜、豆類的植物性膳食,但並不意味著必須素食。 總部設在英國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過去也曾在「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報告中對膳食提出14項建議,這些建議可作為防癌的參考: 1. 食用營養豐富的,並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多樣化膳食,選擇富含各種果菜、豆類的植物性膳食,但並不意味著必須素食,不過,應該讓植物性食物占飯菜的2/3以上。 2. 保持適宜的體重:避免體重過低或過高,並將整個成人期的體重增加限止在5公斤之內。 3. 堅持體力活動:如果從事輕型或中等體力活動的職業,則每天應進行約1小時的快步走或類似的運動,每星期還要安排至少1小時的較劇烈出汗運動; 4. 鼓勵全年多吃蔬菜和水果,使其提供的熱量達到總能量的7%,全年每日吃多種蔬菜和水果,每日達400克至800克。 5. 選用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的植物性主食,應占總能量的45%至60%,精製糖提供的總能量應限止在10 %以內。個體每日攝入的澱粉類食物應達到600克至800克,還應盡量食用粗加工的食物。 有節制性的飲酒 6. 不要飲酒,尤其不應該過度飲酒。 飲酒要有節制性。 如果要飲酒,男性應限制在2杯,女性在1杯以內。孕婦、兒童及青少年不應飲酒。 7. 肉類食品中的紅肉(指牛、羊、豬肉及其製品)的攝取量應低於總能量的10 %,每日應少於80克,最好選擇魚和禽類。 8. 總脂肪和油類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15%至30%,限制脂肪含量較多,特別是動物性脂肪較多的食物,植物油也應適量,且應選擇含單不飽和脂肪並且氫化程度較低的植物油。 9. 限制食鹽:成人每日從各種來源攝入的食鹽不應超過6克,其中也包括鹽腌的各種食品。 10. 盡量減少黴菌對食品的污染,應避免食用受黴菌毒素污染或在室溫下長期儲藏的食物。 別吃燒焦的魚肉 11. 食品保藏:易腐敗的食品在購買時和在家中都應冷藏或其他適當方法保藏。 12. 對食品的添加劑及各種化學污染物應留意其安全用量,亂用或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健康。 13. 營養補充劑:補充劑不能減少患癌的危險幾率,大多數人應從飲食中獲取各種營養成分,而不是營養補充劑。 14. 食物烹調:在吃肉和魚時用較低的溫度烹調,不要食用燒焦的肉和魚,也不要經常食用炙烤、熏制和煙熏的魚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除了對膳食提出14條建議外,也建議人們不要吸煙。
求採納

2、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3、請問,道教所說的「養生之要,首在養心」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請具體解釋和說明。

說起中醫養生之道,內容十分豐富,諸如飲食調理,食療養生,睡眠起居,養心調神,節欲保精,針灸按摩等等,不一而足。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如此看來,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葯,而首在養心調神,注意心理衛生,則高齡有望。

來源:http://cache.baidu.com/c?m=2c5bb529c7151b80d937a74f14&p=9d63c54ad5c319fc57e9cc287f5f&user=baidu

4、養生之道

5、養生之道?

6、道教為什麼說「養生之要,首在養心」

在如此眾多方面,深究起來,最重要的應首推「養心調神」。養心養性可稱是養生之道的「道中之道」,調理精神為調理機體之先,這點從歷代養生專著專篇的名稱就可看出。相傳商代有的《彭祖養生攝性論》,漢代王喬的《養性自身經))及梁代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均是以養性概括養生。「性」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心理方面,與養心內涵相近。所以古人將養心放在養生的突出地位,起主導作用。人生三寶——精、氣、神,這三者中神為最重要,神是精、氣的集中體現。古人有喻:「神為車,氣為馬。」《養神氣銘》指出:「神者氣之子,氣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神去則形腐。」神產生於氣,寓舍於形,但卻對形、體、精、氣起著主宰作用,是它們存在的價值和標志。精與神的關系,《固精法》形象地喻為「神似火,精猶油」。精可以理解為人體物質基礎,這種物質生命活動整體集中概括就是「神」,如燈之焰。一個人養生長壽,要必須抓住三寶一一保精、蓄氣、養神。要以神蓄氣、以神攝精。這里,不妨舉兩個淺顯的事例來說明養生中心理和生命的關系。一是幾年前,美國波士頓有一80歲老翁因車禍死去,醫生在解剖屍體時意外發現,死者體內血管硬化,心臟比正常人大一倍,有慢性腎炎,肝臟中原來血運已經堵塞,但卻從附近另闢了一條血液通道來代替。他的每一種疾病都是致命的,卻不明白他為什麼還能在路上行走。詢問死者妻子時說他生前一向生活得很好,並且自認為非常健康,經常到處走動。這是由於死者生前有著樂觀的精神和生存的意念,結果動用了身體中的後備力量,很安然地活下來。事實上,如果悲觀失望的人,就是機體完全健康,也必弄得百病叢生,無法生活。位科學家說得好:「希望,是一切疾病的解毒葯,生存是意念抵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再是有位匈牙利科學家,幼時患白喉,醫生斷定他活不了多久。在24歲時又因營養不良而體弱,醫生認為他最多隻能再活6個月,但由於他堅持自我心身調理,卻享年103歲。人的生命活動中精神因素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養生中調攝精神養心修牲應是主導方面。這一點,對於老人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老人精氣不足,怒火易熾;耳目不明,易起疑心;處境不順,多有抑鬱。故不僅應注意起居、飲食、行動等方面直和、宜平、宜緩,更應注意統之以心安神靜為要旨,要求於此排遣不良情緒。元代王隱居《衰老論》說:「蓋年老養生之道,不貴求奇,先當以前賢破幻之詩,洗滌胸中憂結,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發……神慮不邪思。」尤乘集《療心法言》中載:「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葯。」

7、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按時。
1、按時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在感到十分累之後才會去休息睡覺。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不能再勞累過後才去休息,平時要做到勞逸結合。
過度的疲勞為疾病留下了隱患。而工作一段時間就休息一會,注意勞逸結合,不僅會很快消除疲乏感,還能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人體的陰陽氣血也可以得到調整平衡。
2、按時鍛煉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質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輕化趨勢,即青壯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驚人,這些都與他們不鍛煉、吃得過多和喝酒過多有關。所以,青年人應該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每天按時鍛煉,養成習慣,對健康大有裨益。

3、按時喝水
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這時已經遲了,喝水要平時帶著喝,不能再渴的時候再去。經常喝水的人比老不喝水的人患上結石的幾率要小得多。
而且,還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疾病有預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動脈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風病人,以及對水相對需要較多的孕產婦、青少年和嬰兒,更應該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
4、按時體檢
每年的健康查體中,經常發現相當多的嚴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結核、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實,許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覺是很難早發現的,只有定期去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從而早期治療。所以,要定期去醫院體檢。
5、按時如廁
很多人都是當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這樣做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而受到損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糞便和尿內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吸收,導致「自家中毒」。因此,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定時解大便可防治便秘,並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病機會,對痔瘡病人也有益處。

6、按時睡覺
晚上不能熬到自己非常困的時候才去睡覺,這樣容易是身體機能退化。要做到按時睡覺,不能熬夜。
7、按時吃飯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時就餐,而是不餓不吃飯。這種做法容易損害胃,也會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因為食物在胃內僅停留四至五小時,人感到飢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時會對胃液進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與養生之要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