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談你對孔孟思想和老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認識
一 孔孟思想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准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准,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各諸侯。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回目錄>>>
九流十家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師荀子,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世人尊稱之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東人,但長期在山東居住,游學於齊國。尤其在戰國初期,在齊國的都城建立了遐邇聞名的"稷下學宮",他"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在這"稷下學宮"里培養了一大批學者。這個學校,可以說非常相似於今天的高等學校,但又不是純本科學校,而是帶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近似今天的社會科學院。
戰國時期的許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鈃等都出入過稷下,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或者說後人知道並不多的,如淳於髡、鄒衍、鄒奭等陰陽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謂九流十家,或者說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都在稷下學宮里聚集過。
作為老師,實際上是稷下學宮的大學校長,荀子曾"三為祭酒",他培養了大批大師級學者,可謂弟子滿門。他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和霸道並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齊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從本質上他又沒有離開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學思想的三位大師,其思想已經有了細微的差別。
但是,直到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還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說是九流中的一派。戰國中期後,它的地位逐漸提高,和墨家思想並稱為"顯學"。所謂"顯",就是顯要,從九流十家中突顯出來,與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時候,墨家的勢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的政策,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燒了。所以,在秦始皇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漢初時,儒家學說沒有受到重視。漢初統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當時被稱為"黃老之學"。因為漢初統治者認為,用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可以緩解社會矛盾。結果,漢初時一直延用道家黃老思想,社會矛盾確實得到了緩解,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為一個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統治者,他不可能長期的實行"無為而治"。
於是,在漢武帝當政時期,他多次開明地"舉賢良對策",結果出現了一個儒家大師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漢武帝能夠廢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豎立起來。回目錄>>>
獨尊儒術 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其實,雖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獨尊儒術,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說,他把儒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尤其是他吸收了齊國陰陽家鄒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們把董仲舒的思想體系稱之為"天人感應論"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就是說,他建立的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陰陽家融合為一體。所以,他們的統治,在百姓看來,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漢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自己詔書的開頭語。實際上,這一點並不是純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陰陽家思想結合的結果。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個人覺得儒學開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從董仲舒之後,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政治儒學,一塊是學術儒學,一塊是民間儒學。
政治儒學,從漢武帝開始,由於歷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陰陽家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所謂的封禪活動,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為一個皇帝,是受之於天命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皇帝被稱為"天子"。政治儒學,實際上被皇帝和歷代皇朝獨霸。
本來應該說,孔廟在政治儒學里,有一些作用。事實上,作為政治儒學的一個工具,孔廟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作為民間儒學的一個載體,其發揮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學術界有人提出:儒學的博物館化。所謂"博物館化",即儒學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館里,在歷史教科書上才能找到。這個觀點,如果用在政治儒學上,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作為儒學為封建帝王服務的那部份,確實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現實社會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兩類儒學和政治儒學情況並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學術儒學。現今已經有人在重視道德儒學了。因為時間關系,在此不作展開說明。在學術儒學領域里,我個人覺得,從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經歷了5個比較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儒術獨尊"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師的時代,他們基本上是"儒術獨尊"時期。他們之後,還有沒有獨尊儒術的儒學家了?有。但是我翻過有關的儒家學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學案,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查來查去,真正恪守儒術獨尊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兩到三派。 所以,多數儒家在學派上,對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對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漸就形成了第二個階段,即儒道互補型,以魏晉時期最突出。魏晉時期,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補,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補,各有側重。魏晉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晉玄學的很多名人,應該說,都是儒道互補型的代表. 二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是遵從道家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壽不死,「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或從考察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 。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於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樣認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於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戀於肌肉堅實、膚色豐美的青春,他們相信可以找到能夠用以遏制衰老過程或返老還童的技術。」 可見,李約瑟乃至許多科學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將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導引、房中、行氣等各種具體養生方法的起源歸之於道家和道家思想體系。 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對於「壽命生死」問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上述觀點並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死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死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死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在《莊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雖然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中有「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聞於接輿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⑩] 等等,但不能將這些描述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不死的例證。因為道家引用這些故事傳聞,目的在於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 。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方為「真人」的思想: 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類似的言詞還有許多,但均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先秦道家作為一種富含哲學內容的思想體系,不僅原本不存在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與這種思想還是相互對立的。道家關於養形不足以存生的見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等關於生命現象的闡說,並不僅僅在於要人們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謬,而更重要的是藉助「死生」這一最能反映自然規律無法抗拒的事實,去說明自然規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莊子》曾以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卻以「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卻之,和子華子以「兩臂重於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不可「見利輕亡其身」 [14] 的價值觀念. 若參之以《韓非子·顯學》中有關「身」與「壽」的議論,則更能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概念的差別: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貴輕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盡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時,必須要考慮到楊朱學派的影響,以及《莊子》外篇、雜篇的一些內容是否出於後學之手等問題,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無論是道家的「保身」還是楊朱的 「貴身」,原本都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闡發。
2、如何理解中醫養生學理念在當代衛生保健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
中醫學在人類的醫療和保健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zd用,它以特有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獨立於世界醫學回之林。本書對現代中醫學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中醫中各種疾病產生答的原因及診斷疾病的方法
3、中醫養生學書中的慨括。
中醫養生不離《黃帝內經》的內容,黃帝內經里的養生重在講「人與自然的平衡」「天人一體」是一個很好百的類比,天有四季(中醫的說法是五季,夏秋之間還有個長夏),人有五臟,天有日月,分晝夜,物有陰陽,分雌雄度,養生的根本就是與天相應,最簡單的就是,天熱避暑,天寒加衣,少食生冷食物,注意合理飲食,適量的運動和保持一回個好的心情,再沒其他的,著重在「養」,呵呵,一般來說,現在的人都那麼忙,哪有時間養啊。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
4、中醫養生學的優勢在哪?或者說優勢如何?
說起養生,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它與抗病防衰,延年益壽有關。但是,養生究竟是怎麼回事,它包括哪些內容及其具體方法,就不一定知道得那麼清楚了。其實,養生學的起源與發展在我國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早在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繁衍,在與大自然搏鬥的漫長歲月里,從勞動與生活的實踐中,逐漸摸索認識到人體生命活動的一些規律,學會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識和方法,並相互傳授。發展到後來,人們把這種自覺的保健延年活動叫做「養生」。以後,人們又將這種保健延年活動加以理論上的歸納,稱之為「養生之道」。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的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的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因此,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古人認為四季的更迭與生活習性及養生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夏天,酷暑高溫,夜短晝長,萬物生長迅速,陽氣旺盛。在夏季適當晚睡早起,使人體的陽氣與大自然陽氣相適應,靜心怡神,於偏盛的狀態中尋得一絲清涼與平和。到了冬季,溯風白雪,夜長晝短,百草折地,百獸蟄伏,陰盛陽衰,人體的生理狀況也相對低弱,同樣亦應效法自然,早睡晚起,呵護陽氣,養精蓄銳,迎接又一個春天。不僅睡眠如此,飲食也應該與四季植物的生長狀況相適應,採食當季成熟的菜蔬水果有利健康,孔子所講的「不時不食」便是這個道理。
總之,健康長壽既是人們的願望,也是當今時代與工作的需要。但是,它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只有按照人類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切實掌握養生的具體方法,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健身措施,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中醫養生,防病防本,防患於未然,才能達到防衰老和抵抗疾病。中醫解釋養生就是根據《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沿襲古代帝王的養生之道,結合現代需求,針對人體的不同情況,調制人體精,氣、神,從而達到延緩衰老,抵抗和治療疾病的中醫養生調理方法。
5、《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什麼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6、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7、生物養生學方面的論文。
研究中醫養生學,如果與西醫的個體保健醫學相比,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穩定性,一個在《老子》、《內經》等古籍中已基本構成的體系竟沿用了兩千多年而無重大的改變和發展,而在這兩千多年中我們跨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數種社會形態。更讓我們奇怪的是,當代中醫養生文獻對這種現象沒有引起絲毫的關注和討論,似乎社會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不產生任何影響,或者說,中醫養生學對一切社會通用。
如果我們認為社會環境對醫學的發展至關重要的話,那麼無需過分尋找根據,我們就可以肯定上述影響必然存在,而且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更為顯著。《養心要語》的養生觀點是:"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在營養匱乏的古代,胖是健康和幸福的象徵,而在今天,人們卻為如何減肥而發愁。因此,研究現代社會對古老的中醫養生學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中醫養生學如何適應這種影響而發展,肯定是必要和非常有用的,對中醫養生學研究來說,它應該是以後一段時期的中心任務。本文的內容,正是作者對這一主題的初步探索。 一、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諸因素的變化 從醫學革命角度來說,現代社會是指處於第二次衛生革命階段的社會。在我國,第一次衛生革命雖未徹底完成,但從總體情況、從城市、從農村的長遠趨勢來看,完全可以說已進入第二次醫學革命時期。
從中醫養生學產生的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與人體養生保健有關的諸因素有如下變化:
1.病因和病種:病因:從生物、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病種:從貧困病(傳染病、寄生蟲病)─→文明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慢性退行性病變、肥胖病、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
我國城鄉的前三種死因(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已與發達國家相同,而這三種死因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分別為47.6%,43.2%,45.2%。
2.心理狀態:從弛緩─→緊張。與古代社會相比,現代社會的腦力勞動增多、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性加強、信息量變大、生活和交通空間擁擠,人際關系復雜,這些都是造成現代人心理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的根源。
3.體力活動:從多─→少。隨著工業革命、城市化、信息革命的發展,人們在生產、辦公、交通中的繁重體力勞動被代之以"按鈕式工作",過著一種"慣於久坐的生活"。
4.營養:從不足─→過剩。加上體力勞動減少造成的營養消耗減少,使肥胖症、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維生素過多症等有關疾病明顯增多。
5.健康要求:從無病、長壽(生物學觀點─→"不僅沒有軀體的缺陷,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WHO 定義)這是"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結果。
6.養生保健對象:從老年人為主─→老年、中青年並重。因為中青年在現代社會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現代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身上最為突出、心身疾病年齡前移、同時老齡社會已成普遍現象。
7.慾望觀:從禁慾─→享樂。對物慾、肉慾、情慾、精神慾望等的追求和享受已不再被看成是罪惡,而認為是應該的。與健康有特殊關系的煙、灑、毒品嗜好也泛濫成災。
8.自然觀:從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現代社會對大自然的改造成績,一方面給人類創造了不受自然因素干擾的良好生活環境。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改造過於快和激烈,人類難於很快適應而影響健康,如電視病、空調病、電腦病、噪音和電磁危害、高樓恐懼症、星期一綜合征、辦公室綜合征等。 二、社會變化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 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諸因素的變化,使中醫養生學的地位發生重要改變,在認識這種改變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方針,可使中醫養生學避開劣勢,發揮優勢,以固有的特點在現代社會的個人保健中產生更大的作用。
1.病因病種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是有利的。中醫養生方法有如下各類:調適四時、起居有常、慎七情、節欲、動功、靜功、葯物養生、食品養生、玩物養生。顯然,這些方法都屬於生活方式范疇,恰好針對了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現代疾病。實際上,中醫養生方法對古代社會的主要病種(傳染病、寄生蟲病)反而作用不大,因為它們主要是由環境,生物因素引起,必須以公共衛生來預防。
中醫養生學必須:第一,發揚優勢,致力於研究現代行為,如:看電視、狹小居住空間、求職、求學、辦公室、競爭、出差、旅遊等等。第二,改變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行為養生法,如《內經》:"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現代發式和居住空間都不適於此。第三,研究中醫養生法對現代疾病的作用。
2.心理狀態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是有利不利並存的。中醫養生學主張精神應該弛緩,《道德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系字底)儡兮,若無所歸"。《內經》:"喜怒不節則傷臟"。一方面,這種養生法能對現代心理起調節平衡作用;另一方面,這種養生法在中醫養生體系中是與生活態度聯為一體的,這在現代社會中又行不通。
所以,第一,作為一種技術,中醫養生學應對精神弛緩方法加以完善和擴大運用,如對運動員施以靜功,使其加快恢復;在工廠中設精神鬆弛室,平衡工人的神經張力。第二,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中醫養生學不應對此加以提倡。
3.體力活動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是不利的。因為一般的中醫養生體育方法都是低運動量的,如五禽戲、易筋經、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量大的武術則不列入中醫養生學范疇,所以難以預防由運動量過少帶來的現代疾病。
在不影響其它特色的情況下,可盡量加大中醫養生體育的運動量。
4.營養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也有和有利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是主張抑制食慾的,《飲食箴》:"人身之貴,父母遺體,以口傷身,滔滔皆是,……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孫真人枕上記》:"侵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第一,這種觀點方法對減少現代人的食量有正面作用。但第二,這種觀點方法以犧牲人的飲食享受為代價,難以為現代人所接受。第三,它的典型表現--素食對健康弊大於利。第四,中醫養生方法運動量的不足又加劇了營養相對過剩。
必須尋找既能滿足人的飲食享受而又減少營養攝入的飲食方法,同時加強中醫養生體育的運動量。
5.健康要求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不利。中醫只強調心理平衡、忍讓、無欲的消極一面,不提倡積極的心理,而且強調"出世",把世俗之事看成妨礙健康的一大根源,《莊子》:"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內經》:"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
中醫養生學應提高自己的健康標准,把社會中的人和人在社會中的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並把消極的心理狀態看成健康心理狀態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
6.養生保健對象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的主要對象是老人,這從中醫養生方法的保守心理、慢節奏、低活動量上可看出來,專門的壽老論述在其體系中佔有一半以上篇幅,對養生好壞的最主要標準是看其是否長壽,是否出現衰老徵象。《內經》:"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又說,養生最好的真人,"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其次至人,也"益其壽命而強者。"其次聖人,"亦可以百數。"其次賢人,"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這在社會老齡化的今天是極為有用的,但對中青年養生就不甚適合。
中醫養生學應結合現代老年人的特點如年齡更大,退行性病變多,子孫少,單獨生活多,渴望參與社會等進一步完善老年養生方法。同時加強對中青年養生方法的研究。
7.慾望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是全面禁慾的。《內經》:"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雖對現代人的某些過度縱欲有規勸作用,但以犧牲慾望享受代價來求得健康,難以為現代人所接受。其次,過度的禁慾實際上有礙健康。
中醫養生學應該:第一,把禁慾看成是享樂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全部。第二,尋找有益享樂來代替不良縱欲。第三,研究對特殊不良嗜好如煙、毒、灑的戒除方法。
8.自然觀變化的影響:這種變化對中醫養生學有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中醫養生學主張順應自然。《道德經》:"人道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呂氏春秋》:"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這種方法能為人類在自然環境急劇受到改變,難以迅速適應的情況下,提供心、身的平衡。但同時,改造自然對人類健康利多於弊,它是必然的進程,而須應自然只起補充、調節作用。
中醫養生學應研究各種適應不良病症,用順應自然方法加以預防;同時,改變"自然"一詞的含義,對新的自然──人造環境進行研究。並摒棄那些由於環境改變而變得不切實際的順應自然養生法。
如果要對中醫養生學的特徵做出概括的話,消極和封閉是恰如其分的詞彙。古代社會文化也是消極、封閉的,現代社會文化則是積極、開放的。這樣,中醫養生學與古代社會文化、古代健康要求是同一的,是相互相成的關系,養生方法、觀念可用於做人、學問、政治之中。而中醫養生學與現代社會文化、現代健康要求是互補的,是相反相成的關系,養生方法、觀念不能用於生活、學習、工作之中,在保健中也不佔主導地位,只是起平衡作用。這就是中醫養生學在現代社會中總的地位。
中醫養生學要在現代社會中適應新的地位,主要是靠發揮固有優勢,而不是靠變缺陷為新的優勢。這是因為能夠克服中醫養生學缺陷的新養生學──西醫的個人保健學已在迅猛發展。這種情況下,中醫養生學只能追求與西醫個人保健學的互補而不應追求自身完備。本文的主題是,中醫養生學"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是應該改變,我們研究的對象應該是社會現實而不是古籍,在這里,只出世不入世的養生觀點是不適用的。至於具體的觀點,本文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參考文獻 【1】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 開拓健康之路(上卷) 1987
【2】林乾良等 養生壽老集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還有一些參考的http://www.docin.com/p-1109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