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華仁道長寫了哪些書啊?在哪裡能買到?他現在收徒弟不?
蘇華仁道長近年來與世界著名易道泰斗唐明邦、董應周和中國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趙志春等同道精心編著《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系列叢書》(共十二冊),蘇道長任總知主編。本叢書由中國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後受到海內外同道好評。書目如下:
1、《老子<道德經>養生道之道》
2、《實用道家養生之道與現代生命科學》
3、《<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
4、《葯王孫思邈道醫養生》
5、《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6、《世界著名壽星吳雲青談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7、《<黃帝外經>丹道修真長版壽學》權
8、《<鬼穀子>與茅山道派丹道修真學》
9、《葛洪<抱朴子>道醫內丹修真長壽學》
10、《呂洞賓丹道修真長壽精華》
11、《華山陳摶老祖丹道修真長壽學》
12、《道家南宗丹道修真長壽學》
在各大書店都有賣吧.羅浮山 他的道場也有賣.羅浮山是旅遊勝地.也值得一去.你搜 廣州合道堂 就可以看到那裡.至於收徒弟的事情你還是自己問蘇華仁道長吧.呵呵
2、哪裡書店有賣蘇華仁道長主編的中國道家養生之道與現代生命科學系列叢書
這類打著道家名號的養生書籍什麼的少看為妙
3、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叢書 一共幾本 分別是那幾本
6本吧
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內丹養生
世界著名壽星吳雲青談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
葯王孫思邈道醫養生
實用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
4、現代生命科學的范圍是什麼
以生命為研究對象,基於對生命現象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的龐大的生命科學體系。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生命科學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生物類群或研究對象來分 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人類學、古生物學、藻類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等。 (2)研究的生命現象或生命過程來分 形態學、生理學、分類學、胚胎學、解剖學、遺傳學、生態學、進化學、組織學、細胞學、病理學、免疫學等等。 (3)按生物結構的層次來分 種群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量子生物學等等。 (4)按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來分 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數學、生物氣候學、生物地理學、仿生學、放射生物學 (5)現代生物學階段的核心課程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神經生物學、腦科學和認知科學、宏觀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 (6)一批與生物和醫學相關的技術學科 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組織工程、克隆技術、生物信息技術
5、現代生命科學的重要進展及發展前景
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 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推動了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研究,從而出現了近30年來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關系十分密切,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①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是用化學的和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整體水平乃至群體水平等不同層次上的生物學問題。而分子生物學則著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體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動的普遍規律;②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學著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質,核酸,脂質體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復合體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化則屬生物化學的范圍;③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闡明整個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徵,即生命現象的本質;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體或某一種生物體內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學現象或變化,則屬於生物物理學或生物化學的范疇。
發展簡史 結構分析和遺傳物質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結構分析的中心內容是通過闡明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來解釋細胞的生理功能。1912年英國 W.H.布喇格和W.L.布喇格建立了X射線晶體學,成功地測定了一些相當復雜的分子以及蛋白質的結構。以後布喇格的學生W.T.阿斯特伯里和J.D.貝爾納又分別對毛發、肌肉等纖維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煙草花葉病毒等進行了初步的結構分析。他們的工作為後來生物大分子結晶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5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脫穎而出並迅速發展的年代。首先是在蛋白質結構分析方面,1951年L.C.波林等提出了 α-螺旋結構,描述了蛋白質分子中肽鏈的一種構象。1955年F.桑格完成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的測定。接著 J.C.肯德魯和M.F.佩魯茨在X射線分析中應用重原子同晶置換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分別於1957和1959年闡明了鯨肌紅蛋白和馬血紅蛋白的立體結構。1965年中國科學家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首先實現了蛋白質的人工合成。
另一方面,M.德爾布呂克小組從1938年起選擇噬菌體為對象開始探索基因之謎。噬菌體感染寄主後半小時內就復制出幾百個同樣的子代噬菌體顆粒,因此是研究生物體自我復制的理想材料。1940年G.W.比德爾和E.L.塔特姆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設,即基因的功能在於決定酶的結構,且一個基因僅決定一個酶的結構。但在當時基因的本質並不清楚。1944年O.T.埃弗里等研究細菌中的轉化現象,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紀元。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從基因到蛋白質結構的流動。遺傳密碼的闡明則揭示了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貯存方式。1961年F.雅各布和J.莫諾提出了操縱子的概念,解釋了原核基因表達的調控。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關於DNA自我復制和轉錄生成RNA的一般性質已基本清楚,基因的奧秘也隨之而開始解開了。
僅僅30年左右的時間,分子生物學經歷了從大膽的科學假說,到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從而建立了本學科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由於重組DNA研究的突破,基因工程已經在實際應用中開花結果,根據人的意願改造蛋白質結構的蛋白質工程也已經成為現實。
基本內容 蛋白質體系 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是α-氨基酸。常見的氨基酸共20種。它們以不同的順序排列可以為生命世界提供天文數字的各種各樣的蛋白質。
蛋白質分子結構的組織形式可分為 4個主要的層次。一級結構,也叫化學結構,是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首尾相連的氨基酸通過氨基與羧基的縮合形成鏈狀結構,稱為肽鏈。肽鏈主鏈原子的局部空間排列為二級結構。二級結構在空間的各種盤繞和捲曲為三級結構。有些蛋白質分子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亞單位組裝成的,亞單位間的相互關系叫四級結構。
蛋白質的特殊性質和生理功能與其分子的特定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形形色色的蛋白質所以能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動的分子基礎。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隨著結構分析技術的發展,現在已有幾千個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幾百個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得到了闡明。70年代末以來,採用測定互補DNA順序反推蛋白質化學結構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條件不易得到滿足的蛋白質化學結構分析得以實現。
發現和鑒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質,仍是蛋白質研究的內容。例如與基因調控和高級神經活動有關的蛋白質的研究現在很受重視。
蛋白質-核酸體系 生物體的遺傳特徵主要由核酸決定。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構成。簡單的病毒,如λ噬菌體的基因組是由 46000個核苷酸按一定順序組成的一條雙股DNA(由於是雙股DNA,通常以鹼基對計算其長度)。細菌,如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含4×106鹼基對。人體細胞染色體上所含DNA為3×109鹼基對。
遺傳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需要通過復制、轉錄和轉譯。復制是以親代 DNA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轉錄是根據DNA的核苷酸序列決定一類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後者又進一步決定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轉譯。因為這一類RNA起著信息傳遞作用,故稱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於構成RNA的核苷酸是4種,而蛋白質中卻有20種氨基酸,它們的對應關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順序相連的 3個核苷酸來決定一種氨基酸,這就是三聯體遺傳密碼。
基因在表達其性狀的過程中貫串著核酸與核酸、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NA復制時,雙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開,然後DNA聚合酶以親代DNA鏈為模板,復制出子代 DNA鏈。轉錄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轉譯的場所核糖核蛋白體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復合體,根據mRNA的編碼,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連接成完整的肽鏈。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也是通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如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上的操縱基因通過與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開關。真核細胞染色質所含的非組蛋白在轉錄的調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況下,真核細胞中僅2~15%基因被表達。這種選擇性的轉錄與轉譯是細胞分化的基礎。
蛋白質-脂質體系 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膜結構,統稱為生物膜。它包括細胞外周膜和細胞內具有各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器膜。從化學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質和蛋白質通過非共價鍵構成的體系。很多膜還含少量糖類,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1972年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基本特徵:其基本骨架是脂雙層結構。膜蛋白分為表在蛋白質和嵌入蛋白質。膜脂和膜蛋白均處於不停的運動狀態。
生物膜在結構與功能上都具有兩側不對稱性。以物質傳送為例,某些物質能以很高速度通過膜,另一些則不能。象海帶能從海水中把碘濃縮 3萬倍。生物膜的選擇性通透使細胞內pH和離子組成相對穩定,保持了產生神經、肌肉興奮所必需的離子梯度,保證了細胞濃縮營養物和排除廢物的功能。
生物體的能量轉換主要在膜上進行。生物體取得能量的方式,或是像植物那樣利用太陽能在葉綠體膜上進行光合磷酸化反應;或是像動物那樣利用食物在線粒體膜上進行氧化磷酸化反應。這二者能量來源雖不同,但基本過程非常相似,最後都合成腺苷三磷酸。對於這兩種能量轉換的機制,P.米切爾提出的化學滲透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生物體利用食物氧化所釋放能量的效率可達70%左右,而從煤或石油的燃燒獲取能量的效率通常為20~40%,所以生物力能學的研究很受重視。對生物膜能量轉換的深入了解和模擬將會對人類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作出貢獻。
生物膜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細胞間或細胞膜內外的信息傳遞。在細胞表面,廣泛地存在著一類稱為受體的蛋白質。激素和葯物的作用都需通過與受體分子的特異性結合而實現。癌變細胞表面受體物質的分布有明顯變化。細胞膜的表面性質還對細胞分裂繁殖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對細胞表面性質的研究帶動了糖類的研究。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發展趨勢看,寡糖與蛋白質或脂質形成的體系將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的領域。
理論意義和應用 分子生物學的成就說明: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在形形色色的生物體中都是統一的。例如,不論在何種生物體中,都由同樣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別組成其蛋白質和核酸。遺傳物質,除某些病毒外,都是DNA,並且在所有的細胞中都以同樣的生化機制進行復制。分子遺傳學的中心法則和遺傳密碼,除個別例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通用的。
物理學的成就證明,一切物質的原子都由為數不多的基本粒子根據相同的規律所組成,說明了物質世界結構上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本質,從而帶動了整個物理學科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則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基本結構和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生命現象的本質。和過去基本粒子的研究帶動物理學的發展一樣,分子生物學的概念和觀點也已經滲入到基礎和應用生物學的每一個分支領域,帶動了整個生物學的發展,使之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過去生物進化的研究,主要依靠對不同種屬間形態和解剖方面的比較來決定親緣關系。隨著蛋白質和核酸結構測定方法的進展,比較不同種屬的蛋白質或核酸的化學結構,即可根據差異的程度,來斷定它們的親緣關系。由此得出的系統進化樹,與用經典方法得到的是基本符合的。採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分類與進化有特別的優越性。首先,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反映了生命活動中更為本質的方面。其次,根據結構上的差異程度可以對親緣關系給出一個定量的,因而也是更准確的概念。第三,對於形態結構非常簡單的微生物的進化,則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得到可靠結果。
高等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是極其復雜的生命現象,過去多是在細胞乃至整體水平上研究,近年來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的結果充分說明高級神經活動也同樣是以生物大分子的活動為基礎的。例如,在高等動物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大腦中RNA和蛋白質的組成發生明顯的變化,並且一些影響生物體合成蛋白質的葯物也顯著地影響學習與記憶的能力。又如,「生物鍾」是一種熟知的生物現象。用雞進行的實驗發現,有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介質(5-羥色胺)和一種激素(褪黑激素)以及控制它們變化的一種酶,在雞腦中的含量呈24小時的周期性變化。正是這種變化構成了雞的「生物鍾」的物質基礎。
在應用方面,生物膜能量轉換原理的闡明,將有助於解決全球性的能源問題。了解酶的催化原理就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酶的人工模擬,設計出化學工業上廣泛使用的新催化劑,從而給化學工業帶來一場革命。
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工程技術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1973年重組DNA技術的成功,為基因工程的發展鋪平了道路。80年代以來,已經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把高等動物的一些基因引入單細胞生物,用發酵方法生產干擾素、多種多肽激素和疫苗等。基因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將為定向培育動、植物和微生物良種以及有效地控制和治療一些人類遺傳性疾病提供根本性的解決途徑。
從基因調控的角度研究細胞癌變也已經取得不少進展。分子生物學將為人類最終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貢獻。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
所謂生物工程,一般認為是以生物學(特別是其中的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化工、機械、電子機算機等現代工程技術,充分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成就,自覺地操縱遺傳物質,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內創造出具有超 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再通過合適的生物反應器對這類「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進行大規模的培養,以生產大量有用代謝產物或發揮它們獨特生理功能一門新興技術。
6、試論生命科學可以對現代人類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生命科學發展與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這個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作為醫學,長期以來的任務是防病治病。可是,從現在開始,醫學的任務將主要是維護和增強人們的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這個范圍內,過去醫學所面臨的是病人,現在醫學將面對的是整個人群,以前的醫學都在醫院里,而現在在歐洲、北美,有半數的醫生已經離開了醫院,他們在社區,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指導老百姓的保健、醫療,更重要的是在指導那裡的人們如何正確的生活。我們國家當今還有97%的醫生在醫院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生將也要逐漸走向社會,走入人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醫生資源配置,也必然要發生變化。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個概念,就是通往急診室的快速、綠色通道。建設急診快速、綠色的通道是完全必要的。方便就醫的觀念就是未來的方向。 很多國家已經開始了《腦死亡法》的執行,腦死亡以後,器官組織、細胞,由於有循環的支持還在活著。如果這位死人生前有很好的風格,提出把臟器獻給其他人,就可以做腎臟、肝臟的移植。 人類基因組基本完成以後,對醫學的影響很大,還將發生更深刻的影響。很多基因疾病,也可以通過生活改善、環境改善來防治。現在一提葯就是化合物,不久的將來,葯品不僅是化合物,蛋白質可以是葯,基因可以是葯,細胞可以是葯,甚至某些組織和器官也可以是葯。正因為這樣,以後的葯審,首先審查的不再是葯理、毒理、臨床,而首先是倫理,進行所有一切之前先要有倫理審查。為什麼講這個?因為,基因要變成葯物,或者將來組織器官一旦成為葯物,首先是允許不允許。 摘自《科技日報》 譜寫生命之書 偉 農 4月14日,科學家完成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也就是說,他們終於撰寫完了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人類生命之書;這本書中,包含著人類自身的許多秘密;包含著改造醫葯、了解疾病的關鍵;更包含著所有人對生命科學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 一個全新的生命科學時代拉開了序幕。 生命之書最後一個字元 4月8日,美國東部夏令時當日零點,全球16個實驗室通過電子郵件將最後一個比特的基因代碼傳輸到一個中央資料庫中,走完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3年漫漫探索路上的最後一步。凌晨兩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計劃負責人柯林斯在華盛頓郊外小鎮貝塞斯達的一個小型慶祝會上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結束。 從此,人類基因組計劃走進歷史--開工:1990年;竣工:2003年;參與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中國;耗資:26億美元;成果:排出人類遺傳物質中大約30億個遺傳密碼的順序。 人類基因組計劃被稱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進展卻比預想的要順利。此前,科學家至少兩次宣布過該計劃的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而是人類基因組草圖。這一次,科學家最新殺青的全本「生命之書」也只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9%。 然而,與前兩次人類基因組的宣布相比,這次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政界,似乎平靜得多。也許正如負責人類基因組的科學家在宣布這一消息時所引用的莎士比亞名言「過去的只是序幕」,科學家們已無暇回味人類基因組的成果,因為更加艱巨的任務還在前方。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結束之後,一個由美國能源部負責的新計劃「基因組到生命」已經開始,新的探索將把基因研究推進到生命的每一個層面,例如,基因對於人種的作用,對於個性、行為的影響等等。專家們說,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可能帶來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爭論。 黃金時代剛剛開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科學雜志發表了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論文,這一成果被很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自此,人類在生命科學探索路上突飛猛進。但DNA內的遺傳密碼究竟如何排列等難題,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科學家。 與2000年最初宣布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相比,基因組全本填補了草圖中的許多漏洞,並作了不少修改。草圖每1萬個鹼基中有一處錯誤,現在,這一錯誤率下降到了10萬分之一。 目前,研究人員認為的一個最主要和最大的問題是,人到底需要多少條基因來完成生命的發育和成長。目前的估計在2.5萬至3萬條之間,遠低於科學家最初估計的10萬條。弗朗西斯·柯林斯說,真正的分析剛剛開始,「我們將弄清人與人之間的共同之處和許多不同之處」。 是的,人類才讀懂了這本大書的所有字母,但更浩瀚的「故事」仍在等待讀出。今天已經完成的只不過是對這本書的驚鴻一瞥。而且已完成的也只覆蓋了人類基因組所含基因區域的99%,所剩1%為現有測序技術無法解決的部分。 早在人類基因組全本完成之前,科學家就已經把目標轉移到基因功能鑒定和蛋白質研究等方面。科學家認為,至少4000種基因與人類疾病的發生有直接關系,還有大量基因與疾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在確定致病基因之前,必須首先分析出基因組上數萬條有遺傳意義的基因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等。 在弄清導致疾病的基因後,基因測試將取得迅猛發展。以癌症為例?這種疾病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形成,有效的測試能夠警告人們可能有患癌症的危險。基因測試也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我。許多來自有某種家族疾病史家庭的人早就想弄清自己是否註定要得家族遺傳病。當然,有些人出於隱私憂慮會拒絕接受檢測。 科學家預言,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後的10至20年內,基因醫學將進入黃金時代。 生命之書背後的故事 人類基因組計劃可以追溯到1984年,當時科學家們在美國猶他州一滑雪勝地聚會,探討如何識別日本廣島原子彈轟炸倖存者的基因突變。美國能源部顧問委員會在1987年的報告中敦促美國開始人類基因研究行動,並預見這一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非凡的」,「將最終為人提供一本人類之書」。 1988年,美國一份聯邦報告批准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年美國國會開始為計劃提供資助,研究擬定在2005年9月30日結束。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公開所有發現。這一計劃的目標是:測出人體基因組中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的排列順序;確定2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分布;繪制一幅分子水平的人體解剖圖;把人體基因的全部遺傳信息輸入基因庫,幫助科學家掌握有關鹼基對如何組成基因、每個基因的功能、它們如何相互影響以及控制人的生命過程。 當時,並不是所有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具有可行性,因為必須的技術幾乎還不存在。計劃開始後的最初幾年中,研究員大多致力於開發基因分析方法,計算生物和信息存儲技術因此進展迅速。 計劃實施之初,鑒別一個鹼基對需花費10美元。一個訓練有素的技術員每個工作日可以鑒別出大約1萬個鹼基對。現在,一個鹼基對的測定費用只有5美分,「閃電式」機器人每秒鍾可以處理1萬個鹼基對。 1999年,中國也加入了這一研究,承擔了1%的測序任務。當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大大加速,這與塞萊拉公司的出現不無關系。曾經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做過研究的文特爾領導的塞萊拉公司在1998年宣布,將在兩年內測定人類基因數據,並將數據出售給研究機構和制葯公司。塞萊拉使用文特爾發明的高速測序機大大提高了研究進度,這給人類基因組計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塞萊拉公司實驗室中,先進的基因測序機一天24小時運轉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早兩個月完成草圖的繪制。柯林斯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不甘示弱,在2000年6月拿出了比文特爾的圖譜稍微准確的版本。 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正式結束,但測序並沒有百分百地完成。科學家說,由於一些高深莫測的原因,人類基因組中有1%被證實是無法測序的,只有在相關新技術出現之後,這一難題才有望得到攻克。也許,這1%中,還蘊藏著生命的其它奧秘。 這些奧秘不是那麼容易被揭開,像一位學者所說:「一提到自然,我們就會想到太陽、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夠看到的東西。而繪制人體設計圖的則是不為我們眼睛所見的大自然的偉大威力。」 摘自《科學網》 高科技前沿——生命科學http://www.bjkp.gov.cn/gkjqy/smkx/
7、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8大熱點問題
21世紀生命科學最有可能突破的領域 ①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遺傳密碼)將在10一15年測定完畢,為全部遺傳信息的破譯奠定基矗 ②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重要基因與重要疾病有關的基因將被陸續發現,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衰老與。
8、道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一)道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隨著工業革命的大潮,科學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極大地物質滿足,然而,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一種掠奪式的開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引發諸如全球面暖,環境污染等問題。現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成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天人合一」,這也是道家思想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問題上的基本出發點。它從這個基本思想出發,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而現代生態學理論中有一條「在沒有人類行為強烈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夠以它的最佳狀態存在著,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著最合理的發展速度和最長久的持續性。」①因而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系,人的活動必然影響到環境,也必將通過環境反作用於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做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二)道家思想對現代科學的意義
安徽大學史向前教授針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礎。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現代物理學的微觀和宏觀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懷疑精神與直覺認識也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譽為最具魅力和自由創造力的現代思維方式。」②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將自然規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轉化成為生產力,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並推動了我們繼續研究自然規律的熱情,這一點,在道家思想里我們也能體會到古代道家的熱愛自然,比如現在的生命科學也都是在到家的氣功、養生、醫葯等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現代人也追求科學的養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規律,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它所提倡的形神兼養,正好符合現代醫學上對於健康的定義,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見,道家思想具有科學性,有利於啟示科學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延續至今,當代人們對它的研究,有利於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思想也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三)道家思想對現代經濟的意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道德經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論述,這里就體現出一種「無為」的哲學思想,「自然無為」即順應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不要強制去干涉、改變事物的發展進程,這對於市場經濟下的為政者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啟示,在經濟活動中,為政者不能過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經濟活動,能夠讓經濟體在市場中合理的競爭,以求得生存與發展,從而避免擾亂經濟活動的規律,促進經濟的繁榮。有人指出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經》也是一部管理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管理學的經典著作之一,很多企業家都把它奉為管理學經典,對於企業來說,「無為」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軟性管理」,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為而不爭」、「少私寡利」等思想,對這些思想的領會,有利於在市場經濟下各種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弊病的防治。這對於當前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有借鑒意義。
二、道家哲學對生命健康的啟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夠為生命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二是身體健康,強健的體魄能夠真正體驗生命的過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處體現它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一)道家思想對現代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啟示
道家將體悟大道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目標,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無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為道家價值觀的核心內容。「真」、「朴」即未經雕鑿的自然狀態,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和規定性。從這一價值目標出發,道家強調人各有性,因性而為,各盡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術訓》),「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郭象:《莊子外物注》)。在道家看來,世俗的尊卑貴賤並不足介懷,每一個人只要認識並發揮了自己的「真性」,根據自己的本性和才能來做事,盡自己之職分,也就獲得了人生的意義。這乃是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復歸,是「自己與自己的融合」(黑格爾)。道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在社會普遍的「熙熙皆為利來,攘攘都為利往」的激烈的競爭中,在物慾橫流、人為物役的現實世界之外為人們尋找到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這無疑為當今社會那些「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人們,開辟了一個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給人們物質之外的心靈滿足,為人們從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爭、不有、貴柔、守靜等價值追求是對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在充滿慾望的社會里,能夠保持一份獨有的心緒寧靜,保持一份自信、樂觀,最終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莊子逍遙游的思想對世俗觀念的大膽批判,不僅有助於人們開闊胸懷,拓寬視野,從而打破精神枷鎖,從傳統觀念和世俗困擾中超脫出來,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一條消融苦悶,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從而形成逆境中的穩定心態的途徑。莊子對逍遙境界的熱烈執著追求,更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給人們一種物質以外的精神安慰。這無疑有利於培養人們的開闊胸襟,拓展視野,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態,從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坦盪的胸懷,就能在任何情況下從容自如,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就不會為榮辱所困擾,被禍福所左右。這樣,人們就能瀟灑一生,成為獨立不移、品格高潔的現代人。 (二)道家的養生觀和休閑觀對當代人們身體健康的啟示
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問題面前,中國古代的休閑觀和養生觀,對健康的啟示是不容忽視的。道家擁有一整套養生的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它為中華養生學更為醫養奠定了理論基礎。道家所崇尚的養生一是通過精神修煉,通過摒去利慾,收心習靜等,做到處物而心不染。二是通過呼吸修煉。三是形體修煉,包括按摩、導引、拳術等內容,強調吐納在前,屈伸在後,使呼吸運動和軀干運動密切聯系起來。四是內丹,修內丹能將人體內的精、氣、神凝聚起來,使人耳目清明,手腳輕捷,益壽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凈無為」、「反樸歸真」以靜養生的理念;莊子提出「恬淡虛無」、「任其自然」,並編制了「熊經孚申」的導引、吐納等方法。其流傳的導引術,可謂五花八門,現在流傳的八段錦、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與道家的導引之術密切相關。道家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淵明「置身於田園」,這種走入自然的行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閑。道家所提出的親近自然、貼近山水,是一種在更高層次上向自然的回歸。這種回歸,是人們從人性的角度對自然的體悟和認同,藉助「自然」對「自我」的醫治和拯救,成為人們養生休閑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休閑理論,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它提出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人生理想,「以養氣守神等健身方法為輔的良好的生理狀態三者共同構成的人生哲學,既是一種長生方法又是一種人生境界」④。這種人生哲學實則早已成為中國人休閑觀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實上,現代「休閑」講求的也是這樣一種情趣和心境,或稱之為生存理想境界。應該說,中國人所擁有的休閑思想資源和超然脫俗的休閑境界,與道家的養生理論和對休閑姿態的追求是分不開的。道家的休閑哲學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