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是什麼?求
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2、民族傳統養生學發展和建議
1、極富特色的理論體系 傳統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它通過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動,和自然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強調綜合、辯證的自我保健原則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傳統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物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針對各目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中醫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其自然變化,因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求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3、適應范圍廣泛 傳統養生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 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可知,傳統養生學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在強調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醫傳統養生的知識,把其作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銳利武器,顯然很有必要。
記得採納啊
3、你是如何理解中醫整體觀念、舉例說明?
•中醫葯學的蓬勃發展和它與現代醫學的匯聚和互補已經成為迅速發展的時代潮流,這一潮流不僅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而且也已成為臨床實踐中提高醫療保健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和社會成本的有效手段。
•當代科學技術正出現從分析向綜合回歸的顯著趨勢。通過多學科交叉,應用信息科學、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等新理論和新方法來認識生命奧秘和疾病現象已成熱點,從而為認識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因人施治、復方用葯等優勢和特色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隨著中醫葯國際化不斷深入,中醫葯發展過程中對生命和疾病的系統性和復雜性等關鍵問題認識的突破,將對生物醫學、生命科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和新學科的產生,使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當代的兩種醫學體系
當代社會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一種是發源於西方、近200年得到快速發展的現代醫學體系,另一種是發源於東方、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體系。
中醫學產生於經驗醫學時代,強調整體觀念,注重系統調節。中醫整體論體現在生命的精神層面、整體層面、動態層面,其樸素的系統論源於「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中醫的思維方式較多地應用模擬推理、經驗總結,中葯方劑通過多種有效組分對機體多系統、多途徑、多靶點的綜合調節,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中醫強調整體和多因素的相互聯系,重「辨證」,用哲學思維闡釋發病機理,著眼於調治「患病的人」,重視整體效果。
現代醫學產生於實驗醫學時代,其突出特點是強調分析和還原,但整體綜合顯得不足。西醫認為,人體由組織器官等組合而成,偏向於採用還原論和「物理-化學」反應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多強調單一活性化合物對機體靶點的作用,因而採用的葯物往往偏重高度的選擇性,具有明顯的對抗性。西醫比較傾向於形態、局部醫學,注重直接的因果關系,重「看病」、治「人的病」,重視直接效果。
由此可見,兩種醫學體系具有不同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和醫療模式,顯示出各自不同的顯著特點。
當代醫學面臨的挑戰
當代社會,醫學面臨著兩方面的嚴峻挑戰。第一方面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人類疾病譜發生的重大變化。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健康威脅已轉變為非傳染性的慢性病(NCD),如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腫瘤等,這些疾病都是病原體不明確、多因素導致的復雜疾病。以線性思維和還原分析為特點的西方醫學因此遇到嚴峻挑戰,在闡明復雜生命系統的整體行為特徵和系統活動規律方面遇到嚴重困難。在尋找治療多因素導致的嚴重復雜慢病(如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等)的有效葯物方面,至今進展遲緩,迫切需要發展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方面的挑戰是醫學模式面臨的困境。一是以征服心腦血管、癌症等非傳染性慢病為目標的第二次衛生革命受阻,促使人們對現代醫學模式——生物(治療)醫學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美國對1歲以上人群死亡率居前10位疾病的致病因素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非傳染性慢病的發生而言,生活方式和行為的作用遠大於生物學因素。顯然,這類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求醫學模式必須有根本變革,要從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二是醫療費用惡性膨脹引發的全球醫療危機,迫使人們對醫學的目的(GOM )、醫學的核心價值進行深刻反思。1992年,WHO組織了GOM國際研究小組,四年後該小組總報告明確指出:目前醫學的發展是在全世界製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醫學,許多國家已經走到了可供性的邊緣。
以人均衛生投入最高的美國為例:1950~1976年人均醫療費用上漲了302.6%(以不變價美元計),而平均壽命無明顯提高。1980~2005年,其醫療費用從GDP1.2%升至17%。按這一趨勢,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應對措施,到2028年美國醫保體系將無錢可用。「導致這場迫在眉睫危機的根源是醫學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出了問題」。「錯誤的醫學目的,必然導致醫學知識和技術的誤用」。要解決這場全球性的醫療危機,必須對醫學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調整,把醫學發展的戰略優先從「以治癒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只有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首要目的的醫學,「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續的醫學」,「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醫學」。
中醫葯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當代人類健康和現代醫學發展面臨的這些嚴峻挑戰,引發了人們對於中醫葯在當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認識和深入審視。中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積累。其優勢在於具有整體論的生命科學理論、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和以「治未病」為指導的綜合調理養生保健理論。中醫葯學的這些特點,使得它在當代生命科學前沿探索、應對當代面臨的以非傳染性慢性病等復雜疾病為主的健康挑戰、實現醫學模式的調整和轉變等方面,將可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
當代生命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在很多方面與中醫葯學有密切關系,人們可以從中醫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啟示。例如,以中葯黃連活性成分——小檗鹼為探針,揭示了人體內一條新的血脂調控通路;溫腎陽中葯顯示出促進幹細胞增殖的作用,這些例子表明中醫葯可以在化學生物學、幹細胞研究等生命科學前沿研究領域做出重要貢獻。中醫學的很多思想、理論和實踐,實際上走在了當代科學的前面,歷久而彌新。
為了應對疾病譜轉變而帶來的健康挑戰,現代醫學的思路必須調整,必須有系統性的思考。因此,中醫整體的、多靶點的、多層次的作用和調節,就顯示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中醫葯在治療白血病和實體腫瘤、慢性肝腎疾病等重大復雜疾病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成就和進展,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不僅如此,傳統中醫葯學對於醫學的目的和模式也有著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先進的思想。中國傳統醫學的核心理念——「上工治未病」和21世紀醫學目的調整的方向完全一致,集中體現了醫學目的調整和醫學模式轉變的核心價值。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是身心統一的生命整體觀,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統一的天人合一論,體現了「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這種模式已經過了數千年億萬人實踐的檢驗。顯而易見,「治未病」的醫學正是「關於健康的科學」。
上面論述表明,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學在應對當代面臨的嚴重健康挑戰中可以發揮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中醫葯學的蓬勃發展和它與現代醫學的匯聚和互補已經成為迅速發展的時代潮流。這一潮流不僅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而且也已成為臨床實踐中提高醫療保健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和社會成本的有效手段。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東西方醫學的匯聚創造了現實的可能性。當代科學技術正出現從分析向綜合回歸的顯著趨勢。通過多學科交叉,應用信息科學、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等新理論和新方法來認識生命奧秘和疾病現象已成熱點,從而為認識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因人施治、復方用葯等優勢和特色提供了機遇和條件。
中醫葯的國際化是東西方醫學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中醫葯的國際化不斷深入,中醫葯發展過程中對生命和疾病的系統性和復雜性等關鍵問題認識的突破,將對生物醫學、生命科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將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和新學科的產生,使人類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當代科學正展現整體與局部並重、綜合與分析並重、經驗與實驗並重的發展趨勢;當代的醫學也正在由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逐步過渡,中醫葯必將為人類健康作出新的重大貢獻,迎來一個大放異彩的新時期。
4、中醫整體觀念包含哪兩個重點?如何應用在生理、病理、以及養生防病的范疇呢?
整體觀:
1.人是一個有幾點整體
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建議你去看一下中醫基礎理論的緒論部分 可以找到答案
5、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如何將這種養生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
你是山大的學生吧,我是你們的老師。。。自己根據我上課講的知識,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作答。不要搜。。。。
6、中醫養生學書中的慨括。
中醫養生不離《黃帝內經》的內容,黃帝內經里的養生重在講「人與自然的平衡」「天人一體」是一個很好百的類比,天有四季(中醫的說法是五季,夏秋之間還有個長夏),人有五臟,天有日月,分晝夜,物有陰陽,分雌雄度,養生的根本就是與天相應,最簡單的就是,天熱避暑,天寒加衣,少食生冷食物,注意合理飲食,適量的運動和保持一回個好的心情,再沒其他的,著重在「養」,呵呵,一般來說,現在的人都那麼忙,哪有時間養啊。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
7、中醫養生的特色有哪些
1.理論體系獨特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機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廣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以和諧適度為宗旨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欲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3.全面調養與辨證施養相結合
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健康是指人的軀體、精神與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因此養生實踐活動應該伴隨著我們生命過程的各個環節,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中醫養生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葯館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注意環境養生等。
4.適應范圍廣泛
養生保健是一生相伴,長期實踐的活動。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養生學的適應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髙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做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