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大國醫的二維碼
百家講壇_《大國醫》mp3
(
01_王孟知英01:半痴山人-羅大中
02_王孟英02:正氣驅邪-羅大中
03_王孟英03:力戰霍亂-羅大中
04_王孟英04:寒溫之爭-羅大中
05_王孟英05:亂世名醫-羅大中
06_錢乙01:傳奇身世-羅大中
07_錢乙02:望診傳奇-羅大中
08_錢乙03:御醫道生涯-羅大中
09_錢乙04:傳世奇方-羅大中
10_錢乙05:妙手仁心回-羅大中
11_李東垣答01:特立獨行-羅大中
12_李東垣02:首戰大頭瘟-羅大中
13_李東垣03:奇方救眾生-羅大中
14_李東垣04:蠟燭淚干-羅大中
15_繆希雍01:自學成才-羅大中
16_繆希雍02:行醫趣事-羅大中
17_繆希雍03:遭遇挑戰-羅大中
18_繆希雍04:東林俠醫-羅大中
19_朱丹溪01:四十學醫-羅大中
20_朱丹溪02:拜師奇遇-羅大中
21_朱丹溪03:巧治怪病-羅大中
)
2、.氣血失調需要吃什麼葯調理?
氣血不足的調理:一般來說,補氣血的葯物有個典型的方子叫當歸補血湯,就是黃芪和當歸兩個葯,但是這兩個葯,黃芪的用量很大,當歸的用量比較小,相當於五比一;還有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總的來說,還是當歸補血湯最簡單、最好用,效果也最理想。
3、漢方中醫養生是怎麼做的?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葯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4、中醫的氣血到底指的是什麼?
氣血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古代傷科中,更是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一直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現就氣血理論的淵源、分類作一粗淺探討,以供同道參考。
1 氣血理論淵源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氣血理論源於《內經》,《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不居集》又曰:「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內經》論疾病發生之理,是基於陰陽而歸結於氣血。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醫宗必讀》曰:「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而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由於跌打墜墮,可傷及經絡血脈導致出血;或血液不能循經留注,離經妄行,即可出現「傷血」的病理表現。孫氏運用止血、化瘀等法,成為後世骨傷科的治療常規。而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發展了《黃帝內經》的氣血學說,提出了「亡血」之說,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他說:「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骨科進入了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薛己著《正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變,臟腑有所不和。」闡明了肢體雖然受損於外,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外連於肢節,內屬於臟腑,必然由外及內使氣血傷於內,引起臟腑功能不和,出現不同的內證。又有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記述:「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同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說明人體偶發損傷後,必引起氣血之傷。到了現代,氣血理論更是貫穿於整個傷科三期辨證施治的過程之中。
2 氣血理論的分類
2.1 專從血論 古代醫家從其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傷從血治」為主的獨特理論體系,它的根據是:「傷必及血」,血貫整體,故必從血論治。如《傷科補要》曰:「跌打損傷,專從血論」;傷科內治,早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後期宜補血。清代陳士鐸《辨證錄》指出:「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又如王肯堂在《瘍醫准繩》中開宗明義應用劉宗厚觀點:「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並且闡發「但須分其瘀血停積和亡血過多之證。二者不可同法而治,而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走,又查其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可法良規》指出:「凡傷損之症,乃有形器物所傷,為筋骨受病,當從血論。」李挺在《醫學入門》中指出:「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在氣在血之分。」此類醫家專從血論,忽略了人體「氣」之重要性。重視了有形之「瘀血」,忽視了「氣」的功能在傷科治療上的重要性。
2.2 氣血學說 氣血學說源於內經,眾多醫家以此為理論依據去治療傷科疾患。薛己著《正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他對跌打損傷或骨折後瘀痛的辨證治療,基本上以氣血學說為理論依據,分別以補氣養血活血等方法治療。在《醫林改錯》中,王清任從氣血立論指出:「治病之要決,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把傷科的病理變化歸因於氣之虛實,血之虧瘀。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認為損傷內外迥異,當分清內外,外傷出血是氣中之血先動,其病機為「血蘊於氣分之中」,是氣中之血病;內傷出血是血中之氣先動,其病機為「氣蘊於血分之中」,是血中之氣病,前者治法當重視氣分,在表的從氣分發之,在里的從氣分奪之,在半表半里的從氣分和之,從而「以疏發其氣,氣散則血散」,再配以血分葯物以期達到良好效果。對於後者治法,則應重視血分,治宜「清理其血為主」,一則瀉血分之虛,二則滋補陰血之虧,並兼用氣分之葯,可望獲得預期之效。另外,佛家練功、點穴、醫傷專從氣血論。《少林真傳傷科秘方》關於拳傷與氣血關系認為:向上打傷的是順氣,平拳打傷的是寒氣,倒插打傷的是逆氣,其症最凶。人的血隨氣運行,氣順則血順,氣逆則血逆,氣塞則血滯。因此拳傷氣血而導致氣滯、血瘀、氣逆、氣厥。肢體受傷,皮肉筋骨首當其沖,但氣血循行於人體之中,無處不到。骨皮肉筋骨損傷的同時,氣血的運行也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機不暢,無以鼓動血行則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傷瘀凝,壅塞脈道,必阻礙氣機流通。氣血理論是與損傷有關的基礎理論的核心,也是指導治療的關鍵。
2.3 亡血理論 《金匱》首先從病人反應於外的面色及脈象上入手,了解患者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以推斷出血量的多少,預測疾病的凶吉。如《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載:「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又有《可法良規》「凡傷損之症,出血太多……是血氣虛……當峻補元氣,若皮膚已破,出血過多而昏聵者,氣血虛極也,大補元氣」。指出皮膚破損而出血易致血虛,若出血太多則會造成氣隨血脫的嚴重病理改變。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這些醫家強調了出血太多的凶險及診治的方法,對氣血理論作了一定的補充。
2.4 「惡血歸肝」理論 「惡血歸肝」之論,在《內經》已有所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素問·繆刺論篇》:「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葯。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到了金朝,李東垣《醫學發明》將其繼續深化,其曰:「夫從高處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具作風中干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蓋肝主血故也。」這里惡血指瘀血,即離經之血,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關於惡血與肝的關系,可見「惡血歸肝」論是李東垣宗經大旨,並結合臨床建立的,它對後世影響深遠。雙如明代李挺《醫學入門》:「凡損傷,專從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郁於腹而作脹痛。」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曰「凡跌打損墜墮之證,惡血留內,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於肝。」肝主身之筋膜,折骨傷筋,內應於肝。肝藏血,指足受血,方能攝步。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為順。骨碎筋斷,血行失度,敗血歸肝,新血不生,遂至筋脈不得養而拘攣作痛。該理論至今仍有效指導著臨床。
2.5 血水相關理論 血水相關理論從另一個角度闡明了血與氣在傷科中的重要性,在骨傷科中有特殊的意義。血水同屬陰液,都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均由水谷化生而成。《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另一方面,血也能生水,血液經過臟腑氣化蒸騰,轉化為津液,滲於脈外,遍布於組織間隙中。故《血證·吐膿篇》曰:「血得氣之變蒸,亦化而為水。」骨折損傷後,局部脈絡破損,血溢於肌腠,則見腫脹。正如《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中雲:「瘀血化水,亦法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又如清代姜禮《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曰:「津液者,血之餘,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唐氏指出:「氣與水本是一家,治氣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氣。」同時,「血者即是氣,宗氣者即是血」,「血有餘便是水」。水液凝聚為痰,痰瘀互結,新血不生,則骨不能接。治療骨折須注重血水兼理的內治方法。
5、氣血兩虛如何調理
氣血兩虛就是中醫對營養不良引起的一些虛證的一種表述。患者往往存在貧血、低血糖等等營養性疾病。患者飲食的營養長期缺乏合理性、均衡性、處於供給不足的狀態。所以改善飲食質量是調理的第一要素。建議每天在原來飲食的基礎上增加象瘦肉、牛奶、豆製品、魚蝦之類的動物性食物,這樣改善飲食對補血補氣都有益,是補在根本上,調理在點子上。俗話說得好,葯補不如食補,其妙就在這里。
6、李東垣調養脾胃的方法有哪幾個方面?
李東垣調養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調節飲食護養脾胃。他認為「飲食不節」是釀成內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則諸病之所由生也」。故合理飲食是防病保健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是調攝情志保護脾胃。李東垣指出:「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說明精神情志密切關系著生理變化,尤其易傷脾胃功能,因此,需從積極方面調攝,回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三是防病治病顧護脾胃。東垣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葯,處處考慮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答,注重調補脾胃。
李東坦以顧護脾胃而益壽延年的精闢理論為養生別樹一幟,另闢一途,為後世實踐所肯定。
李東垣朱丹溪,自幼習舉子業,40多歲時因家中數位親人死於誤治,於是改學醫學,拜羅知悌為師,很快成為名醫。
7、氣血虛怎麼調理???
8、氣血指的是什麼
氣血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古代傷科中,更是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一直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
1 氣血理論淵源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氣血理論源於《內經》,《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不居集》又曰:「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內經》論疾病發生之理,是基於陰陽而歸結於氣血。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醫宗必讀》曰:「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而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由於跌打墜墮,可傷及經絡血脈導致出血;或血液不能循經留注,離經妄行,即可出現「傷血」的病理表現。孫氏運用止血、化瘀等法,成為後世骨傷科的治療常規。而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發展了《黃帝內經》的氣血學說,提出了「亡血」之說,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他說:「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骨科進入了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薛己著《正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變,臟腑有所不和。」闡明了肢體雖然受損於外,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外連於肢節,內屬於臟腑,必然由外及內使氣血傷於內,引起臟腑功能不和,出現不同的內證。又有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記述:「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同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說明人體偶發損傷後,必引起氣血之傷。到了現代,氣血理論更是貫穿於整個傷科三期辨證施治的過程之中。
2 氣血理論的分類
2.1 專從血論 古代醫家從其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傷從血治」為主的獨特理論體系,它的根據是:「傷必及血」,血貫整體,故必從血論治。如《傷科補要》曰:「跌打損傷,專從血論」;傷科內治,早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後期宜補血。清代陳士鐸《辨證錄》指出:「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又如王肯堂在《瘍醫准繩》中開宗明義應用劉宗厚觀點:「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並且闡發「但須分其瘀血停積和亡血過多之證。二者不可同法而治,而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走,又查其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可法良規》指出:「凡傷損之症,乃有形器物所傷,為筋骨受病,當從血論。」李挺在《醫學入門》中指出:「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在氣在血之分。」此類醫家專從血論,忽略了人體「氣」之重要性。重視了有形之「瘀血」,忽視了「氣」的功能在傷科治療上的重要性。
2.2 氣血學說 氣血學說源於內經,眾多醫家以此為理論依據去治療傷科疾患。薛己著《正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他對跌打損傷或骨折後瘀痛的辨證治療,基本上以氣血學說為理論依據,分別以補氣養血活血等方法治療。在《醫林改錯》中,王清任從氣血立論指出:「治病之要決,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把傷科的病理變化歸因於氣之虛實,血之虧瘀。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認為損傷內外迥異,當分清內外,外傷出血是氣中之血先動,其病機為「血蘊於氣分之中」,是氣中之血病;內傷出血是血中之氣先動,其病機為「氣蘊於血分之中」,是血中之氣病,前者治法當重視氣分,在表的從氣分發之,在里的從氣分奪之,在半表半里的從氣分和之,從而「以疏發其氣,氣散則血散」,再配以血分葯物以期達到良好效果。對於後者治法,則應重視血分,治宜「清理其血為主」,一則瀉血分之虛,二則滋補陰血之虧,並兼用氣分之葯,可望獲得預期之效。另外,佛家練功、點穴、醫傷專從氣血論。《少林真傳傷科秘方》關於拳傷與氣血關系認為:向上打傷的是順氣,平拳打傷的是寒氣,倒插打傷的是逆氣,其症最凶。人的血隨氣運行,氣順則血順,氣逆則血逆,氣塞則血滯。因此拳傷氣血而導致氣滯、血瘀、氣逆、氣厥。肢體受傷,皮肉筋骨首當其沖,但氣血循行於人體之中,無處不到。骨皮肉筋骨損傷的同時,氣血的運行也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機不暢,無以鼓動血行則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傷瘀凝,壅塞脈道,必阻礙氣機流通。氣血理論是與損傷有關的基礎理論的核心,也是指導治療的關鍵。
2.3 亡血理論 《金匱》首先從病人反應於外的面色及脈象上入手,了解患者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以推斷出血量的多少,預測疾病的凶吉。如《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載:「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又有《可法良規》「凡傷損之症,出血太多……是血氣虛……當峻補元氣,若皮膚已破,出血過多而昏聵者,氣血虛極也,大補元氣」。指出皮膚破損而出血易致血虛,若出血太多則會造成氣隨血脫的嚴重病理改變。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這些醫家強調了出血太多的凶險及診治的方法,對氣血理論作了一定的補充。
2.4 「惡血歸肝」理論 「惡血歸肝」之論,在《內經》已有所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素問·繆刺論篇》:「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葯。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到了金朝,李東垣《醫學發明》將其繼續深化,其曰:「夫從高處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具作風中干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蓋肝主血故也。」這里惡血指瘀血,即離經之血,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關於惡血與肝的關系,可見「惡血歸肝」論是李東垣宗經大旨,並結合臨床建立的,它對後世影響深遠。雙如明代李挺《醫學入門》:「凡損傷,專從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郁於腹而作脹痛。」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曰「凡跌打損墜墮之證,惡血留內,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於肝。」肝主身之筋膜,折骨傷筋,內應於肝。肝藏血,指足受血,方能攝步。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為順。骨碎筋斷,血行失度,敗血歸肝,新血不生,遂至筋脈不得養而拘攣作痛。該理論至今仍有效指導著臨床。
2.5 血水相關理論 血水相關理論從另一個角度闡明了血與氣在傷科中的重要性,在骨傷科中有特殊的意義。血水同屬陰液,都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均由水谷化生而成。《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另一方面,血也能生水,血液經過臟腑氣化蒸騰,轉化為津液,滲於脈外,遍布於組織間隙中。故《血證·吐膿篇》曰:「血得氣之變蒸,亦化而為水。」骨折損傷後,局部脈絡破損,血溢於肌腠,則見腫脹。正如《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中雲:「瘀血化水,亦法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又如清代姜禮《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曰:「津液者,血之餘,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唐氏指出:「氣與水本是一家,治氣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氣。」同時,「血者即是氣,宗氣者即是血」,「血有餘便是水」。水液凝聚為痰,痰瘀互結,新血不生,則骨不能接。治療骨折須注重血水兼理的內治方法。
9、李東垣對脾胃學說的貢獻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號東垣老人,南宋金真定人。最有影響的《脾胃論》,至今對臨床實踐起指導作用。
1 脾胃為生命根本
胃為「倉廩」,脾主運化,一臟一腑為後天之本,生化氣血,充養四肢百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又說「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並指出「脾合意」又與精神活動有關。李東垣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2 脾胃病機的三對矛盾
2.1 胃主納與脾主運化 胃主受納五穀,脾受胃陽鼓動而運化,如果但納不化,或只化不納都是病態。從納與化的功能失調觀察是認識脾胃病的方法,調節納與化為治療脾胃病的措施。
2.2 濕與燥 脾為濕土,胃為燥土,都居中焦,李東垣認為:「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又「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脾多濕病,胃多燥病,燥與濕為脾胃病發生的主要因素,用溫燥之葯助陽氣以扶脾,以柔潤之葯和胃氣。是脾胃治療常用方法。
2.3 脾氣宜升,胃氣宜降 脾氣升則精津布輸,胃氣降則濁氣得泄,因此「脾主升,胃主降」。李東垣認為「脾升則健,胃降則和」。
升降失常常見為:清氣下陷,即脾虛氣陷,如胃下垂、脫肛、久瀉、癃閉、子宮脫垂、帶下經漏、小兒囟陷等病;濁氣上逆,胃氣上逆上干清道,眩暈、嘔吐、食滯,中土虛而濁陰得逞,清濁相干,濕濁痰飲,不能運化而中滿痞塞腹膚;清濁相干,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而嘔吐、泄瀉;土虛木乘,肝木克土,怒則氣逆,嘔吐腹痛飧泄;阻礙心腎交通,脾位中央交通上下,虛則精血不足,心腎不交,驚悸、不得卧、夢遺等症;痰飲中阻,胃不和則卧不安,嘔吐脘膚,不眠。
3 脾病辨證
3.1 脾氣虛弱證 面色菜黃,倦怠乏力,納減脘痞,腹脹便溏,舌苔薄舌質淡,脈濡緩。常見消化性潰瘍病、慢性胃炎、腸結核、慢性肝炎、早期肝硬變等病。
3.2 脾胃虛寒證 身倦乏力,而色晦滯,怯冷四肢不溫,脘腹隱痛不止,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慾不振,舌胖脹滿,大便溏泄,小溲清長,或尿少浮腫,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苔白滑或白膩,舌質淡,脈沉細無力虛緩。常見潰瘍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水腫、婦女帶下、腎炎。
3.3 脾氣下陷證 言語無力,動則氣墜,腹部墜脹,太息為快,或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舌質淡苔白,脈弱。見於胃下垂、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脫肛、腎下垂、婦女子宮下垂等。
3.4 脾虛濕困證 頭重如裹,身體沉困,口粘不渴,或渴不欲飲,胃脘痞滿,納呆,惡心嘔吐,肢腫腹瀉,尿不暢,婦女帶下,舌苔白膩,脈濡或遲緩。常見慢性胃腸炎、小腸吸收不良、慢性肝炎、婦科炎症。
3.5 脾蘊濕熱證 發熱目黃,口苦或甜膩,體倦身重,納減脘悶,嘔惡,便結不暢,溲黃赤少,皮膚濕疹瘡瘍。舌苔黃膩,脈濡數。常見肝膽疾病急性期、皮膚病濕疹、膿皰瘡。
3.6 脾不統血證 脾氣虛弱,舌質淺淡少苔,脈沉細。常見崩漏、二便下血、皮下出血等多種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等。
3.7 脾腎陽虛證 消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清冷,腰冷畏寒,五泄瀉,浮腫或腹水,舌苔薄舌質淡,脈細尺弱。常見慢性腸道病、腸結核、肝硬變腹水、腎病綜合征等。
3.8 心脾二虛證 面色萎黃,頭眩倦怠,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納減腹脹,大便稀溏,舌苔薄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細。常見貧血症、神經症、抑鬱症等病。
4 胃病辨證
胃有病則飲食失常,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無以養,可見乏力,肌肉消瘦,唇色少華。「胃為燥土」,易化熱傷及陰津,李東垣《脾胃論》中偏重治脾,葉天士認為脾胃病當分析而論:「胃屬戊土,脾屬巳土,戊陽巳陰,陰陽之性有別也。臟宜藏,腑宜通,臟腑之體用各殊也」。因而胃病治療也不同,用葯宜偏柔潤之類。
5 胃常見致病因素有五種
5.1 飲食不節 多因暴飲暴食縱恣口腹,或偏嗜辛酸,或偏食膏梁厚味,好醇酒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