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飲食養生的古文

飲食養生的古文

發布時間:2020-07-10 07:22:32

1、稱贊飲食的古代詞句

1、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代蘇軾《惠州一絕》

譯文:琵琶,楊梅,還有老鄉送來的荔枝!新鮮到爆,我吃吃吃,一天幾百顆荔枝,簡直停不下來。

2、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宋代詩人陸游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3、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宋代蘇軾《初到黃州》

譯文:被貶了好傷心,不過,似乎也沒那麼糟:這長江水中的魚好肥啊,是做清蒸還是紅燒呢?這滿山脆筍好新鮮啊,我好像已經聞到燒筍的香味了。啊,黃州真是個好地方!

4、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唐代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其二》

譯文:把活鮮的鯽魚切成銀絲煲膾,用碧水澗傍的香芹熬成香羹。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飯啊,哪裡是在陝西的柁樓底下用餐呢?

5、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宋代蘇軾《豬肉頌》

譯文:把鍋子洗洗干凈,少放點水,記住,一定要用小火,慢慢慢慢地燉,等它慢慢慢慢地熟,千萬別催,火候足了,管保好吃到銷魂!

2、關於飲食與健康的古詩有那些?

1、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無為無不為、平和無欲、惜精愛氣
2、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
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
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福,少嗜欲為貴
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 節食已去病,寡慾已延年。
4《解人頤》達識集:唐子畏題《列仙傳》
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無葯可延卿相壽,求醫也是徒然。
有錢難買子孫賢,積玉總為無用。
5歲夜詠懷 劉禹錫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幾多?
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6羅狀元醒世歌 名洪先,明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催兩鬢霜.
身後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為誰忙
有有無無且耐煩,勞勞碌碌幾時閑?
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故,貧貧富富有循環.
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
7羅洪先
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
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
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
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
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
8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向靜中觀——·清·方薰 有閑常同書做伴,無事且與動為鄰;
9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詞動苦後甜。--岳美中(1900-1982),中醫學專家
10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
11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12心寬不知愁,老伴長得丑。
是非少開口,笑看狗斗狗。
飯後百步走,小孫常逗逗,睡前甩甩手。
首先,古人養生特別強調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慾」。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慾」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慾以延年。」
其次,古人還強調要樂觀豁達,尋訪山水。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回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再者,古人養生尤其強調要淡於名利,保持平常心。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莫為功名利祿所累。
重陽時節,秋風送爽.站在新世紀的頂峰,回望五千年歷史,風雲人物歷歷在目;縱觀九萬里河山,鶴翔龜靜栩栩如生.從秦始皇派徐富去海外覓仙方,到漢武帝令道士密宮練靈丹;從則天伍後千方保容顏,到慈熹佛爺百計養真氣,帝王將相無不尋思長生不老,金城千載.而在民間,君不見壽比南山的對聯貼在農家的堂屋,松鶴延年的壁畫掛卧室;君不見南極仙翁拄杖行來,西村小兒爬峨眉去采靈芝..... 

3、古代食譜

《食珍錄》
這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餘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職是黃門郎,到南朝齊時升為太子庶子,後來擔任祠部尚書。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問起烹飪的秘訣,談得投機,皇帝不覺醉了,非常難受,虞宗就獻上「醒酒鯖」,算是幫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錄》里,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各物。例如,「煬帝御廚用九牙盤食」,「謝傳有湯法」,「韓約能作櫻桃,其色不變」,「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異錄》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異錄》,是他雜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寫的一部隨筆集。書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個門類,共有648條有關內容。其中和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八個門類,共238條,佔全書三分之一強。文字具有消遣取樂的幽默風格,從多方面反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書中記載隋代的《謝諷食經》、唐代韋巨源的《燒尾食單》,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兩代宮廷與官府筵席唯一較為齊全的食單。其他如:果、菜、禽、獸、魚等烹飪原料,有的寫其營養價值,有的談到烹調技法,都是研究烹飪技術發展的可貴資料。

《食經》
謝諷著的《食經》成書於隋代,是飲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書記載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約五十種。其中有膾、羹、餅、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動物原料為主製成的菜餚,如「飛孿膾」、「剔縷雞」、「剪雲斫魚羹」等。 從有的各目前冠經人各來看,如「北齊武成王生羊膾」、「越國公碎金飯」、「虞公斷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華飯」等,都是王侯貴族的飲饌。而有的各目講究,如「千金碎香餅」、「乾炙滿天星含漿餅」、「撮高巧裝壇樣餅」等,反映出當時飲饌已達到非常精美高貴的水平。

《本心齋食譜》

作者署名是宋代陳達叟,因為室名本心齋,所以又稱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書房裡起居閑坐,玩味《易經》,床上圍著畫有梅花的紙賬,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飲食崇尚清淡。有客人從外地來訪,臉上流露出飢餓的神色。作者叫書童端上凈素飯菜,客人品嘗後說,沒有塵俗氣味。主客討論食譜,就形成了這本書。 全書記蔬食二十品類,均以蔬菜類名標目,如:菜羹、韭菜、山葯、筍、藕、綠豆粉絲、水引蝴蝶面、水團、白米飯等。每類後面都附有贊語,贊語簡括,均為十六字。還有「小引」說明其製法,或揭示其特點。如「水團」條,製法是「秫粉色糖,香湯浴之。」贊文為「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這種記述方法,表現了作者富有文學素養,又因所用贊體簡要,類似歌訣,容易背誦,所以就便於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容以素食為中心,包括當時流傳的104個食品,夾敘夾議,豐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詩雲:「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南宋時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詩中的山家、野飯,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飲饌。全書二卷,上卷列舉飲饌47種,下卷列舉飲饌57咱。記述以素食為主,亦有少量的葷菜,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選料大部分為家蔬、野菜、花果、糧米,部也有取料於禽鳥、獸畜、魚蝦的。用料盡管平常,但由於烹飪方法奇妙,同樣給人們以豐富的啟發和借鑒。許多菜餚別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窺見當時烹飪技術、烹飪藝術所已達到的水平。

書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葯加工制配的食療飲饌。如:蘿菔面這一條下稱:「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使餅,謂能去面毒。」而麥門冬煎,則是純葯物,其標目下稱:「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熬,如飴為度,貯之磁器內,溫酒化溫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見是用純葯物加工和蜜製成,並加溫酒後服用的一種保健飲料。總之,此書對了解江南飲食風貌和南宋烹飪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飲膳正要》
這是一部融合蒙漢兩族飲食文化的文獻。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書三卷,卷一記養生、妊娠、乳母、飲酒諸忌。標目「聚珍異饌」,分述湯、粉、羹、面、粥、饅頭、燒餅等飯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攢、鹽、熬等方法製成的菜餚。每種菜餚都說明其食療效用、材料、調味品、烹調技術。卷二記諸般湯煎、諸水、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獸變異。主要是闡述用於保健醫療的加葯飲料與食品的配料及製作方法,寓養生治病於日常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卷三記米穀品、魚品、菜品等,對每種食品的性味與作用,都逐一加以說明,大部分附有繪圖,而對加工成品則簡述其製法及療效。
《飲膳正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此書是古代食療專著之一,除了闡述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各種飲饌的烹調方法外,更注重闡述其性味與補益作用,即注重飲食與營養衛生的關系,這是別的一般食譜中所沒有的。第二,書中將蒙漢飲饌並蓄,所述用料,獸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馬、駝、鹿、豬等,奇珍異饌中,用羊肉製成者佔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書以漢字刊行,其中雜有大量的蒙語音譯漢字。

《飲食須知》
元代烹飪著作《飲食須知》的作者賈銘,字文鼎,自號華山老人,浙江海寧人。他生於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職為萬戶,卒於明初,歷經三代,活了106歲。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賈銘的飲食養生之道很感興趣,召見他時,問他保養之法,他回答道:關鍵在於飲食。隨後以他撰著的《飲食須知》呈進御覽。 賈銘在自序中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使重視養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檢點,掌握適度。不然的話,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生禍害。因此,本書選錄 許多本草疏注中關於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編,以便掌握飲食調配,避免因飲食調配不當而損害健康。
《飲食須知》全書八卷,第一卷水類30種,火類6種;第二卷谷類50種;第三卷菜類86種;第四卷果類59種;第五卷味類33種;第六卷魚類65種;第七卷禽類34種;第八卷獸類40種。另附幾類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這部書不僅對廚師取菜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無錫人倪瓚,字元鎮,號雲林。他是元代著名畫家,元末隱居於太湖和三泖之間,家有雲林堂,因而將所著菜譜定名為《雲林堂飲食制度集》。這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烹飪專著。書中匯集飲食五十多種,都以菜品命題,逐條而記,除記述原料、配料外,都說明烹飪方法,頗有參考價值。 書中有不少菜餚,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都是做得比較精緻的。書中菜餚有些被後世烹飪書籍復錄,特別是「燒鵝」一品,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加以錄,並改用倪瓚之號題名為「雲林鶴」。此外,日本羽倉則《養小錄》中也將燒鵝收入,可見此菜確實是獨具風味,名她中外。「蜜釀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蘇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中菜餚以魚、蝦、蟹、螺及湖泊水蔬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鄉的飲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遺意》
元明之際的韓奕撰著飲食專書,託名齊桓公時的名廚易牙,稱為《易牙遺意》,實意是仿古代食經之作。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共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餚、蜜餞、食 葯的製作方法,內容非常豐富。 此書菜餚有四大特色:一是濃淡適宜,適應面廣。二是製法簡明,一看便能製作,如:蒸鰣魚、爐焙雞、糖蒸茄、肉油餅、五香糕等等。三是收錄了一些比較特殊的菜點的製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製法就別具特色。四是將飲食和治病結合起來,其中「食葯類」收錄13種食葯的製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隨園食單》
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所著。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不族無鱗單 、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

4、管子里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

《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那麼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一切行為都順乎規范,那麼,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范。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一曰正靜。「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專心。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一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一樣。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一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里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內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意思是說;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麼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麼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麼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麼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麼都比不上虛靜。內心虛靜,外表敬慎,就能恢復精氣,精氣也將大大的穩定。又說:「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意思是說:心的形體,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實,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於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能除掉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滿的狀態。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心的和諧就可以自然形成。這些道理,有時清楚得好像就在身邊,有時恍惚得好像尋找不到,有時又好像渺茫得追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它並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著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內業》篇中有「能守一而棄萬苛」語。守一就是執一,棄萬苛就是不為萬事萬物所干擾。總之,就是要專心致志。怎樣才能達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內業》篇說:「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智,唯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說,一概聽任於物而能掌握物的變化的叫「神」;一概聽任於事而能掌握事的變化的叫作「智」。物變化而自己的氣不變,事變而自己的知不變,這只有堅持專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嗎?專一而不失,就能夠統帥萬物了。君子使用萬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為掌握了專一的原則。意思是說,人們需要記住的是心意專一。清除慾念則心意疏通,疏通則虛靜,虛靜就可以專一。心意專一則獨立於萬物之上,獨立則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達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貴的,館舍不加掃除,貴人就不來居位了。所以說:「不潔則神不處」。所謂「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說,人們所認識的對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們認識的主體是心(此),不把心修養好,怎麼能認識外界事物?修養心的最好辦法,莫如使它處於虛的狀態。虛就是無所保留。所以說,能做到連智慧都拋棄掉,就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了;能做到無所保留,就沒有什麼可籌劃的了。不追求又不籌劃就可以做到無慮,無慮就回到虛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靜」、「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謂「和成」,是指飲食調節。管子認為,吃得太多,就傷胃而身體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滯。吃得多少適中,才可以實現舒和,使精氣有所寄託,智慧能夠生長。
如果是飢飽失度,那就要設法解決。太飽了就要趕快活動,太餓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動腦筋思考,飽食也不能消除餓意;老人而不珍惜思慮,衰老的軀體就會加快死亡。心胞寬廣而敞亮,意氣寬鄶而開闊,形體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專一而擺脫各種騷擾,見利不被引誘,見害不生畏懼,心情寬舒而仁慈,自身能獨得其樂,這些就叫作「運氣」的功夫,而且意念的運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樣。

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
一. 精氣生命觀,二.五行臟腑觀,三. 養生知識,四.氣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觀上提出精氣說,並且較多地從人的生命構成上論述精氣,從而把精氣看作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形成了精氣生命觀;《管子》提出的陰陽五行說,也較多地與人體的臟器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臟腑觀。與此同時,《管子》還在精氣論和陰陽五行說的框架之下,在養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觀點,在古代氣功學方面提出了許多見解。尤其是《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有不少內容是與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相一致的。
關鍵詞:精氣;臟腑;養生;氣功
中國古代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形成於戰國末期的《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古代醫學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醫學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該書實際上是對先秦醫學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許多思想都是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學、經濟、政治、法制、倫理、軍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也蘊涵了豐富的醫學養生思想,其中也會有不少很可能為《黃帝內經》所吸取。
一. 精氣生命觀
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和《內業》等四篇把「精氣」看作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統的「精氣說」,因而很受學術界的重視。關於「精氣說」的自然觀,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過論述。以下主要對從「精氣說」自然觀衍生出來的醫學養生思想作一具體敘述。
《管子·內業》開宗明義便是「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提出了自然萬物的本原問題。然而,這一自然觀問題實際上並不是該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該篇首先提出自然萬物由精氣構成,但是,並沒有緊接著對這一自然觀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證和深入的展開,而是從自然萬物包括人在內是由精氣構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轉而著重探討了諸如人體的生命構成乃至如何獲得身體健康以及長壽等與醫學養生有關的問題。筆者通過對《管子·內業》全篇的研讀,很早就明確提出「《內業》篇是我國古代最早以養生學為主題的醫學專論之一」[1]。當然,在此之前,馬非百先生也已經在他的《〈管子·內業〉篇的精神學說及其他》中提出 ......

5、關於健康的古詩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盪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葯,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慾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慾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葯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諺語
生理衛生強身,心理衛生強心。―――諺語
要享福,常知足。―――諺語
飲食養生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春秋戰國孔丘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諺語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葯方。―――諺語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五穀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養生四要》明 萬全
飢不暴食,渴不暴飲。―――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
湯泡飯,嚼不爛。―――諺語
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素問玄機病原式》金元 劉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明鄭宣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膏梁厚味有損身體,粗茶淡飯延年益壽。―――諺語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諺語
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諺語
晚上少吃一口,肚裡舒服一宿。―――諺語
安谷則生,絕谷則亡,飲食自倍,腸胃耐傷。―――《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養生四要》明 萬全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養生要集》唐 張湛
凡食物不能廢咸,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隨息居飲食譜》清王世雄
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一天三頓粥,郎中朝我哭。 ―――諺語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諺語
葯補不如食補。 ―――諺語
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諺語
寒從腳上起、病從口中入 ―――諺語
貪吃貪睡,添病減歲 ―――諺語
甜言奪志、甜食壞齡 ―――諺語
吃饃喝涼水,瘦成干棒槌 ―――諺語
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 ―――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
暴食暴飲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諺語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諺語
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諺語
寧可鍋中存放,不讓肚子飽脹。―――諺語
飲食講衛生,保你不生病。―――諺語
生活養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諺語
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呻吟語》明呂坤
日光不照門,醫生便上門。―――諺語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機。―――《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等
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養生要集》唐 張湛
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養生要集》唐 張湛
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唐 張湛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諺語
按摩為養生之一術。―――《雨航雜錄》明馮時可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諺語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諺語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屎。―――諺語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諺語
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 ―――諺語
煙酒不嘗,身體必強 ―――諺語
捂捂蓋蓋臉皮黃,凍凍曬曬身體強。―――諺語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諺語
剃頭洗腳,勝如吃葯。―――諺語
卧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寶生要錄》宋 蒲虔貫
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溫病條辨》清吳瑭
湧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壽世青編》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養生要訣》明胡文煥
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老恆言》清 曹廷棟
寒暖適體,勿侈華艷,可以延年。―――《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
運動養生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老人血氣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若要身體健,除非天天煉。―――諺語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諺語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諺語
跑跑跳跳渾身輕,不走不動皮肉鬆。―――諺語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諺語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聖濟總錄》宋官修
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修真秘要》明王蔡
槍不擦不亮,身不練不壯。―――諺語
運動運動,病魔難碰。―――諺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諺語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諺語
氣血養生
氣欲柔而不欲強,欲順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素問玄機原病式》金元 劉完素
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脾胃論》金元 李杲
養生之大者,乃在愛氣,氣從神而成,神從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穀食則氣滯。―――《養生膚語》明陳繼儒
精足則血足而發盛。―――《類經》明 張景岳
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丁甘仁醫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危猶生。―――《血證論》清 唐容川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存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宋 楊士瀛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疫疹一得》清余師愚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 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長壽養生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尊生八箋》明 高濂
百歲之壽,益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論衡》東漢王充
飽暖安樂,縱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覺寮雜記》宋朱翌
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常以舌柱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慈、儉、和、靜四字可以延年。―――《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6、有哪些關於健康的詩句

1、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養生要集》

解讀:「牙齒堅完」是健康長壽的象徵,叩齒術是在我國流傳的一種古老的養生方術。腎主骨,齒為腎之餘,也屬於骨頭的一部分。齲齒,是牙齒的大患,人們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齒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對應的每顆牙齒互啄,就可以減輕齲齒的危害,保持牙齒的健康。

2、飽食即卧,乃生百病。《備急千金要方》

解讀:飽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積而淤滯,氣滯不行,脾胃受傷,氣血痰食積聚而致百病叢生。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4、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昨非庵日纂》

解讀:古人自古講究飯後養生,這里提到用餐後要做三件事情,即飲茶、散步、揉腹,如能長期堅持做下去,必有益身體健康。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解讀: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會根據此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四時陰陽這個根本,才能與萬物一起生活並且生長。如果一旦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以上這些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

7、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8、求<<飲膳正要>>全文(古文版的)

<篇名>飲膳正要
書名:飲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1320年

<目錄>
<篇名>御制《飲膳正要》序
內容:朕惟人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養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養,則 至於殘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雞豚之類,日用所不能無,其為養甚大也。然過則失中,不及 則未至,其為殘害一也。其為養甚大者尚然,而況不為養而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
此特其養口體者耳。若夫君子動息威儀,起居出入,皆當有其養焉,又所以養德也。嘗觀前 元《飲膳正要》一書,其所以養口體、養德之要,無所不載,蓋當時尚醫所論著。其執藝事 ,以致忠愛,雖深於聖賢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於取諸人,取諸人以為善,大舜所先肆 。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亦庶幾乎,好生之仁。雖然 生稟於天,非人之所能為,若或戕之,與立嚴牆之下者同,有不由於人乎!故此非但攝養之 助,而抑順受其正之大助也。
\x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x
臣聞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動息節宣以養生,飲食衣服以養體,威儀行義以養德,是故 周公之制禮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飲食,各有其官,皆統於冢宰,蓋慎之至也。今上皇帝 ,天縱聖明,文思深遠,御延閣,閱圖書,旦暮有恆,則尊養德性,以酬酢萬幾,得內聖外 王之道焉。於是趙國公臣常普蘭奚,以所領膳醫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以進。其言曰∶
昔世祖皇帝,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貽子孫無疆之福焉。是書 也,當時尚醫之論著者雲,噫!進書者可謂能執其藝事,以致其忠愛者矣。是書進上,中宮覽焉。念祖宗衛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聖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至意。命中 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茲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
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濃,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敕命臣集 序其端雲。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易》之《傳》有雲∶「大哉干元,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之大德,不過生生而已耳。今聖皇正統於上,幹道也;聖後順 承於中,坤道也。乾坤道備,於斯為盛,斯民斯物之生於斯時也,何其幸歟!願揚言之,使 天下後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濃之可見如此,於戲休哉。
\x天歷三年五月朔日謹序\x
\x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x
\x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虞集 撰\x
伏睹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咸萃內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濕 不能相濟,倘司庖廚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
明,按《周禮·天官》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人。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葯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注於歷,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術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饌,鹹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製,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
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是以日有餘閑,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閑之際,鑒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虛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躋於無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澤矣。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聞,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栗激切屏營之至。
\x天歷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x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天地合氣,人以稟天地氣生,並而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故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
形 。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制葯以防命。蓋以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 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谷肉果菜,十養一僅之,無使過之,是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 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
,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 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不瘥,然後命葯,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太昊伏羲氏
內容:風姓之源,皇熊氏之後。生有聖德,繼天而王,為萬世帝王之先。位在東方,以木德王,為蒼精之君。都陳時,神龍出於榮河,則而畫之為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立五常,定五行,正君臣,明父子,別夫婦之義,制嫁娶之理。造屋舍,結網 ,以佃漁,服牛乘 馬,引重致遠。取犧牲,供祭祀,故曰伏羲氏。治天下一百一十年。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炎帝神農氏
內容:姜姓之源,烈山氏之後。生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以火德王,為赤精之君。時 民眾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而食蠃 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種五穀,以養民眾。日中為市。作陶冶,為斧斤,造耒耜,教民耕稼,故曰神農。都曲阜。治天下一百二十年。

<目錄>卷第一\三皇聖紀
<篇名>黃帝軒轅氏
內容:姬姓之源,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生而神靈,長而聰明,成而登天。以土德王,為黃精之君,故曰黃帝。都涿鹿。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書。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始作甲子;命容成作歷;命隸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命岐伯定醫方。為衣冠以表貴賤,治干戈,作舟車,分州野,治天下一百年。

<目錄>卷第一
<篇名>養生避忌
內容: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 而壽。今時之人不然也,起居無常,飲食不知忌避,亦不慎節,多嗜欲,濃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滿,故半百衰者多矣。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故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葯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葯。世有不善保養,又不能善服葯,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乎!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
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
若食飽,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凡熱食有汗,勿當風,發痙病,頭痛,目澀,多睡,夜不可多食,卧不可有邪風。
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汗出時,不可扇,生偏枯。勿向西北大小便。勿 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勞、冷痹痛。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廟宇大小便。夜行,勿歌唱大叫。一日之忌,暮勿飽食;一月之忌,晦勿大醉;一歲之忌,暮勿遠行;終身之忌,勿燃燈房事。服葯千朝,不若獨眠一宿。如本命日,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屬肉。
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立不可久,立傷骨;坐不可久,坐傷血。行不可久,行傷筋;卧不可久,卧傷氣。視不可久,視傷神;食飽勿洗頭,生風疾。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內障。沐浴勿當風,腠理百竅皆開,切忌邪風易入。不可登高履險,奔走車馬,氣亂神驚,魂魄飛散。
大風、大雨,大寒、大熱,不可出入妄為。口勿吹燈火,損氣。
凡日光射,勿凝視,損人目。勿望遠,極目觀,損眼力。坐卧勿當風、濕地。夜勿燃燈睡,魂魄不守。晝勿睡,損元氣。食勿言,寢勿語,恐傷氣。
凡遇神堂、廟宇,勿得輒入。
凡遇風雨雷電,必須閉門,端坐焚香,恐有諸神過。怒不可暴,怒生氣疾、惡瘡。遠 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虎豹皮不可近肉鋪,損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風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後粥。
古人有雲∶入廣者,朝不可虛,暮不可實。然不獨廣,凡早皆忌空腹。古人雲∶爛煮麵 ,軟煮肉,少飲酒,獨自宿。古人平日起居而攝養,今人待老而保生,蓋無益。
凡夜卧,兩手摩令熱,揉眼,永無眼疾。凡夜卧,兩手摩令熱,摩面,不生瘡 。一呵 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皺少顏多。凡清旦,以熱水洗目,平日無眼疾。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凡清旦鹽刷牙,平日無齒疾。凡夜卧,被發梳百通,平日頭風少。
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無冷疾。盛熱來,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樹下,久陰濕地,不可久坐,恐陰氣觸人。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膚粗糙,因生白屑。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安暢;不惱,心地清涼;樂不 可極,欲不可縱。

<目錄>卷第一
<篇名>妊娠食忌
內容:上古聖人有胎教之法,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 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 ,才過人矣。故太任生文王,聰明聖哲,聞一而知百,皆胎教之能也。聖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見喪孝、破體、生理殘障、貧窮之人;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欲子多智,觀看鯉魚、孔雀;欲子美麗,觀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壯,觀看飛鷹、走犬。如此善惡猶感,況飲食不知避忌乎。
妊娠所忌∶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雞子、干魚,令子多瘡。
食桑椹、鴨子,令子倒生。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罔顧羞恥。食雞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蟲。食雀肉、豆醬,令子面生 黯。食鱉肉,令子項短。食驢肉,令子延月。食冰漿,絕產。食騾肉,令子難產。

<目錄>卷第一
<篇名>乳母食忌
內容:凡生子擇於諸母,必求其年壯,無疾病,慈善,性質寬裕,溫良詳雅,寡言者,使為乳母。子在於母資乳以養,亦大人之飲食也。善惡相習,況乳食不遂母性。若子有病無病,亦在乳母之慎口。如飲食不知避忌,倘不慎行,貪爽口而忘身適性致疾,使子受患,是母令子生病矣。
乳母雜忌∶夏勿熱暑乳,則子偏陽而多嘔逆。冬勿寒冷乳,則子偏陰而多咳痢。母不欲多怒,怒則氣逆,乳之令子癲狂。母不欲醉,醉則發陽,乳之令子身熱腹滿。母若吐時,則中虛,乳之令子虛羸。母有積熱,蓋赤黃為熱,乳之令子變黃不食。新房事勞傷,乳之令子瘦癢,交脛不能行。母勿太飽乳之,母勿太飢乳之,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熱乳之。子有瀉痢、腹痛、夜啼疾,乳母忌食寒涼發病之物。子有積熱、驚風、瘡瘍,乳母忌食濕熱、動風之物。子有疥癬、瘡疾,乳母忌食魚、蝦、雞、馬肉、發瘡之物。子有癖、疳、瘦疾,乳母忌食生茄、黃瓜等物。
凡初生兒時,以未啼之前,用黃連浸汁,調硃砂少許,微抹口內,去胎熱邪氣,令瘡疹稀少。凡初生兒時,用荊芥、黃連熬水,入野牙豬膽汁少許,洗兒。在後雖生斑疹、惡瘡,終當稀少。凡小兒未生瘡疹時,用臘月兔頭並毛骨,同水煎湯,洗兒,除熱去毒,能令斑疹、諸瘡不生,雖有亦稀少。凡小兒未生斑疹時,以黑子母驢乳令飲之,及長不生瘡疹、諸毒。如生者,亦稀少。仍治小兒心熱、風癇。

<目錄>卷第一
<篇名>飲酒避忌
內容: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葯勢,殺百邪,去惡氣,通血脈,濃腸胃,潤肌膚, 消憂愁。少飲尤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
飲酒不欲使多,知其過多,速吐之為佳,不爾成痰疾。醉勿酩酊大醉,即終身百病不除。酒,不可久飲,恐腐爛腸胃,漬髓,蒸筋。
醉不可當風卧,生風疾。醉不可向陽卧,令人發狂。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醉不可露卧,生冷痹。醉而出汗當風,為漏風。醉不可卧黍穣,生癩疾。醉不可強食、嗔怒,生癰疽。醉不可走馬及跳躑,傷筋骨。醉不可接房事,小者面生 、咳嗽,大者傷臟、 、痔疾。
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瘡。醉,醒不可再投,損後又損。醉不可高呼、大怒,令人生氣疾。
晦勿大醉,忌月空。醉不可飲酪水,成噎病。醉不可便卧,面生瘡癤,內生積聚。大 醉勿燃燈叫,恐魂魄飛揚不守。醉不可飲冷漿水,失聲成屍噎。
飲酒,酒漿照不見人影勿飲。醉不可忍小便,成癃閉、膝勞、冷痹。空心飲酒,醉必嘔吐。醉不可忍大便,生腸 、痔。酒忌諸甜物。酒醉不可食豬肉,生風。醉不可強舉力,傷筋損力。飲酒時,大不可食豬、羊腦,大損人,煉真之士尤宜忌。酒醉不可當風乘涼、露腳 ,多生香港腳。醉不可卧濕地,傷筋骨,生冷痹痛。醉不可澡浴,多生眼目之疾。如患眼疾人 ,切忌醉酒、食蒜。

9、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與飲食養生的古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