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通陽利腑的養生

通陽利腑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0 02:37:07

1、養生講「三分調,七分養」,這「三分調,七分養」具體指的是什麼?

養生講「三分調,七分養」,是指人體臟腑失調的時候,雖然用特別的食品、保健品或葯物進行調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有七分,是要在日常睡眠、飲食、情志、運動等諸方面養成良好習慣,使人體盡快恢復平衡並保持平衡。

如果您想臟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須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做到「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而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應該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跟著太陽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不要跟太陽對著干。

中醫講「胃不和則寢不安」,因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過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擾動脾胃的陽氣,從而影響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飽,並且盡量清淡,以顧護脾胃清陽之氣。

睡前不宜劇烈運動而擾動陽氣,包括睡前看電視、說話聊天等擾動心陽的活動。而且電視、音響等電器本身的輻射會干擾人體的自律神經。因此,睡前半小時不宜做劇烈運動、看電視、聊天等。

風為百病之始,無孔不入。晚上睡覺開窗、開空調等會吹散衛護體表的陽氣,吹散以後陽氣再生,再生以後又被風吹散,這樣一夜過去就會把人的陽氣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憊。因此睡前應關門窗和空調,以保護體表的陽氣。

2、清熱利尿的中葯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失代償時期的表現。腹水形成的原因為低蛋白血症,門脈壓力增高.肝淋巴液漏出增加,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加腎臟的作用等。致使腹水形成並持續存在。應用中葯可以保護肝細胞,促進肝功能恢復,提高血漿蛋白、抑制纖維組織增生,促使肝內纖維組織軟化,可以達到治本的目的,西醫對腹水只能利尿和輸蛋白花費高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從中醫學講腹脹、腹水量多可增加水、鈉從尿中排出.

真正有效的中葯,要針對病人辨證用葯的

一般多通陽利水,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飲;溫陽利水用實脾飲;溫腎利水用真武湯。增加水、鈉從糞便中排出.攻水葯大部分較為猛烈有毒,能使水飲從二便排出,只適於水腫痰飲的實證,如十棗場。方中莞花、大戟、甘遂均能瀉六腑之水,輔以大棗,不損脾胃。由於腹水病機復雜,虛實寒熱各異,病情多變,固定方葯往往難以滿足臨床的需要,因此通過隨證辨治,可以提高療效。以中葯為主可以達到治本的目的,

3、益氣活血.通陽利水.

是可以進行服用的,一般的到市級的醫院就可以的,並要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用葯,避免服用過量。

4、3 【單選題】(1分) 古典運動中體現通陽利腑的養生動作有:( ) A. 站樁 B. 揉按足心 C. 叩背 D. 揉按掌心

既然是運動,那麼我們看看這四個選項,除了A是自己運動,其他三項要麼是別人上來自己動,要麼隨便動動談不上運動,所以能選的也就A了吧。

5、通陽利氣什麼意思

就是把血脈中的氣滯的情況打通,通陽狹義來說是指讓督脈氣通,督脈主全身陽氣嘛。廣義來講和利氣一個意思,凡是氣就得動起來,凡是動的就是陽的了。

6、站樁是不是古典運動中體現通陽利腑的養生動作

應該是扣背

7、救陰不在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先生在他的名著《溫熱論》中曾經這樣說:「溫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病不同也。」多少年來,我們對先生的這一教導總是很不了解,更不能很好地用於臨床為患者服務而深感抱歉。 近年來我們閱讀過一些書籍和有關資料,通過反復學習,認真思考,再結合臨床實踐後有一點粗淺的體會。我們感覺到這是先生給全中國及世界上的中醫同道們以明確的指示:治療溫熱病與傷寒雜病是不相同的,要我們謹記住的這兩句話:「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這就是先生教誨我們的全面之語。如果我們不去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兩句話的意思,那也就只有依照葉氏之前的那些醫家一樣,把溫熱病與傷寒雜病混為一治,把陰津與血液混為一談。養陰就用熟地、當歸、阿膠去補血;通陽則用桂枝、乾薑、附子等溫熱葯,以此治傷寒雜病固無不可,若以此醫治溫熱病,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溫熱為陽邪,最易傷人陰液,所以治療溫熱病自始至終都要注意救陰。溫病學家有「留得一分津,保得一分生命」的銘言。然而救陰並不是補血,因為陰是陰津,血是血液,血屬於陰血,不等於陰津,故曰:「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汗為陰液,多汗則傷津。所以治療溫熱病,初在表即用辛涼輕劑「透風熱於外」,風邪外透則熱勢孤立易除。如果不用辛涼而用辛溫發汗,不但汗出陰傷,而且溫葯助長溫邪,「兩陽相劫」陰津受灼,清竅竭干,語言難出,故才見舌苔白薄而燥,即於辛涼輕劑中加入蘆根、花粉、麥冬、養陰之品。溫邪入於氣分,煩渴飲水大汗出,則用新加白虎湯,辛寒清氣止渴、止汗,以免胃陰被劫,燥屎結於大腸,熱結胃腸腑氣不通,則用增液承氣湯潤腸通便,泄熱救陰。這些都是遵循葉氏的教導「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的具體措施。至於「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這是葉天士先生教導我們治療濕溫病不能與傷寒相同的一大法則。若治傷寒雜病,原有通陽利尿、溫陽行水的方法:如五苓散、真武湯,以桂枝配茯苓、白術,附子配茯苓、白術,其病機主要是陽虛水濕內停,陽虛是原因,水濕內停是結果。而葉氏所指的濕重而熱輕的證候,濕盛則陽微,濕盛是原因,陽微是結果;證是病之標,因是病之本。治病必須求本,故治傷寒雜病陽虛水蓄者,用桂枝附子辛溫通心、肝、脾、腎、胃之陽氣,陽氣振復,水濕自能運化。治療濕溫病濕盛陽微者,則不可投溫熱葯以助其熱,只須通利小便,引濕邪從膀胱而出。葉氏教導說:「用蘆根滑石之流,滲濕熱於下,則熱勢必孤。」如吳鞠通之茯苓皮湯利其水濕,則熱邪亦隨小便而去。這是溫病學家分解濕熱的良法,「較之傷寒雜病不同也」。
我們現在的中醫師,既要懂得傷寒雜病的治法,更要懂得溫熱病的治法,尤其應當掌握風溫、濕溫與傷寒雜病的不同治法,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治病,取得最佳的療效。

8、如何理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濕,而在利小便」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津、汗
同源
名不同實為一體
,肝為春木而司營血
,血者陰體而含陽魂,所以主溫升。以上說明血雖然是陰質,但它是要溫升的,
而津和汗

由肺生成,
飲食入胃,脾陽消磨,上注肺臟,肺臟灑布津液入各臟腑,肺以秋金而司氣,氣者陽體而含陰精
,所以主降。而汗是因為肺沒有把津液送給各臟腑,送到了皮膚以外了。合上所說
,血雖然是陰,但血是氣所化,氣由血生成,而氣化成津和汗,要救陰,就是要降氣,並且不讓出汗,出汗了就是陰跑出去了,陰是要下來的。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個人認為不是通論,看實際情況,
病由濕成的話,利小便是很好的,如脾土濕而不能升,肝木郁於下不能化心火而形成的不通陽,故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如果腎水寒,而脾土濕,不能溫養肝木而化心火而形成的不通陽。光利小便是沒用的。越利,陽越隨著小便出去而失去。
剛發錯地方你們兩個人居然問題是一樣的,我上一半和下一半分別到你們兩人去了

與通陽利腑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