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思邈有哪些著作?
隋朝繁盛時期,出了一個普濟眾生的人,他就是孫思邈。孫思邈自幼聰明過人,7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餘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因為少時患疾,改學醫道。
當時隋文帝重新統一了全國,在農業上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齡由18歲推遲到21歲,這一安定的局面,是孫思邈學好醫術的外部客觀條件。
孫思邈的家鄉,盛產葯材。他一面學習醫書,一面不畏艱險,手執小鎬,身背葯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葯,每次采葯回來,他都親自將葯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品嘗: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種滋味?寒熱斂瀉,究竟對人體發生何等作用?
孫思邈20歲時(601年),醫道學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凡是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葯錢,還騰出房子給遠道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葯給病人喝。不論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立刻趕去救治。
孫思邈對醫術精益求精,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發現了一些新的疾病,創造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他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
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葯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孫思邈從71歲到整整100歲時,把後三十年所積累的驗方編成第二部醫書《千金翼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作了補充。除這兩部醫學專著外,還著有《攝生論》、《福壽論》等醫書。
孫思邈總結唐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在《備急千金要方》等70多卷書中,記載了800多種葯物。這部醫書的問世,突破了長期以來醫必《黃帝內經》和葯必《神農本草》的舊框框,被後世譽為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它的內容精要而豐富,包括了做一名醫生必須具備的各種醫學理論與實踐知識。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症的發現者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他想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臟。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因此,人們稱孫思邈為「葯王」。
2、求孫思邈的詳細資料
【生平】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理念與貢獻】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葯、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葯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網路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葯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3、誰知道葯王孫思邈編成了什麼書?
後世題名為孫思邈的著作近七十種,據考證其中近三十種左右肯定為孫氏所著,但迄今所存者主要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另有自注《老子》、《莊子》、《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千金月令》三卷等二十餘種均已佚失。還有舊題或託名孫思邈的著作有四十餘種,尚不能肯定為孫氏所著,但這些書也多已亡佚。孫思邈的現存代表作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巨著被譽為中國唐初和唐以前的中醫臨證網路全書。《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分為232門,合方論5300首,卷一為總論,主要論述醫生應具備的道德品質、知識結構和文化素質;並闡述了診斷、治療、處方、用葯以及制葯服葯和葯物貯藏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卷二至卷四為婦人方,包括求子、妊娠、分娩、難產到產後各病及婦科各病等,其中有葯方540餘首。卷五(上、下)為少小嬰孺,從新生兒養護到兒科常見病的防治,列方320餘首。卷六為七竅、包括眼、鼻、口、舌、唇、齒、喉、耳等疾患,還有面部疾患用葯和美容方。卷七到卷二十一為內科疾患,先述風毒腳氣,次為諸風(主要論述腦系病及中風),傷寒;其後按臟腑分類分別論述諸臟腑生理病理和有關疾患;再後為消渴、淋閉、尿血、水腫。這些卷提供各類處方2000餘首。卷二十二、十二三為外科和皮膚科病,卷二十四為解毒及雜治,包括癭瘤及若干肛門和陰部疾患。卷二十五備急(急救醫學)。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養性,卷二十八平脈,卷二十九、三十針灸,內容都很豐富。《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合方論2900餘首,其顯著特點是:(1)卷一至卷四全部以及卷十二、十三、十四的相當部分,深入闡述葯學問題;(2)創造性地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方法,研究和運用仲景學說;(3)以大量篇幅論述養生學說和老年醫學;(4)更深入地論述了針灸的具體應用,對灸法有更多的探討;(5)二十九、三十兩卷為「禁經」,唐時太醫署設有禁咒科,這部分內容是孫氏搜集的禁咒之術,孫氏說「將恐零落,編為兩卷」,並說「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采,不近人情」,但有的運用起來,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神鬼迷信之術摻入本書,自然是美玉之瑕,但其中涉及心理療法,並搜集不少「禁咒」文獻,可供有興趣者研究參考。外國學者已有這方面的論文。孫思邈的這兩部巨著,問世至今千數百年,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在國際上影響也越來越大。據日本醫史學家宮下三郎上世紀80年代初統計,僅日中兩國現存版本即有十六種。國內外翻刻出版者,據統計由宋本至今,《備急千金要方》三十餘次,《千金翼方》約二十次,兩部《千金方》合刻本六次;另外還有許多評注本、節要本以及某卷的單行本十餘種累次出版。近千年前,宋朝林億稱頌本書「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明代王肯堂和清代張璐都認為繼張仲景之後,唯有孫思邈的《千金方》可與仲景諸書頡頑上下。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對孫氏及其著作的研究日益廣泛深入。國外研究《千金方》以日本最為活躍且富有成果。醫學家多紀元堅等說:「晉唐以降,醫籍浩繁,其存而傳於今者,亦復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長沙,繩尺百世者,蓋莫孫思邈《千金方》者焉。」多年前日本還成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研究所顧問景嘉贊稱此書是「人類的至寶」。朝鮮許多名著如《醫方類聚》、《東醫寶鑒》都引用了《千金方》的內容,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對孫氏針灸學成就給以高度評價。英、美、德、法諸國都有學者從事孫氏著作的研究。美國席文(Natheu Sivin)教授和德國文樹德教授等都有研究專著出版。
4、孫思邈一生寫過什麼書
理念與貢獻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葯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葯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葯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葯、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葯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葯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5、孫思邈都有哪些著作?
《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思邈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葯草。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葯物。
6、孫思邈的哪兩本著作堪稱中國醫葯學的「百科全書」?
孫思邈前後共有撰著23種。其中《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堪稱中國醫葯學的「百科全書」。孫思邈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我國的醫葯成果。結合自己數十年行醫的臨床實踐的豐富經驗,於71歲時(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編成了《千金要方》30卷。之後,孫思邈又深感《千金要方》不足以全面反映自己鑽研典籍、行醫看病的心得體會和新獲得的珍貴醫葯知識。又用了30年——到孫思邈逝世前一年,續編定了《千金翼方》30卷。用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千金要方》中有合方、論5300多首,載醫方6500多個,共232門。《千金翼方》共189門,合方、論、法2900餘首。這兩部醫典在我國世代相傳。《千金要方》問世以來已刊刻近百版。至今仍是從事中醫葯的人必讀經典。兩書在國外(特別是在日本)也有較為廣泛的影響。
7、誰知道孫思邈活到多少歲嗎?他出了幾本書?叫什麼
孫思邈(約581~682)
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8、關於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9、孫思邈的資料
孫思邈(約581~682)
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絕對是葯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