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禪的故事

養生禪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07-10 01:06:05

1、禪悟的相關故事

惠能與神秀的一段故事,從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禪宗南宗和北宗的異同。
惠能本是廣東人,還是少數民族,稱獦獠。家貧,砍柴為生。到五祖弘忍處學習禪宗。五祖弘忍見他是少數民族,就說:「嶺南人無佛性。」他答曰:「人地即有南北,佛性豈有東西。」五祖就讓他去做苦工。一次,五祖要大家說一說學佛心得,有傳衣缽的意思。當時從他學習的有七百多人,其中有一個比較傑出的人叫神秀。他在牆上寫了一首謁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弘忍認為他未見性。惠能不識字,是一個文盲。他央求別人代他寫一首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也認為未見自性,但五祖還是將衣缽傳與他,讓他到江南傳法。後惠能創立南宗,主張頓悟。神秀創立北宗,主張漸修。「南能北秀」是禪宗思想的最繁榮期,其後,南宗戰勝北宗,禪宗的思想實際上就成了南宗的思想。「禪宗五家」的出現是禪宗這種經驗哲學的發展極致,同時也是禪宗走下坡路的開始。
無論南宗、北宗,都是禪宗的一脈,他們都主張見自性,獲得般若知,從而過一種大自在的生活。比如,有時我們就常常問:「禪宗修行悟道,到底想獲得什麼呢?」其實這樣一問,就已經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來問禪者了。禪者會認為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只好不語或微微一笑,禪悟並不是如我們苦思冥想妄圖獲得一種知識,諸如做一道數學題或想通某一個科學原理。這種知識不是禪宗所要得到的。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是基於主客二分的立場而獲得的。山水在眼前,我們認識了山、水,可以告訴別人什麼樣子的是山,什麼樣子是水,別人可以通過我們的敘述而得知山、水的樣子。而禪悟不同,禪悟講不道之道,不修之修。

2、急: 禪的故事及感悟

讀懂禪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從前有座山,
山裡有座廟,
廟里兩個和尚講故事……

弟子問慧海禪師:「師父,您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活得如此瀟灑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覺,餓了吃飯;吃得心安,睡得放鬆。」
弟子大吃一驚道:「這似乎沒什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這樣的呀。」
慧海笑著說:「並不是這樣。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世間芸芸眾生,吃飯的時候多為瑣事煩惱,睡覺的時候又尋思著算計別人,怎麼能活得輕松自在呢?」
弟子聽完之後感悟道:「如此看來,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禪。」
禪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態而已,就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認真做,為人不計較。

人生總有苦樂兩面。太苦了,要常喚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佛道:禪的故事
1. 莊周夢蝶
小和尚向禪師請教快樂之事,禪師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一個人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沒有這樣放鬆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不去想別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聞著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盡情地享受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蝴蝶,身上色彩斑斕,在花叢中快樂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的土地,還有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柳絮,花兒爭奇斗艷,湖水盪漾著陣陣漣漪……他沉浸在這種美妙的夢境中,完全忘記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過來,完全不能區分現實和夢境。當他認識到這只是一個夢的時候,他說:「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很長時間以後,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那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兒就是他自己。然而現在他還是原來的莊周,和原來沒有任何的變化,只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和原來不一樣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夢境,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禪師說:「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了莊周的心。這樣的小事也能讓他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憂愁呢?」小和尚聽完禪師的話,終於明白了快樂的道理。

生活禪理1 人生處處有快樂

2. 禪師送餅子
龍潭崇信禪師未出家前在道悟禪師的寺旁擺了一個攤,靠賣餅子為生,生活十分貧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天黑了就在別人的屋檐下睡覺。
道悟禪師見他生活如此艱苦,就把寺中的一間小屋讓出來給他住,崇信為了感謝道悟禪師,每天送給道悟禪師10個餅子。每當崇信送餅子給道悟禪師的時候,道悟禪師總是非常高興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禪師就叫人從10個餅子中取出一個還給崇信。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天時間。

兩年後,崇信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問道悟禪師:「我既然送你餅子,你為什麼要每天還我一個呢?你這樣做是因為看不起我嗎?」
道悟禪師聽了他的話,向他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10個,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換你一個呢?」
崇信辯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個,難道還在乎你還給我的這一個嗎?」
道悟禪師哈哈大笑說:「我不嫌你的10個多,難道你嫌我的一個少嗎?」
這幾句話讓崇信頓有所悟,從此以後他決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籠罩之下了,他要去尋找真正的禪理,來詮釋生命的真正意義。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萬,萬物皆從一而生。」
崇信應道:「一生萬物,萬物皆一!」

生活禪理2 萬物皆從一而生

3. 求子殺子
有一位中年婦女,曾經養育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子,苦於不知求子的方法。她問其他的女人:「誰有本領使我能再生養一個兒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說:「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個兒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她見有希望,忙不迭地又問老婦人,「祀天只禮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來做祀品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告訴她:「把你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這位中年婦女信以為真,求子心切,准備殺死她的兒子來祀天。一位禪師知曉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說:「世界上也真還有這樣的愚人,傻到這種地步,為了求生一子,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兒子,而去殺死身旁活著的兒子。」

愚蠢的人就是這樣,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自投火坑。他們正在做著形形色色損理害己的事情。卻又痴心地以為這是去往凈土西天的途徑。

生活禪理3 不要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而作繭自縛

4. 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馬有佛性嗎?」
「馬是有佛性的。」
「為什麼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因為它們都是眾生,眾生均有佛性。」
「既然這樣,那麼你有佛性嗎?」
「我沒有佛性。」
「那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是佛嗎?」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麼?」
「我不是一個『什麼』!」
「佛性到底是什麼?是我們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覺到的嗎?」
「什麼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寬禪師反過來問學僧:「荒天沒有水,瘠田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裡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種出糧食嗎?」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沒有佛?油里有沒有佛?」
「沒有。」
「買香油,買油燒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佛到底是什麼?」
惟寬禪師最後說:「真正的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圓,處處空寂,無爭執,無慾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犧牲。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禪理4 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 敬鍾如佛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鍾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鍾聲停了以後,他向侍者詢問道:「今天早上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敲鍾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麼,否則,你不會敲出這樣的鍾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鍾聲格外高貴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後說到:「我沒有刻意要想著什麼,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做什麼事都要用心,打鍾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鍾,因為鍾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鍾是這樣的,做任何事也要這樣。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以後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任何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鍾的禪心,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生活禪理5 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 佛祖與侍者
有個人為南陽慧忠國師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國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
侍者聽到國師叫他,以為慧忠國師有什麼事要他幫忙,於是立刻回答道:「國師!要我做什麼事嗎?」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什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國師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
慧忠國師又回答他道:「沒什麼事要你做!」
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後,國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慧忠國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於是問道:「國師!您在叫誰呀?」
國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啟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塗了嗎?」
慧忠國師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實在你太辜負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間都不會改變!」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為什麼只會應聲,被動?進退都跟著別人走,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嗎?

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生活禪理6 失敗是因為自己輕視自己

7. 磨磚與靜坐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裡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上從地上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上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我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傅指點,怎麼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裡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只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面感悟。」

生活禪理7 不追求形式 要真正理解

8. 尋找鑽石
有一個叫哈費特的人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一個老僧告訴他說:「如果你能夠找到第一塊鑽石,你將得到整個鑽石礦!鑽石就在淌著白沙的河裡。」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的腦子里都是鑽石的影子。
於是,哈費特把他所有的家產全部換成了錢,然後就走上了尋找鑽石的路。他風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當一切希望都泯滅的時候,他自殺了。
買下哈費特房子的那個人,有一次在後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陽照過來,河裡的沙子突然變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麼東西在閃閃發光,他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天然的鑽石。於是他就拿來鐵鍬和篩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來,用篩子篩過以後,各種大大小小的鑽石紛紛呈現在他的面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那個人想:「哈費特辛辛苦苦地去尋找鑽石,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哪裡想得到,其實鑽石就在他家的後院里!」
後來那個人把其中的幾個大的鑽石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從此他過上了豐裕的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寶藏,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發現它。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好的東西總在別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後悔莫及了。

生活禪理8 鑽石就在你家後院

9. 盲人的燈籠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生活禪理9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10. 禪師與強盜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裡的禪師,他們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么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這么一個人,為什麼還在這里自稱為禪師,還在這里騙人做什麼!」於是他起身輕松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滿臉疑惑地向禪師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很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到:「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這樣更能讓他棄惡從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美德!」
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谷。

生活禪理10 讓別人因自己而感到快樂

11. 克契的謙讓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裡學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由於個性客氣,遇事總會想辦法自己打理,盡可能不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悶著頭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坐下來聊聊?」
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麼問題嗎?有的話就要開口問。」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麼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後,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語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採取更直接的態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明白地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只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謙遜固然是種美德,然而過度執著於謙遜,卻可能使你錯失了開悟的契機。
閉門苦思數年,也許不如與禪師的一席對談,能使你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看來進退取捨的智能與節度,也是生活與修行的重要功課了。

生活禪理11 過度謙遜會失去機會

12. 丹霞禪師
丹霞禪師未出家時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對他說:「做官還不如做佛。」於是他就來到了馬祖那裡,請求他收留。
可是馬祖禪師不肯收留他,對他說:「每個人都有因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里,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於是,丹霞就來到了石頭禪師那裡,石頭禪師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幾年,丹霞從無怨言。

有一天,石頭禪師命大家除草,讓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卻拿了一把剃刀。石頭禪師看他已經開悟,便為其剃度。
過了一段時間,丹霞去見馬祖,感謝他指點之恩。他直接進入大殿,騎在祖師的聖像上,眾人大驚,急忙向馬祖稟報。馬祖出來看到他這樣,歡喜地說,「我子天然!」從此,丹霞即以「天然」為名。

嚴冬的時候,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寺中沒有足夠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丟入火種取暖。眾僧紛紛斥責丹霞對佛大不敬!
丹霞說道:「我是在燒取捨利子,而不是在燒火!」
眾人厲聲斥責說:「木刻的佛像里怎會有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是木頭,拿來燒火又有何妨?」眾人啞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剛停,丹霞禪師與另一位道友欲趕往某地,他們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穿著綢布衣服,系著絲質的衣帶,沒有辦法走過那條泥濘的小路。

丹霞說:「來,我抱你過去。」然後就把那位女子抱過了小路。然後他們繼續趕路,直到天黑時,道友才對丹霞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為不檢點,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丹霞驚異地說:「什麼?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至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本文轉自《中華勵志網》 http://www.zhlzw.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

(64)

有個新來的和尚對趙州說道:「我從長安來,橫扛著一條拄杖,卻不曾碰著一個人。」

趙州答道:「不是因為沒人,是因為你的禪杖太短。」

和尚頓時就傻了眼。

(158)滿了嗎

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感到已經夠了,現在想告假雲游四方。」

禪師問道:「夠了是什麼意思?」

學僧一本正經地答道:「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禪師說道:「那好吧。不過在你走之前,先幫我裝一盆石子來吧!」

學僧很快就裝了一大盆石子拿來。 l

禪師指著盆里的石子問學僧:「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放進盆里,沙子滲進縫隙,並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學僧道:「滿了嗎?」

「滿了!」學僧肯定地說。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里,石灰也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道:「滿了嗎?」

學僧想這回可放不下東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說道:「滿了!」

禪師順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滲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

(174)

多少重

蘇東坡經常與照覺禪師論道,當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時,忽有省悟,做了「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以表心得。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覺禪悟後,對佛法更是自視很高。曾聽到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見,想探究承皓禪師的禪功。剛見面,蘇東坡就說道:「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對答,禮拜而去。

3、求:關於禪的故事

人生鹹淡兩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盤鹹菜。

夏丐尊不忍的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白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

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獃獃的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

問:「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你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作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卧。

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

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摯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4、禪宗故事合集

禪宗故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第一章 達摩面壁達摩面壁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中國佛教最著名的寺院,擁有「中華第一名剎」的美稱。它建造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向少林寺投入了大量資財,把少林寺搞得紅紅火火、如花似錦。少林寺的僧人也全力傳法。結果,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少林寺就進入了興盛時代。它不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香客,吸引了大江南北的佛教僧侶,甚至吸引了外國的和尚。那是公元527年的深秋時節,一位外國和尚到了少林寺。他找到了負責接待客人的慧遠和尚,請求在少林寺掛單修法。慧遠仔細打量這個外國和尚。只見他的年紀在五十歲左右,生得身材高大,體格強健,長了一雙碧眼,滿臉胡須,顯得威風凜凜、儀表堂堂。最特別的是,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慧遠感到這位外國和尚來歷不凡,馬上稟告了少林寺的住持僧稠法師。僧稠法師也覺得這個外國和尚不同尋常。他帶領少林寺的全體高級僧侶熱情地接待了外國和尚。僧稠法師笑盈盈地看著外國和尚,問道:「法師……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5、禪學故事

http://www.buddhism.com.cn/
http://www.1wei.com/
http://www.1wei.com/wenxue/
http://www.sophia.net.cn/Article/Folder17/list1.htm

6、一個禪的故事。請大家一觀。

另一個禪的故事
有一位老禪師,身邊有一童子做伴,童子一點都不懂寺院的禮儀規矩。有一天,來了一位行腳僧,他見童子無學,就教他各種禮儀。
入夜後,童子看見老禪師從外面回來,就上前去禮貌地噓寒問暖。老禪師心裡詫異,就問童子:「是誰教你這些的?」
童子說:「是那位行腳高僧。」
老禪師於是將行腳僧叫來,說:「閣下到底是什麼心行?這童子在我身邊兩三年了,可憐而不失赤子之心,是誰要你教壞他的?你快快整裝,給我離開!」
結果,在黃昏的大雨中,行腳僧就被趕出寺院。
有人說:「我愛少女,因為少女的故事最短。」另有人說:「我更愛兒童,因為兒童還沒有故事。」童年令人懷念,因為無憂無慮。為什麼無憂無慮?因為「還沒有故事」。
善道禪師說:「小孩出生時沒有任何見解,那時他哪裡懂得什麼經、什麼教?但長大之後,他就學會了種種知解,知道這個該怎樣,那個應如何,卻不明了這全是無端的煩惱。所以學道的人會贊嘆嬰兒沒有分別取捨之心。」
因為有了「故事」,就變得「世故」起來。
所謂「恢復童心」「重拾赤子之心」,並不是要摒棄一切知識和經驗,變得無知、幼稚,而是能像兒童一樣「無分別取捨之心」,沒有分別取捨,沒有無謂的牽掛,自然就無憂無慮。

7、求佛家經典禪語,小故事

佛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的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臨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經意間一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祖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灼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祖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祖問道:"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很難過。這時佛祖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16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得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宴席上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女兒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兩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16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兒吧。"說罷便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兒感覺呢?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天霹靂,她怎麼也想不通,佛祖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准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祖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里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一下子大徹大吾了,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祖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8、找一些經典的禪語故事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5、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7、悟性如光
讀佛經。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後,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9、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裡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12、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並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麼不對?」
龍潭聽後從此開悟出家,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隻非常寶貴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寶。一天,他無意中將它打破了,內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後。當他的老師走到他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人為什麼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師答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著說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說完一休將茶杯碎片交出,轉身而去……
14、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和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15、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慧能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麼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17、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18、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與養生禪的故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