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中醫說的正氣是什麼
所以說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抵抗和再生的能力。具體言之,不外乎陰陽之氣、臟腑之氣。臟腑之氣中,尤重脾胃之氣,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榮衛化生之源。另外還有心腎之氣,因為心為君主之官,腎為先天之本。正氣: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正氣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正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者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的作用,人體的正氣,從整體來說,是有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在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下所生成,並充沛與全身而無處不到。正氣分類: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宗氣:積於胸中之氣,主要作用:走息道以行呼吸,慣心脈以行氣血;營氣: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主要作用:有營養和化生血液;衛氣:衛在脈外,這些氣都是正氣
3、怎樣理解人體中正氣的概念?
正氣是指人體抗邪的能力。正氣是中醫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復能力而言
4、養生首先要扶正氣什麼是正氣
中醫學所指的「正氣」,即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主要是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用現代語言描述,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它包括了人體衛外防禦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各種代償功能等。正氣充盛,讓人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減少疾病的侵襲,人體得病後更容易康復,故扶助正氣是養生保健的根本任務。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學認為人體生病是由於正氣虛弱,外界的病邪侵襲人體而致。《素問•評熱病論篇》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人體發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扶正氣從脾腎著手
中醫認為旺盛的正氣,源於脾腎二臟,扶助正氣,要從脾腎二臟著手。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強弱是機體健康長壽與否的重要基礎。正如《景岳全書》所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功能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腎臟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繫到人體健康和衰老。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護腎精做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
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後天,後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進行濡養。
脾胃、腎臟功能的健運是人體正氣的根本,也是保持暢旺精氣神旺的根本。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人的健康是整體的,任何一個看似獨立的臟腑功能其實都和其它臟腑關系密切。
要保持暢旺的精氣神,提升正氣,必須從整體調理身體內在的臟腑功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健康生活細節,合理的運動和飲食、科學的睡眠等生活習慣、這些同樣也是提升、保存正氣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對0
5、養生養正氣,如何維護好身體的正氣?
這個我覺得首先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應該早睡早起。
6、中醫講的正氣是什麼?
正氣是生命機能的總稱。與病邪相對來說,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抵抗和再生的能力。
7、古人常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何鍛煉自己體內的「正氣」?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情緒之所以最能影響正,乃因情緒最為二元對立的特質。過去看《中庸》,總以為子思將「喜怒哀樂之未發」作為「中」,作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題大作。今日從二元對立的層面來看,則只有贊嘆的分了。
只是作為普通的人,實在無法擺脫情緒,亦可以說,整個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為了製造情緒。現實世界裡,人們把情緒分為好壞,並試圖使世界向好的情緒方向發展。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緒,既便是喜樂,都沒有被看好。一方面,喜樂的後面就隱藏著哀怒,它們遲早要登台;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緒,都會無一例外地具備干擾中正的特質。這是聖人對待情緒的基本態度。那正氣都包括哪些呢?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 清凈心。能於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8、中國傳統養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