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那幾個穴位
為你推薦三個重要的穴位:
大椎穴傳統中醫稱它為「諸陽之會」,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它處於人體戰略要地,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足三里堪稱人體穴位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不管是專家還是入門級的灸療愛好者,無不知其「大名」
對女性來說,三陰交穴尤其重要,可以說是女人的「不老穴」。它是婦科病的「靈丹妙葯」,有人就把它稱為「女三里」
2、艾灸 關元 神闕 足三里的順序??
【艾灸注意事項】
1. 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偏離穴位。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 防火,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
4.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6. 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7.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8. 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9. 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1、艾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接觸冷水,不洗手、洗澡。
3、艾灸後要喝比平常多的溫開水(絕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4、皮膚過敏者不宜灸;身體發炎部位禁灸!。
5、大醉、大怒、大驚、大恐、過勞、過飽、過飢、情形下禁灸。
6、飯後一小時內不宜艾灸。
3、第五:養生題 提升人的正氣的四大穴位是哪四個?
養生養什麼?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人體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脾腎。為什麼這么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那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就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5~20分鍾,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這幾個穴位我先灸哪個,後灸哪個啊?有沒有順序啊?有,我告訴你這個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後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
中醫講「久病無實」「久病必虛」,慢性病一般會導致氣血不足,需要用補的辦法調。艾灸是溫熱的,所以能益氣溫陽,使正氣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養生益壽的效果。
孫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長不幹」,古語也有「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來」的說法,可見艾灸之功不容小覷。
4、艾灸主要選哪些穴位?
不同的問題選不同的穴位,一般預防和養生的穴位有大椎、足三里、腎腧等等,恰好現在是咋三伏中,可以採用大椎、肺腧、膏肓、足三里來保健。
具體的問題歡迎追問,強採納,謝謝!
5、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
一般濕氣重都是因為脾胃寒濕引起。
建議艾灸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這些地方就行。
艾條也要好些的,個人比較喜歡用長生鶴的,可參考
6、艾灸穴點陣圖的八大穴位
用手掌拍打背後的腎俞穴,每次拍打81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減輕了。功效:經常拍打腎俞穴,既能培補腎元,又可以緩解腰肌勞損,保護腰部。
7、艾灸哪個穴位最養生?
足三里穴能夠起到防病健身強壯的作用,俗話說得好人老先老腿,灸足三里穴能夠使腿腳靈活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
8、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9、艾灸的四穴養生有沒有時間講究或先後次序?
隨時可灸,因為人體隨時在消耗。沒有先後次序。怎麼方便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