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練習方法

太極養生練習方法

發布時間:2020-07-10 00:11:08

1、如何正確練習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功夫,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三者缺一不可。
明理即學習太極拳的理論知識,學習拳經,主要是王宗岳著的《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等,還要多讀一些近現代太極拳明家如楊班侯、楊澄甫、徐致一、王培生等人的著作,對太極拳的提高有很大的實用性。
得法即要有正確的方法,所謂無法不成道就是這個道理,有了正確的方法才能練出真功夫。如倒攆猴的動作,除基本動作正確,還要講究「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在練習站樁基本功時,腿上要站出功夫來,身上要練出內氣來。37個勢子都可以站樁,串起來就是一趟拳架子。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氣沉丹田,什麼是氣沉丹田,也就是自身能量的凝聚。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正確的方法。比方說人的身體是一桶水,意念是一個球兒,氣沉丹田存在這樣三種情況,一是球兒的比重較大,象鐵一樣,剛一放入水裡即迅速沉下;二是球的比重較小,象木頭一樣浮於水面,須用力才能把它按入水裡,但一鬆手又馬上浮上來;三是球的比重與水相同或略大於水,稍用意一按或不用意就能緩慢沉入水裡。上述方法,第一種時間長了易得疝氣,俗稱小腸串氣。第二種易使氣壓而不下,容易上浮,時間長了頂得胃難受。唯有第三種,用意念使其緩慢而均勻地下沉才是正確的方法。還有得氣是什麼樣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八觸」現象,即身體某些部位會出現冷熱麻脹酸澀動跳等感覺。這些如果沒有人指導,練功的人應付出偏差。所以練功必須要有老師的親自指導,即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同時主要的是防止出偏。
1、卸掉本能力,周身人參下來、空下來,同時練上棚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和粘連黏隨的太極勁。
2、將架勢中的招法演習出來,了解掌握每招每勢的勁路變化。
3、掌握勁路,即敵我雙方的肢體運動規律,從而達到知已知彼,勝券在握。
5、增強內勁。要做到准確掌握和控制對方,心動不令人知,發之乾脆有力,行之無形無象,必須要有較好的內勁,而推手是增強內勁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外,推手還有增進人與人之間友誼,提高心智等諸多益處。
練習拳架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正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打個比方說,把太極拳比喻為一棵大樹,盤架子是樹根,是基礎,推手是樹干,吃拿發放是樹冠,光有樹根是沒有用的東西,沒有樹根和樹冠,樹干是沒有生命的死木頭,只在紮根堅實的樹根、粗壯結實的樹干,才能長出枝節茂盛的樹冠來。
關於練什麼拳好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哪派太極拳,只要是真功夫就好。所以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不是選何種拳和問題,而是要向真正懂得太極拳,掌握的真功夫的高手明家學習,掌握正確的方法,並能堅持不懈,做到持之以恆,如果平均每天都能堅持2個小時以上,5年時間應該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我教的學生中,最短的3年時間就掌握了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太極拳的養生總是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太極拳是養生現技擊並重的一種拳法,它的每招每勢都對身形、意念、穴位等有嚴格的要求,既可攻防技擊,又有促進氣血運行,打通經脈之功效,所以太極拳還有非常好的強身健體效果。有人說,我練太極拳不為什麼功夫,只為鍛煉鍛煉身體,不用向什麼明師學習。我認為,強身健體和練習功夫一樣,都要向真正的太極拳明家學習,真正的太極拳才能有更好的強身健體功效,否則就不好說了,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絕不會比真正的太極拳效果更好。
太極拳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和其它武術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是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它既可以實戰防身,也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可以修身養性,提高人的意志和思想品德。學習太極拳不能好高騖遠,急於求成,放棄勝負觀念,放平心態,否則都將練不上功夫。有些人學習了太極拳之後,性格有了改善,心智有發提高,為人更加友善,所以太極拳又是一種修煉。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冷兵器時代早已結束,武術的作用已大不如從前重要,學的人越來越少,失傳的東西卻越來越多。今天的人練武術,也不再象前人那樣作為一種與自然斗爭和謀生的手段,而是更多地看重它的健身功能,衷心地希望太極拳這一中華武術瑰寶能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2、練習太極的基本功

能上網的話就上百度找找高佳敏的視頻,她的架子很工整,被譽為「太極女皇」

在學學24式、四十二式,開始先學動作,把動作的路線(手上的和腳上的)練熟,把架子擺得像時候,可以找個師傅學學

再者太極是很講究技擊的,每個動作都有其技擊意義在裡面,認真琢磨能把攻防體現出來才算把太極拳打出來

年輕人學陳氏的比較好
中年的學楊氏的養生好

3、練習太極拳時如何讓全身放鬆,推薦六個方法

第一、要思想入靜。心靜才能體松,體松便於心靜。兩者互為其根,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如果練拳時邊練邊說話,不僅會使動作紊亂,內氣外散(「內練一口氣」),而且身體也很難放鬆,既達不到養生目的,也不利於技擊。因此,練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項准備,從預備式開始,就要屏棄一切雜念,物我兩忘,將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練的套路上,鎮定、沉著,專心致志,靜心演練。
第二、要用意識引導行動,這是太極拳的運行法則。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統綱。前輩講:「沒有意,只有形,就是體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動作都應由意念支配,以意領先,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韌帶才可得到徹底放鬆和舒展。
第三、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和。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互孕,剛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松愉快,圓潤和諧。
第四、要動作輕靈。「聽之至細,動之至微」。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撲騰撲騰」的響。
第五、要「慢中求功」,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的一個重要區別。演練時一定要以緩慢的速度進行,不急不躁,沒有對快速、猛烈的追求,不僅不以'速度取勝',而且還應'以慢制快',只有這樣,才容易便身心放鬆,沒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才能不用僵力、拙勁、犟勁,使肢體像春風楊柳一樣,綿綿不斷地向前行進。
第六、要適量運動,做到科學合理,安全實效,不要負重鍛煉。如果運動過量,身體不僅不會感到輕松,反而容易造成不應有的損傷。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運動量。初學者要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急於求成。老年人和體質較差的對高難度動作不要強求,不要與年輕人攀比,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延年益壽。

4、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貴在堅持

5、誰能教我太極拳內功的練習方法

什麼是內功心法呢?由於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文化,所以其內功心法的表述多與道家文化的語匯和修道的階梯進程有關。一般來說,太極拳是太極拳架、太極術、太極道的融合體。這里的太極架指的是形體動作,太極術指的是內功心法,太極道指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真正的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文化應該包括以上3個方面的內容。如果只進行一方面的學練,則表明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諦。如果只練太極拳架而沒有內功心法(太極術),則只是在空描,沒有深刻的神意氣之內涵和功夫上身的內在體驗;只有內功心法沒有拳架的變化,則生命活動就缺少了的物質載體;只進行道德修養沒有拳架(陽面)和內功(陰面)的滋潤,則不易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 」等太極拳修煉的終極目的。
我們應該明了,神意氣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和修道達真的修煉內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對於太極拳來說,神意氣也同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內功3個要素,所以,如果給內功心法下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動及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訓練方法;內功是通過這些途徑和方法訓練所積蓄而成的能量及內向性的體驗。或者可以這樣表示,內功是指和太極拳形體動作(陽面)互孕的神意氣所積蓄的能量,而心法則是積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徑。
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方略
內功心法的修煉主要是對神意氣形的身心錘煉,這種錘煉不是隨隨便便進行的,而是通過一定程序的身心調整,使精神狀態(意識狀態)和生理狀態(形體動作)從雜念紛呈的「五馬分屍」和「四分五裂」狀態,進入內心寧靜(心中一靜)、意識專一(專注一方)、氣血通暢(氣遍周身)、形體放鬆(松穩慢勻)的境界。如何做到這這些呢?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養過程——「修」 是修正、修改、修復不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養」是培養、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這個過程要貫徹太極拳鍛煉的始終,這其中,身心調整是進行內功心法修煉的前提條件。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無中生有。許多人都知道無極生太極這句話。但是,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呢?所謂無極者即「無」,所謂太極者即「有」,無極生太極即「無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說的「無極」也有身體的意思。身體這個無極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就是「無」。如果這個「無」有了運動,比如,我們的心(頭腦)發出指令,所謂的「 心為令」——念頭(意念)一動,這就是太極的動,也就是身體里邊有了「有」,這個「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發韌點)意(意念)氣(內氣和外氣)的變化及運動。這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也是指太極拳愛好者通過長期的習練和體悟而產生一種特異能量、一種新生物質的過程——太極拳老前輩所說的「身上有了東西」,或者說「功夫上身了」——通過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導引這種特異物質的產生和聚積過程,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無中生有乃太極拳內功修煉的總綱。
2 神為主宰。太極拳強調神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發軔點。比如,做任何太極拳的過程必須做到鬆散通空。意念想「鬆散」、想「通空」等都是神為主宰, 也就是意念在裡面起主導作用。主宰就是要發揮主導的作用——讓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意念的發軔點做主人、發指令。神為主宰,主宰誰?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運動。也就是練拳的過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被姿勢催發出去的。一開始練太極拳就以神為主宰,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則「階及神明」的境界就有達到的一天。如果不養成「神為主宰」的習慣,而是「形體主宰」、「氣為主宰」,則就會真正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3 調整虛實。調節虛實的關鍵是分清虛實——重心所在為實。怎麼調節呢?主要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從形體上調整虛實。1先要把兩只腳的重心調一調(往當中調),使身體左右平衡;2用腳來調整;根據具體情況把重心放在腳掌、腳心或腳後跟,使身體前後平衡;3通過整個身體的平衡調整虛實。不同的動作當中有不同的姿勢來互相平衡。第二,要從意念上調整虛實。意念往哪放,氣就跟著過來往哪兒集中,這兒就是實;相反的方向氣少了,那邊就是虛。意念所在處為實,意念不在處為虛——在鍛煉的過程中多注意這個問題。此外,在運動的時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則意念要向後;如果有往後的力量,則意念要往前。
4 圓活綿聯。一般來說,圓有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動作構成上,每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要有圓的內容在里邊。第二,形體各個部分之間要圓。若不圓就容易僵, 一僵氣就停滯了,就不通了。這就是所謂的「圓空法生」。怎樣才能做到圓的呢?按照太極拳「腋窩像夾著個熱饅頭」、「勒腰束氣把襠撐」等要求調整好身形。綿聯不斷的內涵主要有3點:1動作的綿聯——動作綿聯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勢無論怎麼動在運轉過程當中要綿聯不斷,也就是動作要均勻;綿聯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動作間的轉換要綿聯。2氣的綿聯——每做一個動作,不能光想著形體,還得考慮氣。3意的綿聯。太極拳為了把兩手的氣煉整,主要採取的方法就是兩手一合一開的同時,想著手裡邊有球,跟著脹大,一撒手就掉了,這么連著動,意的綿聯就容易養成了。
內功心法之秘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 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第一,身如鍾鼎。要求不管坐著還是站著,都要意念像一口鍾一樣把整個身體都罩起來,這樣周身的氣也會整起來。第二,內外相合。傳統的養生法要求周身一動無不動,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內三合和外三合。內三合要求把神意氣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連上,把肘和膝連上,把手和腳連上。意念這樣一連,百會再一提,感覺就不一樣了。此外,內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備五弓。「一身備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張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閭,弓背是脊中到陽關(這個弓背較長一點);上肢一張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別是弓梢,肘關節是弓背;下肢是張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腳分別是弓梢,膝關節是弓背。每個弓梢都不是一點,而是展開的。如何做到「一身備五弓」呢?關鍵是用五弓之意來代替軀體。
2 內外相合。隨著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內三合」有了基礎,還必須做到內外相合。如何做到內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辦法,假想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大圓氣球,在球內有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處在圓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點。練拳時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橫豎線的四個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領是:十字的橫線標志著兩肩相平,保證人體不致傾斜;十字的豎線垂直在百會穴與尾閭之間,從而就能體現出「虛領頂頸」和「尾閭松垂」的內涵。胸椎前側的十字線交叉點即是身體的中心點,這是練習太極拳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內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內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這種結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通過認真鑽研和刻苦磨練才有可能實現。
3 鬆散通空。有的老師講鬆散「就像十三層塔層層疊疊」,有的老師比喻鬆散「像煙灰一樣鬆散」,而汪永泉所傳揚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練「三道氣圈」——這是直接練習鬆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經常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逐漸就會「氣遍周身不稍滯」,不光能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氣圈,甚至能感到對方的三道氣圈(這還只是初級的神明),揉手時可以運用這三道氣圈,比如,用自己的氣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對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則對方會被彈到拙力所遠不能及的距離等。當然,我們現在練三道氣圈主要還是為了養生。如何進行三道氣圈的訓練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個三道氣圈的形象來——等練得有了基礎,自然就會有感覺。剛開始只能是想像(意識導引的意識圈),然後是氣的因素強化,到最後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彌漫圈。

6、中老年人練太極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1、老年人學習練習太極拳建議選擇楊式太極拳或者同類風格的國家簡化太極拳套路。這類較柔緩、舒展,動作也不難記,姿勢功架大方端正,比較適合中老年人。2、中老年練太極拳應以悟拳、養拳為主,宜柔不宜剛。以養氣、養心、養血、調氣、培氣、練氣、練內功為主,不需要可以追求發力。把練精、氣、神放在首位,久而久之身體素質增強筋骨皮也同樣達到鍛煉的效果。3、根據中老年人身體特點,太極拳很注重身體的內在感悟,中老年人在思維理解往往較強的,所以學習練習太極拳不要心急,務必注意端正自然放鬆來練習。中老年人因長期習慣,感覺身體內在的細微體悟會有早有晚,務必耐心靜氣堅持學習練習。而且,應該謹守四個原則為宜:一是拳架宜高不宜低;二是練習速度宜慢不宜快;三是意識追求宜柔不宜剛;四是練習安排宜勤不宜多。

7、如何練好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首先,必須先拜一位明師為師,有明師教授你太極拳就會在練太極拳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也是能夠掌握太極拳精髓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其次,自己要勤奮刻苦練拳,必須一天要保持一定時間(最好保持8小時以上時間練拳)和一定練拳量(保持每個套路以3、4十遍的練拳量);第三,要有一定的悟性,以及對太極拳的理解力;第四,做動作要標准、規范正確;第五,按照太極拳的十大要領,以及每個動作要領練拳;第六,對於太極拳的基本功一定要練扎實;第七,通過長時間練拳實踐積累經驗;第八,一定要按照太極拳所要求的,到哪個階段學哪個階段的東西。以上幾點雖然總結的可能不全面,但至少做到這幾點就可以練好太極拳。其他的一樓的兄弟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8、求太極拳鍛煉的基本要求的全本,如《太極拳養生》。越詳細越好。回答好的還有加分!

百度文庫有《陳式太極拳養生功》,不行嗎?陳正雷大師的

9、練什麼太極拳養生最好

太極拳養生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結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華——靜字,同時它又是一項武術運動,太極是一部充滿陰陽矛盾而又對立統一的辯證學說。其神玄絕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積月累的修煉和領悟才能達到太極拳養生效果。
太極拳養生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等陰陽交替運動。人體各系統生理機能內部或機能之間,通過這種陰陽的交替,進行二元或多元交替運動鍛煉,克服對偶失衡狀態。
太極拳學靜勢動態的平衡,動中的秩序與和諧,自然與人的相對應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變人的心靈、性情、氣質和風貌,才能提高人的修養和理性。對太極拳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練好太極拳。
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 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 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 能急於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 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 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 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 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 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 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 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 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並 不拘泥於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 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總之,太極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靜、柔和、緩慢,能耐下心來,心平氣和地練拳,產生急躁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太極拳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煉過程,在行功走架上怡養浩然之氣,達到身心雙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達到修養身性的養生作用。

與太極養生練習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