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談古論今話養生

談古論今話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10 00:08:50

1、談古論今話對聯心得體會

現存山海關孟姜女廟據說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土特產品。孟姜女廟又叫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約6公里的鳳凰山上,相傳始建於宋朝以前。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後人景仰孟姜女的忠貞,感嘆她的忠烈而建此廟。現存的孟姜女廟體現了明朝的建築風格,廟前依山砌築108磴行人石板梯道,象徵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殿內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裝素彩,面帶愁容,雙目哀怨,彷彿可以叫人想像得到當年窈窕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的凄涼心境。孟姜女苑南側有一石洞,民間傳說此洞暗通渤海,名曰「海眼」。有許多好奇者會來到洞前仔細聆聽,祈望能夠聽到也許大海的濤聲。

孟姜女廟又稱貞女祠,位於山海關城東約6公里的望夫石村後山崗上。孟姜女廟的修建,是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產物。廟圍牆內佔地1.6畝,保護范圍佔地31.8市畝。順108畝組石蹬,直達廟內。廟內有前後兩殿,前殿有孟姜女像,左右侍有童男童女,兩側壁上鑲有碑刻,其中有乾隆、嘉慶、道光題詞。後殿原供觀音,殿後有「望夫石」,石上有坑,傳為孟姜女望夫足跡。旁有石台,台後有振衣亭,為孟姜女梳妝更衣處。廟東南4公里渤海中有兩塊礁石,傳為孟姜女墳。參觀孟姜女廟體會「欲吊貞魂何處是,竟佳孤冢尚流芳」的搖曳心境;游覽孟姜女苑,了解孟姜女千里尋夫,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悲涼故事等等。叫人感慨多多。

1992年9月山海關區政府在孟姜女廟北側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在觀賞「夜制寒衣」「萬夫築城」「望夫凹石」「哭倒長城」等二十個場景後,您會更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游歷孟姜女廟,覺得她最有名氣的地方是廟口之上的浩大對聯。拾級而上走過掛有「貞女祠」匾額的山門,來到前殿,聞名全國的奇特楹聯,上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聯「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會映入您的眼簾,楹聯的讀法斷句有多種,您可在這里細細品酌,會感到妙趣橫生。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今日後人比照上一對聯,也在孟姜女廟此聯書寫了另一幅更長聯子。引起世人關註:

金銀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情感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和氣。

民間自古對於上述這副聯子的讀法不下幾十種。年近佳節。不知各位看官怎樣讀法?不妨一試?

2、以談古論今話英雄的議論文

材料:
一, 何人是英雄?

談到英雄,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馬上想起曹操與劉備煮梅論英雄的故事。當年劉備臣屬曹操。一日,曹操邀劉備赴宴,席間評論起天下英雄。劉備舉出當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諸侯,稱他們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舉出這些人各自的弱點,認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英雄,當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這位出身布衣,目前還寄人籬下的劉備。劉備一聽大驚失色,酒杯落於地。這時天上正響一巨雷,劉備趁機掩飾說,因懼雷而落杯。曹操聽了便輕視了劉備,後來終於讓劉備尋機脫身,後來三分天下。

這曹操的眼光確實利害。天下眾多有權有勢的豪傑在他眼裡不屑一顧。但偏偏看出這位劉備將來的成就無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說中。他與劉備論英雄,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看法。劉備被捧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驚落杯。因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會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還是被蒙騙過去,是曹操的疏忽呢?還是劉備命不該絕?

以這個故事開頭,因為它帶出了本文的主題:就是什麼樣的人是英雄?在對英雄們研究過以後,希望能夠發現出規律:如何才能成為英雄。

古人說,美女愛英雄。其實,哪個不崇拜英雄?哪個不敬仰英雄?哪個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本文要討論的英雄是指曹操談的那種有遠大抱負的豪傑之士,「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夠一呼百應、叱吒風雲、萬民敬仰、天下歸心、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發揮英雄本色,建功立業的人才可以稱為英雄。
二,何時出英雄?

既然要安邦定國,那麼就要有邦讓英雄來安,有國讓英雄來定。如果是一個太平盛世,英雄也會磨去銳氣。馬卸鞍,刀入庫,邊疆烽煙不起,處處鶯歌燕舞。和平會腐朽人的志氣。所以,中國有句名言,叫「亂世出英雄」。也就是說,在亂世里才會出現英雄。

這是因為,在亂世里,或者因外力入侵,或者因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減弱,各地諸侯於是雄踞一方,而且互相之間爭搶地盤,變成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在亂世里,各級政府對土匪的征剿也無力進行,於是一些土匪豪強也紛紛召兵買馬,拉山頭,攻城掠地。這些人中也有發達而成群雄之一的。

在亂世中,百姓飽受戰爭的蹂躪,顛沛流離,背鄉離井,因此希望偉人出世,能夠平定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人就是受民眾崇拜敬仰的英雄。所以,亂世之中才更有機會出現英雄。

三, 盛世無英雄

如此一來,豈不是說大家都來盼望亂世,好有機會一試身手,顯出英雄本色嗎?非也。和平盛世雖然會腐蝕人,但總比亂世好。所以,為國為民著想,不能希望亂世,更不能去破壞和平,製造動亂。為滿足自己成名的慾望,而妖言亂世,蠱惑民眾者,乃是人民的公敵。所以,想成為英雄的人不可因急功近利而誤入歧途。要知道,定力也是檢驗英雄的一個標准。

這里就又要用到中國的一句古話了,叫「英雄待時而動」。在盛世之中,英雄就必須遏制自己的成名慾望。他們應該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實力,以備未來之需;另一方面要熱愛和享受生活的樂趣;如果沒有機會施展身手,正應該為天下太平而慶賀。不能為一己之私而害天下。

所以,時機不對,就不要出頭。沒有機會,就不要盲動。保持實力,待時而動是英雄們必須學會的一門功夫。古人曾以龍來喻英雄:「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京戲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唱詞:「有朝一日風雷動,平步青雲上九重。」這就是英雄待時時的心態。

四,誰造就英雄?

因為英雄必須待時而動,時機不到,英雄就出不了頭。所以,中國又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古話,叫「時勢造英雄」。對這句話必須認真地分析,因為它雖然正確,但也有誤人之處。

「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英雄的出頭必須等待合適時勢的出現。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這是正確的。時勢指的是時機和形勢。英雄出山要看清楚形勢是否有利,時機是否適當。這就像沖浪運動一樣,要等待大的浪頭,並抓住最合適的時機,然後登上沖浪板,順流而下,一擊而成功。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在古人原意是正面的,不是後人引申出來的反面意思。)

第二層意思帶有消極意味,那就是:「時勢造英雄,所以英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是他們碰上了好機會。放上我,我也能。」因為有這樣的看法,所以在世人中普遍有一種自怨自艾,消極悲觀,歸咎於天的情緒。比如常聽到這樣的話:「有什麼了不起的?那些人成名是因為他們正好站在了浪頭上。我的命不好,沒趕上時機。要是我處在他們的境地,我也能成功。認命吧!」

這種說法其實既不健康,也不正確。確實,有些人並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靠運氣和機會而「出名」,但不是所有英雄都這樣。而且,如果這些人僅靠機會,而不是靠實力,那麼即使站上了浪頭,得意一時,但終究還是不會成功。俗話說,騙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早遲都會露餡。就像曹操評論的那些諸侯,當時擁有雄兵,但是並不是真正的英雄,最後都被消滅。

有些人雖居高位,但是只顧一己之私,勾結朋黨,玩弄權術,危害社會。他們雖能稱雄一時,但因立身不正,行事乖理,只能被稱為奸雄。邪不勝正。奸雄的事業不能長久,因而不可能留下不朽的功績。

所以,英雄也分等。有名付其實的英雄,也有名不符實的假英雄;那些靠關系,靠機會,靠蒙騙而成名的「英雄」並不是真正的英雄。

五,誰能成英雄?

英雄靠時勢,也要靠自身。英雄待時而動,順勢而起。但是,起動以後還要靠自己的本事創造一片事業。

英雄要看清形勢走向並順勢操作。正所謂,逆勢者亡,順勢者昌。

有些人自命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們的事業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費數倍的力氣,但卻鮮有成功。

英雄善於掌握方向。就像船上的舵手,讓事業成為順風的航船,避開暗礁險灘,直到安全進港。

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兒,時機未到,則潛伏不動,靜如處子。時機一到,則順勢而發,動如脫兔。

但是這些英雄還是離不了時勢的影響。盡管他們能夠認清時勢,掌握時機,並利用形勢,但是如果時勢離之而去,他們也會受困。就像楚霸王那樣,力拔山氣蓋世,但是最後因「時不利」而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所以,僅能利用時勢的,雖然是英雄,但僅能稱為時雄,也就是說是一時之雄,因時而稱雄。他們雖能稱雄一時,但最終還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

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

六,誰能識英雄?

英雄順時而起之時,除了時勢外,往往還要有人提攜。姜太公是英雄,但是如果文王不是碰巧出遊到了他的隱居地,那他必然也只能垂釣終身了。諸葛亮是英雄,但是如果不是劉備真心請他,三顧茅蘆,那他也就會一輩子「草堂春睡足」,成不了後人敬仰的英雄了。

所以,這些英雄還是靠人來賞識,提拔。這就是中國古人說的「慧眼識英雄」的道理。市井之中有隱士,草莽之間出英雄,深山之內藏高人。這些人往往出身低微,雖有自己的實力,但要靠別人的慧眼發現,才能飛黃騰達。所以,世間往往有些懷才不遇的人概嘆「未遇伯樂。」

在古代的亂世之中,那些有志有才之士,一生中尋找的就是那些所謂的明主。英雄得不到明主,就如寶珠暗投,一生不得志。三國中的趙雲,不得明主,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卻無法成名。直到遇到劉備和孔明,才顯出英雄本色。

但是,這些等人提拔的英雄還是不能算大英雄。他們既然等別人的慧眼,也就必然會為人所用,受制於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建功立業的目標能夠實現。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建功立業。但是,具有慧眼的劉備一死,諸葛亮便受到昏庸的後主劉禪牽制,六齣岐山而無功,恢復漢室的雄心也冥滅在征途中。岳飛是抗金英雄,但是被昏庸的皇帝13道金牌召回,受屈而死。正所謂,「常使英雄淚滿襟」。所以,英雄是不好當的。除非下決心,要當就當個大英雄。

七,誰是大英雄?

一般意義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長,且善於利用時勢,而領一時風騷的人物。這些人雖有所長,但也有所短。遇到高明的對手,最後只能臣服。

與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完人。

氣概上:頂天立地、不信鬼神、不懼天地、欲與天公試比高。他們不靠命運、不待時勢、不懼困難、不畏艱險,堅信人定勝天。他們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他們惠澤萬民,以建立太平盛世為目標。他們氣宇軒昂,妖魔鬼怪見之退避;他們膽量超人,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他們胸襟開闊,天下之才趨之若騖;他們大義凜然,為正義敢闖龍潭虎穴。

能力上:澤被天下、懲惡揚善、才華橫溢、學貫古今、能文能武、智勇雙全、審時度勢、神機妙算、精通韜略、領袖群倫、恩威並用、號令群雄。就像毛澤東當年所描繪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所以,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從道德文章,文韜武略各方面看,都是曠世奇才。知識淵博,論天下形勢如同掌中觀紋;腹藏玄機,帷幄之中可決勝千里之外。論道德可比聖賢,寫文章字字珠璣,講韜略算無遺策,藏胸中百萬雄兵。如此,則安天下舍我其誰?這樣的人才數百年才會出一位。中國不是有句古詩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嗎。

八,英雄造時勢

慢著!說書的,你剛才不是說,「英雄待時而動」嗎?怎麼現在又說「大英雄不待時勢」了呢?

看官且聽分解。待時而動者,可能會是英雄,但不是大英雄。靠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也不是真正的大英雄。能造時勢者,方為大英雄也。所以,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有缺陷,更合理的說法應該是:「英雄造時勢」。

大英雄面對不利的時局,不是消極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嘆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動,而是要改造形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軍事方面有一條古兵法叫「隱真示形」。這就是造勢的例子。當敵人部署嚴密、無懈可擊的時候,就可以隱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隊調動的方法,引誘敵人重新調整部署,這樣便可以看出敵人的空虛所在,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戰機。

大英雄的任務是要定國安邦,所以他們進行的造勢就不是一條兵法就能描述的。其內容更豐富,范圍更廣泛,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難度極大,需要明確的目標,完整周密的計劃和高超的組織指揮能力。耗時也久,因為優勢要靠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沒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為要以弱勝強,所以要機動靈活,該讓則讓,該退則退,就像下棋中的搶先手,爭主動。

英雄造時勢的近代典範就存在於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採取了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統一戰線,優待俘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等等口號和策略。這些都是為了爭取民心,積聚實力,最後在適當時機再與蔣介石決戰。蔣介石也算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是只屬於時雄和姦雄這一個等級。與毛澤東這樣的大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風了。

與那些所謂的時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會完全被形勢所左右。他們不但會認清形勢,把握機會,更要會引導形勢,和改造形勢。當他們發現形勢不利的時候,不會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設法,擺脫困境。當他們發現事業誤入歧途時,會果斷地採取行動,撥亂反正,把事業帶上正確的道路。毛澤東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蔣介石數十萬大兵重重包圍的時候,果斷地站出來,重新接掌紅軍指揮權。紅軍數渡赤水,採用聲東擊西,飄忽不定的戰術,迷惑敵軍,從而掌握了主動。最後,紅軍擺脫了圍困,完成了長征,建立了西北根據地。正是由於毛澤東表現出了卓越的戰爭指揮藝術並得到紅軍將領們(都是能征慣戰的英雄好漢)的一致推崇,在遵義會議被推舉為紅軍的領袖,成為英雄中的英雄。正是有了毛澤東這位大英雄的領導,紅軍才能在1936年後無往而不勝。

所以,如果一般性的英雄是弄潮兒的話,真正的大英雄就是在弄潮兒背後的推波助瀾者。是這些大英雄創造了潮流,創造了風尚,創造了時機,也創造了一批英雄。俗話說,「勝者王侯敗者賊。」大英雄成就了事業,追隨他們並立下漢馬功勞的當然就有封王稱候的機會,也就成了英雄。
九, 英雄論現實意義

大家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代英雄們雖然已經消逝,但他們的故事卻長流人間,不斷地激勵者一代代的後人。即使在當今科技發達現代化的時代,重溫古人的舊事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比如,區分假英雄和真英雄(大英雄)就是有現實意義的。

對於那些整天抱怨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人,不應該再用這樣的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不是真英雄。如果你是自信有真才實學的英雄,就應該奮發圖強。要知道,錐處囊中,鋒芒遲早要露出。所以,你不能虛度光陰,而應該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實力,以應付未來的艱巨挑戰。

而且,能造時勢的才是大英雄。如果你自認是大英雄,那就應該身處困境而不餒,要為自己創造機會,創造形勢。中國有句名言:「人事未盡,不可言天命。」 怨天尤人,不是英雄本色。

當然,在現實社會里,不是人人都想,都有能力,或者都當得成大英雄。但是那種憂國憂民,奮發圖強的精神是永遠具有教育意義的。在現代安定和平的社會里,人人都應該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持續地學習,不停地進取,在所從事的領域達到令自己滿意的目標。不愧對親人,不虛度此生。這樣的人就是大英雄。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十, 英雄主義與團隊精神

談了許久的英雄,也許會被人誤認為在吹捧個人英雄主義。其實,英雄主義不等於個人主義。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這個問題已經講得比較清楚。英雄個人本領再高,還是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部屬的努力。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還要綠葉扶。離開了支持,一個人本領再大,也會變成虎落平陽,龍困沙灘,被犬欺,被蝦戲。

所以,再大本領的英雄,也要團結部屬,凝聚力量。一個人要成事業,離不開人才。要成英雄,就必須要發現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並善待人才。為建立一個能夠打拚的團隊,英雄還要能夠管理人才。有才能的人,也必然心高氣傲,難以駕馭。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龍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來領導。英雄主義同集體精神和團隊精神是相輔相成的。

範文:
從古至今英雄人物總要經歷磨難才能成就大業,而嬌生慣養之輩總是缺少氣概,難以成就偉業。

(李嘉誠)少年涉世 自古英雄多磨難2
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鍾調快10分鍾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調快時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時間的前面。

茶樓的工時,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茶樓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時。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說「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實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時,茶客較少,但總會有幾個老翁坐茶桌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
仔,大夥計休息,他卻要呆在茶樓侍候。

李嘉誠對兒子談他少年的經歷:「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樓是個小社會,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與先父所說的古代聖賢相去甚遠,但一個個都是這么實在,富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或貧,或富;或豪放,或沉穩。也許是泡在書堆里太久的緣故,李嘉誠對茶樓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別的新鮮感。他會揣測某一茶客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他由此而養成觀察人的習慣,這對他日後從事推銷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誠尤其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布小道消息。他從中了解了社會和世界的許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課堂,聞所未聞;不少說法,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誠發現,世界原來是這么錯綜復雜,異彩紛呈。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又因為先父的訓言刻骨銘心,他在紛紜變幻的世界沒有迷失自我。

聽茶客談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療法。有一次,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喚,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沖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地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闆炒魷魚。在李嘉誠進來之前,一個堂倌犯了李嘉誠同樣的過失,那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闆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闆沒有批評李嘉誠,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濕漉漉的。事後老闆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準就能大事化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兒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闆伙計都難做。」

回到家,李嘉誠把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道:「菩薩保佑,客人和老闆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巨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惟一一次「飯碗危機」。一年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

他已經熬過最艱辛的一年,老闆給他加了工錢,他能夠向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茶樓工作出息不大,但他感謝茶樓老闆,老闆成全了李嘉誠養家糊口的基本願望,給予他極好的人生鍛煉。

為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復雜鍾表打交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拂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盪和磨煉過的人,進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做事。

庄靜庵回憶少年李嘉誠時說:「阿誠的阿爺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誠進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為嘉誠是外甥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小學徒干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鍾表活兒,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受過極嚴格的訓練,輕車熟路,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不知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他們在庄靜庵面前誇李嘉誠,說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鍾表。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半年時間,就學會各種型號的鍾表裝配及修理。

舅父對嘉誠的長進心喜不已,但他從不當面誇獎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變,只是太陽旗重新換成米字旗。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治時期銳減為60萬。大批的房屋遭破壞,英國接管香港,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災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迴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復興香港經濟。

庄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鍾錶店當店員。

篇目2.

3、談古論今話英雄作文

讀了《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 《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敘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我是含著熱淚讀完這篇文章的。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 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億萬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他們毫不畏懼、不怕犧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每當回想起五壯士驚人的壯舉,我就感到非常慚愧。我作為一名少先隊員,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退卻,有時乾脆就放棄了。而狼牙山 五壯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我遇到的這點困難與他們相比算得了什麼?再說正是因為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 前仆後繼,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麼去為祖國作貢獻呢?我又怎麼能對得起先烈們的英靈呢? 我羞愧萬分,不斷地責備自己。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快樂閱讀網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
五壯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浩氣長存,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庄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
忽然,「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心中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雄壯而嘹亮的國歌聲在校園庄嚴地響起,而此時,它竟是這樣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 五壯士,你們放心吧!我們一定肩負起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讓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4、求山東教育台9月15號節目表拜託了各位 謝謝

山東教育台節目預告 09-15 星期二\ 中午 晚間 06:10 自然妙趣 06:40 教育資訊 07:00 教育新聞 07:12 名家論壇:中國經濟解讀(14) 07:58 留洋故事:在美國延續的夢-楊青(2) 08:30 紀錄探索:中國1978-2008(3) 09:21 真實 10:22 華夏傳奇 11:07 文化中國 11:33 談古論今話養生 12:00 教育新聞 12:10 教育資訊 12:32 娛人製造 13:03 午間劇場:走過幸福(78) 第7集 走過幸福分集劇情 15:21 自然妙趣 16:12 談古論今話養生 16:29 快樂成長 17:20 七彩虹 17:50 教育劇場:陳庚大將(4) 第4集 18:50 教育新聞 晚間節目 19:00 新聞聯播 19:30 教育劇場:陳庚大將(56) 第5集 21:35 福彩天地 21:46 問教 22:30 名家論壇:中醫五臟養生(14) 23:20 紀錄探索:中國1978-2008(4) 23:50 真實 01:40 華夏傳奇 02:11 娛人製造

5、山東教育早上播的有關養生的節目叫什麼?

11:33 談古論今話養生
16:12 談古論今話養生
好像沒早上的

6、千古第一懸案,究竟是歷史巧合,還是命中註定

一,千古遺恨《蘭亭序》《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 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 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 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二,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 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 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 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 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三,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 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 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 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四,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 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游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 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五,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 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 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並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 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 清楚。六,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 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 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眾所周 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 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七,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古墓「長明燈」,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 是天宮之火,是普羅木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歷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掛著「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 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 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只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八,《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 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為歷史懸疑。九,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 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 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乾脆「一字不名」,讓 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十,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回答人的補充 2011-03-23 17:03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現在本人經過認真篩選,特列出七大謎一樣的懸案。也請各位歷史愛好者和網友給予補充和指正。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這與上述記載相同。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 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 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 死」說和「逃亡」說兩種。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 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 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 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 《明史》的結論是, 自成已死,屍朽莫辨。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 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 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 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 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 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7、老年人怎麼更健康

規律作息,健康飲食,心情舒暢是老人應該為長壽所做的准備。合理的健康規劃,許多老人的身體便會迅速衰退。
老年人更健康就此我有如下建議:
1.餐飯
老人餐飯應盡量在家中,首先是考慮到老人的出行較為不便,其次是考慮到食品的安全問題,同時在外面就餐很難避免拿捏好適量佐料,許多老人都是有禁忌的食物或調料的,所以在家會很好地避免此類問題。家中飲食因以較多的粗糧為主,這樣有助於腸胃蠕動,便於消化吸收,當然充足的蔬果准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可以增強人體體質,維持內環境穩態。老人不建議過多汲取蛋白質,但是少量的攝入也是有益的,豆漿等各類肉食可根據個人體質即偏好攝取。若無糖尿病或高血壓,吃點甜食也是較好的,它可以快速補充人的能量,所以外出逛街在口袋內裝幾塊糖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人上了年紀就不要貪圖方便,絕不用一次性餐具,絕不吃各類快餐,這些無疑是有利於你健康的。
2.居家
人至老年,多數人都會有些個人的積蓄,如果有條件完全可以將家庭環境作一番變換。將原來的陳舊廢品盡數清理,首先使房間環境得以擴展,其次將那些壞了的水暖電等等盡數修繕。接下來做一次簡單的裝修,將以前礙眼的,現在喜歡的進行對調吧,為什麼這樣做呢?對,是為了心情的愉悅,心情愉悅了精神自然會好,有了好的精氣神,身體不會差的。但是切記不要進行大裝大修,因為這要花很多的精力、財力、無力,很折騰人的,能夠達到個人內心歡喜的效果就可以了,例如喜歡養花,不如就在陽台做個花架,買幾盆好花,有個藤椅,有杯好茶就足以了。總之老人家居貴在使身心舒暢便可。
3.出行
人上了年紀,出行變得困難,此時不應在同年輕人一樣追求出行的速度,重在內心的感受上,其次高速的交通工具或許會帶來許多的不適及其病症,所以應盡量慎出遠門或乘坐高速的交通工具。此時應多欣賞自然的美景,感悟心靈的體會,可以的話大可乘一葉扁舟,歷萬千河山。只要能夠使身心舒暢,身體怡然便可。不過,多的出行應當都是很近的,如公園、親朋家等,所以可以選擇多以步行,這樣可以舒展筋骨,強健身體,可謂一舉多得。總之只要能使心情淡然,身體健康的出行方式,都是可以選擇的。
4.穿著
人至老年,穿衣應注重面料,以棉布最佳。外形色澤可根據自我偏好而定。當然人至老,多數怕冷,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著裝,建議是可層層加厚,這樣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不穿的衣服要分類放好,做好防蟲的工作,同時要做好及時的清洗工作,或許這有些困難,所以可以交由子女完成或者洗衣店完成。總之保持衣著的舒適、干凈、整潔會使你的身體有最好的呵護。
5.交友:聊天是一種最經濟實惠而且又非常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且不受場地的約束。陳梅芳認為,喪偶、空巢和老不出家門的老人更容易抑鬱,所以和朋友聊聊天就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最好不要聊一些家長里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可以聊一聊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者從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獲得的信息。茶餘飯後與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談古論今,不但能調節情緒,促進大腦的思維活動,還能起到防治抑鬱症和老年人記憶減退的作用。

8、河洛民俗:談古論今話對聯

對聯也叫楹聯、對帖、對子,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的聯語,系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追根溯源,哪一副對聯是聯史上的第一副呢?眾說紛紜,一般公認《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的說法,五代時蜀主孟昶(chǎng)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最古。宋代推而廣之,民間幾乎家家貼對聯了。王安石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為明證。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詔民間新春都得貼春聯,並微服私訪,親自為未貼聯者揮毫寫聯。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很喜歡寫對聯,也是對聯的積極倡導者。經過歷代的提倡,貼對聯便蔚然成風。
對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字數多少無定規,以短小精悍見稱。它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可以抒懷言志,揚清激濁,使人讀了既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它大體分為春聯、壽聯、婚聯、喪聯、宅第聯、行業聯、名勝聯等。一副好的對聯,是思想的升華、哲理的結晶、文學知識的濃縮、音樂韻律的體現。它形式短小,寓意無窮。它用途之廣、教益之多,不勝枚舉。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們對於對聯的喜愛,自然是世代相襲,久用成俗。像龍門聯「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鑿佛萬尊」;白居易墓聯「心中懷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關林聯「義存漢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氣存」等,均不知出於何代,足見用聯之早。

9、《談古論今話養生》節目在那能看到

可以到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上看哦,還有是在哪個電視台看的就去那個電視台的網站去找找哦

與談古論今話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