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虎山在道教裡面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鷹潭貴溪縣(今貴溪市),仙人張巨君主之。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2、正宗龍虎山天師教的修煉法決、拜求
天師教以符籙齋醮見長,就是畫符驅鬼作法事等等。如果學武術去找全真教好了。
但是這個天師教也不是隨便就可以入的。想入的人必須到龍虎山天師府接受學習,學習合格後天師府頒發「畢業證書」——道教說法叫「授籙」,這樣才算加入道教了。全國只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授籙。
3、龍虎山道教協會正規嗎?
正一道的祖庭,因祖天師立教也被稱為道教祖庭,是合法的,正規的道教開放場所
4、龍虎山道教是正一道還是全真道?
道教天師府所在地。張道陵祖師曾在龍虎山修道。是道教符籙派(正一派)的主庭。還是道教發祥地之一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5、道教那個派能學習道德,養生,驅鬼厲害點,推薦
正一派的驅zd鬼異常厲害,自茅山衰敗後正一派的驅鬼,奇門遁甲就是道家最強了,而且正一的最高部門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師府。養生道德嘛就是全真了,現在見的那些道觀道士大部分是全真的,他們就是主修養生,修道。最高部門是北京白雲觀,也是中國道教協會的總部。注 要找正宗正一派道士很難,因為回正一派是居家,可娶親,可食肉。而且真正高手沒幾個很張揚的。另外還有就是五雷派,總部是五雷山。還有五奶派在福建為主。香港的還有狐仙派,黃大仙派。都是很強答的。
6、道教龍虎山?
有善信問我,為什麼現在道教不如佛教發展的好,這是什麼原因
這個要從道教的歷史說起,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三公將軍張角、張寶、張梁他們就是道士;漢中張魯是張天師的後裔,也修道諸葛武侯精通奇門遁甲也在道;左慈杯酒戲曹操,左慈精通道法,也是道士;吳國於吉被孫策所殺,也是道士他們都影響了政權或戲弄了政治家,所以從東漢開始道教被貶低了。而佛教的傳入也影響了道教,道教更被些和尚所指為「邪魔外道」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興盛直到宋朝丘處機祖師去蒙古見成吉思汗,化解兵戈,中原人才對道教有了新看法,而真正三教合一是元末明初張三豐祖師為改變道教所傳是「邪魔外道」的看法才開始定論為儒釋道三教合一,這樣有了中國的傳統品德底線和佛法無量的背景,才講道教逐漸興盛,但到了清朝,清王朝信奉薩滿和佛教
對道教也不感興趣,所以道教一直沒有佛教興盛,而道教本身的教義就是「道法自然」,所以很多道士都不去問紅塵之事,各修各道!而道教教徒弟也皆為密授,不是佛教的普渡眾生!天降雨露不潤無根之草,道法無邊之度有緣之人!全真和正一雖然法門不同,但各有所長,成道者,集大成,欺師滅祖並不是拜的師父多,欺滅的意思你得搞明白,只要尊師重道足矣!外教永遠吃不掉道教,就像外國人永遠 佔領不了中國一樣的道理!道教永遠是中國的!
7、龍虎山道教意欲何為?
真道者,以天為道,包世間萬物,神神鬼鬼名名利利,人心作怪而已。
8、龍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樣的?
自從宋徽宗建造了天師府之後,張道陵的後嗣也逐步受到了朝廷重視,龍虎山的正一道便開始興盛起來。在宋代期間,宋王朝在龍虎山建造了大量宮觀。一是舊有幾座宮觀得到了擴建和賜額;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宋代新建的宮、觀、庵和院近20座。
其中,有建於1056年至1063年間的凝真觀。1102年至1106年間的靜應觀和祈真觀。1107年至1110年間的靈寶觀。1119年至1125年宣和年間的逍遙觀。1208年至1224年間的金仙觀等。
另外,宋代還建有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和天樂道院等。
在這個時期,龍虎山正一道掌教的是張道陵的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後嗣。從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開始,每代天師都曾被詔面聖,並被賜予「先生」稱號。
其中,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和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最得朝廷恩寵。
在1104年,宋徽宗召見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張繼先與宋徽宗相談甚歡,於是宋徽宗賜號張繼先為「虛靖先生」。
第二年的12月,張繼先回到了龍虎山。這次面聖,張繼先的父親和兄長全都被賜予了爵位。而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先後被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這些都表現出當時宋王朝對龍虎山道教的支持和重視。
正是因為宋王朝的支持,在宋代初期龍虎山便成為與江蘇茅山和江西閣皂山並立的三山符籙之一。
後來經過200年至元代,龍虎山的正一道便躍居成為了三山符籙之首。此時,龍虎山正一道達到了鼎盛時期。
在龍虎山正一道的鼎盛時期,掌教的是張道陵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後嗣。
從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起,每代天師均被元王朝封為天師或真人,讓他們主領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時,朝廷更封他為正一教主,讓他主領三山符籙。也正是因此,龍虎山道教成為了諸符籙派之首。
在這期間,龍虎山出現了大批著名道士。這些德高望重的道士一部分被輸送到了大都燕京,由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的弟子張留孫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龍虎山道教支派玄教,用來主領江南廣大地區的道教事務。
例如,張留孫,又稱張宗師,是張宗演弟子,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以江南諸路的道教都提點之職。剩下的道士則留在了龍虎山,管理山上的道教事務。其中也不乏傑出的道士。李宗老,達觀院道士,是著名玄教道士吳全節的老師。在1264年至1294年間被授江東道教都提點,主持本山上清宮。吳元初,龍虎山高士,就學於道教學者雷思齊,所著詩文集為《元元贅稿》,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為之作敘說:
元初服黃冠以自隱,無所營於時,故無所爭於人,交遊天下名士,詩文往來,皆一時之盛。其言溫而肆,清而容,雜而不厭,幾於道者之乎?
張彥輔,龍虎山道士,精繪事,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虞集曾為其所作《江南秋思圖》賦詩。另外,在此時期,元王朝還對龍虎山道教宮觀進行了修正。它除了對龍虎山原有宮觀進行了修葺以外,又新建了大批的道教宮觀。
據元代散文家元明善和清代正一道道士婁近垣所寫的兩本《龍虎山志》中的不完全統計,新建的宮、觀、庵和院多達37座。這些道教宮觀大部分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建於1264年至1294年間,有文惠觀、乾元觀、會真道院、望仙道院、八卦庵、止止庵、太極庵、西華道院、東山道院、雲山道院和瑤峰道院等。
在宋元兩代,龍虎山道教發展極為迅速,其中大部分道觀都是在這兩個時期建立起來的。但是這些建築後來因為遭到了天災兵火,大多被毀,後存留下來的僅有天師府一座,上清宮、正一觀等宮觀都是後來重修的。
但是,從那些被毀的道教宮觀遺址上,可以看出當時道教文化的繁榮和昌盛。
龍虎山之所以成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龍虎山在風水學上,堪稱是獨一無二的經典。風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
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兩者本身就是有機融合的,更何況龍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太極陰陽教理,所以龍虎山成為道教祖庭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9、關於龍虎山道教的問題
供奉的應該是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主宮上清宮在唐會昌中名真仙觀,宋祥符(1008~1016)間敕改上清觀,經幾次擴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宮。後再經擴建,至南宋時規模已甚為可觀。原張天師廟,宋崇寧(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觀,咸淳(1265~1274)間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額正一觀。南唐保大(943~957)中賜名的三清觀,元至大(1308~1311)間升沖虛至道宮。二是新建了大批宮觀。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撰兩種《龍虎山志》的粗略統計,可確定為宋代新建的宮、觀、庵、院,近二十所。計有:建於嘉祐(1056~1063)間的凝真觀,崇寧(1102~1106)間的靜應觀、祈真觀,大觀(1107~1110)間的靈寶觀,宣和(1119~1125)間的逍遙觀,嘉定(1208~1224)間的金仙觀,嘉熙(1237~1240)間的紫霄宮、真元宮、真應觀,南宋寧宗朝(1195~1224)的歸隱庵,AE咸淳(1265~1274)間的瑞慶觀,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渾淪庵、靖通庵。AF另有建於宋,而不明具體創建年代之雲錦觀、仙隱觀、歸隱庵、蒙谷庵、天樂道院等,亦分別見於二種《龍虎山志》。
好像沒有紫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