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2、中醫葯膳養生調理身體效果好嗎?
葯膳是傳統的養生方式,無論是養生粥、養生酒、還是其它形式的葯膳,都即是食物也是葯材。既然是葯材,就有一定的葯性,就應該遵循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說葯膳養生雖好,但也需要之一以下三點,不然用錯了會造成身體負擔,損傷身體。
葯膳雖好但也有禁忌
一.葯膳的配伍避免相惡、相反。
相惡、相反是中醫專有的名詞,意思分別是可以降低葯力和產生毒副作用,甚至會引起中毒。而且一般來說,葯膳中所用的中葯材本就不多,也就兩三味葯材,所以在製作葯膳之前一定要熟悉所用葯。再就是很多食材也會與葯物沖突,比如說人參和蘿卜,蘿卜會降低人參的補氣效果;何首烏和怕與蔥、蒜一起食用。
還有一些傳統的葯膳禁忌, 比如羊肉忌南瓜,鱉肉忌莧菜,雞蛋、螃蟹忌柿、荊芥,蜂蜜忌蔥等
葯膳選擇配伍注意相反、相惡
現代科學的認識,胡蘿卜、黃瓜等含分解維生素C的成分不宜與白蘿卜、旱芹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配伍等。此類的研究還有很多,製作葯膳前一定明確。
二.身體狀態特殊時要注意葯食宜忌。
在身體處於特殊情況下,應用的葯膳不盡相同,這屬於辨證范圍,比如說外感疾病時,不可用有固表止汗的葯膳。還有某些特殊的時期,比如經期、孕期,這是屬於正常的生理變化。此時要注意中葯的「妊娠禁忌」及經期用葯原則,以免造成身體損傷。
孕期、經期、產後要注意用葯原則
至於一些基本原則,如「產前不宜熱,產後不宜涼」,在疾病狀態下可以治病為主,根據疾病的不同用葯。但在正常狀態下,這種原則應盡量遵循,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害。
三.葯膳養生要「一人一方」。
一人一方指的並非是每一個人一個葯膳方子,而是每一類人一個方子,比如說一般家庭中老人、青壯年、兒童,這三類人不可同用一樣的葯膳;而青壯年又分男女,男人以「氣」為主,女人以「血」為主;同一年齡段的人群也有區別,體質不同所用葯膳也不同。
葯膳不可一家人「一鍋養生
葯膳雖說以食物為主,但也是一種有調理性的膳食,還是有一些禁忌的,不可混同尋常餐食隨意長期進食。比如驅寒的葯膳,體內有實熱者忌用。
葯膳作為傳統的滋補養生方式,應當遵循其原則。葯膳也需要根據身體的表現以及體質,全家人「一鍋養生」的方式不可取。
3、中醫認為的飲食養生是怎樣的?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百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孔子度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問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答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專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屬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4、膳食養生 哪些中葯材可以常吃
在數以千種的中葯材裡面百,有不少是葯食兩用之品。如常見薏仁、紅棗、枸杞、白木耳等中葯都是可以多吃的葯材,適當做膳食可以有效調養身體。紅棗有強健脾胃、補血安神的作用,枸杞則明目、補氣血,兩者葯性都偏溫,可搭配服用或單方以熱水沖泡飲用皆可。薏仁有健脾益肺、清熱消水腫的效果。薏仁也是五穀飯度不能缺少的食材之一,營養價值高。張家蓓說,她曾經連續專兩個月早上都喝一杯薏仁漿,原本身體過敏的毛病改善不少。不過薏仁性偏涼,體質比較虛寒的人及孕婦不適合喝。白木耳溫養脾胃、軟便潤腸,可以使用果汁機絞碎後加水、水果及冰糖煮成甜湯。雖然這些葯材對身體有益,可以多吃,但考量到污染問題,還是不要每天大量的食用,猛吃猛灌屬。
5、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中醫飲食養生有什麼特色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抄」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機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襲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廣起居有常」zd,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7、開個中葯膳食養生館前途如何??
在目前來看,這一類的餐館還蠻吸引人的,只是.....經濟危機,餐飲業會不會有些不景氣?
如果真的有意,可以試著推出一些新穎的菜品.......
8、中葯食療與養生的有關資料
養生可以聽下《國學堂》-梁東對話徐文斌baidu一下可以下載來聽聽
9、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樣子?
就是研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飲食養生的特點
天人相應的特點。對不同人,不同時候,不同地方,不同病症做到「審因用膳,辯證用膳」;
體現了陰陽、協調臟腑的整體營養觀;
體現了全面膳食與審因用膳想結合的特點。做到不偏食、不過食,因人、患者不同,採用不同的飲食模式,因體質、職業、信仰、病情、時、地的差別做到審因用膳、辯證用膳。
飲食養生的作用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預防疾病。
10、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來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自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百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度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知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道延年益壽的上品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