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穴百會養生

養生穴百會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9 21:37:52

1、為什麼說百會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

百會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版雲:「三陽五權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上。它與腦聯系密切,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開發人潛能,增加體內的直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
百會穴的保健方法有4種。
(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
(2)叩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8下。
(3)意守法:兩眼微閉,全身放鬆,心意注於百會穴並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跳動和溫熱感為有效,時間約10分鍾。
(4)采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鬆,意想自己的百會穴打開,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時間約10分鍾。

2、百會穴有什麼功能?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開發人潛能體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 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陰挺等症。
百會穴的保健方法有四。其一是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其二是扣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扣擊百會穴,每次108下。其二是意守法:兩眼微閉,全身放鬆,心意注於百會穴並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跳動和溫熱感為有效,時間約10分鍾。
其四是采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鬆,意想自己的百會穴打開,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時間約10分鍾。 神闕穴: 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
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
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狀態。
嬰兒脫體後,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後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體一旦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
經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其二是意守法: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闌,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3、人體的養生穴都有哪幾個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4、百會穴的功效。

按摩百會穴,能幫助人體達到疏通全身經絡的功效,還能幫助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因為中醫認為,百會穴屬陽,可以對陽脈起到很好的疏通調理的作用,也益於調整陰脈。所以按揉百會穴有調節身體陰陽平衡的神器功效。同時,如果人們在睡前的養生黃金時間,按揉百會穴,還有促進睡眠,提高睡眠質量的功效,對健康非常有益。

5、按摩百會穴的好處

百會穴又名「百歲穴」。當人頭痛、失眠、煩躁的時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百會穴。

穴位位置:位於頭頂的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也就是頭頂的正中心。

保健作用:具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升陽舉陷的功效。

主治疾病:頭痛、痔瘡、高血壓、目眩失眠、焦躁等。

按摩方法:經常按摩百會穴(每天100次)。

6、百會穴和湧泉穴在哪圖解

1、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巔頂。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發際正中點。)

2、湧泉穴

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

(6)養生穴百會養生擴展資料

更年期多揉湧泉穴 可滋陰降火

中醫認為,腎陽氣為「命門之火」,藏於兩腎之間,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為水火之臟,水火共處一室。正常情況下,火藏於下,溫煦五臟六腑,統領一身的氣化功能。

當水火失濟時,腎水不能收斂腎火,以致陽氣無根,虛陽上浮,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常見的上熱下寒症狀有因高血壓出現的頭暈頭痛、口苦、咽干、目眩,更年期綜合征出現的潮熱盜汗、四肢不溫等。

7、我百會穴有坑,現在越來越深

正常的,百會是人體一個大穴位,是陽氣注入的地方,每天按摩幾次可以提升活力的。至於有個小坑,這個是頭骨在成熟過程中留下的。其實很多穴位都在骨頭上有明顯的標志,有些還是凸出的。所以不要擔心

8、我們都覺得中醫神秘又高級,你知道哪些中醫上的養生穴位?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中醫非常的神秘,只要把脈看一下氣色就可以知道人生了什麼病。然後再拿一根針戳幾下就可以把一些病治好。因為對中醫的好奇,所以我也去看書學習了一下關於中醫上養生穴位的知識。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知道的一些養生穴位吧。


首先,我要說的第一個穴位叫做氣海穴,其實這個地方就在我們人體的下丹田,在中醫的針灸上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它主要就是可以調養我們人體的冷暖,如果是體寒的人可以去做針灸的地方針灸一下這個地方。


第二個要介紹的穴位叫做百會穴。這個穴位就在頭頂的中間線和兩只耳朵的連線的交點,就算是不熟悉穴位的人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它了。可以在這個地方通過按摩的手法緩解頭痛和失眠,而且按摩百會穴對消除疲勞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個穴位是湧泉穴,這個穴位在腳掌上,它和腎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覺得身體特別地疲憊,或者是經常失眠,就可以去那種可以做按摩的地方請別人給自己按摩一下這個穴位,對於減輕這些症狀非常地有效。或者是可以去艾灸,這樣好像也比按摩還要更有用一些,沒有試過的人可以去嘗試一下。

在看了一些關於穴位的知識後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這三個穴位了,因為中醫里的穴位實在是太多了,很難一一都去了解它們。

9、按摩百會穴有什麼好處

百會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按摩此穴對於神經性頭痛、失眠和神經衰弱 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10、"百會穴」在人體哪部位?

百會穴所在的位置非常的明顯,在我們頭部的頂點。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頂部,前發際線正中直上5寸處。取穴時取正坐,兩耳的尖端的連線與頭正中線的相交處,按壓有凹陷處,即是百會穴的位置。
百會穴主要用於治療心腦系統的疾病,還可用於治療中風、驚悸、頭痛、頭暈、失眠等病症。

與養生穴百會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