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為什麼身體內寒涼卻感到燥熱
中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虛火則是用補法。 只要是實火,現在中醫最常用的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葯和西醫的消炎葯都是對症的,連吃三天肯定降火。但是現在單純有實火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了,多數都是虛火。 《黃帝內經》里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這里指出了寒為熱病之因。若寒邪過盛,身體內表現出的就是熱症、熱病,也就是說虛火實際上是由寒引起的。 為什麼寒重反而會引起「火」呢?前面介紹過,身體內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血液虧虛。腎在中醫的五行中屬水,水是灌溉、滋潤全身的,當人體內這個水不足時,就如大地缺水一樣,身體會乾燥。臟器也是一樣,每個臟器都需要工作、運動,這種運動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摩擦生熱。最典型的是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顯。如果給肝臟足夠的水,讓肝臟始終保持濕潤的狀態,它就不可能乾燥,就不會有火。 還有頭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為腎主骨髓、主腦,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首先出現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應的就是乾燥的症狀,如眼睛干澀、口乾、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容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後,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會出現各種不適,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概率就會增加。又由於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各種炎症很難治癒,就會反反復復發作,成為各種長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當現代人不分季節大量誤吃各種寒涼的瓜果蔬菜後,當人們在夏季長期使用空調後,當女士們為了顯示身材盡量少穿衣服後,大量寒濕正悄然進入體內,自然腎火就越來越不足,虛火就越來越大。而目前普遍都採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葯物進行治療,這就使得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實際上,這是沒有對症治療。可如果要去掉身體內的寒濕,要補腎,用的都是溫熱的食物。溫熱療法,這難道不是火上澆油嗎?確實,有虛火的人普遍都存在「虛不受補」,但這種補不得的狀況只是一種假象。 遇到火大的病人,如果用一般的推拿按摩方法疏通經絡後,虛火仍很大,我就讓他們用艾葉水泡腳,用大蒜敷腳心,或者吃生泥鰍降火。特別是吃幾條生泥鰍後,他們身體內的虛火很快就能全部打掉。身體內的假象去除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片寒涼,這時再用食療補血、補腎,怎樣吃都不會上火了。當血液很快補足,當身體不再受寒涼的侵襲後,你的腎陽之火、腎氣就都在不斷地充實。腎氣充足,血液充足,身體自然就強壯起來,各種虛火自然消退,各種慢性炎症自然很容易治癒。 身體內寒濕重還極易造成經絡不通,散熱困難,容易感到悶熱、燥熱。與老人相比,孩子的經絡通暢,散熱快,因此孩子在夏天是最不怕熱的,大熱天里照樣在太陽底下玩耍。而老人經絡不通暢,不易出汗,熱散不掉就悶在身體內,人就很難受、煩躁,只有吃了冰涼的食品才感覺體內舒暢些。當然這種經絡不通引起的身體燥熱已不止在老年人中出現了,現在的人們普遍貪涼,運動又少,自然就會造成血液流動的速度變慢、變緩,從而極易導致經絡的淤堵,經絡淤堵帶給人的就是身體出現的各種疼痛,以及皮膚上長痘、長斑。看看周圍的人,有幾個能說自己很健康,從沒有過腰酸背痛、腿痛胳膊痛的?再看看周圍人的皮膚,又有幾個色澤明亮、富有彈性、不長斑、不長痘的?這些都是和長期貪涼有關的。 經常運動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運動開了,出汗了,就會感到身體內的燥熱自然消失了,渾身輕鬆了,心情舒暢了,這是因為運動後體溫明顯升高,血液循環加快,出汗在排出寒濕的同時也能帶走了虛火、疏通經絡。這就是為什麼多數運動員性格開朗的原因。運動後不郁悶了,再注意營養的補充,就不會患上抑鬱症。 現在的人普遍貪涼,大量吃著寒涼的食物還覺得燥熱,是腎氣虛弱、經絡不通造成的。燥熱則會進一步貪涼,就更加重了血管、經絡的收縮、淤堵,這樣就進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編輯:hff)
2、養生有那些分類?
「民以食為天」,說明了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獲得所需營養,才可能維持健康和生命。
寓醫療保健於生活中,運用食物養生保健,具有食物的營養和葯物的功效之雙重作用。「寓醫於食,寓醫於補」、「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即為此理。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本文著重介紹的,是概要說明飲食的合理搭配與人的養生保健的關系。
人類的食物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不外乎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水和維生素六種。各種營養素在體內互相作用,一日三餐的安排就絕不能只擇其一而偏廢其它幾種。只有合理搭配,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怎樣才算飲食的合理搭配呢?
一、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二、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三、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四、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3、很多中醫典故中都有關於「急救三寶」養生保健的介紹,那麼「急救三寶」到底是什麼?
「急救三寶」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三寶主治熱病昏迷中醫溫病學是急性熱性病和傳染病的臨床學科,「急救三寶」主要治療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都是清熱開竅的代表性葯物。因此又名「溫病三寶」。
4、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5、養生有哪些方面
學習中醫啊!中醫最懂養生了。
沒有基礎可以從中醫手法上學習、和功法上入手啊!
抻筋捋骨法是一套不錯的手法,及能保健和治療的作用。
6、街頭一些足浴養生機構宣稱的艾灸能治療人體四百種疾病究竟是事實還是誇大其詞蒙騙世人?
艾灸確實能達到一些適當的療效,復不過還是要找專業人士來做,距離時間等等有很多講究,可能有時候效果不是特別明顯,重點是找專業人士,像一些中制醫人士,他們也能較為准確的給你中肯的建議,校訂療效,不能說是街頭騙術的。
7、養生湯效果怎樣?
8、飲食養生有那些方面
6/7分步閱讀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2/7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3/7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4/7
怎樣搭配飲食才能有養生保健的作用 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5/7
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6/7
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7/7
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9、夏季怎樣養生
10、養生首先要扶正氣什麼是正氣
中醫學所指的「正氣」,即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主要是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用現代語言描述,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它包括了人體衛外防禦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各種代償功能等。正氣充盛,讓人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減少疾病的侵襲,人體得病後更容易康復,故扶助正氣是養生保健的根本任務。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學認為人體生病是由於正氣虛弱,外界的病邪侵襲人體而致。《素問•評熱病論篇》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人體發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扶正氣從脾腎著手
中醫認為旺盛的正氣,源於脾腎二臟,扶助正氣,要從脾腎二臟著手。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強弱是機體健康長壽與否的重要基礎。正如《景岳全書》所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功能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腎臟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繫到人體健康和衰老。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護腎精做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
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後天,後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進行濡養。
脾胃、腎臟功能的健運是人體正氣的根本,也是保持暢旺精氣神旺的根本。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人的健康是整體的,任何一個看似獨立的臟腑功能其實都和其它臟腑關系密切。
要保持暢旺的精氣神,提升正氣,必須從整體調理身體內在的臟腑功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健康生活細節,合理的運動和飲食、科學的睡眠等生活習慣、這些同樣也是提升、保存正氣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