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蔣介石養生之道

蔣介石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7-09 16:41:49

1、陳立夫的養生之道

陳立夫一生歷經風風雨雨,卻身體安康長壽,享年102歲,其中確實有些養生之道。
1990年8月27日晚,陳氏家族在美國紐約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慶祝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90大壽。為了感謝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校友門生、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以介紹他的養生之道作為答謝致辭。
陳立夫說,他的長壽之道分為四個「老」,共32字:「老健:養身在動,養心在靜;老伴:愛其所同,敬其所異;老友:以誠相見,以禮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會上,陳立夫的致辭如下:
人生活到90歲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尤其夫婦二人都到90。我今天答謝諸位第一句話就是「祝諸位全體健康和長壽。」同時要乘此機會報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達到四大條件之要點如下: 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為最重要。讓我奉贈你們八個字:「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古人雲:「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因為它常動之故。人體亦然,多動使其血液流通,增進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體方面的缺點何在,就得在這方面多做運動。我每天清早5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時當水沖到哪裡,就按摩到哪裡,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100下,一共需要40分鍾,連洗臉拭牙等約需1小時。早飯後,再散步1000步。如此做來,已有28年,決沒有一天間斷。持之以恆為最重要,此之所謂「養身在動」。
養心在靜。首在不發脾氣,不尋煩惱,知足常樂。我隨蔣公服務25年,從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樂。他要我做這事做那事,我盡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學(我是學采礦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厭不游,此之謂「養心在靜」。 老本者,指老而有儲蓄也,亦即經濟方面有獨立能力,而無須求於人(包括兒女在內)也。於此我亦有八字奉獻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以上四點,僅述以往之經驗,僅供諸位之參考,仍請指教。
據采訪過陳立夫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的描述,陳立夫「身體虛弱,面色清秀」。百歲壽誕時,陳立夫寫過一篇《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文章開卷語寫道:「長命百歲,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達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屬於先天所稟賦、有屬於後天的保養、有災難而能逃過、有俗務而能減少。」在《我怎麼會活到100歲》的長文中,他談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先天的稟賦,人人不同,而最可貴者,則具有四種 一、能熟睡。二、不發脾氣。三、記憶力強。四、有恆心。 長壽關鍵在於後天的保養,有七點為要。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在上海進入中學受學時,各種球類運動均好參與。其他如賽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參與。年歲越老越不中斷。 養心在靜,要淡泊明志。余誠無志於仕途,對於勾心鬥角之爭,決不願見其出現。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貧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義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復窮困。但不久反袁稱帝,又遭迫害,復歸於貧困。故飲食終歸貧乏之,其能維持學業不輟,則全賴其三叔在銀行服務以協助有以成之也,故飲食有節、起居有時二者勉強做到。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家貧其能不斷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從不分家,故能免於三餐不斷。祖母茹素,固然兩素兩葷,家裡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適合,其實正合乎養生之道。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吃生牛肉、海鮮等已成為人類之普通習慣,認為好吃不問其他。他則認為癌症日見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終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從未破例破例。
頭部宜涼,足部宜熱。有一美國老年人活至120歲,究其長壽原因在於:「保持頭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與中國老年人睡眠前以熱水洗腳,非至極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知足常樂,無求乃安。昔人雲:「登天難,求人更難。」故常以自立自強,好學博學誨人。「無求於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於人,不可稱為自主,欲求心之安樂必從知足無求做起。
減少俗務,尋求安寧。陳於80歲生日之起,自限「不為」之事如下:不剪綵;不證婚;參加婚禮及壽宴不發言;不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如此做法減少年高時之麻煩。
陳坦言,他的身體並不特別強壯,自58歲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膽結石及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亦曾生過,今居然能活到100歲,不亦樂乎。後天的保養是長壽的關鍵。 1949年冬,蔣介石逃到台灣後,為保住政權,先拿陳立夫開刀。陳立夫的原則是「不生氣」。他去了美國,隱居在新澤西州湖林鎮,埋頭研究起《易經》來。 為了維持生計,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萬美金,買了一個養雞場。沒有幫手,他就自己動手,餵食、撿蛋、買飼料、賣雞蛋、清理雞糞,肩挑背扛。他自學養殖專業知識,很快就學會了給雞喂葯、打針。 養雞不僅讓陳立夫擺脫了經濟上的困窘,還讓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奮。更令他高興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勞損,常年背部疼痛,從事體力勞動竟然治好了這個病。陳立夫還在家中製作皮蛋、鹹蛋、豆腐乳、粽子,為唐人街的中餐館供貨。 閑下來的時間,陳立夫和夫人讀書、寫字、繪畫,還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隔幾天就去大學講課,進入了無憂、無辱、常樂的人生境界。

2、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意思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意思是培養天地間堅毅不屈的浩然正氣,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聖賢。

拓展資料: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是出自孫中山先生的手書,該墨寶至今仍保留在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所保存。1923年1月,蔣介石請孫中山先生揮毫書聯,中山先生即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中山先生墨寶原跡上有一句『介石吾弟撰句囑書』字樣。」因此聯是書給蔣介石的原因,以往在大陸通常把這幾個字去掉,變成了不完整了。

「養天地正氣」見《孟子·梁惠王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正氣本指一種養生之道,後經文天祥《正氣歌》,其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擴展,將天地正氣賦予了高尚品德、堅貞氣節、嫉惡如仇、維護正義和為民效力等人格化內涵。「法古今完人」是崇尚追求盡善盡美的個人道德情操,培養頂天立地之人格。有高尚之道德,方有高尚之人格,有高尚之人格,方有高尚之人生。

3、盤點蔣介石最器重的八大金剛 最後都是怎樣的人生結局

何應欽
編輯

何應欽(2張)
八大金剛第一位的是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生於貴州興義縣,老同盟會員,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後來簽定的《塘沽協定》,被指為賣國賊,親日派,但依舊權柄在握,聲勢不改,直到到台灣後,才退出了決策層,安然過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沒怎麼帶過兵,一直在大本營主持,抗戰結束後作為中國地區總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與蔣的關系,可以用互相利用為形容,何兩次對蔣生出異心,一是聯桂讓蔣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變准備武力討伐,按常理蔣早就該清除異己,但蔣沒有,因為何手下有國民黨內很大一部分實力,蔣不得不藉助,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養生之道,待人寬和,提的起放的下,俊傑人物。也因此高壽,活到九十七歲,是國民黨內長壽者之一。

陳誠
編輯

陳誠(2張)
第二位應該是陳誠(1898——1965),土木系領袖,字辭修,別號石叟,這個浙江人,炮兵出身,東征中三炮定敵,大得蔣的歡心,後來與譚祥結婚,和蔣成了干親家,更得蔣的重視。主持十一師時,聯合李默庵,肖乾等驅走師長,在討唐和中原大戰中表現優異,在其後的圍剿紅軍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隱隱形成與何抗衡的實力,這也是出於蔣的默許,蔣想在黨內找一股實力牽制何,陳誠自然是最好的人選,也因此陳誠形成的土木系,一躍成為國民黨的橫跨軍政的強大的力量,其十八軍,也成為中央軍五大王牌之一。陳日益得蔣的器重,廬山軍官訓練團一直擔任副團長,抗戰後指揮了四次武漢會戰,之後長期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為重慶屏護。內戰時主持東北,敗去台灣,數年經營,為蔣准備了良好的後路,也因此變為國民黨二號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舉台灣悲。陳此人沒有什麼天賦,做事以勤穩著稱,十分注重軍人儀表,無論何時何地均精神不已,為人有膽識,曾在敵機轟炸時安然站立,歷半小時之久。綜觀此人,實英雄也。1965年3月5日,身為副總統 副總裁的陳誠,因肝癌病逝於台北。

顧祝同
編輯

第三位是顧祝同(1891——1987),字墨三,江蘇漣水縣人;此人和何類似,除了在北伐帶兵,其後都在行營本部工作,西安事變後受蔣命瓦解張,楊部隊,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戰時主持第三戰區,也有聲有色,其間皖南事變的發生,從此為國人千夫所指。內戰中主持國防部,負責蔣的軍事進攻計劃,深得蔣的信任,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黨,因此失敗連連。此後去了台灣,任參謀總長兼國防部長,1959年任國防會議秘書長,1972年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依舊是重要人物,87年死,也是國民黨的長壽者。顧為人小心謹慎,鋒芒不外露,有軍中聖人的稱號。胸中有溝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謂英雄仗劍,美人相依。

劉峙
編輯

第四位是劉峙(1892——1971),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劉峙的生平從他的外號即可看出,北伐時是福將,中原大戰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是長腿將軍,到了內戰時,主持徐州,為蠢豬將軍。公正的說,劉在早期的軍事生涯是很輝煌的,不管運氣如何好,但能把吳佩孚、孫傳芳打的沒了脾氣還是有一點能耐的,不象所公認那麼不堪,或許是年歲過長,沒有了拼勁,因此在後來的作戰中一敗再敗,總之說來,劉在八大金剛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數的。其實他內戰的蠢豬將軍並不合適,中原突圍或許有判斷失誤,但淮海戰役劉幾乎沒有指揮過部隊,上有蔣顧,下有杜,他自知不是這塊料,沒有插手部隊指揮,但後來也成了替罪羊,沒有去台灣,1950年10月赴印尼,當小學教師度日,1953年,經何應欽等說情,國防部才寄給他一張入台證,回到台灣,次年被委任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0月,又任行政院光復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著有《我的回憶》一書。劉素有貪婪名聲,斂財有方,後來的結局並不美滿,看來為人莫貪為好。

張治中
編輯

第五位是張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巢縣人;這個著名的紅色將軍,能列入蔣的八大金剛實在是出人意料,但細觀張的為人,就清楚這是為什麼了,張是一個很傳統的儒家人,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負責黃埔軍校的組建,此後一直便堅持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在黃埔之初,與共產黨關系很好,便是遵循了這三大政策,之所以張是唯一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人,也是因為他竭力逃避內戰,認為有違孫中山先生的政策,說白了,我認為張忠於的是孫中山先生,而不是什麼蔣介石,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靠向大陸的根本原因。說起蔣和張的關系,蔣一直是很器重張的,對張的意見都要考慮,這固然是張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蔣對張的絕對信任,在中原大戰時,張被委以重任,危局過後,便回到軍校當教育長練兵,在後來的凇滬抗戰,平定十九路軍,凇滬會戰的戰役中莫不如此,不爭兵權,也因此張在抗戰開始後長伴在蔣的身邊,擔任政治部長和三青團書記長等要職,後來任西北行營長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產黨,他還促成了兩次和談,第二次和談時留在了大陸。綜觀張的一生,不愛財,自律甚嚴,厭惡內戰,愛國熱情高昂,實在是個偉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沖擊,但在毛周的保護下,沒有受到大的傷害,隨後逝世,一生堅持自己的信仰,偉哉張治中!

錢大鈞
編輯

第六位是錢大鈞(1893——1982)字慕尹,江蘇崑山人;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帶過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營有過指揮全局的運籌帷幄時候,更有從政當上海市長的經歷。他的軍事生涯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東征以六連士兵破陳炯明的四千之眾算是絕唱。此後的北伐,中原大戰,剿共俱有他的參與,沒功勞也有苦勞,或許是看到了這一點,蔣把他調來身邊當了侍從長,西安事變中一度受到蔣的猜忌,但他中的槍傷幫了他一把,反而連累曾擴情。後來任軍政部次長,抗戰結束後出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後來去了台灣。此人亦長壽,八十九歲方死。錢大鈞愛財,猶勝劉峙,時人根據他的名字取「釣大錢」,抗戰後作為接收大員狠狠的撈了一筆。到台灣後,轉向於體育事業,為台灣的體育做了傑出的貢獻。[1]

蔣鼎文
編輯

第七位是蔣鼎文(1895——1974),字銘三,浙江諸暨人;原來是元帥府的副官,後來在軍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圍剿紅軍,參加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解決福建事變,西安事變中傳遞信函,被稱為飛將軍。為蔣宋所感謝,抗戰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後來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豫湘桂戰役中一潰千里,引咎辭職,此後雖然還在國民黨中,但已經不再擔任重要職位,轉而經商,倒是頗有收獲,去台灣後,衣食無缺,得以善終。蔣此人,貪花勝過顧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為民國一大笑話。

陳繼承
編輯

第八位是陳繼承(1893——1971),字武民,江蘇靖江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分配到陸軍第72混成旅第一團第一營任見習官,黃埔軍校成立後,被任命為中校戰術教官,1927年,陳繼承任21師師長,1932年2月,任其為洛陽衛戍司令;西安事變時,陳繼承隨蔣公被扣於西安。1937年,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教育長,管理嚴格,帶兵兇猛,有巴頓之風。1944年,被任命為川鄂陝甘邊區總司令,1946年夏,又任為北平警備司令;1948年,因與傅作義矛盾激化及北平七 五事件等原因被免職。此人受蔣的重用,參與了諸多事件,卻沒什麼關鍵的地方。正是沒有什麼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鎮壓青年學生的「七五」慘案,後來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擔任顧問,善終。

4、宋美齡是如何養生的

首先是宋美齡喜歡素食,蔬菜沙拉每餐必用,同時喜歡吃水果,她最喜歡吃的水果有三種,西瓜、獼猴桃和芒果,當然也喜歡水蜜桃、荔枝和葡萄。 晚年一直保持著喝燕麥粥的習慣,她的經典早餐是,一杯檸檬水,一碗燕麥粥和一杯熱咖啡。她最喜歡的飲料,除了綠茶、葡萄酒外,就是白開水了。喝白開水的習慣,是聽zd從了一位美國養生專家的意見之後養成的。這位專家說,白開水的營養比任何一種地下水、礦泉水、自來水都要好,沒有一種東西比得上白開水。宋美齡只是在洗完澡後,把一些牛奶當成美容霜塗抹在專身上而已。但是宋美齡喝牛奶的習慣幾乎就持續了一生,盡管她患有過敏症,喝牛奶斷斷續續。宋美齡對頭發的保養卻是非常細致,她從不染發、不電發,不用塑料梳子梳頭,不用電吹風吹乾頭發,避免遭受強烈日光的照射。她的理念是,頭發的烏黑不白和年深日久保持柔軟不脆,必須使頭發飽含豐富的水分,這是頭發能不能過早變脆變細和變白的原因。
宋美齡利用灌腸方法,完成人類每日的通便大事,保持了大便暢通,沒有毒素的積聚,這也許是宋美齡臉上沒有老年斑的重要屬原因之一。她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清晨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對於排除一夜累積的肺部毒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5、蔣介石的老婆宋美齡為什麼可以活到106歲

壽數自有天定,人力作用有限。

6、宋美齡如何養生

終於找到106歲宋美齡秘而不傳的養生秘術,趕緊收藏,怕以後找不到了

 

寒冬來臨,謹把此文獻給我的的所有好朋友和來訪的每一位朋友!

 

讀了一本書,竇應泰寫的《破譯宋美齡長壽密碼》,獲益良多,采擷幾個要點濃縮成健康精華作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也算是一種分享。

 

宋美齡壽高106歲,橫跨三個世紀,在中國近代女性中極為少見。多數人會以為宋美齡從小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而且生活在台灣美國環境好,當然就身體好。其實不然,宋美齡從小體弱多病,是宋氏三姐妹中身體最差的,常常感冒發燒不說,還患過肺炎、胃病、過敏症和失眠症,中年得過膽結石並做過手術,60多歲還罹患乳腺癌,切除了左邊乳房,在72歲遇上一場車禍,腰部中樞神經損傷和右腿膝蓋損傷,從此患上關節痛和腰酸痛,92歲高齡竟然得了卵巢腫瘤並做了切除手術。

 

宋美齡也是人,也食人間煙火,也曾有過不良嗜好。抗戰時期她染上了煙癮,一度嗜煙如命,在台灣還沉迷於麻將和象棋。她還是個電影迷,喜歡看電影竟然到了通宵達旦的地步,有時候她睡覺的時候已經是蔣介石清晨起床的時候了,所以她有熬夜的習慣。

 

宋美齡一直到壽終正寢,皮膚上沒有老人斑,沒有幾根白頭發,臉上沒有明顯的皺紋,牙齒潔白堅硬,她怎樣做到的?

 

 

首先是宋美齡喜歡素食,蔬菜沙拉每餐必用,同時喜歡吃水果,她最喜歡吃的水果有三種,西瓜、獼猴桃和芒果,當然也喜歡水蜜桃、荔枝和葡萄。她最喜歡的飲料,除了綠茶、葡萄酒外,就是白開水和茯苓紅棗阿膠湯了。喝白開水的習慣,是聽從了一位美國養生專家的意見之後養成的。這位專家說,白開水的營養比任何一種地下水、礦泉水、自來水都要好。 

   而喝茯苓紅棗阿膠湯的習慣,則是來自與宋美齡母親的家傳。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浙江餘姚人,溫婉賢淑,當為賢妻良母一世之楷模,一生育有六名子女。初嫁宋美齡父親宋查理的時候,身體一直不行,始終未能懷孕,幸遇見浙江名醫周岩,教其養生之道,給了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的方子,讓其堅持服用,有虛補虛,無虛健體,只要堅持服用,身體必定好轉,宋母服用半年,果然懷孕生了大姐靄齡,隨後又為查理育了五名子女。

宋家三姐妹,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雖然人生際遇各異,理想抱負亦有所不同,但是喝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則是她們三人共同的習慣。筆者特意查閱了很多養生資料,了解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

茯苓

 

 

   據《本草正》記載,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美顏,祛斑,潤膚,治痰之本,助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這什麼意思,用白話文來說,茯苓可以治療女性體內的痰濕之氣,痰濕是肥胖,皺紋,色斑等一切衰老之症的罪魁禍首,同時還可以美容,養顏,祛斑,在防的時候,還可以補,確實是女人駐顏養生之必備良品。但是好像我們生活中,還是很少吃到這個的。

   紅棗:關於紅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之功效 。這些自然毋須多說的,姐妹們都在吃,我也一直在吃。

 

 下面重點說說的還是阿膠

 

阿膠,在中國偉大的國葯史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一直被人們奉為補血保健的良方,它性平,味甘,入肺,肝,腎三經,集治療保健於一體,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能,被成為血病要葯,婦科病良葯和強壯滋補劑量,有「血液保護神」和「固體代血漿」之稱。

   現代臨床證明,阿膠具有升高紅細胞,升高白細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氧含量,擴充血容量,能增加血清鈣的含量等作用,是真正的補血益氣的良葯。

   所謂氣血足,百病無,人的體內氣血充盈暢通了,身體自然就好了。

筆者再此特獻上此方,大家沒事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做。

原料:茯苓30g 紅棗30g  阿膠10g  紅豆30g  冰糖10g(根據情況加減)

製法:將紅豆  茯苓,紅棗洗凈,盛入燉盅,放入800ml水,文火燉三小時後,放入阿膠,冰糖,文火燉1小時。

服法:早晚各一次,連渣服用。

 

此湯質軟滑,味甜香潤,可口。可滋陰清熱養心,益氣補血止血。適用於吐衄便血、體虛疲乏無力、面色無華、低熱盜汗、心悸失眠、陰虛血熱,白血病,要堅持服用,不僅可以美容養顏,還可以強腎健體,女人可以吃,男人也可以吃。

 

如果大家平時工作忙,也可以買現成的,筆者比較懶,之前在樂購超市買的,產品是南京農業大學研製的,叫南農茯苓紅棗阿膠粉.南京農業大學也算百年名校了,東西喝了,確實還不錯,他們研製這個東西,跟宋美齡估計也有點關系,因為配方是一樣的,但這只是筆者臆測。可是樂購就是比較貴,要200多一瓶,只能吃12天。

  關於宋美齡的養生和美容,坊間流傳她用牛奶洗澡,經過考證其實只是誤傳,宋美齡只是在洗澡的同時,把一些牛奶當成美容霜塗抹在身上而已。 

宋美齡的包包頭發型幾乎可以說百年不變,體現了一種持之以恆的生活信念。但是她對頭發的保養卻是非常細致,她從不染發、不電發,不用塑料梳子梳頭,不用電吹風吹乾頭發,避免遭受強烈日光的照射。她的理念是,頭發的烏黑不白和年深日久保持柔軟不脆,必須使頭發飽含豐富的水分,這是頭發能不能過早變脆變細和變白的原因,雖然在國外長大,但是她一直注重傳統養生,即使在國外的時候,也經堅持吃媽媽做的芝麻核桃首烏粉,宋家是上海人,上海人對這種粉喜愛,是歷來已久的,我覺得奇怪的是,這個粉,南農居然也有,所以懷疑這個大學研製的產品,跟宋美齡到底有沒有關系,畢竟南京是曾經的國都,第一夫人的影子或許依舊在影響著這座城市。

 

宋美齡的排毒觀念可能是國人中最早的,她早年開始就有一個令人聞所未聞的好習慣,就是利用灌腸方法,完成人類每日的通便大事,保持了大便暢通,沒有毒素的積聚,這也許是宋美齡臉上沒有老年斑的重要原因之一。她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清晨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對於排除一夜累積的肺部毒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她喜歡戶外行走,增加出汗的機會,同樣也起到了排毒的功效。

 

更高一個層次的養生,就到了養生哲學的層面。國民黨元老張群送給宋美齡一本書,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裡面有一句話讓宋美齡受益無窮:「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她把這句話濃縮成為,要想長壽,就必須要心靜!宋美齡從真正的世俗中得到超脫,把地位、權柄、物質、金錢、榮耀視為過眼煙雲,這一點應該是構成宋美齡長壽心理基礎的重要原因。

 

宋美齡與繪畫結緣,不能不說構成了她保持精神長壽的主要原因。她30多歲就學習畫畫,但是到50多歲還是一個新手。她說,繪畫可以忘記很多煩悶,讓情緒變得更加欣喜和快樂,久而久之,繪畫就形成了我個性修養的一部分,它會讓我的心態更好,有了好的心情,就會讓人年輕,這就是繪畫的好處。

 

 

以上僅僅是俺讀完本書以後的點滴收獲,要想知道作者怎樣破譯宋美齡的養生密碼的細節,最好買本書來看看。

7、蔣介石時代的陳立夫

陳立夫(1902年—2001年)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陳果夫之弟。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與蔣介石關系密切。中國國民黨政治家。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近100年的漫長生涯中,以20世紀50年代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為界,正好分前後兩個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後50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 [編輯本段]個人概述 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 陳立夫的叔父陳其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暗殺。受其叔父的影響,1925年陳立夫從美國匹茲堡大學煤礦工程專業畢業後,放棄實業救國的理想,加入國民黨,和其兄陳果夫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組織大權,建立了CC系,形成「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1926年初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左右。歷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要科主任、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組織部長、社會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第六部部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職。他與其兄陳果夫一道,組織「中央俱樂部」,在國民黨內形成一個很有權勢的CC系集團,竭力控制國民黨黨部,維護蔣介石統治。他任調查科主任為時不長,但此後調查科一直在其控制之下,並於1938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從事反對中國共產黨並對付國民黨內反蔣派系的斗爭。 深為蔣介石信賴。1949年去台灣。1951年去美國定居。1969年回台灣,歷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1988年7月,與中央評議會34名委員向台灣當局提出提案,主張以台灣的資金科技和大陸的人力資源合為互惠基礎,建設中華。多次公開主張一個中國。主編過《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易學應用之研究》等。著作有《唯生論》、《生之原理》、《四書道貫》、《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學研究》、《從根教起》、《迎頭趕上》、《陳立夫先生言論集》。譯有李約瑟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到了台灣後,陳立夫兄弟二人被蔣介石排擠,他去了美國。在美國,陳立夫一邊養雞,一邊弘揚中華傳統道德,大力宣傳中醫,被譽為中醫「守護神」。 陳立夫一生經歷了3個世紀,堪稱奇跡。他早年致力於宣傳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長壽和養生之道也帶著哲學的思辨性。 陳果夫及陳立夫是國民黨重要人物。陳立夫曾任蔣介石私人秘書,長時間主持人事及組織工作,亦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的始創人。在國民黨內部,陳立夫和陳果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1948年陳立夫曾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台之杜魯門。1949年到台灣後,蔣介石為整頓在台勢力,陳立夫難以在台立足,離開政壇去美國新澤西州定居,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晚年回台灣後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壇上有決定性影響~但因是國民黨元老,仍很受尊敬。

8、蔣介石五戒是什麼意思

一、戒怒:早在青年時期,蔣介石性情暴躁。西安事變之後,蔣先生有意識重讀《墨子》、《老子》及一些與養生有關的書籍。其中「多怒則百脈不舒」之道理,讓他心胸朗然。晚年之後,蔣介石總結道:戒怒的觀鍵是,在怒氣將要發作時,一定千方百計克制它。如此調節胸臆之火,不僅可避一時之怒,還可以達到養生之目的。
二、戒欲:三十歲以前,蔣介石私生活一度放盪。四十三歲時,他開始主動迴避與異性的交往。他認為:人之慾望,尤其生理之慾望,很可能讓其先天體質遭到損壞。
三、戒躁:蔣介石在南京黃浦路生活期間,開始將「戒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曾經寫到:'勿急躁,古有明訓;急則生燥,燥則生厭。凡事三思,徐而圖之;煩躁則為萬禍之源,理智責成大事.'
四、戒貪:晚年為健康計,他主張「少吃多得意,多吃不得意;吃得過多,有害身體。」由於嚴格控制飲食,蔣介石一直沒有患上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
五、戒言:「言多語失,言多傷神,言多傷體。」到了台灣後,他和宋美齡交換意見時,常常以手勢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9、蔣介石活到了八十八歲高齡,是如何養生的?

蔣介石生於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去世,他雖執掌國家大權,但生逢民國亂世,內外交困,身體並不強壯,卻活到了八十多歲高齡,其養生之道確有值得借鑒之處。

一、多喝白開水

蔣介石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喝1杯30?40℃的白開水,這個溫度與人體溫度相似,是「營養水」,能促進腸胃蠕動。然後,還要再喝1杯溫度稍微高一點的白開水,喚醒全身細胞。

外出時,侍衛會准備兩個保溫杯,一杯水30?40℃,另一杯水溫度略高。蔣介石並不等到口渴才飲用,他每隔20分鍾喝1次,每次都是兩杯水交替喝,喝得不多,但很頻繁。

這種喝水方法,是西方流行的「水療法」。原來,有醫生告訴蔣介石夫婦:白開水的好處就是純正,沒有任何對人體有害的雜質,沒有雜質的東西,對人體就是有益的。後來,宋美齡也一直用這種方法保持容顏。

二、節制飲食

蔣介石年輕時酒量不錯,但和宋美齡結婚後,在宋的勸說下,就很少飲酒了。他最愛的食物是雞湯和雞蛋,每天1碗雞湯,1個煎蛋,雷打不動,也從不超標。雞湯溫熱,能補中益氣,還能暖胃,很適合他這種偏瘦體質的人。雞蛋雖然營養豐富,但膽固醇含量高,所以,即使很偏愛,他也從來不多吃。

在飲食上,蔣介石非常懂得節制,經常說「少食多得」,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吃多了造成的,這一點和夫人宋美齡的觀點不謀而合。夫妻兩個人都吃得很少,而且以素食為主,水果蔬菜是餐桌上的必備品。兩個人都非常喜歡吃木瓜,既養胃,又美白。

雖然吃得不多,但為了保證營養均衡,蔣介石提出了「菜色調和」的要求,即餐桌上必須有黑、綠、白、黃、紅5種顏色的食物,這在當時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觀點。

三、散步

散步是蔣介石夫妻兩人的「必修課」。每天吃完飯後,在房前屋後走一走,看看風景,聊聊天,既有助於消化,又能有效緩解壓力。散步的好處數不勝數,雖然現在人人皆知,但在當時,他們能意識到這一點,還是非常難得的。

與蔣介石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