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華佗的養生觀

華佗的養生觀

發布時間:2020-07-09 13:39:38

1、華佗的故事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魏國丞相曹操患有「頭風眩」病,發病時頭部劇烈疼痛,每次都是華佗用針灸治好的,往往是針到病除。曹操想把華佗留在身邊當侍醫,華佗不願成為他個人的御醫,從而放棄為人民防病治病的機會,便借口「呆在許昌時間長了,思念故鄉」,「求還取方」而告假回家了。後來,曹操派人「累書呼之」,華佗借口「妻子有病」,拒絕回許昌為操治病,當操探知其妻並未病時,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把華佗押回許昌處決了。華佗死後,埋葬在徐州王陵路,遺址至今尚存。

2.在周泰受重傷時,華佗醫好他,所以後來有人向曹操推薦華佗時就說「江東醫周泰者乎?」,後來關羽中毒箭,也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後來曹操得到風延病,有人推薦華佗,華佗說要用利斧劈開腦袋才可以,曹操以為他是要來為關羽報仇,所以把他抓起來處死。

3.無論內、外、婦、小兒各科的疾病,只見他用葯不過數種,針灸不過數處,多隨手而愈。華佗更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和臟腑病位,對症施治,尤其特別擅長外科手術,他發明的「麻沸散」,更開創了世界麻醉葯物的先例。使患者以酒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華佗的醫術是全面性的,近代西方學者並因此認為華佗是古代東方醫學的傑出代表者,堪與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葯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葯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

4.華佗本是士人,一身書生風骨。數度婉拒為官的薦舉,寧願手捏金箍鈴,在疾苦的民間奔走。行醫客旅中,起死回生無數。他看病不受症狀表象所惑,他用葯精簡,深諳身心交互為用。他並不濫用葯物。他重視預防保健,「治人於未病」,觀察自然生態,教人調息生命和諧。但對於病入膏肓的患者,則不加針葯,坦然相告。他的精湛醫術或許終將由現代科技趕上,是這種不貪富貴、看重生命的風范,使人懷念不已。

5.大家一定都看過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則是他幫關羽割骨療傷之故事!這則故事不是華佗所為,但是的確有此事在當時發生!只不過是另有其人....怎麼說不是他做的呢?以下解析:
華佗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已經被曹操殺掉了,而此事在正史中是擺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間的事情所以華佗不可能幫關羽療傷!羅貫中果然是厲害呀!使用了移花接木這樣技巧....將不可能的事情將他成為可能的事情!這樣更突顯了華佗是多麼厲害的醫生!稱作神醫。果真是無庸置疑!
華佗一生治學嚴謹,處方用葯提倡少而精,每方不過幾味葯。在針灸時,他反對取穴過多,過雜。華佗沒有留下什麼專著,這是我國醫學的一個重大損失。據傳華佗臨死前,把記錄他一生行醫經驗的幾部書交給看守他的獄卒,獄卒畏法不受,華佗也不勉強他,就含淚把書燒了。華佗的豐富醫學經驗,就這樣湮沒了。

2、華佗他主張什麼?

華佗他主張進行體育鍛煉,提倡體育療法,以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後漢書·華佗傳》記載他教導弟子吳普的一段話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徑鴟顧,引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可見華佗養生和益壽延年的學說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他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優良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矯正了往昔只重單純治療的觀點,並否定了秦漢時逐漸風起的方士服石以求長生不老的做法,提倡用醫療體育鍛煉的方法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他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所編定的「五禽戲」,開創了我國醫療體育的先例,對後世影響頗大,而且在中國體育史上也具有相當地位。華佗本人由於通曉和實行這種積極而健康的養性之術,故「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其弟子吳普仿行他的鍛煉方法,年90餘歲還耳聰目明,齒牙完堅。時至今日,華佗所倡導的積極而適當的鍛煉思想與方法,仍是值得我們繼承和進一步研究的。

3、中國古人的運動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5.中國古人的動靜結合養生觀

養生之道究竟是動還是靜?我國古人的養生觀早已作了明確回答:「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唐朝醫學家孫思邈認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儒家則稱「性靜者多壽考」。一言以蔽之:「心靜體動」,即心要安靜,身體則宜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養生在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均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若坐著學習、工作,埋頭伏案的時間多了,身體不常運動,肌肉組織、關節就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的現象。長期以往,人未到中年就會背痛腰酸,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雲:「體宜常動,腰宜常搖,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如能做到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做廣播操,則更為理想。值得一提的是,運動也要適可而止,決非多多益善。古人雲:「多動則損」,動要做到「形勞而不損。」

我國古人的觀點得到了當今現代科學的驗證。

國外系統研究5000名已故運動員後發現,其中多數人的壽命短於普通人。著名的《跑步全書》作者菲克斯就是在超負荷的跑步中死去的。

因此,運動也要適可而止,做到「形勞而不倦」。國外近來提倡「低度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益。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7000多人為期16年的研究表明,參加低度運動的人較不運動的人因心血管病致死率低三分之一,平均壽命長4至5年。

據估計,1小時輕快散步可以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有40分鍾左右散步就可達到低度運動要求。

古人還認為,養生在心,養心在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靜而後能安」,「靜者壽,噪者夭」。故心神宜常安靜,凝聚而不精散。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在「靜養」的狀態下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積累效應,自然使生命相對延長。自古以來,那些終生以「靜養」為主,很少做劇烈運動的人,如作家、書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者不乏其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症、失眠症等需用體育來輔助治療,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以「靜養」來輔助治療。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靜伏,為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動作也很輕柔,然而它們的壽命卻很長。因此,在學習和工作時,專心致志,對事業全心全意;8小時以外則宜學習技藝,如琴、棋、書、畫、種樹栽花等,用以寄託精神,此乃養心之妙法。

美國哈佛大學實驗證明,「靜養」時人可產生「意識的變形」,從而可以降低人的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靜養」時,精神上的放鬆可以改變體內生理生化狀態,使心跳和呼吸減慢,肌肉緊張與耗氧量下降,同時血脂也會下降。所以,當今的學者已把「靜養」作為祛病延年的一種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靜,進而調節體內各種功能的動靜結合養生之法。

4、華佗發明的五禽戲是一種什麼樣的健身養生運動?

華佗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名醫,生活於東漢末年,有「神醫」「外科鼻祖」之稱。華佗除醫術高超外,還精擅養生之術,《三國志》記載他年過六旬而貌有壯容,擅長導引之法,其所創養生功法「五禽戲」流傳至今,頗有效益。


五禽戲是華佗通過觀察、模仿五種動物所創的導引養生功法,具有防病治病,養生延年的功效,《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曾對其弟子吳普言道:「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就是說華佗認為人體想要正常運行就必須運動,運動則氣血脈絡通暢,但同時又不能過度運動,要注意把握強度和時間,故而根據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形態加以演化,形成了五禽戲功法,堅持此功法近可治病強身,遠可延年益壽,使人身輕體健,食慾健旺,即使年逾九旬也可耳聰目明。據說五禽戲在華佗的家鄉譙地家喻戶曉,有個孩子生來體弱多病,總是離不開葯罐子,堅持練習五禽戲後體質逐漸強健,也不再時時生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堅持練習五禽戲可改善人體心肺功能,提高心臟供血能力,改善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保護肝腎,調節內分泌,還能加強神經系統的功能,利於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提高大腦的調節和抑制功能。

1、虎戲

虎戲主肝,可增強肝膽的疏泄功能,同時舒筋活絡,強健筋骨肌肉,使人身輕體健。另外對於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等內科疾病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鹿戲

鹿戲主腎,可補益腎氣,健腎壯腰,有助任、督二脈的精氣運行,對於因腎氣虧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關節不利,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等有改善作用,還可增強體力,增加肌肉力量。

3、熊戲

熊戲主脾,可調理脾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健運則氣血得生,且脾主肌肉四肢,故堅持練習熊戲可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腹脹腹痛、便秘泄瀉等胃腸疾病,加強營養物質吸收,促進血液循環,強健肌肉四肢,改善睡眠,強健體魄。

4、猿戲

猿戲主心,可補益心腦,益智開竅,經常練習能改善記憶力,提神醒腦,悅心情,暢情志,提高人體平衡力,增強肢體靈活性,延緩衰老,還可改善心悸、失眠多夢、盜汗等症狀。

5、鳥戲

鳥戲主肺,可調暢氣機,寬胸理肺,增強肺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作用,能幫助緩解胸悶氣短、鼻塞流涕等症狀,還能增強肌力,通利關節。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五臟六腑相輔相成,不可分離,故而五戲雖各有偏重,卻能整體調理人體機能。練習五禽戲應選擇空氣清新的場所,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堅持練習。

五禽戲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演化,逐漸形成眾多流派,其功效也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肯定,許多中醫學院校還將其列為體育課學習項目。不過功法雖好,卻不能代替治病,若有疾病仍需及時就醫。

文:岳增寶/王傳航

5、你認為講究養生的華佗如果活在當代,他會如何養生?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一位著名醫學家,於公元208年 被曹操所殺害。當時,戰火連年,瘟疫流行,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華佗見狀,決然拒官辭職,選擇以醫濟世的道路。他刻苦鑽研,學識淵博,精通內、外、 婦科與兒科等多種醫術,尤其擅長於麻醉,在醫療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史傳他年逾百歲猶有壯容,身體非常健康。據說他為曹操所殺時還是耳聰目明滿頭黑發 呢!他的弟子吳普、樊阿等都活到近百歲。那麼華佗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一位著名醫學家,於公元208年 被曹操所殺害。當時,戰火連年,瘟疫流行,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華佗見狀,決然拒官辭職,選擇以醫濟世的道路。他刻苦鑽研,學識淵博,精通內、外、 婦科與兒科等多種醫術,尤其擅長於麻醉,在醫療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史傳他年逾百歲猶有壯容,身體非常健康。據說他為曹操所殺時還是耳聰目明滿頭黑發 呢!他的弟子吳普、樊阿等都活到近百歲。那麼華佗的養生秘訣是什麼呢?

喜歡運動

華佗十分重視體育運動與勞動鍛煉。他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削。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意即人們需要經常 參加體育運動(或勞動),但應避免過於勞累。經常活動,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環暢通無阻,從而生不了病。這就像門樞軸,時常使用轉動,就不會僵澀失 靈。

模仿五禽

關於「五禽戲」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華佗年輕時去公宜山采葯,爬到半山腰時發現了一個洞穴,他很好奇,正想進去,忽然聽到裡面有人在談論醫道,他就站 在洞外聽。他聽得入了神,聽著聽著,聽見那兩個人談起了華佗,這可把他嚇壞了,他正要轉身跑去,忽然聽見一個人叫道:「華生既已來了,何不入內一敘!」華 佗只好硬著頭皮走進去,原來是兩位白發長須的仙人。他們向華佗傳授了許多奇妙的醫術,還傳給他一套健身功法:模仿虎、鹿、熊、猿、鶴的姿態去運動,這就是 著名的「五禽戲」。華佗下山之後,依教奉行,不但救治了眾多的病人,也增進了自己的健康。

解說華佗的養生秘訣

從中醫的角度看,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分屬於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對應於心肝脾肺腎五藏。人們模仿它們的姿態進行運動,正是間接地起到了鍛煉臟腑 的作用,所謂「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是也。這五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活動的方式也各有特點,或雄勁豪邁,或輕捷靈敏,或沉穩厚重,或變幻無端,或獨立高 飛。模仿它們的各種姿態可以使全身的各個關節、肌肉都得到鍛煉,正如華倫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 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不老。」這里明確地指出了五禽戲的作用原理:通過肢體的運動以流通氣血,祛 病長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五禽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式。它能鍛煉和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的抑制功能和調節功能,有利於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它 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臟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臟排血力,促進組織器官的正常發育。同時它還能增強腸胃的活動及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為機體活動提供 養料。在華佗那個年代,他雖然不明白這些道理,但卻能憑著長期的經驗,總結出這么一套科學的健身方法,實在是很了不起的。

就五禽戲本身來說,它並不是一套簡單的體操,而是一套高級的保健氣功。華佗把肢體的運動和呼吸吐納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通過氣功導引使體內逆亂的氣血 恢復正常狀態,以促進健康。後代的太極、形意、八卦等健身術都與此有若干淵源。無疑,它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

由於華佗堅持練習「五禽戲」,臉似古銅,黑發滿頭,牙齒堅固,步履穩健,身體十分健康。在他所近百歲時,仍面若童顏,精神矍鑠,動作靈巧,步履矯健。他的弟子吳普、樊阿等人依法鍛煉,也活到了90多歲,仍耳聰目明。因此,華佗的長壽,完全得力於「五禽戲」的鍛煉。

關於華佗,我還是略知一二的。華佗,除了大眾所熟知的神醫之外,他還通曉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之術,有「年且百歲,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之稱。

前些日子熱播的《軍師聯盟》中司馬懿雖然整日操勞政事,卻很少生病,就連長期照顧患瘟疫的哥哥,也沒被感染。司馬懿幾乎是同時期傑出人物中壽命最長的。留意劇情可以發現,司馬懿每天都會練習五禽戲,連坐牢時也不間斷,而這五禽戲即是華佗先生所創,通過模仿五種動物的神態與動作而編創的一套養生運動,以養代治,健身長壽。

因此,若是華佗在世,在養車方面他應該會堅持「以養代修」「順應自然」之道。

所謂「以養代修」也就是利用保養的時機,發現即將損壞的部件並提前對其進行養護和修理。而那些未損壞的部件也可以通過保養延長其使用壽命,達到養車不修的最佳效果。

所謂「順應自然」就是按照四季氣候的不同特性來進行合理的檢測和養護。

比如:

春季萬物復甦,車內灰塵和食物殘渣容易滋生細菌和蟎蟲。需要負離子臭氧消毒來祛除粉塵細菌。

夏季高溫炎熱,長時間使用空調容易讓灰塵堵塞空調濾芯產生異味,因此需要對空調系統循壞清洗來保障車內空氣清新,提升出行舒適度。

秋季的氣候適宜出遊,此時發動機的潤滑系統內部若是不注意養護,則會影響出行時的動力不足甚至安全問題。

冬季溫度寒冷,冰凍濕滑的路面也會對輪胎的抓地力形成考驗,甚至引發交通事故,為了安全考慮,更換冬季輪胎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見,這個時代也許沒有華佗,但是先輩的理念傳承了下來,車享家推出的四季養車年卡即是結合「以養代修」「順應自然」理念的服務。根據四個季節不同的保養措施,一次搞定全年養車所必須的檢測和養護,讓愛車在精緻的保養下達到全年無修,既可以保持性能節省不必要的修理費用,也可以在轉手時賣個好價錢。恩,可以說是非常會養車的啦~

6、華佗說的運動可以養生的道理是什麼

1

7、華佗為什麼能學一手好醫術

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葯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華佗精於醫葯的研究。《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在華佗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他非常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和臟腑病位,對症施治
華佗對民間治療經驗十分重視,常吸取後加以提煉,以治療一些常見病。
在華佗成長的過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產葯材的家鄉也給他以不少的影響。譙縣出產多種葯材,如「亳芍」、「亳菊」,早已聞名天下。再加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所以譙縣自古就是一個葯材的集散中心。幼年的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葯,當地傳說他曾在泥台店一帶讀書養性,學醫識葯。中年以後,華佗因中原動亂而「游學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國六,下轄六十二個城、邑,人口二百餘萬,首府為彭城
就這樣,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華佗的醫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葯、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

8、華佗有三種人不治是那三種

華佗有三種人不治的是指嬌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三種人不治

1、嬌恣不論於理是指驕傲任性、依仗權勢,驕橫跋扈、蠻不講理的人。

2、輕身重財是指貪圖錢財,不顧性命、捨命不舍財,不注重養生的人。

3、衣食不能適是指暴飲暴食,飲食無常、對服飾、飲食、葯物等過於挑剔、不能適應的人。

這句話出自《扁鵲倉公列傳》的記載,原文為:」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譯文為:所以病有六不治,驕橫放縱不講理的人,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能夠適應,飲食無常,過於挑剔的人,三不治;陰陽並,五臟之氣不定,四不治;身體虛弱不能吃葯,五不治;信巫術不相信醫生的,六不治。有這些其中一個毛病的人,是很難醫治的。

(8)華佗的養生觀擴展資料:

華佗醫學成果

華佗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葯、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

所留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

從其治療范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葯物的先例。

與華佗的養生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