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精神養生的解釋

精神養生的解釋

發布時間:2020-07-07 05:01:13

1、什麼是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抄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

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襲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知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道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2、健康養生---->精神健康

保健保養是越來越熱的話題了,書店裡關於如何保健保養的書籍多得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甚至產品也是數不勝數目不暇接,可見大家是多麼關心這個話題啊。下面健康販賣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麼什麼是保健保養呢?字面意思健康販賣認為無非是保持健康、保持修養或(保護養護),其實呢無非是如何養生而已,健康販賣認為,只要掌握養生的根本原則,那就不會迷惑,不會糊塗啦。

何謂養生?概括來講,養,即調養,修煉,資助生長;生則包含生命和生活兩大含義,我們都擁有生命,但是同樣是生命卻過著不同的生活,精神追求,物質追求、修養、人生觀、世界觀都不盡相同。養生與人生緊密相連。

健康販賣認為養生應該有一個核心,三大原則,三個層次。

首先講一個核心,就是健康!健康是養生的核心內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健康。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的健康,這才是活著的真諦。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健康恐怕是脫離不了物質因素的,可以說,健康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但是,不知道您發現了沒有,健康跟物質似乎又不成正比。您說是不?仔細想想,您身邊那些物質富裕的人,他們真的健康嗎?不見得!為什麼呢?因為健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精神!精神是什麼?是意識形態,它決定著你的想法和行動。比如說一個很有錢的人,有了錢卻不知道珍惜生命,只是一味的揮霍、任意妄為、花天酒地,那麼最後的結果將是怎麼樣的呢?我想那是不言而喻的了。因為他的精神是空虛的,他的意識形態沒有告訴他怎樣使用手中的金錢為生命服務。恣意放縱絕不是幸福,那隻是慢性自殺。相反的,一個擁有正確意識形態的人是有責任心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保護生命,懂得用金錢正確的為生命服務,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是陽光的,那麼健康和長壽必然會青睞於他

3、綜合中醫養生文化思想,談談對養生精神的理解?

中醫養生跟氣功,以及各種各一樣運動呼吸。

4、如何解釋養生的定義

呵呵,這個問題是個很多人問過的問題,嗯,根據古書和現代中醫精英的總結,大概如下: 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啟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葯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家,它與兩家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氣功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家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晉隋時期,礦物葯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絕,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采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辟穀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只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累,研究漸趨深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決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累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壽六字訣 吹、呵、噓、吃、呼、嘻為延壽六字訣,做法是口吐鼻取。 1、總訣 肝若噓時目爭精,肺知曬氣雙手舉,心呵頂上連儀手,腎吹抑取膝頭平,脾病呵時須攝口,三焦各熱卧嘻嘻。 2、吹腎氣 3、呵心氣 4、噓肝氣 5、吃肺氣 6、吸脾氣 7、嘻三焦 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重要的養生之道 !!呵呵

滿意請採納

5、養生怎樣解釋

首先,養生是為了促進健康,已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如果您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的話,請往下看。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只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據《[[內經]]》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注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因此,養生對於我們來說十分重要,「年輕就是本錢,養生等到年老時再考慮吧!」此觀點錯誤。

6、如何理解和應用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1)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 (2)知足常樂,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盪,氣量大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

7、養生含義怎麼理解?

養生含義怎麼理解?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8、養生解釋

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這三個詞有遞進之意,即先有生zd命才講生存,求得生存後才說活的好些;所謂養,即保養、調回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與精神養生的解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