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名人養生秘訣

名人養生秘訣

發布時間:2020-07-07 04:29:56

1、哪些名人有養生保健的秘訣

乾隆皇帝長壽十六字秘訣

吐納肺腑、 活動筋骨。十常四勿、 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每天黎明即起,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吸入新鮮空氣,呼出體內混濁氣體,zd促進身心健康;
活動筋骨:注重身體鍛煉,增強抗病能力,常年堅持運動,乾隆晚年尚狩獵;
十常四勿:身體的十個部位經常活動,四件事情應注意節制;
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回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答、肛常提;
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人到晚年,新陳代謝功能減退,適當地用一些營養豐富的滋補品,增加營養,延年益壽。

2、誰有健康與養生的名人名言?

健康名言

1、健康是自然所能給我們准備的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蒙田

2、健康是一種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 ——亞美路

3、人的生活就是運動。——托爾斯泰

4、幸福的首要條件在於健康。—— 柯蒂斯

5、健康本身是歡樂與滿足的源泉。——彼得

6、健康的價值,貴重無比。它是人類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時間、血汗、勞力、財富甚至付出生命的東西。——蒙田

7、保持健康的秘密是適當地節制食物、欽料、睡眠和愛情。——雨果

8、歡樂就是健康,反之憂郁就是病魔。——哈利伯頓

9、吃飯莫飽,走路莫跑,說話要少,睡覺要早,遇事莫惱,經常洗澡。——謝覺哉

10、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於在與自己生命開玩笑。——陶行知

11、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巴爾扎克

12、健康是智慧的條件,是愉快的標志。 ————愛默生

13、最窮苦的人也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健康,但是最富有的人為了健康甘心情願放棄所有的金錢。 ——枸爾頓

14、人世間最好的醫生是:節制欽食、心平氣和以及心情愉快。——斯威夫特

15、鍛煉身體要經常,要堅持。人同機器一樣,經常運動才能不生銹。——朱德

16、人類所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華

17、從煅煉成健康的身體中本來鍛煉出健康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工作所必遵循的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准則。——朱光潛

18、健康的人未察覺自己的健康,只有病人才懂得健康。卡萊爾
A healthy mind is in a healthy body.
Juvenal, ancient Roman satirist 健康的思想寓於健康的身體之中。
古羅馬諷剌家 朱文諾爾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William Shaa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W.
A man needs a purpose for real health.
Sherwood Anderson, American novelist 有目標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健康。
美國小說家安德森.S.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Anonymous 每日一個蘋果勝過靈丹妙葯。
無名氏
An irritable man is like a hedgehog rolled up the wrong way, torment-ing himself with his own prickles.
Thomas Hood, British poet 易怒的人像一隻反過來卷縮的刺蝟,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
英國詩人胡德
。.T.Bath twice a day to be really clean. once a day to be passably clean, once a week to avoid being a public menace.
nthony Burgess. British novelist 一天洗兩次澡是真干凈,一天洗一次澡也說的過去,一周洗一次只是避免對公共場合造成污染。
英國小說家伯吉斯.A.
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
Anonymous 良葯苦口利於病。
無名氏
Cheerfulness is the promoter of health.
Joseph Addison, British writer 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增進劑。
英國作家阿狄生。J.
Diseases of the soul are more dangerous than those of the body.
M. T Cicero.Ancient Roman orator and statesman
心靈上的疾病比身體上的疾病更危險。
古羅馬演說家、政治家西塞羅.M.T.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resident
早睡早起會使人健康、富有和聰明。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B.
Good health is a corollary of having good habits.
Anonymous
健康的身體是良好生活習慣的結果。
無名氏
Happiness lies, first of all, in health.
G.W. Curis, American writer
幸福首先在於健康。
美國作家寇第斯。G.W.
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
John Ray, American naturalist 健康勝過財富。
美國博物學家雷伊,J.
Health is certainly more valuable than money, because it is by health that money is procured.
Samuel Johnson. British writer, critic 健康當然比金錢更為重要,因為我們賴以獲得金錢的就是健康。
英國作家、批評家約翰.S.
If you believe the doctors, nothing is wholesome; if you believe the soldiers, nothing is safe.
Robert Salisbury, British statesman 要是相信醫生的話,什麼也不衛生;要是相信士兵的話,什麼也不安全。
英國政治家索爾茲伯里。R.
Laugh, and the world laughs with you;snore and you sleep alone.
Anthony Burgess, British novelist 笑,全世界都跟你笑;打鼾,只有你自己獨自睡覺。
英國小說家伯吉斯.A.
Mischief comes by the pound and goes away by the ounce.
Anonymous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無名氏
No animal ever invented anything so bad as drunkness----- or so good as drink.
Gibert Keith Chesteerton, British writer
沒有動物發明過的像喝醉這樣糟糕的事——也沒有發明過像飲酒這樣美好的享受。
英國作家切斯特頓.G.K.
None so old that he hopes not for a year of life.
John Ray, American naturalist 壽星也不會嫌壽長。
美國博物學家雷伊.J.
One cannot help being old, but one can resist being aged.
H.L.Samusel.British philosopher and writer 一個人無法不變老。但是他可以抵制衰朽。
英國哲學家、作家塞繆爾。H.L.
Physicians of all men are most happy; most good success so ever they have, the world proclaimth,
and what faults they commit, the earth coverth.
Francis Quarles, British poet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莫過於醫生,他們的豐功偉績為世人稱頌,而他們的過失則被黃土淹沒了。
英國詩人誇爾斯.F.
Sickness is felt, but health not at all.
Thomas Fuller.British statesman 疾病能感覺到,健康卻根本感覺不到。
英國政治家富勒.T.
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
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resident 懶惰像生銹一樣, 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B.
The cure for anything is salt water ------sweat, tears, or the sea.
Isak Dinesen, Danish writer 鹹水——汗水、淚水、或者海水是治療一切的良葯
丹麥作家丁尼生。I
The love of beaut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ll healthy human nature.
John Ruskin, British writer and critic 愛美是健康人天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作家、批評家羅斯金.J.
There are no such things as incurable, there are only things for which man has not found a cure.
Bernard Baruch, American economist 沒有什麼不治之症,只有人類尚未發現其療法之症
美國經濟學家巴魯克.B.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exposure of the mind and that of the body.
William Hazlitt, British critic and essayist 表露思想與展露身體之間存在極大的不同。
英國批評家、散文家哈茲里特 .W.
Without health no pleasure can be tasted by man.
Henry Bollingbroke, British statesman 沒有健康就沒有樂趣。
英國政治家博林布魯克。H.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豁達者長壽。 (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 makes a man healthy , wealthy and wise .(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 )
早睡早起會使人健康、富有和聰明。 (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Sloth , like rust ,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 .(Benjamin Franklin , American president)
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 (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The first wealth is health .( Ralph Waldo Emerson , American thinker )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美國思想家 愛默生. R. W

3、你最喜歡的中國名人?

曾國藩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
蠟像
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復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斗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兒女,盡管是侯門大族,100多年來未見有紈絝子弟,這不能不說是曾國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國藩家教理論體系為:以八本為經,以八寶為緯,以四字要訣、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經緯連貫,脈絡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師的理論體系;這套理論不同中國傳統的關於教育後代的核心理念,反對孔孟朱子顏氏等著名家訓所一貫堅持的學而優則仕的學說,並付諸實施。它對當今社會幾乎每個家庭所面對的教育困惑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
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用人識人之術》
怎樣用人,特別是怎樣用准人,學問極深。曾國藩用人的學問,是其人生成功術中重要的的一門,他從不盲目選人,糊塗授權,而是睜大自己的一雙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後再用人」的方法,該避則避、該提則提,顯示出到位的領導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學、禁;
摸透人的精、氣、神;
任用智、言、勞三種人;
後世評價

梁啟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遺集》(二),第5頁)。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咸豐同年間,曾國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4、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十分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樣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酒的強烈的剌激作用,能煥發出人們隱蔽在內心的本真之性,所謂「酒後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藝家恃才傲世,酒後更加顛狂,言談舉止一反常態,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冠以「狂人」,頃刻而成,形象生動。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罵,酒後作畫,畫後往往毀裂而去。「富豪求畫,唾罵不與」,被人稱為甘瘋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他們酒後的這種追求更加強烈,更無顧忌,或蔑視權貴,或痛斥勢利小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李白酒後敢於讓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高力士磨墨、脫靴,這種奴視權貴的狂勁,可親!可愛!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時期的減筆人物畫家,平時嗜酒自樂,「醉來亦復成淋漓」,行為狂放,得了個梁瘋子的綽號。《圖繪寶鑒》記載: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金帶,他竟然不受,掛在了院內,把皇帝的賞賜晾了起來。在封建社會,皇帝賞下的東西務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來。梁楷此舉是常人所不敢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歸庄(1613一1673〉能寫行草,又善畫墨竹。明亡後,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後悲歌,旁若無人。歸庄和當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稱。明代的宮廷畫家吳偉出入宮廷,但看不起權貴。當時的太監們權力很大。太監們專權禍國的行為既被人們蔑視,同時,也有些人懾於他們的氣焰,卑躬奉迎。吳偉則表裡如一,愛憎分明,內侍們求畫,決拿不到片張半幅。還有些向吳偉求畫的人,如果禮貌不周,他也決不動筆。只有他醉酣之時,就自動抽紙亂抹,畫完就擲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對真善美認識的具體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種真情率意,毫無嬌柔造作之態。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樣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5、哪些詩可以養生

魏武帝曹操熱心於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中寫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善於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煉氣功。他在《負冬日》詩中寫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這不是一般煉氣功的人所能達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他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開國功臣,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劉伯溫作過一首養生自娛詩:

買條黃牛可耕田,結間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

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

世間萬事皆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

劉伯溫剛滿60歲,即看透世事,歸隱山林,給自己身心一派綠水青山,實現了返璞歸真,怡養天年。去過那「能詩能酒總神仙」的無拘無束輕松愉快逍遙自在的日子。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惜氣存精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紅樓夢》一書中寫的《好了歌》頗耐人尋味: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愛,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蔡軒瑣記》中的《人心難足歌》是這樣寫的:

終日奔波只為飢,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還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來鴛被暖,奈何送老恐無兒。

有妻有子雙雙樂,終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樓並大廈,又無官職受人欺。

縣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掛紫衣。

人心似海何時滿,奈何閻羅下帖追。

「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這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偶成》詩中的詩句。他主張動靜結合,在讀書間隙不妨做點清掃書齋等事,既可活動筋骨,又可創造清潔的環境。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到了古稀之後,從事掃書齋等活動已力不從心了,又該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懷雜詩》中寫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

並寫道:

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間充滿著樂觀進取遺囑後人的精神,頗能給人以啟迪。

清代東閣士閻敬銘寫的《不氣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

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

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

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氣命要去。

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養生之道雖無一定模式,但有規律可循。古今許多名人的養生詩歌,對自己的長壽經驗都有總結,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借鑒。

6、中考准備:作文里可以拿來加工的名人事例啊詩句啊(古今)還有那些實用性很強的成語詞語……

名人事例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後果斷放棄榮華富貴,下海經商,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他的親密戰友文種,捨不得放棄,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2.不耽於枕席 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光,以一個圓木頭做枕頭,用來驚醒自己,起來繼續寫作,還給它取名為「警枕」。俄國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塊大劈柴作枕頭。發明家愛迪生工作起來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睏乏了,就把桌上的書籍壘起來當枕頭。 鑿壁偷光與映月讀書 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牆壁上鑿了個洞。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 3.不能輕視背誦 背誦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中國歷來有「博聞強識」的治學之說。梁啟超為學生講解七千餘字的《治安策》,且講且背,並不看書。魯迅先生為了背誦一篇文章,不僅朗讀,而且動手抄寫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要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與《今日歌》 明代錢福寫了一則《明日歌》,內容為: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寫了一則《今日歌》,內容為: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成就是用時間換來的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8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30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動》花了3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2年:彌爾頓寫《失樂園》花了21年:偉大的馬克思寫《資本論》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從岩石滴下來的水看來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長年累月地滴,卻能造成奇跡。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長如石柱、蔚為奇觀的石鍾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歷數萬年的積累而形成的。 7.會走路的「黑板」 物理學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腦子里考慮到一個題目,就向前面一塊「黑板」走去,隨手從口袋裡掏出粉筆頭,在「黑板」上演算起來。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動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題還沒有做完,他不知不覺地追隨在「黑板」的後面計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覺得追不上了,這時候他看見街上的 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發現那塊會走動的「黑板」原來是一輛黑色的馬車車廂的背面。 8.牛頓忘記吃飯 英國大物理學家牛頓有一次請朋友來家裡吃飯,飯菜做好了,可朋友還沒到,他就進實驗室專心致志地做實驗去了。朋友來後找不著牛頓,因急於上班,就獨個兒把飯菜吃了,並把吃剩的雞骨頭放在盒子里,然後走了。傍晚時,牛頓做完實驗,准備吃飯。但當他看見盒子里的雞骨頭時,顯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哈哈大笑地說:「我以為自己還沒吃飯呢,原來早就吃過了。」 9.文章不厭百回改 古今中外,精於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曾反復修改七次。馬克思寧肯把自己的手稿燒掉,也不願把未經加工的著作遺留於身後。福樓拜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天,莫泊桑帶著一篇新作去請教福樓拜,看見福樓拜桌上每頁文稿都只 寫一行,其餘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樓拜笑了笑說:「這是我的習慣,一張十行的稿紙,只寫一行,其餘九行是留著修改用的。」 10.程門立雪 北宋楊時仰慕程頤的學問,到洛陽拜程頤為師。當他到程頤家中求教時,程頤正靜坐睡覺。楊時求學心切,又不敢驚動老師,便肅立門外等候。當時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待程頤一覺醒來,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後來,人們就用「程門立雪」來比喻學子畢恭畢敬就學師門。 11.邯鄲學步 燕國有個人聽說趙國人走路姿勢很好看,就來到趙國首都邯鄲學走路。結果,他趙人走路的姿勢沒學會,連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去。這個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結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領、特色也丟了。 12.王羲之苦練書法 我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刻苦練習書法。相傳他在紹興蘭亭「臨池學書」,苦練了20年。由於他經常在池裡洗筆刷硯,竟把池裡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兒子王獻之問他寫字的秘訣,他指著家裡的十八口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缸里的水寫完,就知道寫字的秘訣了。」王獻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寫完了,果真也成為了大書法家。 13.梁啟超的讀書法 其一,讀書要分專精和博覽兩類。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間不夠用,不能博取資料。其二,有些書要熟讀成誦,如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讀書筆記。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14.要重視討論 我國古代學者是十分重視與自己親密的朋友討論學問的。陶源明《移居》詩中就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話,張籍在《祭退之》一詩中也說到他與韓愈在一起時「披窮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晉代的孫盛和殷潔兩人有一次為了討論一問題,竟至於連吃飯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復暖者數四」。 15.牛頓對蘋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頓散步時,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正好打在他頭上。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頓深深的思考。他想:蘋果為什麼一定要向地下掉呢?為什麼不飛向天空和別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種吸引力,又推想這種吸引力對任何物質都存在。他通過研究,提出了計算引力大小的公式,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為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吳國侍候吳I。勾 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侍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勵,鍛煉鬥志,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 17.楊震「四知」羞王密 范曄《後漢書》記載:楊震由荊州刺史遷東萊太守,上任時道經昌邑。昌邑縣令是楊震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為報推舉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驛館拜見楊震,並奉獻黃金十金。楊震連連擺手拒絕。王密以為他怕人看見,有損名聲,便說:「暮夜無知者。」楊震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把黃金扔給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18.100萬與1000億 某次讀報,對兩個數字刻骨銘心:一是我國現在每年有100萬失學兒童:一是我國公款吃喝、旅遊消費破1000億,倘若平均分攤在100萬孩子身上,每個孩子得到的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他們卻實在交不出每年幾百元的學雜費。有如此之多的「敗家子」大張著血盆大口,一頓飯就吃去幾十個孩子一年的學費,讓人怎不「憂天」。 19.地球環境全面惡化 1996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題為《採取行為:你和你的社區的環境指南》的報告。報告指出,南極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個美國陸地面積的速度增大,使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皮膚癌發病率上升: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全球有1億多人口生活在空氣混濁的城市中:溫室氣體過度釋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世界之首;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每24小時有150和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上消失:12億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城市,14億人口的生活環境中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裝置;每年全球地表土壤流失200億噸;化學殺蟲劑使用量超過279萬噸:全球40多種魚類因捕撈過度而瀕臨滅絕:全球森林以每年46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1700 目前世界上僅存活有1700頭南極藍鯨。在人類開始大規模捕殺活動之前,它的種群數目是23.97j-只。 544公斤 把你家中的電熱水器水溫從60攝氏度調到48.8攝氏度,每年可以少向大氣中排放544斤二氧化碳。 435 一項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共有435種兩棲類動物種群數目在急劇下降中。 謙虛 [名人名言] 虛心是從知不足而來的。 (華羅庚) 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對你們評價多麼高,你們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 缺少謙遜就是缺少見識。 (富蘭克林) 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 (高爾基) [警句解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語出《論語·述而》。意為: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告誡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 滿招損,謙受益。 語出《尚書·大禹謨》。意為:驕傲自滿就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才會得到好處。提醒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謙虛謹慎,切莫驕傲自滿。 [事實論據] 白居易虛心請教 相傳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作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復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這樣一位著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民群眾,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為後人傳誦。 克雷洛夫是俄國18世紀偉大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寫得既多又好。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誇贊說:「你的書寫得真好,一版銷完又印一版,比誰的都印得多。」克雷洛夫卻這樣回答:「不,不是我的書寫得好,是因為我的書是給孩子們讀的,誰都知道,孩子們是容易弄壞書的,所以版次多一些。」 20. [名人名言] 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高爾基)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左拉)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泰勒) [警句解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語出《莊子·養生主》。意為: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沒有止境的。 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 語出《孔子家語·五儀解》。意為:掌握知識無需求多,但一定要審察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 [事實論據]蘇東坡的錯誤 某日,蘇東坡去其師王安石府上拜訪,王安石卻去了朝中。蘇東坡見桌上放有一首王未完成的《詠菊》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讀了很不以為然,於是援筆續道:「黃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後詩人被貶黃州時,一次與友人夜間賞菊,正碰上秋風乍起,只見菊花花瓣紛紛落地,確像滿地鋪金,蘇東坡始知自己的孤陋寡聞。 《紅樓夢》——「百科全書」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涉及的知識有政治、經濟、軍事、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歷史、地理、建築、園林、風俗、烹調等,因而被人們稱為「百科全書」。由此可見曹雪芹的知識面之廣。 妒忌 妒忌對妒忌者之為害,猶如鐵銹之於鐵。——迪安吉利斯 孤獨的花兒,不要嫉妒繁密的刺兒。——泰戈爾 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頌揚了我。——紀伯倫 [寓言故事] 山羊與驢:有個人飼養著山羊和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對驢子說,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 便可以得到休息。驢於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主人請來醫生,為他治療。醫生說要將山羊的心肺熬湯作葯給驢子喝,才可以治好。於是,主人馬上殺掉山羊去為驢子治病。這故事是說,凡是策劃作惡的人,將自食其果,沒有好下場。——《伊索寓言》 [{聖經)故事] 該隱和亞伯都是亞當和夏娃所生,是一對親兄弟。他們都獻祭物給上帝。上帝看中了亞伯所獻的祭物,而沒有接納該隱所獻的禮物。該隱怪他的兄弟,先是氣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後來,他乾脆不跟兄弟亞伯說話。直到有一天,妒火中燒的該隱竟把親弟弟亞伯引誘到田裡殺害了。他自己從此也受到上帝的懲罰,不得不離家出走,過著逃亡的生活。 [科學數據] 心理學家的觀察研究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易患,心臟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較少的人群,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病症。易發生於嫉妒心強的人,並且葯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惜時 [詩詞名句]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自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毛澤東)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語出《論語·子罕》。意為:時間就像流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語出《淮南子·說林力,I》。意為:聖人不以盈尺的璧玉為貴,而珍惜一寸的光陰,這是因為時間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 [事實論據] 一日分作「三天」用 俄國著名地質學家奧勃魯契夫把每個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從早晨到下午兩點,這段時間用以做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六點,做比較輕松的工作;「第三天」是晚上六點到十二點,主要用以讀書或必要的活動。他說,這樣就等於把生命延長了兩倍。 談話只有五分鍾 革命烈士鄧中夏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極為珍惜時間。當時,有些人經常來找鄧中夏天南海北地胡扯,不得已,他便寫了一張「五分鍾談話」的紙條,貼在書桌上以為提醒,結果不僅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月-也教育了喜歡閑聊的人 中考加油哦!我是新高一的

7、中國名人晏子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曾在齊靈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候。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回答者:hw0178 - 經理 四級 12-7 10:01

晏嬰(?-前500)

即晏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 。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以其父晏弱去世,繼任矚齊卿,歷靈公、 庄公、景公朝俱在任。曾勸說景公減輕剝削與刑罰,聽取臣下之言。又主張以「禮」維護統治,群臣都應為「社稷」(國家)效力。傳世《晏子春秋》,出於後人依託。
回答者:蒼蠅飛飛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7 10:01

晏子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濰坊市高密)人,春秋齊國名相。據專家考證,他活到95歲(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晏子一生忙於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br>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找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贊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法」的道理。<br> 廉潔無私,心胸坦盪。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盪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br> 生活簡朴,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儉朴,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br> 樂觀豁達,處其自然。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過自己的過錯。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胃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8、求因為人生格言導致失敗的人和事.最好是關於名人的

不要抄近道,否則會白跑
不要繞遠道,否則會遲到
不要走邪道,否則會坐牢
不要走黑道,否則會挨刀

不要只想要,付出不能少
不要急著要,一定要戒躁
不要求回報,該到自然到
不要急得到,心靜便無惱

出名要趁早,賺錢要勤勞
該了就要了,不愛就拉倒
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
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報

不要怕人笑,看誰笑到老
不要怕辛勞,勤是傳家寶
不要怕摔跤,起來是英豪
不要怕阻擾,繼續挺起腰

不要裝知道,不懂就請教
不要放大炮,說話要可靠
說話要想好,辦事要公道
說到要做到,不要瞎編造
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系。
念念都是為了一切大眾,必定成功。

與名人養生秘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