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在這方面有「妙沁葯酒(結合了66種中草葯的葯酒)」。
2、民間技藝對養生的作用
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套養生方法,養生經典六法,也叫養生六宜。
1.發宜常梳
方法 用梳子輕輕梳頭100-
300下,或將兩手十指插入發間,從前發際梳至後發際,反復數十遍,以頭皮有溫熱感為宜。早晚各梳一次。腦力勞動者,當用腦疲勞時,亦可隨時運用此法,以解除腦疲勞。
功效
梳發可刺激頭皮的神經末梢,促進血液循環和頭皮的新陳代謝,並可改善大腦和腦神經的血液供應,增強腦部的生理機能。因此,常梳發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聰耳明目、烏發等作用。
2.面宜多擦
方法
站立或取坐位,兩眼微閉,將兩手掌相互搓熱後,覆於兩腮及下頜部,五指並攏,手小指貼於鼻側,掌指上推,經眉間印堂,上推至額部發際,然後向兩側擦至兩鬢(掌指部經眉頭、眉腰、眉尾),再向下搓擦,經面頰(十指沿耳根進行)至腮部、下頜。如此反復,搓擦至面部有熱感為止。早晚各搓擦面部一次。
功效
面部毛細血管豐富,常搓擦可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滋潤皮膚,增加顏面的光澤和增強面部皮膚肌肉的彈性,有利於除皺消斑和延緩面容的衰老,並有提神明目和預防感冒、眼疾、耳疾等作用。
3.目宜常運
方法
取坐位,兩眼微閉,緩緩轉動眼球。先按左、上、右、下方向連續轉動9圈,再向右、上、左、下反方向轉動9圈。然後,將眼睛緩緩睜開。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或在用眼疲勞時進行。
功效
運動眼球可以鍛煉眼外肌,增進睫狀肌對晶狀體凸度的調節能力,改善視力,消除視疲勞,推遲眼的老花。另外,運動眼球還能促進眼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視神經、動眼神經及眼肌的功能,對眼球能起到保護、滑潤作用,而不易發生眼疾。
4.耳宜常彈
方法
取坐位,將兩手掌相互搓熱後,以手掌的掌心分別掩緊兩耳,手指並攏貼於枕部,食指疊在中指上,然後讓食指著力下滑彈擊枕部,使耳能聽到鼓鳴的聲響。每次彈擊20-40下,每天早晚各進行1次。
功效
耳常彈,可增強聽神經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復,促進耳部血液循環,起到提神醒腦,聰耳助聽的作用,對耳鳴、眩暈、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5.齒宜常叩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鬆,閉目,靜心凝神,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奏地相互輕輕叩擊。先叩臼齒36次,再叩門齒36次,要使每個牙齒都相互叩擊到。可在晨起和睡前進行,亦可在半夜或早晨睡醒後取卧位進行。
功效
叩齒產生的沖擊波不僅能促使牙根血管擴張,加速牙齦部的血液循環,而且還能改善牙齒、耳朵及腦部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防治牙齒松動、耳鳴和健腦的作用。
6.舌宜舔齶
方法 經常用舌尖輕輕抵住上齶,或用舌尖輕輕地舔上齶。每次從左向右和從右向左各舔20- 30下,每天進行2-3次。
功效 舔齶能產生唾液,防止口舌乾燥,增進食慾。此外,常舔齶還能起到寧心安神、防治神經衰弱的作用。
3、孫思邈說了幾個養生辦法是什麼啊
葯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4、真正的養生是什麼?
5、傳統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6、長安大學2010年選修課 中華養生學 的教室在哪..
找個能上校園網的朋友,校園網就是學校提供的那個網路接入,圖書館和機房都能進入校園網,校園網的特點是便宜(12塊/月),網速慢,不能打網游(那群老學究把網游伺服器IP給堵住了).
使用能接入校園網的電腦,先上長大導航網站,然後點綜合選課系統,然後輸入你的學號,密碼,進入該系統.
然後選擇網上選課,然後查看選課結果,然後點擊你的中華養生學後面的那個詳細,就顯示你的上課時間和上課教室了.
7、民間流傳的刮痧養生是怎樣的?
在民間,人們通常遇感冒或者中暑,愛用錢幣沾上麻油,或用湯勺沾酒、水往皮膚上來回刮。這種效果還挺好。借鑒了這一原理,研製出用水牛角製成的「刮痧寶玉」(刮板)代替了銅錢瓷勺,外加活血劑替代油、酒之類,並遵循經穴的中醫原理。
刮痧養生原理刮痧利用具有「涼血」作用的「刮痧寶玉」通過反復刮拭,刺激皮膚表面特定部位的神經末梢,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反應,增強其傳導功能,刺激經絡穴位,促進氣血運行,促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同時增強局部血管的功能,增加細胞的營養和氧的供給,使細胞活化,加快代謝產物的排泄,從而達到解毒、養生的功效。
刮痧方法的適合人群面色晦暗、全身乏力、睡眠質量低、腸胃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的亞健康人群。
刮痧法養生的功效(1)肩頸痛、頭痛、便秘等;(2)暗瘡;(3)習慣性便秘;(4)皮膚灰暗,面色焦黃;(5)毒素淤積過深者。
刮痧的方法人體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頸椎上下左右四處,喉骨兩旁,兩臂,兩腿彎,脊椎兩旁,前胸肋肌間,兩足內外踝後的足跟肌腱處,左右肋下肝脾區,以及兩肩胛崗上和崗下等處,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姿。
先將准備刮痧的部位擦凈,用刮痧板的邊緣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確定部位進行刮痧。
刮痧要順一個方向刮,不要來回刮,力量要均勻合適,不要忽輕忽重。如有刮痧,連刮兩臂彎十幾下,即出現暗紫色的條條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處可刮20下。如患有頭痛或喉痛,則取坐姿;頭暈眼花或胸腹疼,則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處疼,則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紹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輕松,可讓病人休息幾分鍾,在前胸、後背、肋間、頸椎上下,或兩肩胛崗上崗下,再每處刮動10餘下,再飽飲糖姜水或白開水,病人會異常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