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四季養生療法

四季養生療法

發布時間:2020-07-07 02:37:10

1、四季飲食禁忌有什麼?

春清
春季大地生計勃勃,人體氣血流暢,全身臟器組織功能易於恢復,宜用扶助人體正氣,清除人體一冬所納入的多餘物質。春季易受風邪,五行屬木,迎風流淚,傷目,口味發酸,易怒,傷肝膽,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膽火旺之保健品。春季陽氣升發,高血壓病人容易發病,此時不宜過食辛熱動火的食物,以防血壓升高,大便燥結,可以澤用綠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薺,鴨梨之類的水果。
夏調
夏季溫熱易受暑邪,五行屬火,耗傷津液,常發汗影響小腸吸收,易使人心火上炎,面紅耳赤,口舌生瘡,因此易降心火,調理心志,夏種時節氣熱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食慾不佳,易傷心脾,一般不易大補,而易調節元七氣,調理脾胃,氣血運行通暢,脾胃元氣充足,因此身清氣爽。
秋補
秋季氣候漸趨涼爽,人多口乾舌燥,咳嗽少,易傷肺津宜滋陰潤肺,如果經春清夏調之後,身體運行正常,這時需要補充適當的營養,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形體壯實,而許多的補養食物中有過多的糖,脂類,蛋白和激素等,因此選擇上要有尺度,在合理飲食後加服保健食。
冬防
冬季氣候寒冷,體虛不禦寒而傷腎,活動量少,食入量增多,體內容易積存過多脂類物質,而氣血運行緩慢,心腦血管疾病易發生.當宜擇用補蓋的食品,或者製成葯膳,如八珍雞湯,枸杞糯米飯,蟲草紅棗燉團魚,狗肉粥等。
總之,清、調、補、防的四季飲食療法原則,便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的多餘物資,調節機體心態的平衡,補充適宜的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鍵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2、怎麼養生

3、中醫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注重的是心靈和身體的雙重保養。

第一,在心靈調養方面,《黃帝內經》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虛無,也就是說保持心態的平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平時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來調暢情志。內

第二,身體上的保養,從飲食和鍛煉兩個方面,飲食要清淡、營養、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寒涼、煎炸、燒烤類的食物,盡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並且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全身容的血液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4、針對四季不同特點用理療的方法怎麼做出養生的特色

四季理療養生以「阿育吠陀」為指導理念,秉承中國五千多年的中醫思想和養生文化的精髓,以中醫著名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的養生思想為中心指導原則,運用中醫傳統的氣血經絡療法,對人體進行「一通經絡、二調氣血、三改體質」的內調外養的養生方法,預防和改善現代人 「未病」的亞健康狀態以及由亞健康狀態引起的皮膚、身體、精神等問題,同時結合四季伊人瑜伽理療方程式的設計,專門針對不同顧客的亞健康狀態而設計的個性化核心療程方案.它不同於傳統的瑜伽練習,是由瑜伽理療師根據顧客的亞健康狀態和身體條件等,採取一對一的被動式或主動式瑜伽理療方法,在解決顧客亞健康的同時起到預防心理、生理疾病的作用,以達到經絡血脈暢通、氣血充足、臟腑平衡的 「精、氣、神」平衡、和諧的健康狀態。
四季理療的養生特點:
重在「簡」——化繁冗復雜為簡單來診斷,以簡單制繁雜來養生調理。
重在「通」----人體暢通的經絡和血脈,是人類中醫養生的基礎和關鍵。
重在「調」——通過「通經絡、養氣血、和臟腑」來雙向調節人體臟腑陰陽平衡。
重在「防」 ----重視個體體質的差異,辯體識病,「有的放矢」的防病養生.
可以去購買相關的理療儀,九耀的還是不錯。

5、中醫方面的養生療法在哪可以學到?

在黃帝內經中有許多方法:四季養生,二十節氣養生,十二時辰養生等等。

6、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7、在中醫角度,一年四季各進補什麼食物?

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是與大自然相適應的,一年四季機體的新陳代謝若違反這一規律,四時之氣便會傷及五臟,即所謂「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講道:「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這就更進一步說明了人體健康與四季氣候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
● 預防為主

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兩重意義,四季食物療養也是如此。人體在未病之時或患病之後,都需注意營養衛生和調理,並以飲食作為調養身體、防治疾病加重或並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葯物治療。

● 貴在調和

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種性味又各歸不同的臟腑,那麼要想保持身體的健康,就必須講究食物的五味調和,注意食物補養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以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 三因」制宜

「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時。三因制宜,就是要根據病人、地域及天時的不同,靈活運用不同的飲食調理方法。這是四季食補的重要原則之一。

● 性味辨解

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是因為它們與葯物一樣,本身也有性味的偏勝。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針對疾病的性質,採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調整人體氣血的陰陽,祛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怎樣飲四季茶

春季,應飲香氣濃郁的花茶,以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的發生。
夏季,應以飲用綠茶為佳,因為綠茶性苦寒,可消暑解熱,又能使口內生津。
秋季,飲用青茶最理想,此茶性味介於綠、紅茶之間,不寒不熱,既能消除余熱,又能恢復津液。
冬季,應用味甘性溫的紅茶,以補養人體的陽氣,紅茶還有助消化、去油膩的作用。補充:
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降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就是這個道理。  冬令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膳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選食:粳米、秈米、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谷豆類;韭菜、香菜、大蒜、黃花菜等蔬菜;羊肉、狗肉、牛肉、雞肉及鱔魚、鯉魚、帶魚、蝦等肉食;橘子、椰子、菠蘿、荔枝、桂圓、紅棗等 補充:
中醫養生學講的是四季養生,按中醫的理論有虛即可以補,一年四季皆可以補,進補並無季節所限。除了冬季進補,夏季也可以進補。夏季是清補,取用營養豐富,有益健康能清熱解暑的食物來補充身體的不足。夏季進補的道理是什麼呢?夏季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季節,天氣特點可以概括為暑、濕,即氣溫高,濕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症狀為容易出汗,身體發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慾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脹等。如不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慾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因此,夏天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准備。可選食:西洋參、蓮子、百合、綠豆、銀耳、黑木耳、鴨子、甲魚、梨子西瓜、多進食粥。 補充:
1、溫補:雞燉黃芪湯

冬蟲夏草燉(鴿子、鴨子、排骨)湯

羊肉燉當歸湯

2、清補:鴨燉蓮子湯

排骨燉山葯湯

小腸燉綠豆湯

腎虛者冬季進補時應多吃魚、蝦、牡蠣和韭菜等食品。這類食品富含牛磺酸、精氨酸和鋅,能對男性的腎功能起到很好的滋補作用。另外,鱔魚各種動物的鞭和甲魚也是補腎的最佳選擇。脾虛者冬季進補時應多吃山葯、大棗等富含澱粉、容易吸收的食品,在攝取肉類時,應選擇細纖維的魚肉為主。

胃不好的日常進補時應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並少食多餐。玉米、蓮子等食物富含澱粉,有利於腸胃消化,還能起到補胃氣的作用。蘿卜、山楂有順氣的作用,綠茶有解脂去膩的作用,經常出現腸脹氣現象的可多飲食。

平常多吃木耳、蘑菇、黑豆和黃豆等清補食物。海參屬於滋陰類補品,既能增強體力,又不會引起高血壓,是上等的滋補品。

8、四季養生各養什麼?

春季(立春到立夏)養肝: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氣最旺,同時肝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肝病,對肝氣素來不足或者用肝過度的人來說,易致肝失於濡養,肝臟功能活動跟不上如此異常的氣候,會易於導致肝臟相關疾病的發生,例如,原有肝臟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經治療,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這個季節易發生肝功能異常波動。同時春季氣候的異常變化,如寒冬一過,氣候本應漸暖,但如果溫暖提前出現,或者溫暖太過,變得象夏天一樣炎熱,或者冬季雖過,但嚴寒仍逗留不去,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夏季(立夏到小暑)養生養心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氣最旺,同時心也是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心病。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達到最高峰的節氣,而心臟又是屬陽的,所以在夏天保養好心臟是最關鍵的。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越來越高,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人們很容易煩躁,脾氣也會變得暴躁,這樣對心臟非常不利。醫學研究發現,約10%的人在夏季可能會出現心境、情緒或行為的異常,而心情起伏波動很容易影響機體的功能,例如中年人發火會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如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中暑症狀,由此觀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長夏之季(小暑到立秋)養脾 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與其相應,長夏脾氣最旺,同時脾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脾病。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不僅如此,濕邪亦好傷脾陽,因為脾性喜燥而惡濕,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因此,長夏應預防濕邪侵犯脾胃的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這就是為什麼秋天天氣涼爽,溫度適中時,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長夏時節,相對濕度高達70%以上,南方地區甚至高達90%以上,加上高溫、低壓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功能紊亂。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不適,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上的濕氣上蒸有關。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以防室內過於潮濕損傷人體陽氣。●冬季養腎——首當養神 冬季的神補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寒氣籠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陰寒之象,萬物皆封藏,人體之陽氣亦潛藏於體內。冬季的調神,當以收斂為是,使心情處於滿足的狀態,以保證體內陽氣的閉藏,藏神於內。冬季天黑比較早,天亮比較晚,所以在冬天應該早卧晚起,一般來說,八九點就應該回到屋裡休息,十點睡覺最好,早上不要過早起床,要多睡一會。冬季的調神,當順應陰盛陽衰的氣候變化,符合冬季的變化規律。在冬季還要防止情感失調症的發生。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取消低沉、疲倦懶言、嗜睡昏沉等現象,並且有規律的年復一年出現,稱之為季節性情感失調症,這種現象多見於中年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參加室外活動,多曬太陽,這時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在溫暖的陽光之下盡情獲取大自然的給予,以此養神、藏神。

9、具體的養生方法有養生保健或是針葯治療,養生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涼溫熱,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 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 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中國傳統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 養生、減毒養生、靜坐養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與四季養生療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