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2、春季中醫養生:養身養心有四寶
春季是一個氣候多變的時節,在這個季節的養生也要掌握科學的方法。中醫認為,春季是養生最重要的季節,春季中醫養生重在八個方面,分別為『陰、陽、氣、腦、脾、胃、腎、熱』。
3、春季養生適合喝哪些湯
1、參苓健脾補益湯
食材:黨參8.3g,雲苓19.2g,炒薏米3g,甘草2.4g,芸豆19.3g,白術15g,枸杞9.7g,瘦肉,雞肉,豬肚,蜜棗等。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功效:參苓健脾補益湯補氣健脾養顏,補腎護肝,抗疲勞,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2、雪梨滋陰潤肺湯
食材:雪梨乾28.3g,百合16.7g,沙參14.9g,玉竹8.5g,天冬10.7g,麥冬8.2g,250克瘦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亦可直接煲水當日常飲品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常飲有助增強肺腑免疫能力。
3、天麻八珍湯
食材:天麻10.6g,黨參10g,白術9.5g,茯苓19.9,甘草3.2g,當歸7.4g,白芍10.7g,雞,魚頭,羊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魚頭可先用油煎至金黃,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功效:天麻八珍湯補氣益血,調理身體。宜氣血兩虛的人士,外感人忌服。
4、薏仁豬腳湯
食材:薏仁30g,干凈豬腳一隻約半斤。
方法:薏仁碾碎,豬腳洗凈剁塊與薏仁一同放入砂鍋,加黃酒、姜及清水1500毫升,蓋好。先用猛火煮滾,除去湯面浮沫,再用文火煨約2小時;待豬蹄爛熟後,依次加入鹽、醬油、蔥、胡椒粉。
功效:健脾益胃、利濕、壯腰膝。
5、淮山薏米生魚湯
食材:生魚1條,淮山15克,薏米15克,陳皮一小塊,瘦肉100克,姜3片。
方法:洗凈宰好的生魚,斬成幾段。淮山和薏米洗凈,陳皮用清水泡軟,颳去白瓤。拍裂一小塊姜,熱鍋,用姜塊在鍋上擦一遍,放兩湯匙油,待油六成熱下魚,煎至微黃。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煎好的生魚和其它材料,武火煮沸,轉中小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即可品嘗。
功效:健脾去濕,養陰補虛,解春困的功效。
6、靈芝棗仁湯
食材:靈芝10克,酸棗仁30克,當歸6克,白芍12克,羊肉100克,生薑少許,大棗5個。
方法:把靈芝、酸棗仁、當歸、白芍等中葯葯材與羊肉一同置於砂鍋中,加清水隔水熬煮,大概三個小時後,要關火之前把搗爛的生薑加入一起在小煮一會兒,加鹽關火後就可以食用了。
4、中醫在春季如何養生親人們?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1、禦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2、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3、鍛煉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恆為主要。
4、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
春季中醫飲食養生知識
早春 吃點蔥姜蒜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乍暖乍寒。根據「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亢可傷脾,影響脾胃運化。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鍋巴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時正值各種既富含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應不失時機地擇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5、春季如何養生?
春季養生的7個要點:
1、注意保護肝膽
春天會讓肝臟和膽囊中的一些小毛病變得更為嚴重。要保護肝膽,就要避免環境中的任何化學物質,少吃動物油和油炸食品,少到飯店吃飯,遠離做菜使用的劣質油,每天最好吃1—2把堅果。應食用好的油,比如橄欖油和用堅果及種子壓榨的油,它們就像潤滑劑一樣,讓你的身體零件更靈活、健康,不易生銹。肝氣舒暢,人的韌帶、肌腱和關節也不會僵硬。
2、及時給身體排毒
春天是掃除季節,身體也需要大掃除。多喝果汁可以清腸、兩周內不攝入任何糖和咖啡因、禁煙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春天最好禁酒,飲食不要過量,七分飽就可以了,這樣會讓你的身體更有活力。
3、春天應該多吃豆芽
豆芽處於一種不斷的生長過程中,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最為鮮活。在萬物復甦的春季,人的身體也在生長,尤其需要這種高質量的營養。此外,萵苣、菠菜等春季生長的新鮮綠葉蔬菜,以及草莓、櫻桃等應季水果也最有益健康。
4、最應補B族維生素
春季人的大腦容易處於興奮狀態,而B族維生素對神經系統有鎮定作用,有助增強細胞能量,還能防止春季滋生的蚊蟲叮咬。此外,補點鈣和鎂也有助於平靜神經系統及肌肉,緩解焦慮或失眠。
5、適合做伸展運動
整個寒冷的冬天,人的身體彷彿都是蜷縮著的,因此春天最適合做的就是伸展運動,以喚醒身體。年輕人最好做瑜伽,老人可以練練氣功。
6、多做戶外運動
春天,室外不僅空氣清新,花香能使人放鬆,減輕壓力。最重要的是,此時地球的振動大約為每秒8赫茲,與人體大腦α波節律一致,最讓人感覺舒適,對大腦長期焦慮有一定的治癒作用。
7、草葯幫助春季排毒
春季生長的很多草葯能起到排毒的作用。比如番瀉葉能清腸;蒲公英是保肝極品,有助受損肝臟癒合;甘草有助於能量平衡和消化,減少壓力。此外,用薄荷、迷迭香或薰衣草以及玫瑰花瓣等花草熏蒸,還有助於清潔皮膚和鼻竇。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養生將身體調理好,會給一年的身體健康奠定個好基礎。
春天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雖然春季逐步回暖,但冷空氣頻繁,早晚還是比較寒冷,「倒春寒」隨時來襲。
因此,春季人體的狀態也與這個季節的氣候狀況緊密相關,養生也要根據季節來調整。
春季養生 重在養肝
春天來了,你是否經常有口乾、牙疼、愛上火等症狀,這很有可能是你肝火旺盛帶來的症狀。
春季人體肝氣當令,養生重在養肝,那麼,為何春季要注重養肝呢?人們又該如何養肝呢?
-陽氣上升 導致肝陰不足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節。天地自然界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關系極大。
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肝病門診盧秉久說,春季是五行中屬木,時令屬肝。
天氣漸漸轉暖是人體陽氣生發的時候,在陽氣上升的過程中,人們容易肝陰不足、肝火過旺。而很多曾經患過肝病的人群,如果休息不好會導致肝病復發,常在春季有肝部不適感。
-養肝有助脾胃 氣血調理
很多人到了春季,都有愛上火、渾身乏力、沒勁的感覺,這都很有可能是肝火旺盛帶來的症狀。
中醫認為,春季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只有保持肝臟旺盛的生理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
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器官。盧秉久說,中醫理論有肝主疏泄,肝臟對於脾胃消化、調節氣血、梳理氣機等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調節肝火對於春季養生非常重要。
盧秉久說,人們春季防止肝火旺盛,要少食用油膩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維生素較多的蔬菜,例如青椒、大白菜。
肝火旺容易引起人體體內脾胃虛弱,人們可以多食用黃色的食物,例如胡蘿卜、南瓜等。
另外,人們也應在春季多做運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拳等,保持體內的生機。
春捂過度 不利養生
春天如何保證身體健康,很多人都會說出「春捂秋凍」,人們都會在春天的時候盡量多穿一些衣服,防止感染風寒患病。
早春氣候變化很大,天氣冷暖不定,人們也會在春季固定多穿一些。不過,「春捂秋凍」並非「限制」。人們要根據自身的身體耐受力來進行增衣減衣。
盧秉久說,如果人們在春季過度春捂,有可能加重夏季陽熱肝火,不利於養生。
另外,如果人們穿衣服過多,大量出汗,有可能加重濕疹等症狀,或者患上其他疾病。
養足精神 告別「春困」
「春困秋乏夏打盹」,到了春季,很多人都開始犯困了。
廣告公司白領李默說:「雖然晚上睡得不算晚,但是白天上班還是經常犯困,看來春困真是難逃,每天感覺渾身乏力、沒精神。」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到春天就開始懶洋洋了。
遼寧中國傳統養生康復研究院院長劉景春說,春季雖然是陽氣剛剛上升的季節,但是天氣乍暖還寒,寒冷的天氣並沒有過去,人體的陰陽平衡容易出現紊亂,陽氣未盛,所以會出現頭暈、頭脹、乏力、嗜睡等症狀。
很多白領都習慣每天睡得很晚,其實,這很不利於春季養生。
劉景春指出,春季陽氣剛剛復甦,人們應該好好收藏陽氣,不適合過度消耗,最好養足精神、多睡覺,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因此,年輕人也不要晚上過完睡覺,最好每天保證七八個小時睡眠以上。
春季食補 適宜溫補
春季養生應該吃些什麼,很多人都非常關心。
劉景春指出,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春天飲食應適當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
如性溫的韭菜、蔥、蒜、生薑、豆芽、蠶豆、胡蘿卜、油菜、菠菜、香菜等。
另外,肉類食品可以選擇牛肉、羊肉、狗肉、雞肉、蝦肉等,既能補充人體陽氣,又能增強脾胃的功能。
很多人都喜歡吃大棗,認為是滋補身體的營養食品,春季,大棗、山葯最宜在此時食用。
當然,人們也不要在這個季節忘記補充蛋白質,以增強抵抗力,例如雞蛋、魚類和豆製品等。
因為春季是流行疾病高發的季節,蛋白質可以幫助人們預防疾病,有利於身體健康。
6、春季養生可以用的中葯材有哪些?
不同的體質用的葯材也會有差別,春天以養肝為主,可以適量採用養肝的食療方式,是葯三分毒,能不用盡量不用。
7、春季應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文化,自古就非常重視「順應四時」。《黃帝內經素問》有一篇《四氣調神大論》,專門論述四時養生的原則。認為人在天地之間,要想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合理進行飲食、運動、心理養生。那麼,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
《內經》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說春季三個月,是主新生、升發的季節。大自然都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盛開,人順應春季這種新生、升發之氣,也應該夜間定時睡眠,每日早早起床,在院里散步,披散著頭發,穿戴寬松,以伸張志氣,勿行殺罰奪掠之事。違背這種春季養生之道,就可能損傷肝臟,並會影響到夏季養生,可能會導致一些季節性疾病發生。在這里,古人重點從起居和運動方面,介紹了春季養生的要點。
其實,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春季的氣候變化特點。《周禮》分醫為四,其中有「食醫」,就是指營養醫一類,說明中國的古人自古就非常重視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但應該指出的是,中醫食療葯膳較之現代醫學營養學,有其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它建立在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葯物四氣五味學說等中醫理論基礎上,並重視食物五味配伍、平衡營養、辨證用膳等,內容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中醫葯膳論食物性味,不僅僅是營養成分如何?還要明確食物的寒熱溫涼等陰陽屬性。春季主生發,可以適當多吃香椿、竹筍等具有生發作用的食物,可以飲用綠茶、薄荷茶、桑菊茶等,清涼透達,預防春季傳染病。同時,可以適當多吃水果,如雪花梨、蘋果、橙子等,可以飲用百合粥、銀耳粥、燕窩粥,或飲用雪梨汁、杏仁露、蜂蜜水、秋梨膏等。對於比較適合於寒冬的補品以及羊肉、狗肉等有溫補作用的肉食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對於春季多發疾病,如高血壓病血壓波動,常有肝火上炎,可以用苦丁茶、菊花等清胃火,因為苦丁茶、菊花性涼可以清肝火。季節變換期間常見的潰瘍病多為肝氣犯胃的胃痛,可以用蘇葉、陳皮、香櫞、佛手、月季花等疏肝和胃。而對於春季中多風熱感冒,表現為咽痛、發熱、口渴等,可用金銀花、金蓮花、薄荷等性味辛涼之品,泡水當茶頻飲,以辛涼解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咽喉。初春乍暖還寒,多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鼻塞、流清涕等,可以用蔥白、生薑、白芷、蘇葉等性味辛溫之品,或熬製成茶,或加紅糖,或進食稀米粥,以辛溫解表,疏風散寒。對於貪涼受風引起春季風寒感冒時,一碗姜湯,喝下後加蓋棉被,常可以一汗而解。
另外,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感冒後一定忌用冷飲。因為在臨床上經常能看見因為進食冷飲、冷食以及寒涼中葯導致病情遷延的情況。中醫學認為感冒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主要是體表的病症。《內經》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療總的思路應該是疏風散邪,應該發汗解表,主張向外發散。而「發汗不遠溫」,過用寒涼,會不利於解表散邪。在當今礦泉水、可樂、冰淇淋、冰茶等冷飲、冷食橫行的時代,人們感冒以後特別容易進食這些涼東西以緩解咽干口燥症狀。如此雖然可以得痛快於一時,但往往可以因為寒涼刺激,引起表邪內伏,病就往裡走了,古人謂之「冰伏邪氣」,特別容易導致咳嗽病情纏綿不愈。感冒沒好,又變咳嗽,進食冷食的弊端實在是太大了。
還有就是養肝的中醫葯膳處方,如燕麥芝麻枸杞子粥、桑菊茶等,比較適合於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食用。如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常常可以表現為頭發脫落、須發早白等,食療可用黑芝麻、枸杞子滋補肝腎、淤血生發。中醫古人有一首名方,叫作「桑麻丸」,就是桑葉與黑芝麻組成,對養護頭發有一定好處。茶飲一般應喝綠茶為好,婦女愛美人士,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花茶,可以取玫瑰花、月季花、綠梅花泡水當茶飲,有疏肝解郁、調經美容之效。
當然,我們對於中醫四季養生理論,不能機械理解。如春季陽氣升發,一般人不能溫補,但對平素體質屬於虛寒,畏寒怕冷,腹痛喜暖的人群,適當溫補還是必要的,依然不應該過用清涼飲品。總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個體化養生是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對待中醫學養生理論絕不能認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