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運六氣話養生

五運六氣話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7 01:20:25

1、四季養生是什麼?可以吃嗎?

肺主秋,肺喜白色抄食物(帶皮生吃白蘿卜),辣的味道(過辣傷肺);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黑豆製品),鹹的味道(過咸傷腎);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盡量生吃綠色蔬菜),酸zd的味道(過酸傷肝);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山楂、紅棗、枸杞等),苦的味道(過苦傷心);
脾主長夏,脾喜黃色食物(黃豆製品),甜的味道(過甜傷脾)。

2、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是黃帝和和誰的對話?

黃帝和鬼臾區的對話。

鬼臾區,黃帝時代黃帝的臣子,又作鬼容區,號大鴻。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3、描述五運六氣有一句話「不通五運六氣,遍讀方書何濟?」,這句話是誰說的

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盡方書何濟?這句話是金元四大家張子和說的

4、什麼是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戰國末期眾多醫家假託遠古傳說中的黃帝之名,以黃帝與他的大臣問答對話形式,引發記述醫學理論與實踐的一部古老的著作。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醫學經典文獻。它總結了秦漢以前臨床醫學實踐的經驗,較全面地記述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診法治則、針灸方葯等古代醫學思想、知識和方法。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黃帝內經》原書18卷,包括《素問》和《針經》(唐以後改稱為《靈樞》)兩部書,各9卷。書中記述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知識、技法,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的認識,以及戰勝疾病的智慧。
《黃帝內經》中正確記載並論述了人體內臟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生理功能,指出「心主身之血脈」,血有清濁之分,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流貫全身,且「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心臟的搏動情況可以從「寸口脈」和「虛里」等處測候出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液循環理論,正確地揭示了心臟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它比13世紀阿拉伯人所知道的血液小循環,16、17世紀西歐醫學科學家提出的血液循環理論,要早近2000年。
《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五行的樸素辨證法思想,說明人體組織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建立獨具特色的藏象學說。即認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在精氣(包括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之中,通過經絡系統聯系全身。人的五臟六腑各自都有一個體系,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人體的生理活動,而臟腑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和諧運動。
《黃帝內經》中闡述的藏象學說,一直對後世醫家認識人體生理功能產生了較大影響,是中醫生理學的理論基石。
《黃帝內經》總結闡述了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及內外原因,認為疾病的發生機理,主要取決於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界的致疾因素兩個方面。如果人體正氣充盛,外界雖有疾病流行,也不易染病;相反,如正氣虛弱,邪氣便乘虛而入,導致發病。就是說,內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視。
《黃帝內經》還在總結前人診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發展,明確提出了「望、聞、問、切」的中醫四診法。時至今日,四診法仍為中醫臨床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黃帝內經》用相當的篇幅論述了針灸問題。書中論述了針灸治療病症的適用范圍,對針刺治病和針刺麻醉做了理論上的研究,還對針刺手法的運用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為針灸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資料。
此外,《黃帝內經》還記有治病方葯、養生保健等內容。全書記述之廣泛,理論之精深,正如前人所比喻的那樣,像「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寶典。

5、什麼是五運六氣

解釋自然界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一種學說。

五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來推算每年內的歲運。

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氣,各配以地支,來推算每年的歲氣。

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容、戍、亥。

6、養生專家王琦在哪上班啊?

王琦,江蘇高郵人,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體質學》學科帶頭人。
我想去北京中醫葯大學應該可以找到他。

7、中國最古老的醫學書籍是哪部?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戰國末期眾多醫家假託遠古傳說中的黃帝之名,以黃帝與他的大臣問答對話形式,引發記述醫學理論與實踐的一部古老的著作。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醫學經典文獻。它總結了秦漢以前臨床醫學實踐的經驗,較全面地記述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診法治則、針灸方葯等古代醫學思想、知識和方法。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黃帝內經》原書18卷,包括《素問》和《針經》(唐以後改稱為《靈樞》)兩部書,各9卷。書中記述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知識、技法,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的認識,以及戰勝疾病的智慧。
《黃帝內經》中正確記載並論述了人體內臟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生理功能,指出「心主身之血脈」,血有清濁之分,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流貫全身,且「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心臟的搏動情況可以從「寸口脈」和「虛里」等處測候出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血液循環理論,正確地揭示了心臟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它比13世紀阿拉伯人所知道的血液小循環,16、17世紀西歐醫學科學家提出的血液循環理論,要早近2000年。
《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五行的樸素辨證法思想,說明人體組織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建立獨具特色的藏象學說。即認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在精氣(包括血、津液)的升降出入運動之中,通過經絡系統聯系全身。人的五臟六腑各自都有一個體系,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人體的生理活動,而臟腑之間又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和諧運動。
《黃帝內經》中闡述的藏象學說,一直對後世醫家認識人體生理功能產生了較大影響,是中醫生理學的理論基石。
《黃帝內經》總結闡述了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及內外原因,認為疾病的發生機理,主要取決於人體正氣的強弱和外界的致疾因素兩個方面。如果人體正氣充盛,外界雖有疾病流行,也不易染病;相反,如正氣虛弱,邪氣便乘虛而入,導致發病。就是說,內因是主要的,但外因也不可忽視。
《黃帝內經》還在總結前人診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發展,明確提出了「望、聞、問、切」的中醫四診法。時至今日,四診法仍為中醫臨床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黃帝內經》用相當的篇幅論述了針灸問題。書中論述了針灸治療病症的適用范圍,對針刺治病和針刺麻醉做了理論上的研究,還對針刺手法的運用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為針灸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富有價值的資料。
此外,《黃帝內經》還記有治病方葯、養生保健等內容。全書記述之廣泛,理論之精深,正如前人所比喻的那樣,像「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寶典。

8、2020年五運六氣白話解都沒有說在風水上怎麼用?

這理能明白的可能就我自己了。
五運六氣 主要是根據年 起出 主運客運 司天在泉之氣與五音的比較就知道了是過了還是不極說白了就是旺還是衰
然後 根據來人 的年命入氣 來判斷 這人的身體、同樣宮位這東西就可以在風水上找原因因為有什麼 所以身體差。
但這個 需要的難度太高 你這小白根本就掌握不了 不過一點一滴的學吧

9、老人四季養生有哪些預防的?

【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與五運六氣話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