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必知的保健常識的讀後感
【生活必備健康常識】
1)哪些水果晚上不能吃:榴槤、美國大提子、智利車厘子、牛油果,晚上吃榴槤疾病會加重;
2)天氣炎熱,細菌容易繁殖,吃點大蒜,可以避免得腸炎、痢疾等胃腸道疾病;寒涼蔬菜配點大蒜,可以中和寒氣;黃瓜、空心菜、苦瓜、茄子、菠菜都是夏天常吃的蔬菜,這些菜都有同一個調料,即大蒜,如蒜泥茄子、蒜茸空心菜、蒜茸苦瓜等;這些清一色的寒涼之品,佐以溫性的大蒜,既可以殺菌,又能避免寒涼食物損傷脾胃,一舉兩得;
2、有關中草葯的讀後感
《本草綱目》的讀後感
《本草綱目》是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葯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葯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葯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葯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葯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葯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葯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葯物分礦物葯、植物葯、動物葯。又將礦物葯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葯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葯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葯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傳說明代名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葯,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裡,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葯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裡先後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葯,還說什麼「吃上一副葯,包管你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來副了,仍不見效。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葯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葯。假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葯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製的草葯和帶來的葯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葯,扔掉假葯、劣葯,並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葯,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後,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葯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識別真假,於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可見,完成一項事物不是只靠一時沖動,還得靠長時間的堅持和辛勤的勞作!
再者,我談談對這一著作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它讓我懂得營養的重要性及中國葯學中的輝煌篇章。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成書於萬曆六年(1578),分十六部,六十卷,載葯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附方」搜集古今醫家和民間流傳方劑一萬一千餘首,並附一千一百餘幅葯圖,內容極為豐富,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葯物學知識與經驗,是中國葯物學、植物學等的寶貴遺產。《本草綱目》引據古今醫家書目三百六十多卷,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五百九十多卷,廣泛吸收了傳統醫學及經史百家的精華,無愧於中國本草學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響,《本草綱目》有多種外文譯本在國外流傳,為世界葯物學者、植物學者及其他許多學者所重視。而就在這部影響深遠的本草學巨著中,我們依稀可見陝南中草葯那尊貴的身影,通過仔細研讀,其身影越來越具體、生動、清晰,陝南中草葯的歷史文化價值也隨之顯現出來。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引據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宋蘇頌《圖經本草》、唐蘇恭《唐本草》等本草學著作中的相關記載,以「釋名」確定葯物名稱,「集解」敘述葯物的產地、形態、栽培及採集方法,對每種葯物的地域分布及最佳產地都有詳細闡述,而這些對於中草葯地域分布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及產地與品質的關系的研究至關重要。
《本草綱目》中對陝南中草葯的記載品種多樣,內容豐富,充分顯示出陝南中草葯在中國中草葯歷史上的突出地位。為了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資源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現精選出幾種最具陝南特色,產地地道,歷史悠久,而且市場需求量大,具有開發價值和潛力的中草葯品種,以適應陝南中葯材規范化種植基礎和面積不斷擴大的需要,為陝南中葯材基地建設和中葯產業化發展服務。目前,陝西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已批准在陝西理工學院成立陝西省漢中GAP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將更加有利於陝南的中葯材基地建設,再結合本草學典籍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宣傳,必將促進陝南中葯產業的飛速發展,使其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同樣它包含的地理,人文,文學,還有經濟價值,更不容懷疑。
好多產業都與其結下不可分離的關系,農產品的開發和利用,保健葯物的開發與使用,科研等領域都與之密切相關。
為人知所以偉大,還來之於其人的價值!
《本草綱目》作為16 世紀的百科全書,雖然沒有專章闡述哲學思想,但在論醫、論葯的字里行間充滿著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李時珍探索醫葯科學奧妙之所以取得光輝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始終堅持了辯證思維方法。他堅持整體思維方法,充分揭示人同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揭示人體內部臟腑、經絡之間的整體關系,揭示辨證同論治的辯證統一原則。他堅持辯證的發展觀,深察古今醫理、葯理的發展過程,總結古今疾病的異同和葯物興衰、衍變的客觀規律性。他善於用兩點論觀察分析問題,從病變的當今,預見其未來,肯定葯物干治病有利,也指出久服良葯存在走向反面的可能性。他從質與量辯證統一的觀點觀察方葯,從葯物量的差異,看整個方劑的質的變化;掌握葯物的配伍的份量和葯物炮製的火候。無論病證的變化還是葯物的發展,既有常規,又有變異,李時珍時時留心「常」與「變」的辯證統一,執常以迎變,觀變而知常。掌握醫與葯的無窮變化,發揮醫家的主觀能動性,行使司命衛生的主動權。《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各種思維方法的熟練運用,對古代辯證思想方法的發展,顯示了我國16 世紀民族智慧的精華。
一、 天人統一的整體思維方法
二、 二、以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
三、 三、相反相成的矛盾分析法
四、 四、質和量相統一的度量分析法
五、 五、執常御變的常變統一思想
創作光輝的科學著作,沒有正確的認識路線作指導,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在認識上得益於傳統哲學唯物主義經驗論。傳統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是李時珍研究醫學、葯物學,從事科學創造的思想武器,它指導李時珍在攀登祖國醫學科學高峰的險途中不致迷失方向,進而取得輝煌的勝利。傳統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指引李時珍在葯物學研究過程中循名責實,明體達用,注重實踐,勤干調查,遇物必格物窮理,審其虛實,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用科學的方法,探討病理、醫理、葯理,征服疾病,拯救急難。李時珍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原則,有力地批判了當時盛行的陸王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對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貢獻也很突出。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
李時珍研究醫葯注重從實際出發,講求名實統一,循名責實。「名」和「實」是傳統哲學中一對認識論范疇。「實」,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它是第一性的;「名」,是關於客觀事物的概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循名責實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路線,它要求名與實一定要相符合,即名副其實,反對名實割裂,名不副實。李時珍是一位潛心科學研究的有心人。他常常從經史百家著作中偶一閃現的歷史故事中,深入體察某些葯物的性能。
二、遇事必窮其理
李時珍有強烈的格物窮理精神。他從事醫學、葯物學研究,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其奧秘在於他遇事必窮其理,其格物窮理精神異於常人。格物窮理是我國古代哲學中重要的認識論原則。唯物主義者主張格物窮
理,唯心主義者同樣主張格物窮理,但二者的認識路線則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者認為,一切物理都包含在萬事萬物之中,離開客觀存在的事物無所謂物理,不存在離開客觀物質的虛託孤立的理。理就是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性;窮理就是通過人們的認識活動,去揭示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發現其規律。格物的過程,首先要使人們的感官接觸客觀事物,進一步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從而揭露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唯心主義者則不然,他們認為「理」先於客觀事物而存在,可以脫離客觀事物而獨立;或者認為未有宇宙
之先,「理」已存在,宇宙萬物乃由它所派生;或者認為「理」就是人心,有了心才有理,離開了心,「理」就不存在了。他們認為「窮理」只須在心上用力,就能把握理,這就是他們的格物觀。兩種格物窮理的哲學路線,宋明時期爭論不休。李時珍主張的格物窮理,屬於唯物主義路線。他堅決主張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本質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性。他認定物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心中固有的,而靠人們花力氣從事物中發掘出來。李時珍反復表明,他決心重修本草,目的就在於格葯物之理。格物窮理對於一個醫葯家是異常重要的,缺乏格物窮理精神的醫家,很可能是個庸醫,在醫療實踐中,少有不出亂子的。具有格物窮理精神的人,才能參天人之奧妙,通歧黃之精微。
三、力戒虛浮武斷
李時珍堅持並發揚唯物主義認識路線,特別表現在對待「虛」和「實」的態度上。務實誠,疾虛妄,是古代思想家孫武、墨翟、荀況等大力倡導的原則,王充寫《論衡》標為宗綱。歷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對這一認識論的關鍵問題,都發表過精湛的見解。「實」就是人們的認識要反映客觀實際,注重實事求是,事當經實驗,言要有實證;疾「虛」就是要反對人們的認識落入虛幻,故弄玄虛,摒棄華而下實的虛浮之談。李時珍在研究本草過程中,嚴格遵循務實疾虛的認識原則,遇事以務實為宗旨,盡可能採集實物,親自實踐,取得切實的結論,反對浮誇學風,痛斥虛妄言論。諸家本草所記葯物及其性味,無不有虛有實,真真假假,並非每個結論都絕對正確,有根有據。李時珍嚴格要求自己,凡非自己深信不疑的東西,未經親自實驗,決不輕易相信;凡未經親自調查實驗的東西,就老老實實存疑侍考;對某些異常希奇的葯物,一時無法實驗考證者,乾脆存而不論。堅持可貴的誠實作風。決不信假為真,人雲亦雲,不懂裝懂,他的身上體現了嚴肅的科學精神,為發揚祖國哲學的求實學風樹立了典範。
四、注重實踐經驗
《本草綱目》是我國長期醫葯實踐經驗的總結,既有李時珍的親身實踐經驗,也包含李時珍以前的醫學家們的實踐經驗。李時珍深深懂得,離開前人的實踐經驗,不可能全面地認識葯物。要核證葯物的名實,考究葯物的氣味,斷定葯物的主治功效,無論自己或前人都不能從書本到書本,要憑實際觀察,親自嘗試,處方應用,以觀療效。實踐經驗是葯物學知識的基本來源和可靠基礎。 李時珍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哲學教育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傳統哲學思想。他用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作為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基本思想武器。《本草綱目》的字里行間,閃耀著古代自然哲學的思想光芒。李時珍從墨子、荀子、王充、劉禹錫、柳宗元、張載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學習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用以批判有關醫學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謬論,掃除科學研究中的思想障礙。李時珍生活的年代,以王陽明為代表的主觀唯物主義心學統治著思想界。不少人醉心於「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性理空談,成天講的是所謂「惟精惟一」之道,而置社會實際於腦後。李時珍沒有被那種唯心主義空談所迷惑,一心務實,從一草一木的認識開始。他肯定宇宙萬物都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而存在。他堅持中國傳統哲學的氣一元論,認為太初只是一氣,由氣化生萬物,人也由氣所化生。人們之所以生病,並非鬼神作祟,而是由於客觀存在的「邪氣」干擾了人們的生理機能的正常作用。治病的目的就在於培植人體的正氣,抗擊邪氣的侵擾,使人體生理機能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他認為各種動物、植物,乃至金石等物,無一不是氣化的產物。由於各種動植物,得氣有良和不良,故有的有毒,有的無毒,研究本草就是要分其品類,知其良毒。各種葯物雖是一氣所生,有著物質的統一性,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差別性。各種葯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約。人們的研究工作,就
是要發現它們的性能及其相互依存與制約的關系。掌握其客觀規律,乃可得其利而遠其害。萬物是客觀存在的,又可以為人所利用,但只有充分認識它們的相互關系,掌握其內在規律性,才能改造它們。對葯物來說,只有首先認識葯物的特性,才能分別加以炮製;氣味不同的葯物,才可按人的意志加以配伍,用
以制伏人類的病害。在這方面,李時珍對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思想作了重要發展。
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後達到天人統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對傳統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因此可以說,《本草綱目》不僅在醫學上樹立了豐碑,同時對古代自然哲學的發展,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貢獻。
讀它,我懂得好多!
3、有沒有人知道一篇關於四季養生的讀後感?
養生首先要順四時,就是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最早在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系,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
要想了解中醫的養生,首先得先了解中醫的四時,如果不了解四時就沒法談中醫養生,因為人活在氣交之中,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要根據四時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則,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一面。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如果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規律養生,就可以保證減少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是在時令中沒有正常氣侯的時候,中醫叫做虛邪賊風,這些東西都會導致人疾病發生,現在人們到了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氣燒得不熱,這其實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去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冬天由於氣血是避藏的,如果這時候太熱,讓氣血都耗散出去,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夠把精血很好的儲存起來,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議冬天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輕人是辦公室空調,家裡是空調,汽車里還是空調,這樣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議大家別怕費電,夏天開空調的時候開點窗子,因為空調的風和自然風絕對不一樣,是一種透骨的涼,另外電扇也不要沖著自己吹,最好沖著牆吹,讓它有迴旋的餘地。 我們每一個人就跟外邊的落葉樹是一樣的,什麼意思呢,您看現在是冬天,所有的樹葉都落了,樹葉為什麼落,因為冬天的時候原來分布在四枝上的營養開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葉上就相對處於營養不足的狀態,所以它的樹葉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時候所有的營養是從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個樹一到春天的時候就發芽,為什麼發芽,因為里邊的營養往外走,外面還沒有準備好條件,就會出現一個芽,到了夏天的時候,所有的氣血都到外邊來了,所有的營養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葉茂,而底下根部卻什麼營養都沒有,秋風一起樹葉開始落,營養成分又開始從外面向裡面收了,這就是自然界的落葉樹,我們人也一樣,春天的時候,我們人的氣血是從內臟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時候氣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時候氣血開始從外面向裡面走了,到冬天的時候裡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對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夏天的時候為什麼容易鬧肚子,不僅僅是細菌病毒的問題,夏天氣血都到外面來了,而裡面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而冬天的時候,由於所有的氣血都到裡面去了,外面是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所以你這時候就容易感冒了,所以從中醫學的角度講,人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樣的。我說明這個道理,就是說一年四季裡面你和自然界的氣侯變化是休戚相關的。
所以春溫、夏熱、秋涼、動寒,它就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么一個自然的規律,而人的這個生命過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這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那麼在你每一年裡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對你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4、養生讀後感大全集
[養生讀後感]養生讀後感養生讀後感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四季之始,春季飲食打好基礎,對一年的健康都有重要作用,養生讀後感。專家提醒,春季飲食注意以下幾點。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風多雨少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反復無常,人體免疫力和防禦功能極易下降,誘發一些春季常見的疾玻此時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成熱量,提供身體基本所需。此外,春季應注重調養脾胃,而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護腸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養肝為主,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歡它,蔬菜能幫助肝臟盡快實現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若缺少它,肝臟代謝就差。少吃水果並不是說不吃水果,而是要適量地吃。春天氣溫回暖,人們愛多吃酸甜的水果來解渴。但水果含有較多果酸,屬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傷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類,少吃肉類。春季是萬物復甦、陽氣生發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牛奶是全營養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滿足人體生長、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類人群春季養生的首選佳品。肉類膽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發胖,誘發「三高」等富貴玻
「多水少油」
季節更替帶來多風、乾燥的氣候,加劇了身體水分的流失。頭痛、便秘、體重增加等症狀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簡單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來,喝點蜂蜜水,將有助於清洗腸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單」
即多吃五顏六色的食物,少吃顏色和口味單調的食物。在人體中,五臟各有所愛,如心愛紅、苦;肝愛綠、酸;腎愛黑、咸;肺愛辣、白;脾愛黃、甜。人們在飲食中,應當照顧到各臟器的愛好。
女性養生保健小知識告訴您,起床第一件事是什麼呢?不是刷牙也不是睜開眼睛,而是在床上多賴上五分鍾。很多人認為,賴床是不好的毛病,但其實,猛起都是迫不得會使血往上沖,造成血壓突然變動,引起頭暈等症狀。所以,早上起床,最好是睜開眼睛後先不起身,趁著這個空擋,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5分鍾後再起來。
介紹大家一個可以賴在床上做的運動。起床後,等意識清醒過來,慢慢地將左右膝蓋分別曲起使勁掰向身體另一側;用雙手把一個膝蓋抱在胸口維持10秒;仰面躺著,雙手盡量向後伸直,以鼻吸氣,以口呼氣,身體維持5秒不動。
女性養生保健小知識告訴您,起床後會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的人一定是生活嚴謹有條理的人,但這種人不多,更多的人會把被子拉平鋪在床上,那樣既方便又美觀。但其實,一起床就做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體的皮膚會排出大量的水蒸氣,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如不讓其散發出去,起床就立即疊被,那種潮濕溫暖的環境就會滋生大量的蟎蟲及細菌,所以,起床後要先把被子掀開讓它透透風之後,再疊或者鋪平。【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養生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5、養生主讀後感,急需
trgf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