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名老中醫談養生

名老中醫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6 23:19:19

1、有誰可以給我幾個關於中醫養生的文章

老中醫談養生之道
生於1915年2月的來春茂,是雲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來老年近九旬,患原發性高血壓已20餘年,經練氣功、服中葯已控制正常,至今身體尚健。《家庭中醫葯》2003年第2期刊發了他養生經驗的文章。現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堅持做到早睡早起,每天睡眠6至7小時,從不午睡。每早5時起床即解大便,洗漱畢,練氣功、打太極拳約1小時。每晚9至10時入睡,很少失眠,偶爾失眠也不緊張,想些愉快的往事,自然就睡著了。我的食量很好,以吃飽為止,沒有特殊嗜好,也不挑食,喜吃蔬菜。經常吃苦蕎麵粉(生粉做成餅,蒸熟蘸蜂蜜;或生粉炒香後調成糊狀吃)、咸甜均可。我從不吸煙,不飲酒,喜歡雲南綠茶,特別是粗加工的大葉子茶,茶水較濃,每日換2次茶葉,飲5磅開水,已有50多年的習慣。

我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論為指南預防疾病。每於氣候交替時服幾劑玉屏風散,以預防感冒;經常食用苦蕎面以預防腸炎;間斷口含雲南三七,每次1-5克,待含軟嚼碎吞下,每月2-3次,可暢血脈、強身體。注重保腎固精,在於節制房事,以身不疲倦、頭不昏沉、精力充沛為度。

我認為養身重在養性修身。我喜歡的養生方法一是「戒郁」,遇有不順心之事,唱幾段京戲,心情就比較舒暢了;二是「安心」,東坡詩雲「安心是葯更無方」;三是要有「耐性」,「百凡自然就理,氣血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生兼養性。」發怒在傷害人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生命賠進去了,得到的回報倍於你所傷者。

我把佛教的「三戒」作為做人的規范,一戒「貪」,不食非分利祿;二戒「憎」,不嫉妒別人,仁愛是生命的源泉,給人一份愛心,自己將增添十分生機;三戒「痴」,不痴心妄想,不熱衷名利,心情舒暢,便能健康長壽。

下面這個網站有好多你想看的 *^ ^*
http://xueshizhai.anyp.cn/040309110248937.aspx

2、養生專家張國璽幾歲

張國璽教授在車禍中身亡,太令人痛心了。 張國璽教授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工作20餘年,在老年醫學、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等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編著並已出版的有《老年醫學在中國》、《中國實用傳統養生術》、《抗衰老葯物學》、《中醫美容箋譜精選》、《中老年保健專家指導》、《中國宮廷醫學》、《珍惜自己健康的21堂養生課》、《張國璽教授談中葯養生的21堂課》、《張國璽談中醫養生》及《家常滋補一本通》等30餘部學術專著及科普著作;在全國學術期刊上發表老年醫學及延緩衰老方面的研究論文50餘篇;在《葯物與人》、《保健醫苑》、《大眾醫學》、《保健指南》、《家庭醫葯》、《養生大世界》、《中老年保健》、《健康時報》、《家庭醫生報》、《大眾科技報》等期刊和報紙發表養生保健方面的科普文章500餘篇,並榮獲國家科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等多項科技成果獎及中華中醫葯學會授予的「全國首屆百名中醫葯科普專家」和「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信使」的榮譽稱號。
在三九養生堂網站上還有張國璽教授的好多篇文章呢,在《老人低燒更危險》、《早春第一養生方案》、《老人蜂蜜當糖最能解饞》等多處發表意見。

3、名老中醫的養生保健法,吃什麼補腎,按摩大橫穴減肥

一位曾被死神盯上的名老中醫的養生保健法 一位曾被死神盯上的名老中醫在保健的過程中發現: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腦可以記憶外,嘴也不能閑著。當他用舌頭頂住上齶牙齦時,口腔內的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就會分泌出很多津液。他每天堅持"運動"。現在,他已經90歲了,除了血壓稍高和有輕度的膽囊炎外,其餘什麼病也沒有。 我們醫院里有一位老中醫,已經90多歲了,仍然身康體健。但據我所知,他在57歲的時候,曾被死神盯上了。那一年,他被確診為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快速性心房顫動、眼底Ⅱ期動脈硬化等疾病。那會老先生躺在床上一動也不能動,每次只要稍微動一下,心臟就會劇烈地跳動,好像要跳出來一樣。中醫講「氣為血帥」,「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氣是人體生命的源動力,是生命延續的保障。只要能加快人體的「氣循環」,就能推動"血循環",從而加快血流的速度,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不能動彈,就做「氣息調理」老先生雖然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但他卻在暗暗地做「氣息調理」:先眯起眼睛,讓心平靜下來;然後讓呼吸變得細、勻、長。每天按時練習,慢慢地,他就感覺自己每次在呼吸完後,全身的血管好像都被調動起來了,身上竟然微微出汗了。為了讓腦子始終保持清醒,他在調理氣息之餘,還默默背誦以前學過的中醫典籍。後來,他發現了一個小訣竅。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腦可以記憶外,嘴也不能閑著。當他用舌頭頂住上齶牙齦時,口腔內的舌下腺、頜下腺、腮腺就會分泌出很多津液。就這樣,他每天堅持「運動」。有一天,他調理過氣息後,突然想試著坐起來,沒想到竟然成功了。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後,他感覺房顫沒以前厲害了,心臟也沒有以前稍一動就想跳出來的感覺。他逐漸能下床、能外出散步了。 現在,老先生已經90歲了,除了血壓稍高(已經控製得極好)和有輕度的膽囊炎外,其他什麼病也沒有。吃什麼補腎,核桃仁炒韭菜古醫書推薦的補腎食療法——核桃仁炒韭菜狗肉、羊肉、泥鰍等都是補腎陽的好東西,但對有的老年朋友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消化。那麼,他們可以吃這樣一道原料簡單但補腎效果非常明顯的菜。這就是《方脈正宗》中提到的「核桃仁炒韭菜」。①取核桃仁50克,韭菜、香油、食鹽各適量;②做菜前先將核桃仁用香油炸黃;③把洗凈的韭菜切成寸段,放入核桃仁內翻炒,加入食鹽即可。平凡的口水也是養生的神水口水能讓人起死回生,這句話說出來,估計沒有幾個人會信。但是,口水確實是一種良好的保健之物。在古代,口水有很多美譽,比如「甘露」「神水」「長生酒」等等。中醫對吞咽口水這種養生法也十分重視。他們甚至把它和吐納(呼吸養生)以及導引(鍛煉身體)並稱為古代養生三大法。《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吐納配合吞津這種養生方法。葯王孫思邈更是對這種方法推崇至極。我在看《千金方》時發現,活到101歲高壽的孫思邈在《干金方》一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記述這種養生方法。他在《養生銘》中寫道「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並且還介紹了吞津養生的訣竅。口水對人體健康益處多多。它不但能潤滑口腔、止血,還能抗菌、治傷。經常吞咽口水,能預防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另外,口水還具抗衰老的作用,它含有一種能使人年輕的「唾液腺激素」,經常製造、吞咽口水,就能讓您到老也活力十足。如果是在秋天這樣乾燥的季節,平時您要多吃一些橄欖或話梅,能促進口水的分泌。您如果容易心生燥火,就要經常泡一些具有清火作用的中葯茶喝喝,比如說胖大海、菊花、雙花等等。 現在,人們平時有什麼小病,一般都是忍忍就算了,非得等到大病來了才去求醫。其實,大病就是小病「攢」成的。平時有空的時候,大家可以去咨詢一下中醫,或者做一些食療粥、葯酒補補身子,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您的體質,同時把小毛病都給消滅了。小病沒了,自然就攢不出來大病了。 坐在辦公室如何減肥,按摩大橫穴送給辦公室一族的幸福「禮物」——攢竹穴和大橫穴辦公室一族有兩大煩惱:一是眼睛酸痛疲勞;一是腰臀部不適、肉多。很多人為此而時常嘆息。其實,這兩點根本無需大家這樣煩惱,只要大家經常去按摩攢竹穴和大橫穴,這些煩惱很快就能消失。送給減肥一族的「禮物"——大橫穴另外,在電腦前久坐還會傷脾。很多人在久坐後會感覺腰部和臀部有不適感,如腰痛、臀部結癤等。這表面上看是「久坐傷肉」,事實上,皮、肉、筋、骨、脈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您如果久坐不活動,就會損傷脾臟的功能,從而導致肌肉萎縮。許多人在久坐後會感覺身體睏倦就是這個道理。大橫穴在此,何須為「游泳圈」煩惱;攢竹穴還君明珠。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不理解,脾經上這么多穴位,為什麼您偏偏要選擇大橫穴呢?這主要是因為大橫穴的「大」指的是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范圍大的意思。按揉這一處,就能「造福」很多處,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經常嚷著要減肥的朋友要經常接摩這個穴位,不但能減肥,還會讓您心情愉悅。「脾在志為思(憂)」,所以,很多人在電腦前坐的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少言寡語,這很正常。想得多了,說的就會少些。常按這兩個穴位,您就會變得話也多起來,精神頭也足了。在電腦前久坐的人,飲食上還可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平時可以多吃些雞肝、豬肝、胡蘿卜、蕃茄等。

4、中醫葯故事

老鸛,是鳥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長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魚蝦等為生。

這里有個故事。相傳,在隋唐時期,我國著名醫葯家孫思邈雲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煉丹制葯,為患者治病解疑。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中有許多風濕病患者,孫思邈卻束手無策。

這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采葯,忽然發現一隻灰色老鸛鳥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許久之後,才拖著沉笨的軀體緩慢地飛走了。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在啄食這種小草,隨後飛走了。奇怪的是,老鸛已無病態,飛得輕巧雄健有力。

孫思邈對身邊的徒兒說:老鸛鳥常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病痛,老鸛鳥能食此草,說明此草無毒,能治療風濕病,我們也把這草採回去試用。

風濕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連服幾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紅腫的關節,都腫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訊傳開,慕名前來求治者絡繹不絕,治癒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請孫思邈為小草起個名,孫思邈說:這葯草是老鸛鳥認識的,就叫它「老鸛草」吧!

現代植物為牻牛兒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兒苗,或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鸛草,除去殘根的全草入葯。性味苦辛、平,祛風、活血通絡。治風濕疼痛,肢體麻木,關節酸痛,癰疽,跌打,腸炎,痢疾。

據《滇南本草》載,老鸛草可祛諸風,治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等。用法與用量為:水煎內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間,運用老鸛草治療風濕病,由於療效顯著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4)名老中醫談養生擴展資料:

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而,陰陽學說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范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說理工具。

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

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說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

與臟腑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5、請各位中醫愛好者幫幫忙?

我的意見是背,開始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把黃帝內經等古籍給背下來,背不下來熟讀也可以,熟到可以說上句背下句。不懂沒關系,想想古代私塾是怎麼學的吧。這你一定要堅持下來,如果堅持不下來,勸你就別學了,以後的困難估計你也難克服;如果堅持下來了,以後我估來計你會學有所成的。背下來後你慢慢就懂了。

背一段時間後看看一些中醫基礎,你也可以邊看邊背。沒事了多看看名醫的醫案,我都是這樣學的,總之處處留心,沒事了和老年紀人談談養生之類的東西,你也許會有很多收獲,中醫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民間的經驗不自可小窺。

樓上說的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葯學,方劑學是中醫專業學的必修課,他們有老師講,我們沒有,所以入門比較難,也許我說的背誦是一個雖然枯燥但是也很有效的方法,學習是枯燥的,再說你是自學,如果你沒有毅力那是很難成功的。

多去中醫貼吧了(張仲景吧,孫思邈吧等還有一些論壇去逛逛),看看一些醫學小故事,最後我再強調一下一定要下決心,有毅力。

6、名老中醫談養生 教你如何長壽

曾任甘肅省中醫院院長、甘肅省針灸學會會長等職。著名針灸專家、主任醫師,有隴原神針之稱。張老年已八旬,卻鶴發童顏、思維敏捷、耳聰目明、步履穩健,至今仍堅持帶徒傳藝、治病救人。張老曾患過數次重病,並經歷過三次手術創傷,但身心依然健康。張老養生講究調攝心神、運動肢體、生活規律、無病預防、節欲養神,他的養生方法頗值得我們借鑒。一、調節心神,保養正氣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外界因素的刺激可以導致七情變化而發生疾病。人不可能與世隔絕,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我認為只有注重精神調攝,才能保持人體正常協調的生理活動,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所以心理上保持平衡、精神上保持樂觀,節制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祛除不正常的慾望和名利思想,使真氣充盈內守,就可減少疾病。遇事不怒,笑口常開,是大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我性格暴躁,對看不慣的事易發火動怒,但多採取節怒的辦法,以免怒而傷肝。為了將往昔的憂愁變得淡漠,擬在早晚做太極氣功,以使意守丹田,排除雜念,保持心神寧靜,真氣內存。茶餘飯後看電視、聽廣播、欣賞音樂、京劇等,以消除精神緊張,驅散愁悶。二、運動肢體,疏通筋脈我自幼形瘦體弱多病,14歲拜師學醫,17歲練氣功和拳術。後因體質虛弱,根據老師指點,除堅持練氣功外,主要是練太極拳、太極劍。為保持功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早晚各練半至1小時的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這就是我延年益壽的原因。運動保健就是經常活動,但要保持勞而不倦、動而有節。我的保健格言是勤動身康健,常樂壽自高。我除了早晚堅持鍛煉外,平時經常外出活動,如上街買菜、飯後散步等,就是在病中或手術後體弱眩暈不能戶外活動時,也採用練氣功、室內活動、用手按摩腹部的辦法來促進胃腸的活動,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我一日三餐很有規律,飢而食、渴而飲,進食細嚼慢咽,細心品嘗食物滋味。飯前不生氣,飯時少說話,不暴飲暴食、恣縱口腹。飲茶是我的嗜好,喜歡茉莉花茶。我認為清晨飲茶可醒、提神,飯後飲茶可除油膩助消化。我反對食後睡卧的不良習慣,飯後當漱口、散步,用手按摩腹部。四、無病預防,有病早治我主張安不忘危、無病先治、患病早治。初生小病當及時治療,切勿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發生大病更應積極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可思前想後、顧慮重重而增加思想負擔,加重病情。有病早治要合用葯,切勿無病用葯、小病大治和濫用補葯。素日無病,只要注意養生保健就可以了,不必妄用葯物。五、節制性慾,養精益壽性慾無度是養生之大戒。只有節欲遠房幃,才能保精固腎,利於健康長壽。節欲並非違背生理需要而獨房。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相互關照,少生優育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老年喪偶,生活不便而孤獨,再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益於精神上的寄託,又有益於健康長壽。

7、國內著名養生專家有哪些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 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 2.林海峰:國際著名營養大師 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 青年時期開始學習微生物學和細胞學 師從美國營養學博士謝立啟先生 3.朱鶴亭:道號玄鶴子 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家教 熟讀四書五經 習醫、武、堪輿 學道家養生學術。讀中學和在入北京大學學習時期 研修中西醫理論 潛修老莊哲學 道、佛學經典 4.楊力: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 5.張國璽: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國璽研究員從事老年醫學及養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 編著有《新編抗衰老中葯學》、《中國實用傳統養生術》、《老年醫學在中國》、《抗衰老葯物學》等10餘部學術著作 發表有關延緩衰老及養生保健方面的論文及文章數十篇 並獲多項成果獎。目前 張國璽研究員主要從事養生保健知識方面的研究和講座活動 廣受好評。 6.胡維勤:中央警衛局中南海門診部保健專家 主任醫師 正師級 教授。他先後為朱德、華國鋒、谷牧、姚依林等多位領導同志做過保健醫生 並在黨和國家的多次重大會議和活動中擔任保健工作 也多次承擔外國元首、重要領導人來訪的醫療保健任務 積累了豐富的保健經驗 被國務院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醫學科學家」 享受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將中醫進行到底》 7.張家瑞:台灣省台南縣人 1948年6月出生 財團法人台南高工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中華全民自然養生協會秘書長 台灣中華離子醫學 民間團體 教授 台灣中華自然醫學宣導中心創辦人。 著有《不生病之真法》 8.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益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 精通文字學和傳統醫學 又兼通西方人類學。多年來 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大學里主講「中華文化與《黃帝內經》」、「周易與中醫學」、「道家思想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導讀」等課程 同時在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高校巡迴講演。她的講演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讓每一位聽眾既能領略中華遠古盛世的智慧與玄妙 又能實現對自身生命切實的人文關懷。 9.孔令謙: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多年來 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餘年。井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 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少華臨床經驗集》、《中醫文化與太極養生》等著作 深受讀者喜愛!是國內外眾多養生健康雜志專欄作家 《跟名醫學中醫》、《孔伯華養生醫館專家談養生》等大型叢書主編。並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 廣受好評 鳳凰衛視中文台也曾對其進行專訪。 著有《無病一身輕》。 10.王洪圖: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多年 發表論文四十多篇 出版的專著有二十多部 他能把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倒背如流 因此他在業界被尊稱為內經掌門人。作為學科帶頭人 王洪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全面系統地圍繞《黃帝內經》做一次論證和整理 但是《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文字深奧 單是古今中外注釋它的著作就有500多部 要想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繼承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洪圖經過長達十年的辛勤耕耘 把一部460萬字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一年是1997年 這部著作被學術界評為了劃時代、里程碑性的著作,並獲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這也是中醫學著作首次獲得此項榮譽

8、跪求上海或上海附近有名的老中醫,因無知SY現已戒除。調理這方面比較懂的中醫。龍華、曙光醫院我都去過...

龍華曙光的好中醫也不少。

估計是沒碰到有緣分的好醫生。
建議去上海市中醫葯學會中醫養生中心 中經堂看看。那裡中醫調理前列腺炎很有名氣我是知道的。

9、儒家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古代有哪些著名女中醫?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與名老中醫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