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草葯可以用來養生嗎?
養生中葯材
1.枸杞
性平和,有滋養肝腎、益精明目之效。適用普遍人群,尤適宜糖尿病及慢性支氣管患者。枸杞最好在白天的時候吃效果更好,最好是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這段時間內。注意量不宜太大,15-20克左右就可以了,吃太多容易因為消化不良而引起拉肚子或者是食滯等不適症狀。
枸杞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兼具葯食功能的中葯了,枸杞的養生作用以及葯理作用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於養生保健具有一定的好處。
2.黃芪
性偏溫,可補氣提神,增強免疫力。多用於氣虛者。在保肝護肝方面有很積極作用。如果是氣虛者,最常用的配伍是黃芪、黨參、太子參、人參;如果是血虛,加當歸是最適合的;如果偏陰虛,加點枸杞子也是很好的搭配。
3.西洋參
西洋參,可益氣養陰補氣。當一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需要提神醒腦的時候,西洋參就會成為一味很常用的葯物。同時,在一些陰虛證的治療上,與肺虛、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上都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和北芪不同,西洋參葯性偏涼,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更為穩妥。
4.三七
三七是一種常用的活血葯,有活血化瘀、通血管、通脈還可以止血的雙向調節作用。如今很多老年人多有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等由於血管不通或斑塊形成所導致的心血管疾患,高血壓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同時,三七還具備有活血化瘀和止血的雙向調節功效,可防護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日常還有很多的食物是可以用作葯也是可以食用的。都有哪些食物呢?小編整理了一些常見的,一起接著看一下。
葯食同源的食物
蓮藕
冬季天氣乾燥,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溫,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蓮藕,毫無疑問地成為時下的「當家菜」。鮮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治療便秘,促使有害物質排出,十分有益。
荸薺
荸薺,又稱馬蹄、地栗、尾梨,原產印度。肥大、嫩脆者最好。可生食,也可煮熟吃或當菜餚。有清熱化痰、生津開胃、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等功效。荸薺的地上莖,中葯名「通天草」,有清熱利尿的作用。
銀耳
銀耳含多種氨基酸,能緩解皮膚乾燥、瘙癢。銀耳性平無毒,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的作用,還可以滋陰潤肺。另外,銀耳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以及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
白蘿卜
中醫認為,白蘿卜色白屬金,對應五臟中的肺,其性甘平味辛,歸肺脾經,具有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熱、便秘、吐血、氣脹、食滯、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暢等。
羅漢果
羅漢果被人們譽為「神仙果」,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養聲潤肺,去除口臭之功效,而且對煙酒過度等引起的聲音嘶啞、咽干口渴等效果尤佳。並且可調降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可保嗓子,還可治療風熱襲肺引起的聲音嘶啞、咳嗽不爽、咽痛等症。可用於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等症狀。
柿子
中醫認為,柿子性寒味甘微澀,歸肺、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澀腸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潤腸、涼血止血等多種功效。對於秋燥咳嗽有痰的人來說,吃點柿子能有效潤肺化痰。
2、談對《中醫葯與養生保健》的認識
養生百保健的內容非常寬泛,中國從古至今對養生保健也在不斷的探索發展。養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飲食調養、身體鍛煉、精神度養護、克服不良習慣、注意生活節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重要的是順時養生。順時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內。這是中醫養生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人體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才容能發育成長,健康長壽。
3、需要一篇有關中醫葯養生保健之類的論文
<本草綱目>中的常用小葯方
1. 腋下狐臭 可用薑汁塗搽,可斷根或用或田螺一個,塞入巴豆仁一粒,待殼內有汁水流出即以搽患處,堅持此方可斷根
2. 中葯毒 可用薑汁解
3. 刀斧內傷 可用生薑嚼爛敷傷處
4. 食蟹中毒 可用干蒜煮汁服下
5. 染須發 可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中封固,百日化泥,取塗須發,永黑如漆
6. 臉上黑斑 可用白僵蠶末,水調塗搽
7. 乳汁不通 可用木蓮兩個,前豬蹄一個,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容可通乳
8. 牙齒出血 可用淡竹葉煎濃汁含漱
4、如何認識葯食兩用品在養生保健,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與地位
古人認為葯與食物同起源於一個根源。《皇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無味。」提出了謹和無味調陰陽的觀點,記載「酸、甜、苦、辛、咸」五味調和之攝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體健康。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我國素有「葯食同源」之說。傳統中醫學認為食即是葯,或者說相當於葯。因為它們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與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內容,並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應用。傳統中醫食與葯並沒有明確界限,因此葯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葯。
中醫葯食學說,即葯物與飲食關系的學說。在中醫中,葯食同源,葯食互補,葯食互用,葯與食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將二者配合起來,用以養生療疾,是中醫的一個顯著特色。「食養」,在我國古代醫書《皇帝內經》中早有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闡明了葯食氣味厚薄對人體陰陽盛衰的影響。醫聖張仲景在行醫中,首例「食治」專篇。由此可見,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和中葯一樣,講究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雲:氣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氣血失調,百病競起。萬物均為食。食用的方法得當,方能把萬物變為食、葯統一體,因時、因地、因體、因病,經過萬物的取己之長,配製得當,可食或沖服,迅速加強人體的正常需求與代謝。眾多事實證明了萬物均為葯,萬物均為食。葯食同源即葯與食物相同。
『葯食同源』這一孕育中國醫學邏輯理論的飲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滲透進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僅能維持生命延續保養身體健康,更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5、養生保健中葯材有哪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