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腰有什麼好處?
松腰後,氣機變化非常快,身體素質也會迅速提高。不僅脊椎會松開,腰兩側的肌肉、兩個腰眼、腰椎和骶椎的連接部分也會松開,整個背部的肌肉、肌腱、韌帶也會象冰融化一樣松開。松腰後從外在的形體到內在的氣機都會發生變化。氣往脊骨里邊走,甚至在脊骨前邊走,脊骨里邊的氣會和四肢連起來,意念一動,四肢當中一個氣會往回走,這種情形近似中脈的影子。
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2、如何松尾閭
松尾閭
「專門松尾閭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式,現分述如下:
(意念中尾閭部似連著一根棍子,柱於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
第一式,垂尾閭。見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練者,由於下蹲的程度小,尾閭與指地點的連線為一向後的斜線,隨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線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直線後即可轉入第二式。
第二式,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動,髖關節部之兩股骨頭向外後撐,膝微內扣內收,大腿根內側放鬆向後收,臀向後面凸出(勿上翹),以此抻開腰骶關節,松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從而使臀向後、外泛(翻)張,使骶髂關節松動。
第三式,扣尾閭。隨著泛臀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閭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後面,尾閭從下垂狀變成前扣,指地點則可從等邊三角形中點逐漸前移至兩足連線中點,同時身體繼續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狀。
第四式,轉尾閭(尾閭劃圈)。接上式,兩足尖稍向外撇,尾閭做前後劃弧擺動,做左右劃弧擺動,最後尾閭做轉圈動作。此法與前述轉胯松腰法之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轉胯松腰雖也要求以尾閭骨為動點帶動骨盆轉動,但主要是力催形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鍾錘、鍾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
上述松尾閭的四式修法,由於各家修法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內家拳,要求垂尾閭;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後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麼要求不同?因尾閭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閭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叫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閭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閭下垂。在尾閭下垂後丹田氣充足了,就要沖開後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做法就是泛臀。骨盆後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修定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松開,把臀泛開,活動范圍就更大,命根氣就會更加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只泛臀不行,尾閭要向前扣。尾閭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閭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閭、泛臀、扣尾閭到轉尾閭,直到尾閭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滯,能隨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形神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練功時,須從垂尾閭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閭如鍾錘」,「尾閭如鍾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式的尾閭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後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閭往那兒動,氣就往那兒沖,象一口大鍾,它不會自動響,怎樣才能響呢?一拉鍾錘,撞到鍾上就響了。尾閭就象鍾錘,尾閭往那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力,用尾閭扣激,把氣力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作用
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後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閭處非常重要。動功與內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而尾閭之活動,關繫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張紫陽八脈經稱陽維脈即在此處),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閭均能靈活轉動。尾閭松動後則氣機易於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只是尾閭松動後的初級效用罷了。」
一味練習松尾閭四步功,容易招致脫肛、疝氣等氣下陷的疾病。因此要注意提肛相合。不過就是注意到了提肛,從練功的順序看,還是不夠的。這需要氣能聚命門和會陰。
這就涉及到松腰的問題。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故養生家特別重視之。松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轉平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旋圈」。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鬆,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鬆,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體弱元氣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響命門蓄氣,另一方面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背部呆滯、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發展到不能自控(這是氣不能納入河車大路,而別出少陽、太陽之故。若能予以調整腰部身形,與引氣歸經,則氣自順矣)。
(二)影響命門火對水液的蒸騰,男人可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人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
(三)修動中禪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風半身不遂。
(四)腰不松,氣不能聚,尾閭關不能打開。(尾閭不松,腰也難松,這兩者互相影響,需要互相促進)
欲解上述諸弊端,均需著意於松腰的練法。
3、練站樁時松腰落胯要提肛嗎
要,配合著呼吸,不過這是比較深的了,想著呼吸想不起提肛,想著提肛想不到松腰,想了這么多,你的心就靜不下來,心靜不下來站樁就沒有意義,一項一項的練,先練型 後練氣 在練意
4、怎樣練好三心並站庄
三心並站庄時的身形要求,在《簡明智能氣功學》關於「練功各部身形要求」中都有了,但是大家還缺乏從理論上對照實踐來摳,書里邊講的體態要求、動作要領、實際效用,很多東西都有深意。你們可以一邊站庄,一邊看書,一邊對照書調整自己的形體,反復從基本功上去,提高就快了。我現在針對大家站庄的情況,重點講一講。
首先從頭部講起。頭部是全身的主宰,應保持中正,不左右傾斜,不前俯後仰,應該是頭頂向上虛懸或上頂。頭頂百會處似有一根繩子把人吊起來,或百會處如輕輕地頂著一個球,不使球掉下來。頂頭懸時不能梗著脖子,脖子處不能用意念,意念應在百會處。頭頂虛懸要從始至終,站多長時問頭頂就懸吊多長時間。
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頦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裡往後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會陰往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並。做好三心並先得從會陰那裡並,會陰往上提帶著腳心上來,三心才能並好。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象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庄時就會覺得輕松一點。如果頭不注意往上頂,脖子隨隨便便往下一縮,都壓到腿上,腿就沉,不舒服,所以站庄不注意頭部姿勢會影響全身。
兩手的位置不論放在丹田處或前平舉到與肩等高處,肩都不能綳勁,不能端肩膀。肩要放鬆,肩膀很自然地耷拉著,往下松.這時鎖骨、胸部有點沉,所以肩下松時還要往兩側外撐,帶著夾(音ga肢窩撐出去。有的人站庄時間一長就身上流汗,兩手冰涼,原因就是肩肘沒放鬆,氣過不來。要把肩膀抖摟抖摟,放鬆地前後轉一轉,往下邊一放,再把胳臂松動一下。胳臂不要成個死角,大小臂、肩肘腕應是一個圓弧。胳臂抬高時,手不能太前伸或後縮,應是個圓的,用意念把它撐起來,象抱著一個球。手的位置開始時可以放低一點,以後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過高。肩不能聳(松肩),肘要下垂(墜肘),腕要張開成坐腕狀.手如抱球。要特別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兩手中間彷彿真有一個皮非常薄的氣球,手指的勁不勻會捅破,稍不經心會掉落,對這樣一個嬌氣的東西,兩手要小心翼翼地捧著它、抱著它。
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駝著背,後面出個小羅鍋,象背著東西。應該是兩肩外展,頭頂向上虛懸,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鬆,但不能把肚子腆出來。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後松。辦法是把會陰往小腹回縮,0胯骨前邊尖部的骨頭向後縮,縮向腰部,把腰向後突出去;同時兩個胯骨尖把兩肋往上推、往後收,使兩肋撐開,胸部放開,這時氣就從下邊提起來了,往上升向中丹田。這樣做,往後松腰就容易了,因為這樣松腰不完全是形體用勁,而是用氣帶過去的。把氣縮回來往腰上收,身體兩側用胯骨催起來,會陰往上提,這樣頂著催起來,氣就不往下降了。氣往上升,配合著百會上領,上下就連成一個整體了。上下氣機連成了整體,內蘊充足,才能顯現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內氣渾厚的姿態。
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間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連結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
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庄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開始站庄時不論怎麼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麼酸就怎麼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裡酸,怎麼酸法,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尖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正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侯,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後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後腳跟上了。
站庄時有人身體會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會哆嗦,這是累的表現,沒有關系,哆嗦勁過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來講,站庄時上肢這一關容易過。胳臂抬著,酸痛,抬不動了,咬牙堅持,堅持到最後,覺得胳膊變輕了,沒有了,這一關就過去了。這時給個意念,胳膊不自覺地就隨著動。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來了,根本沒用勁;想「外開」自已就開出去了。腿這一關就不太好過,因為上邊有重力壓著,所以身體下蹲時不要勉強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體好的同志應該要求自己嚴一些,因為站庄是給自己站,站直了省勁,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
站庄時要注意體察身體的三個氣球。兩只手中間抱著一個小球(手裡總要有抱著球的概念),兩臂圍著一個大球,這個球也非常嬌氣,一松就掉、一擠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間還有一個球,這個球是和軀干連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這兩個球就合到一起了。對於這幾個球,站庄時要隨時注意,不時往球里加點氣,慢慢拉拉氣(越慢,動作越小越好,別人看不出才好)。拉氣時不光是局部動,應該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個胳臂整體地一起動。體會一下手裡的氣,胳臂里的氣,兩手還可以對著身體前後拉一拉,體會身體里的氣。經常這樣去體會,氣感越來越強,慢慢感觸功能得到強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會出來。
從「三心」往丹田並氣,應該是隨時並。手拉一拉有氣了,往丹田裡一想就行了。以後拉氣把丹田帶上了,把混元竅帶上了,站一個鍾頭庄,拉一個鍾頭氣,收一個鍾頭氣。光站著不動就沒有這么好的效果。
站庄時間多了,有的人容易心煩,站不下去,想睜眼。雖然自己也不想看看什麼,卻總也抑制不住想睜眼的慾望。什麼道理?因為站庄以後里邊氣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時的習慣,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為使氣神」,眼一睜,氣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練功要「收視返聽」,閉上眼想身體里邊。里邊氣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這時要下決心不睜眼,把能量聚在身體里邊,在里邊體會,往身體深處想,氣就深入進去了。為什麼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裡邊走呢?因為外邊是輕車熟路,是習慣的通路,里邊沒有現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動運用意識開辟里邊的通路,慢慢形成習慣。會注意里邊了,氣就從往外走變成轉向里邊,里邊氣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里邊一通,一下子對里邊就能感覺清楚了,能看見了。有的人練功總想出功能,可是到快出功能的關鍵時刻,自己退坡不好好練了,不是「 內向」而走「外向」了。當然一站兩三個小時是覺得累,可是累勁過去就感到輕鬆了,非常輕松舒適,真正的高級享受,不想收功了。
站庄時輕微晃動可以體會氣感,晃動大了腰就不好鬆了,所以能夠不晃動的盡量不晃。遇到不自覺晃動的情況,就把百會上頂,尾閭下垂,全身放鬆,慢慢動得就小了。
練功中舌尖要把上齶頂住,而意念要使之頂到百會。百會上領,舌頂上齶,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同時尾閭下垂,「四上一下」整體地同時進行,上下氣機平衡,身體會很輕松。不注意尾閭下垂,光上不下,氣機上涌,失去平衡會帶來血壓升高。姿式對了,意念對了,身體鬆了,慢慢體內氣機充足、通暢,氣一通,身形自己會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庄既出功夫又長力氣。
5、太極拳如何松腰?
初學太極拳需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練手,第二階段練腿,第三階段練腰。第一階段主要是最初要學會用手將弧線畫圓畫准;第二階段手上弧線畫得較熟練後重點練習腿功,使腿上不斷長勁,慢慢練出一點上輕下穩的功夫;第三階段則是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開始學練用腰。這是學練太極拳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練太極拳登堂入室的重要階梯。
腰是太極拳的核心,也是修煉太極拳的關鍵,是太極拳技擊的真正玄機所在,因此,腰部訓練非常重要。
正如拳諺雲:「形意拳、八卦步,太極腰。」又雲:「打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學習太極拳之難,最難的就是對腰功的理解、領會和把握。那麼腰該如何去練呢?
腰部要放鬆,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球」,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一)站庄松腰法
全身松靜站立,兩腳踩氣分開,呈後八字;兩膝微屈下蹲,膝不過足尖;髖後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虛之三角;腰部命門穴向後突,尾閭下垂呈似坐非坐狀;尾閭尖指向兩腳跟連線之等邊三角形之中點,同是調襠提會陰。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內扣,踝放鬆,足平鋪,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採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鬆,可反復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
(二)轉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兩腳平行分開,略寬於肩,兩手叉腰,適度下蹲,軀干與大腿成鈍角,膝不過足尖。髖關節放鬆,以尾閭骨為動點帶動髖部劃圓。以此活動腰部之關節、肌肉、韌帶等。習練久久,腰胯不僅能平轉劃圓,而且要能立轉劃圓即轉「立圈」,甚至能轉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牆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鬆,周身中正,兩腳並攏,腳尖頂牆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貼牆,腰後突下蹲,頭不可傾斜,如此反復。初練者腳尖頂牆下蹲有困難,可以稍離寸許,兩腳分開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30為一組,每日蹲一組以上。待熟練後,鼻尖可離牆下蹲;再進一步可將腿蹲平後耗時間。此法不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療練氣功出偏造成的多種不適,為古不傳之秘法。
6、站樁時怎樣才能坐胯松腰
找坐椅子的感覺!
7、轉尾於對身體有什麼好處?怎樣幫幫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
第四步,轉尾閭.
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閭。
8、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義: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簡單標志:站立時腰能隨著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縮。
具體做法:(1) 命門外凸(2)松骶髂(3)松帶脈松尾閭(4)松肋騰膜(5)松經松骨
(1) 命門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氣時,肚臍和命門同時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氣時還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動和左右轉動。
(2)第二步就是必須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兩邊拉開,又叫骶髂外翻。此舉也使整個脊柱也往後突,變動了整個脊柱生理結構。這一關節的打開,也意味著整個丹田領域的擴大。
一般人站著的時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裡面,是很難摸到的。
從生理結構來說,骶髂關節是個假關節,藉由軟骨連接、韌帶把我們的骶骨耳狀面跟髂骨緊密地連接在一塊。所以松骶髂一松韌帶,二化掉那個軟骨。
因命門往後凸到一點程度,由於兩個骶髂關節緊緊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這個時候命門再往後突已經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難再往後突了。
(3)第三步松帶脈
腰俞一打開以後,整個腰部的氣血就會越來越旺盛,腰部裡面氣血的暢通使腰部肌肉、經膜、韌帶、腰椎的松動加快,同時也使帶脈的氣血變得充足活潑,使我們整個人的上下氣血得到很好的調整。
骶椎的馬尾神經,一直可以通到腳底心。隨著腰部、骶髂、陽關、腰腧、長強、尾閭的松動,馬尾神經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會更強,兩下肢的氣血就會更加旺盛,氣機就會更加充實。由此下肢的關節、肌肉、經脈氣血調整加快,特別是開關通竅,一些大的穴位如環跳、血海、三陰交、足三里、丘虛,湧泉等都會前後松開,里外交融。
馬尾神經從尾閭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閭的松動使體內的氣機更靈活,更無礙,主要是它是直接連入大腦,且通到腳底心的緣故。
隨著帶脈和腰部越來越快的松開,命門隨著腰椎的松動幅度加大,和精化氣的越來越充足。當人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慢慢的命門內竅得到展現。命門內竅聯動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深處,合著我們全身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生命基礎。
(4)第四步松肋騰膜
接著氣走的是一般軀乾的兩肋,屬於半表半里。兩肋是成年人體唯一生產紅骨髓的地方,其它骨頭隨年紀增大而退化,不能生產紅骨髓。因紅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兩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氣上沖兩肋,首先是把那個肋部氣血阻礙不通的地方沖開,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因為命門內竅是軀體混元氣的中心,隨著陽關把生精的功能一閉上後,整個精都來化氣了。命門內竅氣越來越充足,氣就要往周身去走,供應我們的生命活動,全息的混元氣上升營養大腦。因為中心氣充足了,全身的氣慢慢也跟著充足,它跟全身氣是連在一塊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幾個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駝著背走路,因肋是憋進去,紅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為什麼背駝著,看看她的肋部是癟進去的,沒多少生命力了,是氣血衰了,老太太兩個肋往裡憋住了。中醫氣功說氣為血帥,就是幫助那個血走,所以這個時候就反應首先沖動一個人的肋病灶,恢復肋的造血功能。
隨著肋部的氣血旺盛、通暢,連著肋骨的隔膜的氣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強化。隔膜是人體的小太陽,像是人體的能量發源地一樣;另外一個原因是隔膜是連接後天氣(肺)和先天氣(腎)。膈肌運動的收縮和放鬆(動力),使肺腎的混化充分,同時膈腳連著腰椎,使我們的每一個呼吸都,和腰部發生關系。
這個過程中腰部的松動越來越大了。在松肋騰肋的過程中,肝膽部(主要是肝膽經脈敷布兩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關節、胸椎、胸椎脊髓的調整相互交錯,相互關聯,相互增強,慢慢彼此連成一個整體,過程中有疼、漲、悶、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經松骨
隨著松肋騰膜的加快,人體的氣血越來越旺盛,打開在第六、七肋間的大包穴。大包管理著全身的絡脈之氣,這樣使氣可以向更深層的地方滲透,接下來開始松經松骨。松經松骨,是從命門後凸開始;;等到骶髂關節的松開,經骨已開始大幅度地松動。
但是經骨的松動內容關鍵,是在脊柱的松動;鬆了脊柱,身體的其它經骨就更容易鬆了。脊柱的松動有幾個內容:
1、脊椎之間的松開
脊柱之間的關節隨之慢慢松開。在這個松開的過程中,脊柱可能會酸漲;也可能會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彎腰時要慢慢下去,無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經脈韌帶拉開,隨著慢慢彎下;這難關可能需要一兩個星期就過去了。
2、脊椎和肋的關節松開
松動的時候,由於肋部分布著肝膽、心脾等氣脈。這種形體的大變化,會引起臟器的氣機變化;特別內臟本身有些病灶時,變化會多一些,有時胸悶、肋疼,有時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難,呼吸的時候出現疼痛,有時候連及腰部。其實松開胸肋關節後,胸部空間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覺的改變一個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鳩尾穴的打開,使人心氣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暢。以致使人心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