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醫養生重鍛煉,中方養生重食養,為何中西醫養生方法差別如此之大?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的就是工作壓力的加大和身體素質的下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仗著年輕,熬著最晚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保溫杯里泡枸杞。在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後面,反映的是當代人養生意識的覺醒。在身體一次次發出頭暈乏力、記憶力衰退的警告之後,人們不得不重視養生的作用。
但是養生也分很多種。西方強調的是運動的作用,它認為只有你的身體素質提高上去了,各種病症也就隨之消除了。而中醫認為病從口出,要想調養好身體首先得控制飲食,如果體內濕氣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因為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來。
中西方養生差異大的原因離不開歷史因素。中方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關於食物營養的體系。而且流傳下來了很多記錄中草葯功效的書籍,這些都是由實踐證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論,比如《本草綱目》。既然能流傳下來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國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去做固定的訓練。
而西方向來崇尚「科學」,他們喜歡用被「科學」驗證了的理論來指導生活。他們畢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對健身鍛煉更感興趣。而且他們的歷史較短,氣候環境也比較單一,沒有研究食物的習慣。他們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鍛煉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2、西方人是怎樣 養生的
中西方養生保健方法差異之解析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中國傳統的日常保健與養生方法慢慢重新為國人採用。以現代生命科學的知識來剖析其中的科學原理,及其與西方之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方法的優劣,供不同的個體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之道。
中國的傳統哲學,無論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與養生。東方哲學崇尚簡約,無論飲食、日常行為規范都無不體現這一思想。這一思想與西方具有巨大的區別。
先說飲食,佛教提倡素食,對此思想體現得最為極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簡約,遠離奢侈、浪費。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纖維的飲食,這與目前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從這一點往極致的方向推理,東方人比較像素食動物,西方人比較像肉食動物。通常來說,素食中纖維較多,比較難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較低,因而素食動物腸道比較長,以此來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證有足夠能量,因而肉食動物腸道較短就能攝取足夠營養。飲食的差異很明顯影響了動物的行為方式。素食動物攝取低能量的食品,其營養是緩慢長久的吸收,其各種肌肉的運動也相應和緩,因而爆發力通常較弱,但是耐力強;而肉食動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發力強,但是耐力弱。體現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強壯,力量大,但是擅長長跑的通常是東方人。
飲食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影響了行為方式,東方人喜歡和緩、優雅、低對抗、技巧性的運動,西方人通常喜歡粗野、狂暴、力量對抗型的運動。在養生方式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東方人喜歡的太極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歡球類、長跑這種高能耗的運動。
無論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運動方式,我認為其目的都是讓全身的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的暢通。在東方說法是經絡的暢通,西方的解釋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體機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強等。中醫的說法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覺得這個最好的解釋了運動的保健功能。中西方採用的方式是殊途同歸,但是代價不一樣。高能耗的劇烈運動可以讓機體血液循環暢通,但是過後往往比較疲勞。而較低能耗的太極拳及打坐放鬆的方式,通過較為靜態的方式讓血液全身暢通,過後一般會覺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
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跟崇尚東方的修為方式。採用低能耗的方式達到相同的目的,對個體來說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說明細胞的代謝速度慢,細胞的代謝速度慢,意味著你的細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數極限下,單個細胞的壽命更長,因而細胞形成的整體的個體的壽命就長。這一現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動作緩慢的烏龜壽命很長。基本不依賴現代醫療手段的東方修行和尚壽命非常長。目前東方人的壽命平均不及西方,個人認為這是醫療和生活水平差異造成,這與修行方式無關。
東方的修行方式對周圍的環境破壞小,環保,低能耗。這無論是對物種還是單個個體都是相當有利的。人類的高能耗對地球造成的負擔已經過大了,不加以適當控制,整個地球生物圈平衡就會被破壞,最終對人類本身造成的直接打擊,可能會比其他的物種更大。
3、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的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 而飲食在兩個辛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方飲食習俗,不論在其觀念、性質,還是在其方式、對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筆者根據自十年從事西式餐飲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以供. 中西飲食觀念豹差異
萬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 000年
久而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
箴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流逝
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萊系逐漸形成,四大萊系
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復雜考究,製作方法
, 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嘆。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到中世紀,
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
形成。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麵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
製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
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隹則,進食尤如
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
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
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
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
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萊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
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 — 法國, 其飲
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
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
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餚的營養成分被破
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
前提,一味舍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
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想,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
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採用新鮮原料,強調烹調過程中保
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
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表加以比較。
中西烹調方法比較
項 目 由 西
原 料 名目繁多肉類、蔬菜、麵粉、奶制
、多種多樣 品等
製作方法 考究,炸、蒸、煮、燜等 較簡單,以炸、烤、清水
多種方法 煮為主
營 養 營養少且不集中 營養全面、含熱量高
側重點 口味 營養、方便
2.中西玖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
「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
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 在
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
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
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
比西方多6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
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
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
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
鼓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佛教便視動物為「生靈」,而植
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
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
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
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
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
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
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3.中西玖食方式、餐具及禮儀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
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
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
餐飲文化
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妻
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愛
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
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
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j
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
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
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眾所周知,中國
亞洲一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t
盛;而西方人呢,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
則有專門的湯匙。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十
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著不同的兩種智慧。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
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采訪時,也有一
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
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
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
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
是高明極了!
在禮儀方面,中西兩者更顯不
同。在中國古代,在用餐過程中,就
有一套繁文縟節。《禮記·曲記》載:
「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放飯,
⋯ ⋯ 毋固獲,毋揚飯,⋯⋯ 卒食,客自
前跪,撒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辭於
客,然後客坐。」這段話大意主要是:
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
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必須檢查
手的清潔。不要把多餘的飯放回鍋
里,不要專占著食物,也不要簸揚著
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
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主人跟
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
再坐下。這些禮儀有的在現代也是必
要的禮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
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餘由客人自主
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讓人家
再吃,也不要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
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也不要
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賞主人准
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鄰座
的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
4.中西飲食性質的差異
飲食觀念的不同,使西方飲食傾
向於科學、理性,中國飲食傾向於藝
術、感性。烹調出自飲食,飲食原來
是一個旨在供給維持生命的營養。西
方飲食習俗的著重點僅僅是原始的
飲食實用性的延伸;而中國飲食習俗
中對昧的偏重,就把飲食推向了藝術
的殿堂。從這兩種飲食觀可以看出:
西方飲食日趨規范化,中『國飲食隨意
性大。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
而且各有長處。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
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
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補。
現在的中餐已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
性、健康性和烹飪的科學性;西餐也
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
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
同發展。
http://www.gotoread.com/vo/4961/page519377.html
4、中國和西方人們的飲食差異有哪些?
飲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
在中國,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 而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而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同時,還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注重色澤;器皿講究。
5、中方飲食講究養生,西方講究營養均衡,哪一方飲食文化更符合人體吸收呢?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外國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
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
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
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6、中醫養身與西方養身哪個比較好
西葯見療效是很快的,而中葯在於養,見效慢,若你想養養身體,那我建議你才去中醫方式,若你條件不允許,則可考慮西醫,不過本人還是比較看好中醫的
7、西醫養生重鍛煉,中方養生重食養,兩種不同養生方法該如何選擇?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的就是工作壓力的加大和身體素質的下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仗著年輕,熬著最晚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保溫杯里泡枸杞。在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後面,反映的是當代人養生意識的覺醒。在身體一次次發出頭暈乏力、記憶力衰退的警告之後,人們不得不重視養生的作用。
但是養生也分很多種。西方強調的是運動的作用,它認為只有你的身體素質提高上去了,各種病症也就隨之消除了。而中醫認為病從口出,要想調養好身體首先得控制飲食,如果體內濕氣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因為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來。
中西方養生差異大的原因離不開歷史因素。中方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關於食物營養的體系。而且流傳下來了很多記錄中草葯功效的書籍,這些都是由實踐證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論,比如《本草綱目》。既然能流傳下來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國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沒有時間去做固定的訓練。
而西方向來崇尚「科學」,他們喜歡用被「科學」驗證了的理論來指導生活。他們畢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對健身鍛煉更感興趣。而且他們的歷史較短,氣候環境也比較單一,沒有研究食物的習慣。他們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鍛煉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