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養生」的古詩句有哪些?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2、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養生的古詩詞有: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
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宋·陸游《獨坐閑詠》
老去身猶健,秋來日自長。——宋·陸游《小室》
3、關於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copy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百。―――《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度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知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道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4、描寫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5、關於健康的古詩句
1、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專—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於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屬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釋義: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6、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7、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葯補不如食補。 ――百―諺語
少吃多餐,益壽延年 ―――諺語度
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嘉業堂叢書》清劉承干問
要想身體健,食物要新鮮。―――諺語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答食宜,不足以存生。―――《聖濟總錄》宋官修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版,以資血氣。―――《備權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8、詩經養生詩句 哪些古代詩詞中藏有精神養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鬱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回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朴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答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9、與「養生」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韓翃(唐)《寒食 / 寒食日即事》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2、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唐)《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3、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雲卿(唐)《寒食》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4、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雲卿(唐)《寒食》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5、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無名氏(唐)《雜詩》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6、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無名氏(唐)《雜詩》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7、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竇鞏(唐)《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
8、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竇鞏(唐)《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游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著花瓣。
9、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韋應物(唐)《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的寒食節更顯得寒冷,我獨自坐聽江上黃鶯的鳴叫。
10、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韋應物(唐)《寒食寄京師諸弟》
端著酒杯賞花時又想起了杜陵家幾個弟弟,寒食時,杜陵這一帶已是野草青青了。
10、古代詩詞告訴你如何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煉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通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