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情志的養生方法

情志的養生方法

發布時間:2020-07-06 18:20:27

1、大學生應怎樣情志養生

首先不能縱欲。太傷血氣。 中醫(中復是類似中庸的中 不是中國的中 一般人多有誤解 稍微科普一下)說 葯補不如食補 食補不如神補 養生先養心 怎麼補呢 依照黃帝內經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③,真氣從之,精製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百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度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既然是大學生我就不解釋了知 多少能理解了 但是人在俗世 總有追求和慾望 怎麼解?推薦你看一下《大學》《中庸》這兩部儒家經典。一說是儒家的作品你可能腦海里一下就出來 迂腐 保守 這些形象吧 我還是希望你看一下 為什麼?因為 「不讀不知道也」!讀了你就會有新的認道識。

2、中醫養生康復概論中。調節情志的方法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
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
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
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3、情志養生,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zd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回化,亦有利有弊。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調節情緒、戒驕戒躁、避生悶氣等,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經常生悶答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所以要養成良好的心態,樂觀積極哦。

與情志的養生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