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朱熹養生

朱熹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6 11:30:17

1、古人怎麼心理養生?

其實,心理養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古代人就很注重心理養生。我們來看一看古人為我們開出的心理養生處方:

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慾」,即,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慾」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慾」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天災是福,大飢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葯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慾以延年。」告誡人們養生以養心為主,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

樂觀豁達,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口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李白則有「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瀟灑;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間為自在,將壽補磋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天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淡於名利,保持一顆平常心,玄天帝有「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的詩句,告誡人們知足常樂的真諦。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為功名利祿累終生,結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嗎?

空靈超脫,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這方面,羅洪先的詩句最具代表性:「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頗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

在洋洋灑灑的中華養生文化中,當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歷代相傳、沿習而來的雖通俗淺顯、卻文化底蘊極深的民間文化。歸納起來為:不惹事,不跟風,不眼紅,看得開,求知足,保平安。有關這種養生觀的打油詩在我國民間的庵堂廟宇,摩崖石刻,亭台樓閣及流傳至今的各式各樣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銘,它們將人生注釋得更加精彩。

2、五行學說與養生

在我國漫長而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我們的祖先也通過他們的經驗總結,發明了一些解釋宇宙運動和世界規律的理論,這里理論滲透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命名。這其中最主要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現在雖然如此命名的人不多了,但是了解一下古人豐富多樣的命名方法還是有必要的。
陰陽五行理論早在春秋以前就產生了。陰陽學說含有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兩方面,分別可以歸納為陰和陽。比如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葉的而面為陽,後面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太陽是陽,而月亮又叫做太陰……陰和陽是互相轉化、生生不息的,表現這個規律的形象圖形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當陽最盛的時候,陰已悄悄出現;當陽最盛的時候,陽已悄悄出現,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這個哲理還是很深刻的。
五行學說也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紀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古人解釋各種自然和人生現象的一種理論。占卜和命相學是預測未來的一種活動。古代生產力低下,對個人命運就更難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學就利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一個人的命運。主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來推算命運。所謂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時。先秦時期,人們只用天乾地支來記日,但是後來,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乾地支來記了。天支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丑、未屬土。這樣一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麼。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
對於現代人來說,判斷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經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以陽歷,就是公歷來記自己的生日。所以在這里介紹一下怎樣從陽歷生日來推算生辰八字。
生年的天乾地支表示最好找到。它的一年就是陰歷的一年,從初一到除夕。只要查一下年歷就可以了。如果沒有當年的年歷,可以根據今年的年歷逆推。在知道了今年的天乾地支後,可以參看本書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六十甲子表,依次逆推就可以了。比如1998年除夕以後至1999年的除夕是戊寅年,那麼逆推可知1997年是丁丑年,1996年是丙子年,1995年是乙亥年,1994年是甲戍年等等。
生月的天乾地支也不難推算。陰歷以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一月為寅月,以下依次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說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標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驚蜇之日為一月即寅月,驚蜇至清明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種為四月巳月,芒種至小暑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為十二月丑月。這樣,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陰歷幾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麼辦呢?這里有一個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豎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說甲子年、甲寅年等所有以甲為天乾的年,則一月的天干是丙,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也與甲天下的年一樣。
生日的天乾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復雜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後依次推下來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萬年歷,而且是陰陽歷對照的萬年歷。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陰歷多少,都可以查萬年歷。
生時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來。古時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正好現在的兩個小時是一個時辰。深夜23點至凌晨1點是子時,1點至3點是丑時,3點至5點是寅時,11點至13點是午時,13點至15點是未時,15點至17點是申時,17點至19點是酉時,19點至21點是戍時,21點至23點是亥時。這些是生時的地支。生時的天干是由生日的天干推算出來的。有下面一個口訣:
甲巳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時元定不虛。
這個口訣是用來運算元時的天乾的。就是說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時是甲子時,乙、庚為天乾的日,子時是丙子時,丙、辛為天乾的日,子時為戊子時,丁、壬為天乾的日,子時為庚子時,戊、癸為天乾的日,子時為壬子時。知道了子時的天干,其餘各時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類推。如這一天的子時是庚子,那麼丑時就是辛丑時,寅時就是壬寅時,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斷五行的情況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天干代表自己;稱為日主。日的地支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時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況就是要判斷一下另七個天乾地支與日主天乾的生克關系。這裡面有所謂六神之說,比較復雜,總的來說,只要八字中五行均勻,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則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極而衰,也不好。那麼判斷八字中行缺什麼或是多了什麼需用什麼克制,需要仔細分析,我們給大家列一種簡單的辦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節為依據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為木(甲、乙)時:
生於春季:必須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於秋季:必須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須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為火(丙、丁)時:
生於春季:此時必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錯,但忌木多、土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於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木相助,忌有水與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為土(戊、)戊時:
生於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於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於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於冬季:喜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為金(庚、辛)時:
生於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沒有土、金。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木多。
生於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土相助,忌無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無火。
5.日主天干為水(壬、癸)時:
生於春季:必須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於秋季:必須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舉例來說,比如某人生於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時,則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根據前面說過的天乾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系,丁屬火,丑屬土,癸屬水,丑屬土,丙屬火,午屬火,丁屬火,酉屬金,八字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日主天干為丙火,生於丑月即冬季十二月,則根據上表,最缺的就是木,但此八字是四火,日主天干很旺,缺木不多。如年、月、日一樣,而生於戊子時,則八字為三火三土二水,缺木缺金。
那麼生辰八字是不能更改的,可以有什麼辦法可以彌補它的缺陷呢?古人認為名字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就是八字五行中缺什麼,名字中就補什麼,比如上述缺木,名字就可以叫木,或叫木偏旁的字,如桐柏、如松之類,也可以叫木製的事物,如梁棟之類。如果缺的多,名字中的木就多,如叫樹林,甚至叫森林。
以八字中五行的情況命名是古老的習俗了。魯訊在其小說《故鄉》里有這么一燮記述:
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
這就是一則典型的例子。其實在古代,孩子出生了,父母就去找算先生算出孩子的生辰八字和五行情況,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將來相親的時候,這個生辰八字還要與配偶的不相沖突才行呢。所以也有很多人依此取名。取什麼樣的名字要看八字中五行缺的程度如何了。比如叫劉松的,可能五行缺木,但缺的不多,如叫劉松林,則缺的多些,叫劉森林,那就缺的太多了。在古代常見到一些以森、焱、鑫、淼、堯為名字的人,一般就是命中五行缺了一種。如果缺兩種,就都要補,像缺金、木的可以叫金桂,缺水、土的可以叫雨田,缺金、火的可以叫金炎等等。因為生辰八字有八字,所以五行而缺其三的情況就很罕見了。
以上是用五行學說來命名的一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也很普遍,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給家族世系命名。其實在生辰八字當中,不管缺與不缺,總有一行是主要的,這一行就主宰命運。像上面舉的1937年12月13日生人的例子,他就是火命。然後還有水命、土命、金命、木命。按照算命先生的說法,這就是這個人的德性,也就是他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種說法可說源於古人對朝代更替的分析。戰國時有個齊國人鄒衍,他創立了五德終始學說,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與五行相配的德性,為立國之本。後來代代相傳,成為定型的理論。比如商朝是水德,而漢朝是火德,宋朝是火德,所以有炎劉、炎宋之說。關於朝代更替的規律,有人持相生說。比如說祖父是水命,水生木,父乃是木命,木生火,子乃是火命。取保就要與之相配,取五行為偏旁的字,父子相繼,構成五行相生之序。比如宋朝理學家朱熹,字下有四點,是火。他的父親叫朱松,他的兒子叫朱塾,木生火,火生土,絲毫不亂。這種五行命名的方法,即可以表示出父系血緣關系,又可以看出行輩,所以跟宗譜的行輩字派有些相似,很有倫理意義,有很多古人都在使用。

3、人到中年後,養生很關鍵,男人、女人該如何養生,想和大家探討一下!

50多歲的中年人怎樣養生

中年人如果能認真研究和堅持做到養生要訣,就有利於延年益壽。現提出二十法,供中年朋友參閱。

1.測體重

要注意體重,過於肥胖會減少你的壽命。採用一種簡單的計算方法,即用身高的平方除以體重,所得數如超過25為超重。例如你的身高是1.70米,用1.70×1.70,結果是2.89。如果你的體重是75公斤,用75÷2.89,結果是25.95。(正常指數是20-25)

2.不抽煙

抽煙會使壽命平均減少10年。在40—50歲間死亡的人,30%是因患與抽煙有關的疾病而致命。因抽煙而患肺癌、支氣管炎的占總患病人數的9%;有20%的抽煙者患心力衰竭。但若在50歲以前戒煙,你仍可恢復健康。

3.少喝酒

對某些人來說,酒有著特殊的危險。如抽煙的人,酒又喝得很多,其患食道癌的危險可能增加44%;酒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和喉頭癌的可能性;酒可升高血壓,從而導致心臟病和腦卒中。

4.控脂肪

每天脂肪攝入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30%,也不可少於15%。高脂肪飲食可導致肥胖症、心臟病和高脂血症。

5.多果菜

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每天至少應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不包括土豆)。

6.多纖維

含豐富纖維素的食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一個重要來源。食物纖維有助於消化,保護你免得胃腸道疾病。

7.多進鈣

中年人應注意補鈣。魚、杏仁、綠色蔬菜和奶製品(脫脂奶)都含豐富的鈣,應多吃。

8.重澱粉

澱粉能保護你不受病菌感染,能預防心臟病和癌症。你的食譜上必須有麵包和米飯,也可每天吃80克小扁豆或土豆。

9.常吃魚

吃魚能延年益壽。魚脂肪少,而且多為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多吃魚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10.少吃鹽

每天食用比身體所需多10倍的鹽,就有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危險,對有慢性腎病、肝病的中年人更是不利。

11.少咖啡

咖啡同心臟病的發病有直接關系,每天喝6杯咖啡的人,死於心力衰竭的風險可增加3倍。

12.少吃糖

糖不僅會毀壞你的牙齒,而且會加大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的危險。

13.多運劫

45歲左右常進行體育鍛煉的男子,比不鍛煉的人患心臟病的比例要小3倍。每天應當鍛煉30分鍾。年紀大的人應當從事不太劇烈的運動,如散步、騎自行車、爬樓梯等。

14.忌亂性

性生活不能亂。撇開有患艾滋病等性病的危險不談,變換性夥伴會造成心理壓力,並使生活失去節奏。

15.淡名利

不能不顧健康、不惜代價地去追求升遷發跡。過分勞累和不安定的生活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

16.擇居處

醫生們發現,生活在一個不適宜的環境里,會經常生病或煩惱,中年人應盡量改善居處條件。

17.選職業

應從事你喜歡做又能勝任的工作,否則職業對你的壽命將會有不良影響。

18.避車禍
中年人如果能認真研究和堅持做到養生要訣,就有利於延年益壽。現提出二十法,供中年朋友參閱。
車禍是人類的第四大殺手,死亡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
http://www.77jiankang.cn/
19.勿自擾

消極的情緒(緊張、焦慮、憂郁、沮喪)會使人生病。不要老去想生活中那些悲哀和苦惱的事,尤其是死亡、事故和疾病等。

20.應結婚

有配偶的人,早死率比獨身者、喪偶不口離異者明顯要低。

休息方面

中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忌犯養生之大忌——硬熬。

身體疲勞時不可硬熬 疲勞的身體需要盡快恢復體力,這也是人體所具有的一種自動控制信號和警告信號。如果不按這一信號立即採取措施,使體力恢復,那麼人體就會積勞成疾。

所以,當中年人自我感覺有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昏眼花、思維遲鈍、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和呼吸加快等症狀時,就不要再硬撐下去了,應立即休息。中年人不宜熬夜,不宜做突擊性的工作,同時思想要放鬆,胸襟要寬廣,心情要舒暢,不要因一些瑣事而煩惱,不要過多計較個人得失,應盡快採取保健措施,消除身心疲勞。

身體患病時不可硬熬 中年人的大腦、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都在不知不覺中衰退,細胞的免疫能力、再生能力和肌體的內分泌功能也在下降。

中年人對頭痛發熱、咳嗽、乏力、腰酸、腿痛、便血等不適症狀不重視,聽之任之,強忍下去,易因拖延病情釀成重症。因此,當身體患病時,應盡早到醫院診治,盡快恢復身體健康,切忌病體硬熬而導致重病染身。

飲食上不可硬熬 水是人體最需要的物質,中年人必須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每天飲水6—8杯為宜。渴是人體缺水的信號,表示體內細胞處於脫水狀態,如果置之不理,硬熬下去則會影響健康。

肚子餓時應立即進食,不要隨便推遲進食時間,否則可能引起胃腸收縮,出現腹痛、頭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經常飢不進食,易引起潰瘍病、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中年人承受的壓力大,更應該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地安排好休息和睡眠。

1.選擇最佳卧姿 現代醫學人認為,右側卧對生理健康有益,因心臟偏於胸前左側,右側卧全身肌肉放鬆,心胸不受壓迫,呼吸舒暢,能保證睡時全身氧氣供應。

2.最佳方向 不少學者認為,頭朝南或北睡覺,順著地磁南北方向,可產生生物磁化效應,使生物電加強,利於器官機能調整,易於身體健康。

3.最佳溫度 一般說,人在15-24℃的環境溫度中,可獲得安眠。

4.最佳時間 美國癌(抗癌產品,抗癌資訊)症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成人每天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不足4小時者殘廢率是前者的2倍,每天睡10小時以上的人,不利於身體健康。

5.最佳枕高 枕頭成人以10-15厘米高為佳,相當於睡者一肩高左右。

6.最佳床鋪 從脊柱的生理彎曲要求而言,席夢思床、鋼絲床都不是十分理想的睡床,最佳的是木板床,其次是棕棚床上墊上褥子,能使脊柱保持正常狀態。

飲食方面

生命以新陳代謝為基本特徵,從生理角度講。衰老是由新陳代謝衰退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現象。新陳代謝包括合成和分解兩方面,從細胞壽命的改變中可以看到,新細胞產生率隨著人體年齡到一定時間後其增長會不斷地下降,並發現40歲是一道界線。人30歲以前合成代謝高於分解代謝,30歲~40歲兩種代謝的速率基本持平,40歲後分解代謝高出了合成代謝。古代對衰老初始現象的細致觀察是符合客觀實際的。《靈樞·天年篇》雲:「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真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須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人經過生長發育到成熟,接踵而至的將是各種生理機能和形態學上的退行性變化,我們稱一時期為「中年衰變期」。研究老化的專家們特別重視來自中年這一時期的信息,指出延緩衰老的關鍵任務在中年人身上。

撥准你的生物鍾

控制人體的一切活動的生物鍾以24小時固定節奏進行運轉,原因是人的腦干中存在一個管理時間節律的神經中樞,它對人體的體溫、血壓、脈搏、呼吸,體內分子水平的激素、酶、各種受體都有明顯的作用,並形成與晝夜同步的節律。《內經》上說:「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寐與寤應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白天要有正常興奮,晚上就會出自然抑制。中年人基本已形成「皮層動力定型」,即一日之內,精神狀態有幾個起落:上午8時、下午2時、晚上8時精神最佳,在最佳狀態持續2小時後各有一次回落,中午常有睏倦感,晚間10時睡意襲人,與《靈樞·順氣一日四時篇》所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基本吻合。人腦中的生物鍾雖有一定可塑性,但總的格局已定。中年人如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睡眠、起床、工作、學習、活動、娛樂、進餐的話,必然造成人體生物鍾的混亂、失調,對大腦的健康是有危害的。科學家對中年知識分子提出的應時功效法,就是利用上述的起落規律,指導你掌握人體的生理節律,幫助你科學而合理地安排工作、學習、生活,讓你更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保持大腦的活力,保持身體的青春活力。

平衡膳食與合理營養

營養物質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活動、新陳代謝所必需。來自食物的營養物質種類繁多,但就其化學性能和生理作用不外乎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每天通過膳食攝入搭配合理的各種營養素是保證人體健康必要的前提,這在營養學上稱做平衡膳食。平衡膳食是合理營養的核心,苟或某種營養物質過多或不足,均會影響人體正常新陳代謝而損害健康。

膳食中總熱能供給不足,日久就會出現負氮平衡,表現出消瘦、體重減輕、乏力,生理功能也受到影響而失調。但是根據飲食消費情況分析,40歲以上每天膳食供給的熱能超過標准者,亦復不少,應該清楚多餘的營養會轉化成脂肪貯積起來,是引發肥胖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源。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明,飲食習慣、某些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過多所致營養素間失衡和中年人動脈硬化、腫瘤有很大關系,如能在膳食上作合理調整,將有效地控制這些病的發生。膳食中抑制這些因素的發生,被稱作「保護因子」。

在日常生活中,中年人如何做到平衡膳食?有幾點可供參考:①每天所吃的食物中應有一定數量的能提供優質蛋白、維生素和無機鹽的食品;②在此基礎上再補足熱能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中年女子,決不能為身體苗條而過於節食;⑧科學的烹調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其營養素含量;④合理的進膳制度,日三餐按熱能的需要分配,早、晚餐各佔一日總熱量的30%,中餐佔40%,就食物成分來說,蛋白餐應放在工作前吃,而不應放在睡前。

和諧適度的性生活

人生活在男女組成的社會中,性是一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孟子》雲:「食、色,性也。」《禮記》亦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圍繞與性有關的活動是人的本能要求。因此,古聖先哲不主張違背自然規律的禁慾主義,無疑是正確的。

你不難發現中年人仍特別珍惜自己的容貌及性特徵,這種心理上的追求自有科學道理,凡是對生活充滿生機,在伴侶之間將更富有魅力;反之,生活懶散,不修邊幅,削弱自我形象,生活中每每失去歡樂,能直接影響夫妻間對性生活的興趣。另一點,中年人對自己性生活喜歡用「力不從心」這一字眼,事實上並非如此,務必不要為偶然的不成功而擔憂,擔憂只會增加心理壓力,這才是可怕的,因為40歲以後的男子最易患心理性陽萎。

但是也必須看到,50歲以後性生活的質量將會逐步降低,這與生殖器官的功能衰退是分不開的。諸如對性刺激所作反應速度變慢,陰莖硬挺及女子陰道潤滑不足,性反應高潮減弱,這些現象對平時房事不節者會過早地出現。唐代名醫孫思邈曾提出,年過四十可須注意「養性·房中補益」的觀點,強調夫婦雙方在性器官功能相對下降時仍保持性慾滿足所帶來的樂趣,但房中補益必須是以養性為前提,這一點做到並不像說的那末容易。我們可再回復到古代聖賢的論述中去尋找答案,這樣會幫助你真正明白個中情趣。《樂論》雲:「以道行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朱熹《論語集注》日:「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所以我們提醒中年人性生活的准則為四個字:「和諧適度」。

歡樂自尋怡養自得

毋庸諱言,中年人都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工作,解決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食、衣、住、行等,當這些任務完成之後,他們的肢體和精神疲勞要尋求生理和心理的放鬆。在經濟結構新舊交替的今天,在中年人身上依然存在舊意識的烙印,一方面面處新潮流感到生活節奏緊張;另一方面又羨慕更多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和更多的生活資料進入家庭,同時渴望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保持工作娛樂兩不誤,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認為工作和娛樂是當代生活中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互補,所以千萬不要忽視歡樂在生活中的意義。

古人雲:「有德則樂,樂則能久」,「養生莫如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歷史上很多高壽長者,都有溫、良、恭、謙、讓的個性習慣。中年人在事業上更富有責任心,但不免時露驕傲;待人接物誠懇坦率,偶或又失之急躁,所以說戒驕戒躁是養性養德的經驗總結。人是有著復雜心理活動的社會成員,一個人的道德倫理觀念對其心理狀況起重大影響。道德高尚的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使其處於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中,對社會、同志、工作、困難,總以正確態度對待,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自己也獲得精神滿足。陳從周先生贈我一幅對聯雲:「仁心留德。道純衍馨。」意義深長。

中年進補的學問

人至中年之後,氣血失衡,以致臟腑形體漸衰。進補的目的,是調理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各方面的不足,使機體恢復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補」是利用葯物的偏勝來糾正人體中陰陽氣血的不平衡,「衡」是中醫養生最基本的主體思想。由於人的體質各異,男女老少有別,人參補氣、洋參滋陰、鹿茸壯陽、阿膠養血,各有不同。如陰陽不辨,氣血不分,補其有餘、實其所實,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清代名醫徐靈胎曾說:「病未去而用人參,則非獨元氣不足而病遂固,諸葯罔治,終無愈期。」說的是不當補而補的為害。服補品當以辨證論治為綱領,根據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平其有餘。補其不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盲目求補者日眾,小病大補,孩提之輩也以服膏滋為尚,濫用吉林人參、綠毛楓斗和冬蟲夏草,只求價昂,不講氣血平衡,於事無補,多不足取。

《易經》目;「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也應像天體運行那樣氣血晝夜流行不息,則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中年人由於新陳代謝功能逐漸減弱,排泄功能日益降低,廢物停留體內,勢必造成氣血流行阻滯,影響健康。因此,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促使機體氣血流暢,消除代謝產物,使臟腑、氣血恢復和維護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動態平穩,也是一種進補的方法。

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發現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不是「虛」,而是氣血失暢失衡,瘀血作祟的結果,所以主張以動養生。中年人除堅持適當運動,以促氣血流暢外,服一些調氣活血葯,也能強身防病。即使是虛象十分明顯的人也不宜濫施蠻補。補品性多粘膩,純補峻補每致壅滯氣血,反遭其害。臨床糾正之法凡二,一則將補葯與活血葯合於一方之內,二則參以運脾之味,動靜結合,補而不滯,既能消除補葯的粘膩之弊,又可充分發揮補葯的功效,有一舉兩得之妙。

鍛煉與身心方面

人到中年很需要鍛煉,但選擇鍛煉項目很重要。下面介紹幾類適合中年人鍛煉的內容。
第一類,著重增強心肺功能的鍛煉項目。比如,健身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這類鍛煉可增強中年人的心肺功能,是中年人保持心臟健康,推遲衰老的好方式。
第二類,主要增強肌肉力量的鍛煉項目。如俯卧撐、仰卧起坐、原地向上跳、跑步等,有助肌肉力量的增強。
第三類,娛樂性較濃的鍛煉項目。如保齡球等運動,就是娛樂性強而又適合中年人體力狀況的一項娛樂性體育活動;旅遊也是既能健身又富有娛樂性的項目;另外,釣魚、劃船、跳舞等也都是寓健身於娛樂之中的活動。
第四類,緩慢放鬆性的鍛煉項目。中年人工作比較重,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因此選擇一些放鬆性的有緩解精神及肌肉緊張的鍛煉項目是合適的。如太極拳、散步等。
第五類,有針對性的醫療保健體操。如「練功十八法」、「頸椎病防治操」、「降壓舒心操」等,這類練習多為針對某一類疾病而編制的。
中年人在鍛煉時間上可視情況合理安排。如早晨鍛煉半個小時,先慢跑10分鍾,做5-10分鍾拳操或肌肉力量練習,再步行或慢跑5-10分鍾。上下班可有意識步行1-2站路再乘車。晚飯後散步15分鍾。每周可進行一次活動量較大的鍛煉。
活動量要科學適當,可用心率掌握,一般40-49歲的人活動時心率標准,每分鍾在115-120次左右,50-59歲的人每分鍾在110次左右比較合適。
中年人各器官對運動負荷的適應能力不及年輕人,鍛煉要適量,要慢慢加大活動量,切忌操之過急。鍛煉時注意身體反應及自我感覺,量力而行。

對此答案滿意的話,請記得立即採納喲,謝謝!

4、朱熹與蘇軾的簡朴生活閱讀答案

話說朱熹,他一生以清貧著稱於世,生活踐行「茶取養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飢,居止取足以障風雨,從不奢侈鋪張」的生活准則話說朱熹,他一生以清貧著稱於世,生活踐行「茶取養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飢,居止取足以障風雨,從不奢侈鋪張」的據說有一天,朱熹老先生去女婿家看望女兒,女兒見到白發蒼蒼的父親突出現在自己的跟前,既心疼又驚喜。老父親來一趟不容易,做女兒的當然希望好好孝敬老人,准備做一點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家,以表孝意。然而,女婿是一個窮書生,家裡十分貧困,女兒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做什麼菜給父親,無奈之下,女兒只好跑到屋後的菜園里摘了幾根香蔥做成清湯,然後又煮了一鍋麥飯。女兒在廚房裡倒騰了半天,朱熹老先生在桌子邊看書,好不容易飯菜做好了,朱熹的女兒從廚房端出蔥湯麥飯,心裡十分愧疚,覺得自己對不住養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父親。朱熹看到女兒尷尬的表情,知道女兒想孝敬自己,但家裡實在太窮,於是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並且稱贊女兒的手藝非常好!見父親如此,做女兒的心裡就更加內疚。朱熹見此,就安慰女兒道:「儉朴度日,是我們家的好家風。這樣的飯菜已經不錯了,吃起來不僅噴香可口,足以飽食,而且還能滋補身體,我兒有什麼不高興呢?說實在的,現在能吃上蔥湯麥飯就不錯了。到你這來時,路過前面的幾個村莊,看見有的人家屋頂上的煙囪還未曾冒煙哩!」
朱熹見女兒女婿日子雖然清貧,但也能填飽肚子,一家和睦,於是打算回家。臨走時,他給女兒女婿寫了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補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還有未炊時。」意思是說,蔥花湯與麥屑飯兩樣搭配起來吃很適宜,蔥可以滋補身體,麥飯可以充飢。不要說這樣的飯菜滋味不好,要知道前村人家有時還揭不開鍋呢!
朱熹崇尚儉朴,所以,歷代學者以「朱子固窮」而頌揚之。蘇軾和朱熹不同,蘇軾乃四川大戶人家,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北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工作崗位發生了變法,待遇自然就有了變化,此時,蘇軾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
不過日子雖然過得緊巴,但蘇軾這個人懂得經營生活,為此,他精打細算:每月初一這天他便從積蓄中取4500錢等分為30串,掛在屋樑上,每天用畫叉挑下一串來做飯錢,這樣每天的用度不得超過150錢,剩下的就放進一個大竹筒里,用來招待客人。就是這樣儉朴度日,蘇軾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因為收入來源少了,家裡的人都指望蘇軾的收入過日子,所以,蘇軾在生活上也嚴格要求自己,他曾寫過一篇《節飲食說》的小文,貼在自家牆上。蘇軾告訴家人,從今以後,自己每頓飯只飲一杯酒,吃一個葷菜。若有貴客來訪,設盛宴招待也不超過三個葷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別人請自己吃飯,也先告訴人家不要超過這個標准。若人家不答應,就乾脆不去赴宴。
蘇軾與朱熹,盡管他們可能迫於生計,要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但他們的這種會過日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現代人盡管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人既要做房奴,又要做車奴,還要做孩奴,有的人總是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想起朱熹與蘇軾,也許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地對待生活!
只知道這些

5、王陽明的「靜坐」養生你學會了嗎?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祖籍浙江餘姚,後遷至山陰(今紹興),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創建陽明書院,故稱陽明先生。王陽明28歲中進士,歷官廬陵知縣、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學傑出代表。他創立「心學」稱「陽明學」,又稱「姚江學派」。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經過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當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學熱潮。王陽明對「靜坐」養生明確地說:「究極仙徑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唯有堅持修煉「靜坐」養生,才能有健康的身體、頑強的意志,才能開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導人的行動。王陽明修煉「靜坐」養生之道,有獨特系列創新之見,值得學習弘揚,且非常有現實意義。

1.「太虛即氧」,「靜坐」,人在氣中,氣在人中

文學大師郭沫若的「靜坐」養生之道,就是從王陽明的著作中得到啟迪的。郭沫若「靜坐」養生是實踐了王陽明「靜坐」養生的學生。王陽明從「靜坐」入門,認識太虛即氣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王陽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說:「太虛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王陽明高明是講萬物「本體」是氣,陰陽二氣是統一體。陰陽二氣是宇宙萬物變化運動的根本。王陽明著《周易外傳》講:「虛空即氣,氣則動者也」。明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在《靈誠精義》講:「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王陽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講:「由太虛,有天之名;有氣化,有道之名」。在《傳習錄》中講:「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間……便是一氣流通。」王陽明講:「一氣流通」就是「行氣」,「行氣治百病」。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講:「練氣即行氣。」《黃帝內經》講:「氣行則血行」。綜上所述,充分說明了王陽明「靜坐」養生是深知「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哲理。

2.「靜坐」並非絕對靜,而是「方靜旋動」

王陽明對氣在運行中「動與靜」的理解很辯證。《正蒙注大易篇》講:「靜以居動,則動者不離乎靜,動以動其靜,則靜者亦動而靈」。《思聞錄外篇》講:「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一切事物靜動兩種態,靜是靜動,而非不動。止而行之,動動也;行而止之,靜也動也」。王陽明的動靜觀深邃理論是提出了「方靜旋動」。《中國道家內丹修煉學》講:「旋轉與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規律」,宇宙是在不斷動靜態中而運動生化。《思聞錄外篇》講:「天地之化日新。動靜是對立統一,動靜互涵,動靜是相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動靜中變化」。《思聞錄外篇》講:「今日風雷非昨日之風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陽明修正了張載「日月之形萬古不變」的結論。《尚書引文·太甲》講:「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正蒙注大易》講:「榮枯相代而彌見其新」。《思聞錄外篇》講:「守其故物不能自新,雖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觀世界永遠在動靜運動中生生不息,而在氣化中呈現其生命的代謝規律,唯獨明白了客觀世界動靜規律,而順應這規律,才能像荀子所講:「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王陽明論動靜是洞明了練氣「靜坐」養生的玄機。《上洞心丹經訣》講:「靜坐行氣著手,運精氣過三關直入腦,腦滿以後,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氣香,至此則內丹成」。陽明極為高明,他在「靜坐」中悟出「方靜旋轉」氣行機理。點化我們要認識到「靜坐」並非絕對靜,靜是相對的。

3.「靜坐」即修心、調氣,要發「誠意」、「善念」

《黃庭經》講:「意中動靜氣得行」,眾人皆知意調氣。但進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體在何處?一般常人並不知道。王陽明著《傳習錄》中講:「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發而正之,凡其發一念而善也……發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人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王陽明又進一步講:「正心誠意」,要做到「誠意」必須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個人對外界事物認識為善去惡,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麼叫「格物」?「格物」怎麼解?宋朝大政治家、大歷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將「格物」解為「格殺」,這是別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誘惑,如一個人不能抗拒「物慾」誘惑,即不能達到「六根」清靜。《大學》講:「致知在格物」。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又進一步講:「我今說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要將不善之念克倒了,須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立言總旨」。王陽明「心學」將「主靜止欲」是講透了,氣功修煉功夫意念調氣,就是「煉心」的功夫。「煉心」是氣功修煉最上乘的功夫。關於煉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論述,儒家講:「格物正心」;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煉心養氣」。「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團正氣,一片丹心。「心月孤園朗中天」,「萬緣脫去心無事」。王陽明論「靜坐」中調氣強調「誠意」發「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講:「根本起修心為根本」。這是王陽明的真知灼見。

4.「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

王陽明對「靜坐」養生下過很大的功夫,在修證認識到「靜坐」重要。《年譜》中說:「究極仙經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久能預知」。王陽明還對「靜坐」有自己的創見,稱「靜坐」為「默坐澄心」。「靜坐要省察克治,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慾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王陽明強調「靜坐」中身心道德的修養,否定朱熹「求理於物」,而認為「吾性自足,求理於吾心」。王陽明在「靜坐」中創建「知行合一」的心學。老子著《道德經》中講:「人居第一」。明朝大預測家邵康節講:「人生所貴有精神」。王陽明的「靜坐」養生實踐說明了「靜坐」養生能強身祛病,開慧悟道。並下了一個結論:「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

6、丹道養生究竟是什麼?對我們身體有什麼好處?求各位賢者詳細解釋!!

道家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人才輩出。道家不僅產生了至今都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其著名代表人物有哲學家老子、莊子等,而且產生了一批傑出的醫學家和養生家如陶弘景、葛洪、孫思邈、張三豐等。其崇拜者眾,上至帝王如曹操、孫權、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宋真宗趙恆、明太祖朱元璋等,下至名流學子如王羲之、李白、蘇東坡、陸游、朱熹、高濂、李時珍、李光地等。這些人之所以崇拜道家,很大程度上和向道家請教養生思想有關。
現代社會中,道家思想依然受到追捧,如百家講壇的對老子、莊子的評說現在仍非常走紅。國外學者也對道家思想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如李約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中,特別強調了道家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作用,在該書(中文本科學出版社)第199頁中指出:先秦「道傢具有一套復雜而微妙的概念」,「它是中國後來產生的一切科學思想的基礎」。
總的說來,道家對我國的哲學、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起過極大的作用,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我們留下了一筆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產。
現在,我重點談談道家的養生,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養生,引用明代養生家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箋》中所言,「生身以養壽為先,養生以卻病為急」,不難理解其含義,就是珍愛生命,使之健康長壽。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一,是老子《道德經》中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尊重客觀規律的論述。養生也是如此,要在尊重宇宙、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要順天時,合地利,諧人和,不要去做那些不顧自然法則,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事情。按著客觀規律辦事,就要把握好「度」做好陰陽平衡,使之不致於失調,這樣,養生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要求的那樣,養生必須「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知其陽,守其陰」。二者不可偏離。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二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要求養生的人們有一個象水一樣的平和心態和美德。水利萬物,無欲不爭,滋潤萬物,從不計較得失。人們有了水的這種「不爭精神」,「不爭之德」、「多奉獻不索取」的精神和心胸,就能夠做到心靜自然無憂煩,胸中也就有了自然大道,養生就能夠取得順天應道、天長地久的最佳效果。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三是老子《道德經》中所要求的「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私心雜念太重,是達不到養生長壽目的的。減少私心,寡慾淡泊,是人生處世的一個基本點。養生的人,必須要「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人妄,去沮疾」。如果被名利、地位、權勢、聲色、外財所迷戀,放縱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那麼養生長壽就是一句空話,甚至在養生煉性的過程中會走火入魔,迷入邪途,進而損傷身心,直至病患纏身而折壽夭亡。道教養生的指導思想之四是老子《道德經》所指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一段關於大自然生成變化規律的論述。一是指由道派生出的混沌的元氣,它一分為二成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合為三,陰陽交合生成萬物。世上萬物都是背陰而抱陽的,是陰陽二氣的合體。陰陽二氣交合平衡便生成了大千世界的和諧發展狀態。陰陽偏離便有病,陰陽離絕命乃絕,和氣生萬物,平衡致吉祥,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生命的規律。同樣,煉性養生的人只有「和」,只有與自然人類平衡相處,達到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才能夠真正健康長壽。
道教養生指導思想之五是道教倡導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哲學命題。《抱撲子》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悟真篇》中說:「一粒靈丹吞下腹,我命在我不在天」。這些觀點都集中地代表了道教對生命的看法。道教相信,人的壽命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生命長短的主動權就操縱在自己手裡。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為了證明人類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道教就把生命自主的觀念化成了養生的實踐運動。千百年來,無數的道教先輩們用自己養生修煉的行動,不斷地實踐著抵抗死亡,追求長生、奪天地造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信念。

7、《最好的養生是養心》一文主要運用什麼論證方法?請舉一例並分析其作用

飲食營養之道的奧秘(1)

文/孫光夫,字和道

孫光夫,著名培訓師,營養師,湖北朝陽職業培訓學校校長,湖北營養師培訓中心主任。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曾說:「我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他還預言中餐將成為「世界人類之師導」。中國文化集大成於烹飪,中國的飲食營養之道源於易經思想。
何謂道,何謂德?
1.道者,路也!道就是路的意思,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德者,行路和規則也,是內在的自律。
2.道,即規律,其核心是哲學。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易經》系辭上傳: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和合謂之德。
4.道,重在踐行,運生於足下,得(德)於手上。道是一種客觀規律,需要不斷的去運用、去實踐。德是運用、把握、掌握乃至於豐富完善道。

一、飲食之道

1.飲食之道在於「需」。
《易經》六十四卦之第五卦為「水天需」卦,乾下坎上,乾為天,坎為雲。

水天需卦

《序卦傳》中說:「物稚不可以不養,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雨水與陽光給植物提供了飲食的所需,植物給食草動物提供了飲食所需,動植物又給人類提供了飲食所需。人之生長發育必須要有充足的營養物質,所以需卦便是詮釋飲食之道之要義。飲食的兩大功能:一是營養功能——生理上養身、養生,二是愉悅功能——心理上養神、養心。
2.飲食之道在於「和」。
《說文解字》:和,調也;調,和也。
中國文化中有三種最強調「和」,即烹飪、中醫、音樂!「肥狗之和「即為狗肉菜餚;致病為「傷血脈之和」;音樂(和,龢,吹奏用蘆管編成的「排笛」,造成不同聲部的樂音諧調共振。)
調和,是中國人的智慧,植根於哲學的深層,便是《中庸》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zhōng);發而皆中(zhòng)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性即本性,本來的狀態,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質和量。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掌握,無所偏倚,這就叫「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這就叫和。
程頤注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集中體現在「中」「和」!

二、營養之道

1.營養之道在於「訟」。
《易經》六十四卦之第六卦為「天水訟」卦,坎下乾上,坎為水,乾為天。

天水訟卦

卦名:訟,有所需而不得,遂起爭訟,《說文》:「訟,爭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欲則爭,需而不得則訟。訟者,營也,謀求之道(營養之道)也。財從天降,食自地生,謀求得之,滿足需求,分而不公,爭而訟之。
2.營養之道在於「德」。
「德」,不能按字面理解為倫理,而有比「和」更高的哲學地位。飲食營養旨在追求「食德飲和,膳緣養生」,其含義:飲食要平衡,營養葯均衡,膳食要規律,養生要尊道。養生要尊什麼道呢?就是要「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居安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此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
中和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中本,就是以「中和為本」,是飲食營養、保健養生、處事待人、事業財富的根本。
「食德飲和」的大意是:飲食和做人道理相同:思念(享受之物的)由來,(由此)感恩戴德;恪守(調和中庸)規制,講究(飲食、處世)和諧,即飲水思源,知恩圖報。
「膳緣養生」傳播「膳養天下」的理念與文化,調均衡之營養,助健康之完美;送幸福與千家,獻博愛於人間,廣結膳緣。

【參考文獻】高成鳶著《飲食之道——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路思考》

8、認為人養生也要效法天地持中相合之道,不宜過分怒和喜,力求不偏不倚的正常狀態的思想家是?

朱熹?
朱熹把天地四時的變化看作是陰陽二氣消長往復的結果,在《周易本義》中用十二消息卦來解釋一年12個月的變化和養氣要領。然後,天地四時的這種規律也會落實到人的一呼一吸之間,所以,朱熹認為「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氣就反映著陰陽的消長變化,而理則是一種本源性的、始基性的東西,在人身上類似於精神意識層面的本性、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規定等內容。養生抑或為學修養,都是從「養氣」入手,到「窮理」終了。

9、朱熹與蘇試的簡朴生活第七段採用了什麼的表達方式

朱熹與蘇試的簡朴生活第七段採用了議論、
朱熹與蘇軾的儉朴生活

作者:羅日榮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而蘇軾更是家喻戶曉的大文豪。這兩人不僅在學識上有共同點,在生活上也有共同點,兩人的節儉之名到現在還為後人津津樂道。
話說朱熹,他一生以清貧著稱於世,生活踐行「茶取養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飢,居止取足以障風雨,從不奢侈鋪張」的生活准則。
有一天,朱熹老先生去女婿家看望女兒,女兒見到白發蒼蒼的父親突然出現在自己的跟前,那是既心疼,又驚喜。老父親來一趟不容易,做女兒的當然希望好好孝敬老人,准備做一點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家,以表孝意。然而,女婿是一個窮書生,家裡十分貧困,女兒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做什麼菜給父親。無奈之下,女兒只好跑到屋後的菜園里摘了幾根香蔥做成清湯,然後又煮了一鍋麥飯。
女兒在廚房裡倒騰了半天,朱熹老先生在桌子邊看書,好不容易飯菜做好了,朱熹的女兒從廚房端出蔥湯麥飯,心裡十分愧疚,覺得自己對不住養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父親。朱熹看到女兒尷尬的表情,知道女兒想孝敬自己,但家裡實在太窮,於是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並且稱贊女兒的手藝非常好!見父親如此,做女兒的心裡就更加內疚。朱熹見此,就安慰女兒道:「儉朴度日,是我們家的好家風。這樣的飯菜已經不錯了,吃起來不僅噴香可口,足以飽食,而且還能滋補身體,我有什麼不高興呢?說實在的,現在能吃上蔥湯麥飯就不錯了。到你這來時,路過前面的幾個村莊,看見有的人家屋頂上的煙囪還未曾冒煙哩!」
父女短暫的相聚是幸福的,朱熹見女兒女婿一家和睦,日子雖然清貧,但也能填飽肚子,於是打算回家。臨走時,他給女兒女婿寫了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補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還有未炊時。」意思是說,蔥花湯與麥屑飯兩樣搭配起來吃很適宜,蔥可以滋補身體,麥飯可以充飢。不要說這樣的飯菜滋味不好,要知道前村人家有時還揭不開鍋呢!
朱熹崇尚儉朴,所以,歷代學者以「朱子固窮」而頌揚之。蘇軾和朱熹不同,蘇軾乃四川大戶人家,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北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工作崗位發生了變化,待遇自然就有了變化,此時,蘇軾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不過日子雖然過得緊巴,但蘇軾這個人懂得經營生活,為此,他精打細算:每月初一這天他便從積蓄中取4500錢等分為30串,掛在屋樑上,每天用畫叉挑下一串來做飯錢,這樣每天的用度不得超過150錢,剩下的就放進一個大竹筒里,用來招待客人。就是這樣儉朴度日,蘇軾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因為收入來源少了,家裡的人都指望蘇軾的工資和稿費收入過日子,所以,蘇軾在生活上也嚴格要求自己,他曾寫過一篇《節飲食說》的小文,貼在自家牆上。蘇軾告訴家人,從今以後,自己每頓飯只飲一杯酒,吃一個葷菜。若有貴客來訪,設盛宴招待也不超過三個葷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別人請自己吃飯,也先告訴人家不要超過這個標准。若人家不答應,就乾脆不去赴宴。
蘇軾與朱熹,盡管他們可能迫於生計,要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但他們的這種會過日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蘇軾因為經濟緊張而發明了著名的「東坡肉」,現代人盡管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人既要做房奴,又要做車奴,還要做孩奴,有的人總是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想起朱熹與蘇軾,也許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地對待生活。

與朱熹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