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四季養生遵循

四季養生遵循

發布時間:2020-07-06 11:16:02

1、為什麼要遵循一年四季的飲食原則

因為吃什麼不吃什麼是不好控制的,人們吃什麼東西總是在變化的。比如說古代經常講「藜藿之家」,就是吃一些粗茶淡飯的人家。藜、藿,諸位有誰吃過么?好像我沒有吃過。還有什麼葵菜,古人經常吃的。現在人也不吃了,淘汰了。我們現在吃的辣椒,在我們那裡叫「胡椒」,一個胡字說明是胡人那裡來的。西紅柿,是西方傳過來的,在西方當時叫狼桃,誰都不敢吃,後來有人吃了,發現很好吃,於是流傳開來並傳到中國。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兼容並包的國度,只要好的我們就會拿來。古人不知道後世會吃什麼,所以他也不列舉後人吃什麼,直接從五味上來講。
春天是生發的,肝氣非常的旺。肝氣旺就容易急,肝氣旺、脾氣大的人他就容易起急,而肝又不喜歡急,所以肝宜緩之。到了春天的時候就多吃一些甜的,它能夠緩肝之急,讓肝能夠緩緩地生發,不要生發得太急。
酸是入肝的,能夠柔肝養陰,所以春天酸味不能沒有,但不能太多。稍微有一點酸味它能夠酸甘化陰,柔肝養陰。但是如果酸多了,又會收斂,違逆了季節的生發之性,對肝就不好了。所以「春月少酸宜食甘」,其實「少」應該讀「稍」,稍微可以吃一點酸的,甘味甘甜的東西呢可以多吃一些,這是春天飲食的一個大的原則。
冬天是要封藏的。什麼味道能夠幫助人體的封藏呢?苦味。苦以堅陰。就飲食而言,都是稍微有點苦就行了,不能太苦!略微有點苦就能苦以堅陰,苦以堅之,如果太苦了,可能就會苦寒敗胃。在程度上很講究。
冬天可以吃一些味道微苦的東西,但是不能吃咸,咸能軟堅!你再堅固,它能給你軟下來。一軟下來就封藏不住了。而且過咸能傷血,傷血就是傷陰哪!秋冬養陰,不能傷陰,要少吃鹹的。
夏天可以略微增加一點辛辣的,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它就會耗散。苦味要稍微減掉一些,因為苦跟寒是聯系在一起的。夏天的時候陽氣在表,腹中虛寒,你再一吃苦的,你的腸胃會受不了。太寒了,寒上加寒,雪上加霜,容易拉肚子。這時候它才不苦以兼陰呢,只會苦寒敗胃。
秋天你就不要吃辣的了,因為秋主收,辛辣能散,跟秋收的節令相違背。但是要多吃一點酸的,酸能收,正好跟這個節令是一致的,幫助秋收。為什麼有人他一到秋天痰就多啊?因為它收不了。春生夏長,長了很多東西,卻不能收藏成人體需要的東西。所以秋天痰多怎麼辦?一方面要化痰,另一方面要加強人體收的功能,精氣得到收斂,痰就少了。如果你光化痰,這邊化,那邊收不住,它還要生出來。結果化痰化了一個秋天,發現這個人瘦了,冬天病了,這就不好。
「季月可咸甘略戒」,季月,就是每一個季節的最後一個月,也就是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我們可以把五行跟十二個月排一下,三月是辰、九月是戌、十二月是丑、六月是未,辰戌丑未都是屬土的,脾土旺於這四個月。所以在四個月里,可以稍微多吃一點鹹的。咸能軟堅,能幫助運化。而甜味吃多了就不好,因為它可能滋長中焦的濕熱。
四季跟五味不是完全跟五行上對應的。有的人講養生,酸就能補肝哪,苦就能補心哪,辛就能補肺呀,咸就能補腎哪。都說錯了。誰說補了?只是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腎,甘入脾。酸能到肝里去,至於它到肝去干什麼,就要具體分析了。酸入肝,可能是柔肝養陰去了,也可能是酸收瀉肝去了。甘味入脾,入脾後干什麼呢?它能夠甘以補脾,但是太多了它又能助長脾的濕熱。所以千萬不要講,五味就這么簡單地補五臟。
「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難」,全減,就是說要「薄滋味」,吃任何東西以清淡為妙。一年四季,只要你吃的清清淡淡的,保准健康。為什麼呢?因為「五味令人口爽」,這是老子《道德經》講的。爽,是不是五味令人很爽快、很舒服啊?有這個意思,但是爽快完了以後呢,你嘴裡邊就沒有味道了。爽,也是有著多重含義,甚至有著相反含義的一個字。如果你把它當舒服講,就是舒服完了,不舒服。必須是這種感覺,才叫爽。就像說「乖」,你對小孩說,你要「乖」,這「乖」有聽話的意思,也有違背的意思。有「乖」原則,就是對於原則有違背。這個「爽」也有這樣的意思。還有「爽約」,就是違約,違背了約定。但是爽約之前,往往是很爽快地答應,拍胸脯,沒問題。然後過了幾天不見他的動靜,爽約了。很多病都生於滋味太好。好吃你就多吃點,一多吃,壞了。其實好吃和多吃是沒有必然聯系的,甚至,越是好吃,越要少吃點。

2、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①春季陽氣百生發,少吃油膩、辛辣食物,多吃菠度菜、芥菜、捲心菜、山葯等。
②夏季暑濕重,可吃些利濕的扁豆、冬瓜、薏問米。
③秋季乾燥,應多吃些雪梨、玉答竹、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食物。
④冬季可選山葯、芝麻、專羊肉、枸杞屬、蝦、板栗、核桃、芝麻等適當進補

3、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4、人體四季養生是遵循氣象上的四季還是天文上的四季

當然是氣象上的四季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指的就是人與他所處的環境之間關系,養生應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遵從時令,才能健康成長。
而天文學上的四季指的是天體的運行的規律

5、為什麼要遵循四季的變化規律?

一年中的氣候總要產生變化,首先表現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上。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四季劃分的依據,而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些特點,就可以很好地養生。
在《黃帝內經》里,對於四季的特點也有非常詳盡的描述,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避寒暑」強調的就是要適應四季變化規律的意思。
春天是生發的特點,夏天是生長的特點,秋天是收獲的特點,冬天就把秋天收獲的東西儲藏起來以備用,准備第二年春天的生發之氣。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變化規律。
根據這些現象,古人在養生方面提出了幾個觀點:春天適合養肝,夏季適合養心,秋天適合養肺,冬天適合養腎,而脾則四季都適合養。
知道了這些特點,我們在養生時就要嚴格地按照氣候的變化去順應它,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我們還是要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

6、養生與四季的關系!

四季養生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遵循著春生抄、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

四季葯物養生

春:用烏雞白鳳丸;

夏:用生脈飲(人身、麥冬、);百

秋:用梨膏;

冬:度(女)用阿膠、大棗、六味地黃丸;(男)用金貴順氣丸、六味地黃丸。

四季起居養生

春:夜卧早起、廣步於庭。防郁悶;

夏:晚卧早起,無厭於日。忌怒;

秋:晚卧早起,忌悲;

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忌恐。

四節養生注意

夏至,陽氣開始上升問。冬至,陰氣開始上升。均處在弱勢狀態,應在家休息。

春分、秋分,兩氣各半都處在旺盛時期,應多參加運動。

通過學習和實踐的感受,認為平時要將這些知識運用於生活中,以此來滋養身體答,強健體魄。

7、我想知道四季養生的方法各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說「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指出養生與自然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順應自然物候的更替和變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養生、益壽延年。

四季養生方法

1

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

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這一原則應具體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冬季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葯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2

春季養心肝

玫瑰花烤羊心

材料:鮮玫瑰花50克(或干品15克),羊心50克,食鹽5克。

做法:將鮮玫瑰花放入小鍋內,加入食鹽,煎煮10分鍾,待冷備用。羊心洗凈,切成長5厘米、寬3厘米、厚約1厘米的小塊,穿在燒簽上,邊烤邊蘸玫瑰鹽水,反復在明火上烤炙,烤熟即可。

3

夏季養生粥

黑米薏仁蓮子粥

黑米50克,糯米100克,薏仁10克,蓮子20克,冰糖、米酒各少許。將薏仁洗凈,加水浸泡一晚,再加入黑米、糯米、蓮子文火熬煮,至黏稠軟爛時將冰糖、米酒倒入其中攪拌均勻即可。黑米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美譽,薏仁葯食皆宜,蓮子有養心安神、滋補元氣功效。多飲此粥可滋陰養心、溫脾補腎,滋補而不上火,是不可多得的粥中極品。

4

秋季養心安神

秋分節氣的養生要注重對肺脾腎三臟養護。適當選用一些中草葯煎服也很有效。黨參、芡實、白術、蒼術、茯苓能補脾祛濕止瀉。芡實可防病延年。蓮子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固澀止帶,養心安神。蓮子和人參黃芪大棗茯苓同用,可補脾益氣。蓮子、芡實、酸棗仁、五味子有益腎氣,寧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涼,胃腸功能差者應少吃。

5

冬季保溫防寒

冬季氣溫低下,皮膚裸露部位極易凍傷,如手部、頭部、頸部等。其它如腳部也易受凍,因而應注意這些部位的防寒保溫,可圍圍巾,戴手套、耳套,穿棉鞋等保暖,還可隨時摩擦雙手和耳朵,適時墊腳、鍛煉。忌穿潮濕的衣服、鞋襪,同時,手臉洗後要揩乾後才可外出。注意事項

冬季養生建議

1、不要常用熱水洗臉,或洗後用冷水再沖一遍(一天洗臉不超過二次),以減少水分的揮發。

2、不要用鹼性強的清潔用品,這會破壞保濕成分的成膜性。

3、要經常按摩面部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脂分泌。

4、一周做1~2次面膜,用天然植物成分的軟膜、硬膜或臘膜,不要用撕拉式面膜或硬膜。

5、護膚品以保濕類為主,搽潤膚露之前最好能給皮膚以充足的水分。

6、多喝開水,多吃水果、蔬菜、牛奶、肉皮、銀耳、香菇、南瓜等食物。定量吃些雞、魚、豬肝、牛油等含脂類食物,以補充體內水分及營養,促進油脂分泌。

8、四季節養生法則有什麼?

運動養生
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所以春天還是鍛煉身體的好季節。
早起伸懶腰
經過一夜睡眠後,人體松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吸深呼,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伸懶腰。
平日多散步春暖花開之際,散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養生保健方法。一天緊張繁忙工作之後,到街頭巷尾走一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勞。眾多壽星的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每日要有一定的時間散步,尤其重視春季散步,因為春季氣候宜人,萬物生發,更有助於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異,同時也應注意:找空氣新鮮,環境安靜之處;散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不宜在飯後立即出行;老年人不宜空腹散步;堅持每周散步3 次,每次45~60 分鍾;散步時衣著要寬松;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步行速度。

踏青出遊
寒冷冬季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經過一季的靜養,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此時外出踏青賞景,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精神。特別是春天的郊野,空氣清新,花紅葉綠,百鳥爭鳴,置身於如此優美的大自然懷抱,心情自然舒暢起來。而且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踏青春遊的風俗,所以踏青出遊不失為春季養生的好方法。

9、四季養生各有什麼特點

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傳統養生的五大特點

精神養生

《黃帝內經》從醫學角度首次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精神養生派認為,人的思、慮、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少私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則可抗衰延年,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強身健體。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練身強體之功法。

調氣養生
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

固精養生

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食療養生

唐代名醫孫思邈為此派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病,延年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雜。鄒鉉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此為養老之大法也。」認為食療對人體具有調和陰陽、滋養臟俯、補益氣血、調節情感等作用,為養生之本。

葯餌養生

利用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以達到抗衰老的目的。其觀點是以扶持為本,制方原則在於「中和」,認為老人葯餌,只可用溫平、順氣、補虛、中和之葯,並應與食療結合,一是溫養腎氣,二是健脾理氣,即重在培養先天、後天之本。用葯要根據四季氣候和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未病先防,養脾氣,填腎精。

上述養生之法各有所長,因此,養生抗衰延壽之本,應根據自身諸方面的條件,選擇綜合養生方法,方可奏效。

我也是別的地方找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

10、四時養生有哪些基本法則?

自然界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的理論,四時養生百的基本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四時飲食調養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春天飲食原則:是減酸宜甘、選用辛溫之度品。飲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澀和油膩生冷之物,知適當多攝入黃、綠色菜蔬。

夏天飲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涼、節冷飲。選用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夏令進補」要溫陽調陰。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防燥護陰。例道如,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版多一點酸味果蔬。適當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飲食原則:是減咸增苦、保陰潛陽。適當攝入龜、鱉、藕、胡麻、木耳等。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權陽為主。

與四季養生遵循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