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身體部位養生

身體部位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6 09:37:12

1、養生養的是什麼?是我們的身體器官,還是精神狀態?

所謂養生,即為休養生息,既要養身體又要養精神。
何為養身體?為何要養身體?俗話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換言之,身體為基石。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到走跑唱跳,我們能看到初升的太陽,能嘗出酸甜苦辣,能感受到鳥語花香。試想,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有問題,又如何能夠做其他更加復雜的事呢?所以說,養好身體是一切的基石。在身體好的基礎上,才能在人生的畫布上描繪絢爛的藍圖。

何為養精神?如何養精神?我們常說養精蓄銳,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養好精神的重要性。精神狀態不好就會影響身體狀況,身體好不一定健康因為精神不一定好。縱觀古今中外,那些長壽高齡的人,無一不是擁有健康身體的同時還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每天都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樂觀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的人,往往看上去非常的年輕。相反,有些人整天愁眉苦臉,對生活悲觀消極的人往往看上去比較顯老。

所以說,養生養生,不能只看身體器官,還要兼顧精神狀態。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燒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養生粥養生茶都是不錯的選擇。

生活中總有不順心的地方,或許是因為一道數學題,或許是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甚至是路邊那塊拌到你的石頭……總之,無論如何,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笑口常開。除了要吃好喝好把身體照顧好,還要適時放鬆心情,讓心情愉悅,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你會擁有比同齡人更加健康年輕!

2、中華養生腿疼是身體哪個部位引起的事

腳的血液不足,受了風寒,多補充能量

3、常見養生方法有哪些?

4、人體具有5個很神秘的地方,經常保健,身體能夠特別好,是哪5個部位呢?

身體有很多關鍵的部位,如果自己不注意保養的話,很容易引起一些疾病。平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有時候自己睡覺的時候,也會造成一些影響。平常有五個部位要保護好,它們分別是肚臍、耳部、胸口、背部、頸椎,這幾個部位對於身體的影響特別大。

1、不同的部位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

肚臍是養生的關鍵部位,我們在小時候就養成了一個習慣,睡覺的時候一定要蓋好肚臍眼。耳朵對於人體來說是很關鍵的,保護好自己的耳朵,對腎臟有很大的好處。另外還有就是胸口,身體的免疫力大多數都受到胸腺素的影響,經常保健可以增強我們的心肺功能。很多人喜歡在背部拔罐或者刮痧,主要就是在乎背部對人的影響。最後就是頸椎,頸椎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

2、如何對這五個部位進行保健

肚臍的保健非常簡單,自己可以平常備一個暖寶寶,天氣寒冷的時候暖暖肚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蓋好被子,別讓自己著涼。耳部的話一般不會有什麼影響,只要不受到重力的壓迫就好。胸口也是同樣的道理,平常可以用手在胸部來回摩擦,可以對胸腺產生刺激,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頸椎和背部可以通過按摩來保健,或者說做一些運動,可以有效緩解身體的疲勞。

不要總是忽略自己的生活習慣,很多疾病都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自己保持健康。

5、按摩一些身體的部位對身體健康有什麼作用?

摩擦一些纖體的部位,對身體健康有什麼作用?
那身體的一些部位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有堵塞不暢通的地方,通過摩擦以後能促進暢通。

6、人體的幾大養生部位你知道有哪些?

搓額方法:左右輪流上下搓額頭50下,經常搓額可以清醒大腦,還可以延緩皺紋的產生。

搓鼻方法:用雙手食指搓鼻樑的兩側。經常搓鼻可以使鼻腔暢通,並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搓手方法:雙手先對搓手背50下,然後再對搓手掌50下。經常搓手可以促進大腦和全身的興奮樞紐,增加雙手的靈活性、柔韌性和抗寒性,還可以延緩雙手的衰老。

搓耳方法:用手掌來回搓耳朵50下,通過刺激耳朵上的穴位來促進全身的健康,並可以增強聽力。

搓腹方法:先左手後右手,先順時針後逆時針地輪流搓腹部各50下,可促進消化,防止積食和便秘。

搓腰方法:左右手掌在腰部搓50下,可補腎壯腰和加固元氣,還可以防治腰酸。

搓胸方法:先左手後右手在兩肋中間「胸腺」穴位輪流各搓50下,經常搓胸能起到安撫心臟的作用。

搓足方法:先用左手搓右足底50下,再用右手搓左足底50下。足部是人的「第二心臟」,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激化和增強內分泌系統機能,加強人體的免疫和抗病的能力,並可增加足部的抗寒性。

頭部,養生關鍵詞:勤曬、梳頭、多動。

頭部是人體第一保健特區,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匯於此,有50多個穴位與全身器官關系密切。現代醫學也指出,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統領人的一切活動。因此,需要特別保護。專家建議多按摩頭部,可以用手代替梳子梳頭,按照從頭頂到後腦勺,再從頭頂到耳朵兩側的順序,來回各推三四十次,使頭部產生熱麻感。

曬太陽也是頭部保健的好方法,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完午飯,讓陽光灑在頭頂的百會穴。曬15分鍾,能夠通暢百脈、養腦補陽。大腦還對氧氣情有獨鍾,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保證充足的血氧供應,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延緩衰老。

耳朵,養生關鍵詞:捏、搓、彈、揪。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對身體保健也有重要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耳朵是全身經絡的匯集之處,聯系著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其中與腎臟關系最為密切。有專家指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搓彈雙耳是最廉價的強腎方法。

兩手分別輕捏左右耳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做兩三次,每次1分鍾。長期堅持,能起到抗衰養顏的作用,對頭痛、耳鳴等疾病也有幫助。

前胸,養生關鍵詞:拍打、擴胸、深呼吸。

前胸主宰著人體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器官――胸腺,是心臟和肺最強有力的保護傘。前胸是人體陰氣所匯之處,做好前胸保健,不但寬中理氣,還能改善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

可以採取虛掌輕叩輕拍的方法來保健,將五指並攏、掌心中空,對准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3~5下,停10秒左右,每天3~5分鍾。也可以用手掌上下摩擦頸部到心窩的部位。另外,還要多做擴胸運動和深呼吸。

腋窩,養生關鍵詞:按揉、輕彈。

腋窩是人們平時容易忽略的保健部位,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還有大量的淋巴組織,刺激此處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結,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心臟以及肺部都受益匪淺。中醫認為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名為極泉,按摩此穴位有寬胸寧神、強心的功效。

有專家建議,平時可以多按揉腋窩,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按摩左側腋窩15次,然後換左手按摩右側腋窩,每次持續3至5分鍾即可。還可以抬高一側手臂,把另一隻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處,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可時快時慢變換節奏,並左右交替進行。

後背,養生關鍵詞:防寒、蹭門框、熱浴。

中醫理論認為,後背正中的脊椎是人體督脈所經之地,脊椎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絡與五臟六腑聯系甚為密切,經常按摩脊椎,可促進經絡的疏通,滋養全身器官。在中醫看來,後背的保健首先要防寒,背部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呼吸道疾病,引起舊病復發、加重等現象,尤其是老人、孩子,寒冷的季節最好穿一件棉背心。

中老年人沒事可以多用後背蹭蹭門框,達到按摩背部穴位的作用。將背部正中的脊椎骨對准門框的棱,向其輕輕擠壓,並上下輕度蹭動,每分鍾大約做20下。洗澡時,還可以將淋浴頭對著後背沖洗。對於上班族而言,後背健康的天敵就是久坐,坐40分鍾一定要起來活動一下。長時間的錯誤坐姿也是背疼誘因,可以在辦公桌前放一面鏡子,隨時提醒自己。

肚臍,養生關鍵詞:揉腹、熱敷。

在中醫專家眼裡,肚臍是重要穴位「神闕」,周圍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是人體保健的「要塞」,輕輕揉按,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臟腑功能都有好處。中醫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法,講究的就是在醒後、睡前分別揉按小腹周圍,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

可以飯後進行腹部按摩,將手心放在肚臍上,採用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的方法輕揉肚臍及四周,幫助消化。對小腹適當熱敷也能達到保健效果。熱敷時,可用略高於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分鍾後取下,每天堅持敷1~2次。另外,肚臍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平時要注意保暖,多穿高腰的褲子。

膝蓋,養生關鍵詞:扭轉、摩擦膝蓋。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部衰老最先體現在膝關節上。膝關節是人體各種活動中負荷最大的關節之一,走、坐、卧、跑、跳等活動都離不了它,因此受傷幾率也大。中老年人可以每天早晚將兩手搓熱,分別放在兩膝關節處,用手按揉,左右各30次,以膝部感覺微熱為佳。還可以兩腿並攏,屈膝半蹲,兩手扶膝,輕輕轉動膝部。經常按摩膝蓋使其氣血流暢、防病治病。

另外,生活上需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上下樓梯時,讓腳尖先著地,可以加大緩沖距離,對膝關節起到保護作用。女性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研究發現,這是女性膝蓋疼痛、關節受損的主要原因。不當的運動方式也會傷害膝關節,老年人和肥胖人士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等對膝關節損傷較小的運動。

腳部,養生關鍵詞:泡、曬、動、晃。

腳是人體「第二心臟」,有多個穴位和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的健康密切相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充分開發這個「特區」的保健潛能,對預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益處。張湖德認為,隔兩三天用熱水泡腳,每次半小時,是非常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起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如果在泡腳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氣血運行的中葯,如當歸、紅花、三七等,效果會更好。另外,專家們還推薦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曬腳強體:將兩腳心朝向太陽曬20~30分鍾;動趾健胃: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可常動動腳趾、用腳趾夾東西;晃腳解乏:仰卧,兩腳抬起懸空,然後搖晃兩腳,最後像蹬自行車那樣有節奏地轉動。

7、五臟養生圖,看看身體的重要部位應該怎麼去養吧


春季肝氣最旺,主導著整個人體。這個季節出生的人,百由於肝氣疏達,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如果這個時間不護好肝,或者其他季節讓它「過勞」,就可能導致肝氣克伐太過,導致肝氣無力升發而郁滯,進一步引起度脾胃功能受損或情緒郁結等症。

夏季心氣最旺,是身體的主宰。《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明」,心氣旺則神清氣爽,因此,這個季節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潑好動、交際廣泛。當然,如果心火太過,則火熱之邪容易導致皮膚瘡知瘍等疾病;而過度使用,心氣不支時則可能導致心氣衰竭,帶來心臟病等危險。

長夏時節應於脾氣,以農歷六月左右為主導。脾一方面主持著水谷的運化,另一道方面控制著人體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過度使用,很容易出現食慾不振內、腹脹、腹瀉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狀,也多由脾氣被濕熱所困所致。

秋季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臟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傷。肺主呼吸之氣,這個時候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支容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護。

8、人體有哪些養生的穴位,在哪個部位?

與身體部位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