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華養生八段錦

中華養生八段錦

發布時間:2020-07-06 07:05:39

1、用中醫葯解釋太極八段錦?

八段錦,顧名思義,是由八種不同的動作組成的健身功法。由於這種健身功法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效果甚佳,做的過程中就如同展示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因此才被稱為「錦」。八段錦功法源遠流長,早在南宋時期就已有《八段錦》專著,而且為了便於流傳,還有人將其編成歌訣。並且做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的限制,隨時隨地可做,簡單易學,是老少皆宜的養生功法。

八段錦它以肢體的導引動作為主,配合呼吸吐納,有著不俗的養生保健效果。我國歷史上東晉名醫葛洪說:「明吐納之道者,則為行氣,足以延壽矣,知屈伸之法者,則為導引,可以難老矣。」意思就是說明白呼吸吐納和肢體導引的方法,就能夠益壽延年,這是做整套八段錦所能起到的作用。而其發揮養生保健作用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夠有效的調理全身的陽氣,能起到很好的養陽效果。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疏通氣機,古代醫籍《老老恆言》中說:「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宣暢氣血、展舒筋骸就能使人體的陽氣充沛,變得神采奕奕,不容易為致病因素所傷,從而遠離疾病,益壽延年。

八段錦包括八節連貫的健身法,這八式動作分別是: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

2、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哪一種最好?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百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度
八段錦是「在我國古老的導引術中,流傳最廣,對導引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中國近代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每天下午四時,就一直堅持練習八段錦,且取得了很好的健身版效果。
五禽戲是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編創的一套導引術。「禽權」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三者並無高下之分,對人體都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3、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一、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

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

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

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

四、舞龍 

壯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愛舞龍。龍用竹紮成,用畫有龍鱗的花布或色紙裹著龍頭、龍身、龍尾,一般是21~25節,龍下撐著10多個把柄,舞龍者每人拿著一個把柄。有的龍身內有燈座,晚上可以點燈。在前面一個人拿著龍珠來指揮舞龍。

參加舞龍的成員,不但要力氣大,有健壯的體魄,還要有嫻熟的技術。貴州省苗嶺苗族集居的地區,歷史上每年元宵節,苗漢兩族人民舞龍互訪,上一年漢族人民舞著龍到苗族村寨里去聯歡,苗家舞著他們的龍來迎接。

兩龍相遇,主龍的頭要低於客龍的頭,並且讓客龍先入寨子。客龍進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戶「祝福」,被拜訪的戶主就燃放爆竹歡迎。接著苗族就搶客人到家作客,以搶得人多為光榮;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樣舞著龍到漢族村寨回敬。

五、劃龍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劃龍舟活動。傣族人民每逢潑水節舉行龍舟賽。龍舟用優質木材製造,長約40~50米,寬 1米多,50人分兩排席坐劃槳,鑼聲一鳴,競相飛速向前。經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龍舟,有「火龍」、「銀龍」、「烏龍」、「彩龍」等。苗族、 水族人民還有賽龍舟捉活鴨的風俗。

六、阿莫朵

生活在中國西南邊疆的苦聰人,每逢佳節總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隨著悠揚的竹笛聲,載歌載舞來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葉製作的雞毛球,中間細、底腳大,插上3根雞毛,有點象羽毛球。

打「阿莫朵」時選擇一塊平坦的場地,中間拴上一條藤,兩人或多人分立兩邊用手拍擊對打。隨著「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殺,接不到對方打來的球算輸。

七、鞦韆

貴州、湖南的苗族,廣西的壯族,每逢新春佳節,街上搭起一座座高達3~4丈的鞦韆架,一些青年男女借盪鞦韆的機會尋找心愛的伴侶。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姑娘在節日和農閑季節,也進行盪鞦韆比賽或表演。

比賽時在鞦韆架前方高處橫 1條帶銅鈴的繩子,鞦韆一碰到繩子,銅鈴就發出響聲,誰碰的次數最多,誰就被認為技藝高超。台灣高山族的姑娘們,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著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樹下盪鞦韆。

她們把這一活動稱作「渺綿」(即「飛天」之意),生動地表達了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打磨鞦韆"

每年春節,壯族男女青少年喜愛打磨鞦韆。他們在地上栽 1根木樁(高出地面1米左右),將1塊中間挖有圓孔的長形橫板安裝在樁頂上,板面兩頭各坐1 人,共同有節奏地用腳蹬地,使橫板和人在上面旋轉。

打磨鞦韆是群眾性的集體活動,要求共同協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轉過程中,頭不暈目不眩的人受到稱贊。

八、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愛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舉行一年一度的爬山節。這天,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帶著糯米做的干糧,從附近的山寨趕來,共同進行爬山比賽。

先到頂峰的小夥子,得到姑娘的禮物──1 個綉花袋。這位小夥子也把自製的金色蘆笙贈給姑娘,他們常常由此互相愛慕。羌族人民是爬懸崖,上面放著禮物,以獎給優勝者。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十、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

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

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4、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哪一種最好?

三者並無高下之分,對人體都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5、「八段錦」「五禽戲」功法特點與練習要領有哪些

http://ke.baidu.com/view/29562.html?wtp=tt http://ke.baidu.com/view/22137.htm

6、我國的養生之道原則是什麼?

養生之道,自古以來為我國民眾保健防病所重視。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養生學。

我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富,立論精湛,通過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以達到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眠的「調養」目的。

我國古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冬天則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還主張養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等。

我國獨創的養生之術,就是在養生基本原則指導下,經過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終形成了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

所謂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氣功古稱導引、行氣、練功、養生、吐納。

殷周時期,我國人開始練習氣功。它以「經絡論」、「氣功論」為理論基礎,主要通過控制意念活動,調整呼吸氣息,並輔之一定動作的活動,達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證明,我國發明氣功已3000餘年,是世界最早發明氣功的國家。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主要觀點有:

「法於陰陽」,即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氣候以養生,保護生機,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和於術數」,主張動以養形導引、按摩、氣功、無所不包;

「食飲有節」,包括飲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四季的作息制度與勞逸的適度,以防「過用病生」;

「恬淡虛無」,注意精神調攝。同時已認識到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壽命的極限即天年是「度百歲乃去」。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導引就是《莊子》所說的「道引」,是我國獨特的健身醫療的養生方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據考古發現,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圖像的《導引圖》,是已發現的我國最早導引形象資料,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解。

《導引圖》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著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執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勢,有的模仿龍鶴鵬鷹的動作。

《導引圖》所描繪的呼吸運動文字說明中有「印渾」兩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圖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是加強對心肺功能的鍛煉。

《導引圖》中除極個別的蹲、跪式外,其餘全部為立式運動。現在我國第五套廣播操中的8個動作基本概括了《導引圖》的精華部分。如上肢運動有「龍登」,擴胸運動有「印淬」,體側運動有「螳螂」,腹背運動有「滿政」,跳躍運動有「引頸」等。

《導引圖》除徒手操外,還發現使用棍仗式運動,作屈身轉體運動狀,雙手持杖。文字說明是「以文通陰陽」。這里的「文」是指棍仗。還有折腰式轉體運動,腳下有一球狀物,也是器械運動的形態。

《導引圖》文字說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項目共有「煩」、「痛明」、「引聾」、「引溫病」等12處,說明導引不僅對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統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與某些傳染病的治療有著密切關系。

太極拳也是動形養生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32式長拳,同時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並注重傳統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太極拳成為了我國獨有的養生保健運動項目。

八段錦是我國的一個優秀傳統保健功法,形成於12世紀,後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

古人把八段錦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8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松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

八段錦歌訣說:「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可見這個功的養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對場地顯然沒有特別的要求。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晚期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煉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它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華佗看到一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盪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有時間就專心致志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五禽戲模仿猛虎猛撲呼嘯,模仿小鹿愉快飛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躍,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鳥兒展翅飛翔等動作。

通過這一系列的運作,能清利頭目,增強心肺功能,強壯腰腎,滑利關節,促進身體素質的增強,簡便易學,故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選練,待體質逐漸增強後再練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具強身延年之功,還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華佗所說:「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

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

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孟詵撰寫的《食療本草》,專門匯集、介紹了具有滋補身體和治病療效的各種食品,供人們使用,從而使人們從飲食中得到治療疾病的效益。

《食療本草》撰寫於1000餘年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本草專著。其內容散見於後世的綜合性本草書中。1807年在甘肅敦煌石窟中發現該書的手抄卷子本。

飲食養生的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

在飲食養生方面,南宋詩人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對於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7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對於調氣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

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總之,養生之道在於動形結合、合理膳食、修身養性、靜神調氣,這樣才能達到「調養」目的。

7、有沒有 氣功 這一說啊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奇葩 ——四種健身氣功介紹 健身氣功是中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以人的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新世紀初,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強身健體需求,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健身養生文化傳統,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遵照黨對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一貫政策,在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氣功功法的基礎上,組織編創了健身氣功·易筋經、健身氣功·五禽戲、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八段錦等四種健身氣功。 編創四種健身氣功嚴格按照科研課題管理辦法組織實施,以生命科學、中西醫學、心理學、體育學以及相關學科理論為指導,並對其健身效果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測試。四種健身氣功凝聚了各方面專家、學者的智慧和汗水,內涵豐富,姿態優美,簡單易學,安全可靠,效果明顯,在試驗中受到廣大練功群眾的喜愛。從整體看,四種健身氣功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四種健身氣功遵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採眾長」「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優秀傳統功法的基礎上編創而成。既保留了原有功法的精華,又吸收了各流派之所長,並有所創新。 此次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推出的四種健身氣功,就是在傳統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的基礎上,吸收各流派之所長,遵照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理念,結合現代生命科學理論,集集體智慧編創而成。四種健身氣功在保留了傳統功法精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符合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在編創過程中,課題組聘請戲曲、舞蹈、體育及運動醫學等方面專家,就功法動作的藝術性、健身性、科學性等方面進行了認真探討,在繼承傳統功法動作的基礎上,按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對四種功法作了整理和創新,既體現了健身氣功的時代特徵,又展現出傳統氣功的神韻。四種功法各具特色,健身氣功·易筋經是在傳統易筋經十二式精要基礎上,按照現代健身理論和方法編創而成,整套動作自然流暢,剛柔相濟,美觀大方。健身氣功·五禽戲動作中蘊含著「五禽」的神韻,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動作柔和舒展,協調勻稱,新穎優美。健身氣功·六字訣中「噓、呵、呼、?、吹、嘻」六個字訣之間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各具獨立性;既可以同時練六個字訣,也可以單獨練某一個字訣;在吐氣發聲的同時,輔以簡單的肢體導引,對健身、養生、康復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健身氣功·八段錦動作圓活連貫,舒展大方,動靜相兼。四種健身氣功動作舒緩,姿態優美,簡單易學,展現出健身氣功獨特的魅力。 第二,科學文明,有益健康。編創四種健身氣功課題經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批准列入國家體育總局局管科研計劃,嚴格按照科研課題的辦法組織實施。負責編創的各子課題組本著科學求實的精神,經多方考證、不斷觀摩研討和反復試練,以大量文獻為基礎,集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集體編創了四種健身氣功。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總課題組和專家組對編創過程進行了統一部署、全程式控制制和嚴格把關,確保編創工作科學、規范、有序地推進。四種健身氣功分別在北京、黑龍江、上海、江蘇、河南等5省市9個地區市的28個健身氣功活動站點近2000名群眾中進行了試點實驗,採用多項人體形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心理學等指標對其健身效果進行了客觀評價。結果表明,四種健身氣功功理科學、功法安全可靠,對增強人體臟腑功能、提高身體素質、改善身體機能、增強肌體抗衰老能力、輔助治療一些慢性疾病、調節改善心理狀態等方面都具有積極影響;對在社會上倡導科學的健身理念,弘揚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引導人民群眾開展健康、科學、文明的健身氣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內涵豐富,適應面廣。四種健身氣功功理科學,安全健康,在健身氣功輔導員、社會體育工作者、醫療康復指導者以及廣大氣功愛好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試點試驗和調查問卷認為:四種健身氣功強度適中,結構合理,動作優美,習練舒適,既便於普及又適於提高。 由於編創時間較緊,涉及內容較多,面向全國試行推廣工作還剛剛起步,四種健身氣功尚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接受檢驗,有關科研項目正在繼續進行跟蹤測試。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將繼續按照「積極穩妥」「由點到面」「分批推進」的原則,以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為依託,逐步試行推廣四種健身氣功,以引導群眾性健身氣功活動科學、健康、有序地發展,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滿意請採納

8、養肝八段錦的參考文獻

[1] 包來發.八段錦簡史.中醫文獻雜志, 2001;(2): 37-39.
[2] 趙伯智.關幼波肝病雜病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1994,1板.463-464.
[3] 徐向田,主編.病毒性肝炎綜合防治.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309-327.
[4] 徐向田.乙肝三級防治技術理論探討.中國中醫葯現代遠程教育,2009;(待發表).
[5] 李亞紅.錦綉生命秘訣——立式八段錦與坐式八段錦.中華養生保健,2001;(07): 28-30.
[6] 翁士勛.試論八段錦的發展與演變.浙江體育科學,1998年;(01): 55-58.
[7] 蘇學良,茹凱.新編八段錦及其創編理論探討.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2;(02): 85-87.
{8} 黃濤,常建東.健身氣功八段錦對不同性別中老年人一氧化氮、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代謝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16): 162-164.

9、中華傳統的養身學派有哪些?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中,呈現出各種學派,這些學派對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彰顯出中華養生文化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特色。1.順從自然的順應學派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乎自然的養生觀。《內經》據此提出了「天人相應」,反復論述了適應四季自然氣候變化的四季養生法,強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們「處天地之知,從八風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據四時自然的變化養生健身,防止暑、熱、風、寒、燥、濕對身體的傷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之外,人還應該懂得順乎社會發展的規律,安心養神,不為瑣事所爭,不為冗雜煩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應,如照鏡物,過後便無,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不計較生活中非原則性的無端瑣事,怡然自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對於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2.養德益精的養性學派

古人稱道德修養為養性,亦稱養德。從堯、舜起世人即把修性養神——大德與長壽聯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荀子提出「凡用血氣志虛,由禮則通;不由禮則勃亂。食慾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孔、荀認為堯、舜、禹之所以都比較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堯是古代人們理想的君王,以天下為公。孟子提出了養德的具體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內經》分析古代百歲老人長壽的訣竅時指出:「……所以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孫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明?呂叔簡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全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事纏心,神豈能靜。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好,即善於修性養神,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匯養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壽長」,道德修養好了,才能使機體陰陽平衡,內環境安和統一,達到延年益壽。

3.形神兼行的主動學派

《呂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的觀點。華佗等歷代醫家宗之創造了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運動形式。同時還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體欲小勞,但莫大疲」。強調運動要適度,「形與神俱」,即練形與練神同時進行。主動派並不是片面地強調單純的體育運動,事實也證明,職業運動員由於以比賽奪標為目的,往往訓練強度很大。雖然他們健壯如牛,力舉千斤,但他們未必都能獲得長壽。而在醫學及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一些堅持練氣功,太極拳等養生術的人卻獲得了長壽。甚至有些人以此治癒了癌症。

適度運動是一種積極的養生防老辦法。它能使人雖到老年而心不老,充滿了理想和事業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情趣,「登城觀山,寓意弈棋,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益友清談,」從而活動筋骨,振奮精神,穩定健康,獲得長壽。

4.無欲則安的主靜學派

老子在《道德經》說:「清靜為天下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內經》還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主張安靜而無雜念,志閑少欲,即防止不正當的思想。

後人長期受道教、佛教的影響,提倡「修身養性」,「四大皆空」,講究「坐禪」、「入靜」,並常採用抑目靜耳的方法,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雖然過分強調「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是消極和脫離實際的,但是,對外界不良的刺激,適當地抑眼靜耳,盡量避免接觸那些不良刺激,達到純潔清靜,精神平和無雜念,肯定對健康長壽是有益的。

孫思邈主張平日「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無大喜怒,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歌嘯,無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吊,無飲興。清靜無為,清心靜氣,不過多追求,不勉強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養人體精氣,安享晚年之樂。

實際上,在明代以後的道家總結了前人的養生方法後由靜態養生轉向動靜結合。體現這一觀點的「氣功」實則是靜中有動,以意領氣周遊全身,達到運行氣血,調和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更全面地說,「生命在於運動和靜養」。運動時新陳代謝增高,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過多堆積引起的肥胖,並能鍛煉增強各器官的功能。靜息時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相應降低,新陳代謝降低,還原、合成占優勢,可儲藏能量。這種積累效應有助於修復損傷,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動與靜是對立而統一的,只運動無靜養,或只靜養無運動都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5.健腎養氣的固精學派

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生育之源,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腎精充足,則精力充沛,骨骼堅實,牙齒堅固,耳目聰明,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年齡至「五八」40歲時腎氣衰,腎精不足,而致衰老之象迭生。故《內經》說:「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強調了腎之精氣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並認為早衰是由於「竭其精,耗其真,傷其神」。清代葉天士提出「若子向老,下元先虧」,這與現代人們觀察到的腰膝酸軟無力,性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聽力減退等衰老表現是一致的。

導致腎虛的原因很多:除先天的稟賦外,還與房事不節、操勞過度有關。故《素問》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則「半百而衰也」。張景岳在《類經》中強調:「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腎精也……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自古以來認為「房勞無壽星」。嗜淫無度的帝王富豪雖然生活條件豐厚,吃盡了山珍海味,享盡了榮華富貴,但能享其天年,達到高壽者少。所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惜精、保精、固精學派。歷代沿用有效的防老抗衰葯物也大都是以補腎填精為主。元代養生學家王中陽還提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三十歲者八日一施泄,四十歲者十六日一施泄,五十歲者二十一日一施泄。」諄諄告誡人們要晚婚、節欲,才能達到體健壽延。

6.平衡膳食的食療學派

孫思邈的《養老食療》問世以後,孟詵在此基礎上寫成了《食療本草》,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西方營養學家只注意研究食物的營養成分,卻不太重視食物的治療作用。活到86歲高齡的慈山居土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強調:「以方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他在該書中收集了防治老年病徵的葯粥100多種。

中醫葯是在千百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大部分中葯都是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動物,所以有「葯、食同源」之說。許多補益中葯本身就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例如山葯、胡桃、黑芝麻、蓮子、苡米、山楂、雪梨、牛乳、羊肝、鯽魚、豬肚、蜂蜜、亦小豆等等,數不勝數。

食養學派強調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衡膳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強調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證完善的營養。

二是「飲食有節」,「節食以去病」,因「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病」,只有「負腹腹自安」,做到「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食能以時,身必無疾」,「少吃長壽,多吃多災」。

三是「葯膳調養」,根據身體情況,選用相宜的葯物與食物一起烹調,做成既有營養又有治療作用的葯膳,既祛病又延年。

7.葯物抗衰的葯餌學派

早在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165種葯物可以「輕身延年」,此後歷代醫、葯學家都很重視抗衰老葯物的研究。現代已經證實確有不少葯物具有一定的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如枸杞、首烏,黃精、人參、刺五加、核桃、海參等。後世人在《仁壽錄》中收錄了109首延年益壽方劑,其中爐火龜靈集、蟠桃祝壽丹、五加皮酒、養元粉等從補腎健脾入手,臨床上確有良好的效果。有關具體方葯將在後面介紹。

8.自幼防衰的早防老派

《內經》說:「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才注意防老已為時太晚。元代王在《泰定養生主論》中也明確提出了自幼就要養生防衰的主張。

王充在《論衡》中提出少生少育有利於子女長壽;張華在《博物志》中還記載了懷孕時進行「胎教」,「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胎教」也是攝生保健的一種方法,胎教屬於現代優生學的范疇,不少醫學家指出,防老益壽,應從胎兒及嬰兒時期就開始。胎教及在嬰幼兒及青少年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注意營養、鍛煉、養生防病、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無疑與晚年的健康長壽有密切關系。

我國的許多老一輩仁人志士革命家大多在青年時期為了強身報國,有意識地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雖到老年仍能擔當國家的重要工作,這也說明了早年開始健身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保養的正宗學派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明?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與中華養生八段錦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