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童蒙養正是什麼意思?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於《易經》。《易經•序卦傳》:「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態。
事物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迷濛,兒童生長規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兒階段的特點,因此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教育」。
(1)養生中的養正性擴展資料:
童蒙養正是一個始於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童蒙就是對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養正指培養各種優秀美德。
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
培養純善的心。首先,家長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純潔。所以從品行入手,老師須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善心是無遠弗屆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為與作用也是無有窮盡的。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為人的根本。
2、導養正性是什麼意思?
導:引導。正:矯正。養:養生。性:性情。引導養生之道,矯正個人情懷。
3、什麼最能代表養生?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當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論來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如《內經·素問》中雲:「頭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處頭和心即指大腦和大腦皮層,已含蓄地說明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宰和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快,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隨著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喜怒不節則傷臟」、「百病生於氣」,如《內經素問》中雲:「大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內臟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筆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著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節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4、求「養身」和「養性」兩詞的准確書面解釋。
「身」是指身體,「性」是指性情。
「養身」等同「養生」,調養的是身體素質。
「養性」 調養的是性情操守。
身體素質屬於物質形態,性格操守屬於意識形態。
養身和養性若相互和諧,是相互增進的。若相互矛盾,是相互減損的。
5、什麼是童蒙養正?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於《易經》。《易經•序卦傳》:「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階段的狀態。
事物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迷濛,兒童生長規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兒階段的特點,因此古人把幼兒教育稱作「蒙學」,對剛開始的教育叫「啟蒙教育」。
(5)養生中的養正性擴展資料:
童蒙養正是一個始於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童蒙就是對兒童早期的啟蒙教育,養正指培養各種優秀美德。
童蒙養正——聖賢智慧的陶冶 ,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
培養純善的心。首先,家長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純潔。所以從品行入手,老師須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善心是無遠弗屆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為與作用也是無有窮盡的。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為人的根本。
6、養正毓德,精存自生 什麼意思?
「養正毓德」源於《易經》。《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易經•蒙卦•象辭》曰:「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毓,即育。《易經•蒙卦》提出的「養正」教育理念,即希望教育者注重培養學生端正的心性及行為,作為最古老的教育思想而影響著中國。清高宗乾隆就曾手書「養正毓德」以為上書房的匾額,清世宗雍正又題寫了楹聯曰:「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教育皇胄加強修身,以承繼大統。作為大學,它不僅產生思想和學問,更重要的是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道德良知的公民這一神聖責任。英國的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在其《大學的理想》中指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在那裡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禮記•大學》開篇也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納新,從而趨於善(合目的性)的至高境界。因此,大學的首要職能就是涵養人的德性,使人成其為「人」;而培德育人,養正至關重要。「正」,代表真善美價值取向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控制力。唯其正,才能決定事物的真善美品質,才能使事物穩定、和諧。正,是正道,是千古人間光明之途,代表著人類恆久嚮往和追求的真善美和諧的至高理想。大學培養學生純正的品質,引導他們堅守正道,這是神聖而偉大的功業。正,是正氣,是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人心善惡,品格高下,皆為胸中正邪兩氣相搏的結果。《孟子•公孫丑上》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大學惟涵養正道、正氣,方能培育師生壁立千仞的正義人格,無愧矗立於天地間的人。
「精存自生」語出《管子•內業》。管仲(前725-645年)任齊國宰相,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一書。《管子•內業》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管子》認為,在物為精,在天為氣,在人為德。凡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不可缺少精氣神;就人事而言,既為人性道德的本原,亦是事業昌茂的淵泉。人生活於世間,不僅是血肉之軀的生理存在,也是精神生產的文化存在,這就更需要這樣一種氣:志氣、骨氣、正氣、銳氣;事業發展亦有賴於這樣一種氣:豪氣、人氣、士氣、大氣!有了這種精氣神,生命之樹自可生生不息,事業之花亦會精彩紛呈。假若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堅強意志,沒有「十載寒窗積雪余」的堅韌求索,沒有「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堅定執著,我們這所地處北國邊陲的大學不可能創造出今天的輝煌;正是憑借這種爭氣的精神,我校方得以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55載的辦學實踐昭示:有此精氣神,個人自可安身立命,事業也會興旺昌盛。
復制資料
7、本草養正
本草養正的目標客戶就是些有經濟能力想扭轉亞健康的中青年人,這些人比較爽快,對中醫又不太深知,一本有道理的書便打動了疲憊的心,我購葯時認為:這么有哲理的書,這么一位說得條條是道,象算命先生一樣的老大夫坐堂,葯一定不錯,其實!....葯是這樣的,它吃不壞你,也治不出什麼,因為.....再好的葯他們這樣瞎配亂搭,為了多收錢,加量加劑也不會有什麼好效果,況且還是些沒有什麼葯力的"軟成分"葯材.
8、傳統養生的養正性強調什麼的什麼的決定作用
(
9、童蒙養正 少年養志成人養性,老年養德是什麼意思
「童蒙養正」指的是用聖賢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幼兒四歲後,慢慢地學會了應用語言來表達情感,學習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此時應該把「童蒙養正」教育提上日程。「養正」是指培養孩子端正的心性及行為習慣。
「少年養志」是指鼓舞孩子追求崇高理想,培養遠大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我中華民族青少年們立志向學的典範。
「成人養性」指的是積累厚重的德行,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展開真實的生命旅程。成年以後,孩子進入社會,開始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而立業成家。此時應盡力以求自立,在與人交往、與社會對接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成為成熟的個體人,能夠在為人處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與不足,自勉改過以求進益。
「老人養德」人以德服老,在人上了年紀之後,要更加講誠信,不能倚老賣老。
(9)養生中的養正性擴展資料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對社會有所貢獻。
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
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愛心」、「尊敬」、「言談舉止」、「團結友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