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美齡是如何養生的
首先是宋美齡喜歡素食,蔬菜沙拉每餐必用,同時喜歡吃水果,她最喜歡吃的水果有三種,西瓜、獼猴桃和芒果,當然也喜歡水蜜桃、荔枝和葡萄。 晚年一直保持著喝燕麥粥的習慣,她的經典早餐是,一杯檸檬水,一碗燕麥粥和一杯熱咖啡。她最喜歡的飲料,除了綠茶、葡萄酒外,就是白開水了。喝白開水的習慣,是聽zd從了一位美國養生專家的意見之後養成的。這位專家說,白開水的營養比任何一種地下水、礦泉水、自來水都要好,沒有一種東西比得上白開水。宋美齡只是在洗完澡後,把一些牛奶當成美容霜塗抹在專身上而已。但是宋美齡喝牛奶的習慣幾乎就持續了一生,盡管她患有過敏症,喝牛奶斷斷續續。宋美齡對頭發的保養卻是非常細致,她從不染發、不電發,不用塑料梳子梳頭,不用電吹風吹乾頭發,避免遭受強烈日光的照射。她的理念是,頭發的烏黑不白和年深日久保持柔軟不脆,必須使頭發飽含豐富的水分,這是頭發能不能過早變脆變細和變白的原因。
宋美齡利用灌腸方法,完成人類每日的通便大事,保持了大便暢通,沒有毒素的積聚,這也許是宋美齡臉上沒有老年斑的重要屬原因之一。她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清晨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對於排除一夜累積的肺部毒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2、千金冀方和千金要方有什麼區別嗎
《備急千金要方》,又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共30卷。唐代孫思邈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翼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撰,約成書於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1、《千金方》簡介
《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唐孫思邈(581—682年)撰於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時析為93卷。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
該書撰成後在國內外有著極廣泛之影響,現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經宋校正醫書局校正之傳抄本,經宋校正醫書局校刊之《備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達30餘次,又有刻石本、節選本、改編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數十種。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
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
2、《千金翼方》簡介
《千金翼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一部中醫典籍,以補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約成書於永淳二年,書中記載了孫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葯方。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萬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經歷數次戰火,現已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後來中醫界又從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劑引進到中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
它是從日本引進來的,由於與原本差距較大,其中缺失了很多內容。日本珍藏有中國《千金翼方》的六種刊本,但皆有缺失,沒有一套是齊全的,其中以萬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
現今中醫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出轉的影印本較為常見,書中所缺失的內容由當代中醫專家自行研製的葯方填補空缺。
3、 作者
唐代孫思邈
1、作者簡介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2、醫學思想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
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3、編成《千醫葯方》、《千金翼方》兩部醫書,活到101歲,歷史上稱他為"萬歲神醫"是誰
中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4、銅川市千金翼方養生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銅川市千金翼方養生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9月1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旅遊紀念品的銷售,養生文化產品推廣與宣傳、特色禮品包裝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白新明
成立時間:2012-09-13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20110000337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銅川市新區華陽小區南門2號門面房
5、宋美齡如何養生
終於找到106歲宋美齡秘而不傳的養生秘術,趕緊收藏,怕以後找不到了
寒冬來臨,謹把此文獻給我的的所有好朋友和來訪的每一位朋友!
讀了一本書,竇應泰寫的《破譯宋美齡長壽密碼》,獲益良多,采擷幾個要點濃縮成健康精華作為送給大家的新年禮物,也算是一種分享。
宋美齡壽高106歲,橫跨三個世紀,在中國近代女性中極為少見。多數人會以為宋美齡從小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而且生活在台灣美國環境好,當然就身體好。其實不然,宋美齡從小體弱多病,是宋氏三姐妹中身體最差的,常常感冒發燒不說,還患過肺炎、胃病、過敏症和失眠症,中年得過膽結石並做過手術,60多歲還罹患乳腺癌,切除了左邊乳房,在72歲遇上一場車禍,腰部中樞神經損傷和右腿膝蓋損傷,從此患上關節痛和腰酸痛,92歲高齡竟然得了卵巢腫瘤並做了切除手術。
宋美齡也是人,也食人間煙火,也曾有過不良嗜好。抗戰時期她染上了煙癮,一度嗜煙如命,在台灣還沉迷於麻將和象棋。她還是個電影迷,喜歡看電影竟然到了通宵達旦的地步,有時候她睡覺的時候已經是蔣介石清晨起床的時候了,所以她有熬夜的習慣。
宋美齡一直到壽終正寢,皮膚上沒有老人斑,沒有幾根白頭發,臉上沒有明顯的皺紋,牙齒潔白堅硬,她怎樣做到的?
首先是宋美齡喜歡素食,蔬菜沙拉每餐必用,同時喜歡吃水果,她最喜歡吃的水果有三種,西瓜、獼猴桃和芒果,當然也喜歡水蜜桃、荔枝和葡萄。她最喜歡的飲料,除了綠茶、葡萄酒外,就是白開水和茯苓紅棗阿膠湯了。喝白開水的習慣,是聽從了一位美國養生專家的意見之後養成的。這位專家說,白開水的營養比任何一種地下水、礦泉水、自來水都要好。
而喝茯苓紅棗阿膠湯的習慣,則是來自與宋美齡母親的家傳。宋美齡的母親倪桂珍,浙江餘姚人,溫婉賢淑,當為賢妻良母一世之楷模,一生育有六名子女。初嫁宋美齡父親宋查理的時候,身體一直不行,始終未能懷孕,幸遇見浙江名醫周岩,教其養生之道,給了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的方子,讓其堅持服用,有虛補虛,無虛健體,只要堅持服用,身體必定好轉,宋母服用半年,果然懷孕生了大姐靄齡,隨後又為查理育了五名子女。
宋家三姐妹,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雖然人生際遇各異,理想抱負亦有所不同,但是喝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則是她們三人共同的習慣。筆者特意查閱了很多養生資料,了解這個茯苓紅棗阿膠湯。
茯苓
據《本草正》記載,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美顏,祛斑,潤膚,治痰之本,助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這什麼意思,用白話文來說,茯苓可以治療女性體內的痰濕之氣,痰濕是肥胖,皺紋,色斑等一切衰老之症的罪魁禍首,同時還可以美容,養顏,祛斑,在防的時候,還可以補,確實是女人駐顏養生之必備良品。但是好像我們生活中,還是很少吃到這個的。
紅棗:關於紅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補陽之功效 。這些自然毋須多說的,姐妹們都在吃,我也一直在吃。
下面重點說說的還是阿膠
阿膠,在中國偉大的國葯史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一直被人們奉為補血保健的良方,它性平,味甘,入肺,肝,腎三經,集治療保健於一體,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能,被成為血病要葯,婦科病良葯和強壯滋補劑量,有「血液保護神」和「固體代血漿」之稱。
現代臨床證明,阿膠具有升高紅細胞,升高白細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氧含量,擴充血容量,能增加血清鈣的含量等作用,是真正的補血益氣的良葯。
所謂氣血足,百病無,人的體內氣血充盈暢通了,身體自然就好了。
筆者再此特獻上此方,大家沒事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做。
原料:茯苓30g 紅棗30g 阿膠10g 紅豆30g 冰糖10g(根據情況加減)
製法:將紅豆 茯苓,紅棗洗凈,盛入燉盅,放入800ml水,文火燉三小時後,放入阿膠,冰糖,文火燉1小時。
服法:早晚各一次,連渣服用。
此湯質軟滑,味甜香潤,可口。可滋陰清熱養心,益氣補血止血。適用於吐衄便血、體虛疲乏無力、面色無華、低熱盜汗、心悸失眠、陰虛血熱,白血病,要堅持服用,不僅可以美容養顏,還可以強腎健體,女人可以吃,男人也可以吃。
如果大家平時工作忙,也可以買現成的,筆者比較懶,之前在樂購超市買的,產品是南京農業大學研製的,叫南農茯苓紅棗阿膠粉.南京農業大學也算百年名校了,東西喝了,確實還不錯,他們研製這個東西,跟宋美齡估計也有點關系,因為配方是一樣的,但這只是筆者臆測。可是樂購就是比較貴,要200多一瓶,只能吃12天。
關於宋美齡的養生和美容,坊間流傳她用牛奶洗澡,經過考證其實只是誤傳,宋美齡只是在洗澡的同時,把一些牛奶當成美容霜塗抹在身上而已。
宋美齡的包包頭發型幾乎可以說百年不變,體現了一種持之以恆的生活信念。但是她對頭發的保養卻是非常細致,她從不染發、不電發,不用塑料梳子梳頭,不用電吹風吹乾頭發,避免遭受強烈日光的照射。她的理念是,頭發的烏黑不白和年深日久保持柔軟不脆,必須使頭發飽含豐富的水分,這是頭發能不能過早變脆變細和變白的原因,雖然在國外長大,但是她一直注重傳統養生,即使在國外的時候,也經堅持吃媽媽做的芝麻核桃首烏粉,宋家是上海人,上海人對這種粉喜愛,是歷來已久的,我覺得奇怪的是,這個粉,南農居然也有,所以懷疑這個大學研製的產品,跟宋美齡到底有沒有關系,畢竟南京是曾經的國都,第一夫人的影子或許依舊在影響著這座城市。
宋美齡的排毒觀念可能是國人中最早的,她早年開始就有一個令人聞所未聞的好習慣,就是利用灌腸方法,完成人類每日的通便大事,保持了大便暢通,沒有毒素的積聚,這也許是宋美齡臉上沒有老年斑的重要原因之一。她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清晨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對於排除一夜累積的肺部毒素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她喜歡戶外行走,增加出汗的機會,同樣也起到了排毒的功效。
更高一個層次的養生,就到了養生哲學的層面。國民黨元老張群送給宋美齡一本書,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裡面有一句話讓宋美齡受益無窮:「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她把這句話濃縮成為,要想長壽,就必須要心靜!宋美齡從真正的世俗中得到超脫,把地位、權柄、物質、金錢、榮耀視為過眼煙雲,這一點應該是構成宋美齡長壽心理基礎的重要原因。
宋美齡與繪畫結緣,不能不說構成了她保持精神長壽的主要原因。她30多歲就學習畫畫,但是到50多歲還是一個新手。她說,繪畫可以忘記很多煩悶,讓情緒變得更加欣喜和快樂,久而久之,繪畫就形成了我個性修養的一部分,它會讓我的心態更好,有了好的心情,就會讓人年輕,這就是繪畫的好處。
以上僅僅是俺讀完本書以後的點滴收獲,要想知道作者怎樣破譯宋美齡的養生密碼的細節,最好買本書來看看。
6、孫思邈說了幾個養生辦法是什麼啊
葯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7、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8、《千金翼方》跟《千金葯方》各多少卷?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問世後,經過兩晉、唐河數代醫家的系統整理,把它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經典,歷代對之注釋、研究者有千餘家多之。早在唐代,張仲景的著作就被傳譯到海外,成為許多亞洲國家的醫學根源。 在我國,自東漢以後,無論有多少醫學流派產生,張仲景都是唯一的「宗師」。他的治療原則和醫療方法被奉為經典,指導中醫學的正確發展。世界古代文明,只有中華文明縱橫五千年而經久不衰;人類文化遺產,很少有像仲景學說這樣歷經兩千年而仍然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科學性。具有人類生命科學的廣泛應用價值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今,西方醫學在微觀研究領域困擾漸多之時,以張仲景學說為代表的中國中醫葯文化,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提出了全新的發展思路。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葯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葯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共收集531種現代葯物和制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葯物和制劑就有100種以上。 李時珍的偉大學術成就還受到世界人民的 為世界上對人類最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葯學巨典」。
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由於幼年多病,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故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卻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還隱居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