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代飲食文化
漢代飲食文化江蘇徐州彭城飯店挖掘開發出了美女虞姬宴。這是繼推出彭
祖營衛宴之後,開發出來的第四套中華大餐。其它兩套大宴為樊噲犬黿大菜、項
羽鴻門宴,為開發兩漢文化旅遊事業配套成龍。
唐代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但是海內外遊客在徐
州能吃到與兩漢文化有關的飲食太少。為此,徐州彭城飯店組成先秦兩漢文化餐
飲研究小組,經過10多年努力和投資,終於結出碩果。
彭祖營衛宴共分高、中、低檔三套大宴,每套22道菜點。該宴展示中華烹飪
鼻祖徐州人彭鏗的烹飪養生思想、營養配伍和烹飪葯膳理論。宴中白扒麋角雞偏
於溫補,所以用甘涼寒性彭城珍珠魚丸、茅根魚片給予平衡,而且每道菜的文化
內容均有出典之處。
樊噲犬黿大菜計110道,囊括華夏56個民族有關狗肉的經典菜。從中貫穿著
漢將樊噲屠狗、烹狗高超技藝,並由徐州向全國傳播開來的歷史沿革。該大宴氣
勢宏偉,烹技不凡。
項羽鴻門宴婦孺皆知。由於鴻門宴中的菜點留下極少,史書上只有一道樊噲
彘肩和劉邦愛吃的牛肚、鹿肚。彭城飯店研究人員跑遍6省9市采風,並以項羽、
范增、劉邦、張良幾位主要人物的閱歷和籍貫為主線,廣采精選,終於大功告成
。2001年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創新菜大賽中,參賽的7道鴻門宴菜點均獲金獎。
美女虞姬宴展示了為人鮮知的歷史和文化內蘊。彭城飯店研究人員沿著項羽
和虞姬的足跡,三次來到虞姬家鄉———江蘇沭陽縣顏集虞溪村、項客庄和其婆
家的宿遷市項羽故里梧桐巷采訪挖掘,終成美女虞姬宴
2、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3、養生文化在漢代形成與發展受到以下哪些方面的影響
道家思想的介紹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發展和構成過程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德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給予了道最高的評價。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長,同時避免了它們的短處。用來國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漢代淮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到了嚴重挑戰,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從此不再成中國主流思想。之後道家思想滲透在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 先秦各家內,一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藝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們大多作於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 、 莊子 、 黃老 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會於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馬談所說道家,主要指黃老學派。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 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就本身來,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沒有相關聯的份, 老子 、 莊子 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老子為宗又追求修煉成仙的本質來說荒謬的,這是一直以來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 王充 著有無神論作品《 論衡 》,對漢末流行的神仙方術進行了全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落腐敗的產物,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補之處。 道家對生命的觀點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壽不,「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或從考察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 。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於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樣認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於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戀於肌肉堅實、膚色豐美的青春,他們相信可以找到能夠用以遏制衰老過程或返老還童的技術。」 可見,李約瑟乃至許多科學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將追求不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導引、房中、行氣等各種具體養生方法的起源歸之於道家和道家思想體系。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對於「壽命生」問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上述觀點並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生,命也。」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在《莊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雖然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中有「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聞於接輿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⑩] 等等,但不能將這些描述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不的例證。因為道家引用這些故事傳聞,目的在於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 。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方為「真人」的思想: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類似的言詞還有許多,但均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先秦道家作為一種富含哲學內容的思想體系,不僅原本不存在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與這種思想還是相互對立的。道家關於養形不足以存生的見解,或「方生方,方方生」 等關於生命現象的闡說,並不僅僅在於要人們懂得追求不成仙的荒謬,而更重要的是藉助「生」這一最能反映自然規律無法抗拒的事實,去說明自然規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莊子》曾以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卻以「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卻之,和子華子以「兩臂重於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不可「見利輕亡其身」 [14] 的價值觀念. 若參之以《韓非子·顯學》中有關「身」與「壽」的議論,則更能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概念的差別: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貴輕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盡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時,必須要考慮到楊朱學派的影響,以及《莊子》外篇、雜篇的一些內容是否出於後學之手等問題,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無論是道家的「保身」還是楊朱的 「貴身」,原本都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闡發。至於說楊朱後學與道家後學如何將這種身與天下孰輕孰重的價值觀念改造成清心寡慾、長生久視的養生理論,則將在後面討論。 道家的養生思想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1、清靜無為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樸歸真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4、誰是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5、古代有關養生的書籍有什麼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6、中國古書中有哪些關於養生的書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7、我國古代養生有哪些內容
1、古代的養生重點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於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須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系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於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造成腎精虧損。舉個例子吧,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心慌」,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腎臟。
2、古代名人的養生妙招大公開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壽世保元>>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3、古代的養生技巧
飯後先漱口:飯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漱口,這樣可以清潔我們的口腔,有利於防止口腔疾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濕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飯後再揉腹:飯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揉腹,這樣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身體健康。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卧」,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飯後慢慢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很常見的諺語,但是飯後的運動一定要緩慢,不然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鍾,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卧10分鍾。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636f70797a6431333365643564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8、漢朝統治者中,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皇帝有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景帝
9、古代保養養生的書籍有哪些?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