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立秋過後養生

立秋過後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6 03:48:37

1、立秋之後怎麼養生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北京人有「苦夏」之說。由於天太熱,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每日除了花樣翻新的吃一些個過水涼面條以外,再也沒別的可吃。這既是一種季節反映,同時也是一種心裡反映。一但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這種習慣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卻流傳到了今天。
每到立秋這天,您看吧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總之在這一天里不分民族家家戶戶都在燉肉,不信您盡可以隨便到北京的哪個家庭里調查,迎接您的準是燉肉。
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特別是漢滿兩族。首先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凈,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用文火燉。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種中草葯香料組成,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里,整個北京城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里。
其實北京人在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的造成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而就在這個時候,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沖了必要的營養、脂肪、蛋白、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葯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濕、平補平瀉的療效。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 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穀不豐還會歉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乾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葯、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2、立秋之後應該選擇如何去養生?

立秋以後確實應該要懂得多吃一點溫補的食物,這樣的話是最好的養生。

3、立秋過後咱個養生

酷熱的夏季,人們最期盼的就是秋季的到來,今天正是立秋,立秋後氣溫還是比較高,但是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夜晚也比較涼,立秋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防秋燥,下面我們來看看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
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4、立秋過後如何養生保健

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堅持秋凍
俗話說 「春捂秋凍」,秋天一到,雖然氣溫將逐漸降低,但是不要急著增加太多衣服,可以鍛煉自己抗禦風寒的能力,逐步增強身體抵抗抄力。襲不過,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不必非要「秋凍」,比如有支氣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這類人群需要注意適當保暖,不能秋凍過頭,以防止舊病復發。
2、堅持秋練
常言道 「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生命在於運動,在天氣百寒冷的秋冬季節,我們更需要適當運動,以增加身體抵抗力。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一方面,我們相應調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適當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掃地、登樓、度做操、打太極拳、戶外散步、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還可以強健身體,延緩衰老。
3、堅持秋養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問秋季氣候乾燥,應當注意潤肺止咳、生津益氣,要多注意補充水分,常飲用些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煎炸乾燥等食物,多吃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紅棗等柔潤之品。
除了飲食要注意,作息上也要養生,尤其是晚上不能太晚睡,最好保證每答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5、立秋之後如何養生

秋季對應人體的五臟為肺,而人體中肺又為「嬌臟」,不耐寒熱;且秋季主收,燥為秋季之主氣,肺通過鼻與外界相通,所以肺很容易被秋燥所傷。此外,呼吸道是一個開放的器官,從鼻腔到氣管再到肺部,乾冷的空氣又容易侵害和損傷黏膜而引發呼吸道疾病。
秋季養肺的重點就需要潤燥、養陰,適當補益肺氣。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功效,比如木耳具有補肺潤燥之功能;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百合、荸薺、蜂蜜、甘蔗、藕、土豆、蘿卜、山葯、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肉、柚子、蘋果等,也都是秋季養生食療的不錯選擇。
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因天氣逐漸轉涼,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所以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過多。
秋季養生一酸為主:
秋天吃酸,而「拈酸吃醋」的目的是為了生津潤燥。
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干、乾咳等症狀,這是由於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
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並能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
除了可以多喝一些酸奶和酸梅湯外,多吃蘋果、葡萄、柑橘、山楂等新鮮果蔬,可以起到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生津液之效。山楂有消食導滯、活血化瘀的作用。經常飲用山楂茶,可降低血糖,調節血壓。每天數次用鮮嫩山楂果1~2枚泡茶飲用,想助消化則可食用炒山楂或焦山楂。
同時提醒,秋季適量喝開水、淡茶,也可起到益胃生津的功效;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6、立秋後養生應當注意什麼?

7、立秋後如何正確養生呢?

酷熱的夏季,人們最期盼的就是秋季的到來,今天正是立秋,立秋後氣溫還是比較高,但是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夜晚也比較涼,立秋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防秋燥,下面我們來看看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
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8、立秋之後如何養生?

立秋後,白天仍然炎熱,但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變大。自然萬物進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階段。立秋是由陽盛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人體的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人體在秋冬季節是陽氣在內,陰氣在外,體內是陰氣不足,所以要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立秋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肝、心、脾和胃的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健康。立秋後,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即減辛增酸原則,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例如:百合、藕、土豆、蘿卜、木耳、山葯、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肉、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但要選擇「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9、立秋後如何養生

養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zd骨雞、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立秋後基本以溫燥為主內,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秋季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如瑜伽、易筋經、散步等。養生重點在於容培養定力、專注力,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10、立秋前後如何養生?

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葯等。
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葯、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干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霉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霉變。食用霉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易霉變的食物有: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霉變,同樣會導致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確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與立秋過後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