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基本理論是什麼?
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於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容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大原則、文化的五大特性和十大風格。
1、 飲食文化理論的四大原則:
一、食醫合一
由於飲食中獲取營養和醫病二者的相互藉助和影響,從「醫食同源」的實踐和初步認識中派生出了中國飲食思想的重要原則,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食醫合一」的寶貴傳統。
在周代,中國出現了職業「食醫」,「食醫」作為王庭營養師,地位頗高,這就是現代營養師的起源。在當時還專門為此設立有專門的管理和研究機構。
在當時,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食療的專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食療本草》等等。
二、飲食養生
老子和莊子,他們主張用「吐故納新」的「導引」氣功來健身長壽。
一位東晉的著名養生家葛洪,他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
三、本味主張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這是中國烹飪的核心原則。
四、孔子食道
所謂孔子食道,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民族飲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食物原料選取的廣泛性
二、進食選擇的豐富性
三、菜餚製作的靈活性
四、區域風格的歷史傳承性
五、個區域間文化的通融性
3、民族飲食文化的十大風格:
一、色美——菜餚本色、調配色、生成色。
二、香美——菜餚本香、生成香。
三、味美——菜餚本味、生成味。
四、形美——自然形態美、刀工美、裝飾美、動態美。
五、器美——器皿美。
六、口感美
七、節奏美——食序美、食規美。
八、質地美
九、環境美
十、情趣美
2、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
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醫結合。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5、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國飲食》是2009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席坤。 《中國飲食》用生動有趣的筆法、豐富的故事,帶領我們大快朵頤,完成一次中國飲食的舌尖之旅。
內容簡介
孫中山曾說,「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的飲食習尚合乎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莫及也。」能把飲食上升為文化,甚至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哲學思想,恐怕也只有中國人才能做到。
中國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國家,很早我們就有「禮樂文化始於食」、「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進而囊括了技藝、營養、禮儀等多方面文化,僅僅在菜餚上便形成了」觀色、品香、嘗味、賞形」的藝術,可謂博大精深。《中國飲食》,用生動有趣的筆法、豐富的故事,帶領我們大快朵頤,完成一次中國飲食的饕餮之旅。
3、「民以食為天」,其中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民以食為天」,中國以穀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國經典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穀為養」的說法。
燕麥降血脂。燕麥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β-葡聚糖,它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給燕麥帶來黏稠的口感,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的功能。
黃帝內經,五穀雜糧,食物,飲食,健康,飲食,三高,血脂,氣血。此外,燕麥的血糖指數較低,有助控制血糖。燕麥同時還具有預防便秘和腸癌的功效。燕麥片最好煮3至5分鍾後食用,比沖泡的效果更好。
蕎麥。降血糖蕎麥以及我國特產的苦蕎中蘆丁的含量非常高,而蘆丁是防治糖尿病、控制餐後血糖上升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蕎麥和苦蕎特別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糖尿病人在選擇時需要認真看食品配料表,盡量選擇蕎麥含量高的產品。苦蕎食品現在較常見的有苦蕎茶和苦蕎沖調粉,糖尿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薏米仁防癌。薏仁米中的薏仁脂被發現有良好的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功能,是理想的防癌食品,此外,薏仁米美白養顏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薏仁米較硬,建議浸泡後煮粥食用。
小米。護胃小米的營養比較均衡,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類較多,含量也相對較高。小米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會給胃帶來很大負擔。
紫米、黑米。護眼紫米和黑米等紫黑色的雜糧一般都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預防脂肪氧化和維護眼部血管健康。紫米和黑米還含有較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但其質地較硬,吸水慢,因此在烹調前需要長時間浸泡,最好能達到12小時。紫米和黑米用來煮粥,更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五穀雜糧營養豐富 葯食同源。西周時期的《周禮》中記載的五穀是指黍、稷、菽、麥、稻。現在中醫所指的五穀一般為:豆(菽)、玉米(黍)、粟(稷)、麥、稻;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腎、心、脾、肝、肺。
4、飲食養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慣,中國有哪些食療文化?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今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葯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穀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中醫歷來強調「葯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葯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功效:
一、長期使用葯物治病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而食療相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療使用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價格低廉,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調理的目的,這是昂貴的醫葯費所無法比擬的;
三、食物為葯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葯,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葯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葯、以食療治病呢?
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是對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葯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於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葯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後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
5、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6、飲食文化與食療養生主要講哪些內容
全世zd界的飲食文化異彩紛呈,中國的飲食文化深厚廣博。我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涉及到食源的開專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諸方面。
食療養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慣。在我國各個民族和地域,食療文化源遠流長,經過食療這種長遠屬的養生行為,人們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
7、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的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8、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有哪四大原則?
1、精
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2、美
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3、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
4、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8)中國飲食文化與養生擴展資料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
9、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10、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原則是什麼?
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基準與文化風貌的綜合反映。中國飲食文化的輝煌發展,主要得益於飲食思想的肇基久遠和內容豐富。這種深厚堅實的思想淵源,表現為基礎理論的四大原則、文化的五大特性和十大風格。
1、 飲食文化理論的四大原則:
一、食醫合一
由於飲食中獲取營養和醫病二者的相互藉助和影響,從「醫食同源」的實踐和初步認識中派生出了中國飲食思想的重要原則,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食醫合一」的寶貴傳統。
在周代,中國出現了職業「食醫」,「食醫」作為王庭營養師,地位頗高,這就是現代營養師的起源。在當時還專門為此設立有專門的管理和研究機構。
在當時,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食療的專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食療本草》等等。
二、飲食養生
老子和莊子,他們主張用「吐故納新」的「導引」氣功來健身長壽。
一位東晉的著名養生家葛洪,他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
三、本味主張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這是中國烹飪的核心原則。
四、孔子食道
所謂孔子食道,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民族飲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食物原料選取的廣泛性
二、進食選擇的豐富性
三、菜餚製作的靈活性
四、區域風格的歷史傳承性
五、個區域間文化的通融性
3、民族飲食文化的十大風格:
一、色美——菜餚本色、調配色、生成色。
二、香美——菜餚本香、生成香。
三、味美——菜餚本味、生成味。
四、形美——自然形態美、刀工美、裝飾美、動態美。
五、器美——器皿美。
六、口感美
七、節奏美——食序美、食規美。
八、質地美
九、環境美
十、情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