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郭沫若養生

郭沫若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6 01:56:19

1、郭沫若如何評蘭亭集序

郭沫若如何評蘭亭集序

《蘭亭序》自從被唐太宗欽定為王羲之的「真跡」後,受到了當時的重臣和士大夫的附和和吹捧與後來歷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崇,把《蘭亭序》奉為書法中的「神品」、「頂峰」、「楷模」,甚至把《蘭亭序》「神化」,把王羲之尊為」書聖「。長期以來,對《蘭亭序》的迷信,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影響之深,及至今日。雖然偶有人提出疑議,但也未受到重視。
1965年,郭沫若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即:「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蘭亭序》與老莊思想」、「駁議的商討」。1972年又發表了「新疆新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郭沫若並不否認《蘭亭序》是一件上乘的書法作品,也不否認王羲之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但他經過詳細考證,斷定《蘭亭序》並不是王羲之的真跡。而是後人的「依託」,就是冒王羲之之名的偽作,連序文也是摻了假的。
郭沫若的主要論點有二:「《蘭亭序》在思想上既不合乎王羲之的思想,在書法上也不合乎王羲之的時代。」
一、不合時代
中國的書法分篆、隸、楷、草四大體系,它們各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一般來說,秦以前流行篆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書法有了改變。據晉朝衛恆《四體書勢》寫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隸書一直流行到南北朝末期,到了齊梁之間才有楷、草出現,這已經是晚於東晉一百多年了。到了唐朝,楷書趨向成熟,遂代替了隸書盛行起來,直到今日。王羲之是東晉的書法家,正是隸書流行時代,晉書《王羲之傳》也說:「及長,辨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因此,當時不可能冒出一位楷書聖人王羲之來。
經郭沫若考證,近年出土的晉代墓碑,皆為隸書。新疆出土的晉人手抄本《三國志》也完全是隸書體。王羲之《豹奴帖》、《十七帖》也都有隸意,而《蘭亭序》的書法則是唐代才流行的楷體(或稱行楷),毫無隸意,可見是後人之作。
《蘭亭序》的筆勢也與王羲之的大不相同。梁武帝的《書評》對王羲之的評語是:「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但《蘭亭序》的字勢卻沒有雄強的味道。而是相當嫵媚。這與王羲之的筆法和性格都不相符。
二、不合思想
《蘭亭序》在東晉時期是史無記載,世無傳聞的。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收盡了歷代名人佳作,但也未收此序文。直到南朝梁學者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才提到了此序文。全文較短,包括最後的附註,共153個字,稱為《臨河序》。到了唐代才改稱《蘭亭序》,並在序文中增加了一大段話,共167個字,但把附註刪掉了。由此可見,唐朝的《蘭亭序》是在梁代《臨河序》的基礎上加以刪改、擴大而成的,因此說,序文是摻了假的。
《蘭亭序》所增添的這段話,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懷念情緒,如說:「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增添的這段話,既與前文相矛盾,也與蘭亭歡聚的氣氛不合。前文說:「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增添的文字卻突然把「信可樂也」轉變為「痛哉」「悲夫」。《蘭亭序》寫的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聯歡性質文人聚會。從序文後面所附的26人的詩作(包括王羲之的兩首)中所表露出來的也都是歡樂氣氛,並沒有增添文字中的悲觀氣息。
增添的文字與王羲之的思想、性格更不相符。晉書《王羲之傳》說他「以骨鯁稱」,就是說他的性格是以正直剛強而出名的。他自己也是以憂國憂民的志士自居。《蘭亭序》作於東晉永和9年,當時王羲之才四十多歲,正當壯年,官居「右軍將軍」。當時征西將軍庾亮稱贊他為官清廉高尚。晚年,他辭職還鄉,游遍了名山大川。他感嘆道:「我卒當以樂死。」就是說,他將以快樂告終。綜上所述,在蘭亭修禊時,他斷然不會冒出悲觀厭世的情緒來。
結論只有一個:序文既是摻了假的,就不會是王羲之的原作,更不會是王的真跡了。
究竟誰是做此依託之作的人呢?據郭沫若考證,最大的可能是隋代僧人智錄。智錄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書法家。他寫的《千字文》與《蘭亭序》的書法極為一致,有的字簡直就象翻印的。據《蘭亭考》記載,前代也有人說過:「《蘭亭修禊前序》世傳前僧智永臨寫。」「右師實右軍末裔,頗能傳其家法。」據說智永臨書三十年,能兼諸體。關於他的故事很多,如說,向他求書的人非常多,連門檻都被踩破了,故不得不加層鐵皮保護,人稱「鐵門檻」。
智永出家為僧,當然有著看破紅塵之感。《蘭亭序》增添的一段話,也很合乎出家人的遁世情緒。因此從思想上說,兩者也是相符的。
郭沫若的文章,在六十年代曾引起很大爭論。有人同意他的觀點,如啟功、龍潛、史樹青等;也有人不同意,如章士釗、高二適、商承祚等。孰是孰非雖然至今仍無定論,但郭沫若刻苦鑽研精神和嚴謹治學態度確實令人佩服。他這四篇文章涉及的歷代著作多達近百篇, 他考證的碑帖和書法也有六十多種。他不僅逐句逐字加以考證,甚至每個字的用筆輕重,用墨濃淡也都不放過。真不愧為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學家

兩晉時期的文風
三國兩晉時期,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又是文學獨立自覺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徵:①在內容上抒情色彩越來越濃,表達社會政治見解和抒發個人感慨往往密切結合;②在形式上駢偶化傾向逐漸明顯,更加講求遣詞造句的藝術技巧,體裁愈益多樣化。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建安黃初、魏晉之際、西晉、東晉幾個階段。

建安黃初時期這一時期的散文成就,以地區而論,曹魏為最,吳、蜀次之。以體裁而言,主要是應用文字,論辯散文次之。近人劉師培認為,曹魏散文與漢代散文不同之處在於:書檄之文,騁詞以張勢;論說之文,漸事研求名理;奏疏之文,質直而摒華(《中國中古文學史》)。此外,筆札之文,意真而語暢,也是這時散文有別於前代的一個方面。

曹魏散文名家,首選即曹氏父子。曹操文章清峻通脫,質朴簡約,如《讓縣自明本志令》、《求賢令》、《整齊風俗令》、《軍譙令》、《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曹丕以書札見長,如《與吳質書》、《與繁欽書》、《答曹洪書》等,清麗卓約,富於情韻意趣,對後來曠達一派有一定影響。曹植表章,「獨冠群才」(《文心雕龍·章表》),如《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陳審舉表》,多有哀怨;其《與吳季重書》、《與楊德祖書》亦富於抒情意味,辭藻比其父兄華美。「建安七子」中,孔融文章多寓譏諷,如《與曹公書》、《難曹公制酒禁書》,而像《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則奮筆直書,剛勁鋒利。陳琳檄文最為出色,如《為袁紹檄豫州》、《檄吳將校部曲》,鋪張揚厲,貫古及今,是傳世之作。阮□亦擅長符檄,文思敏捷,下筆倚馬可待。其他書札,如繁欽《與魏太子書》,吳質《答魏太子□》、《答東阿王書》,皆文筆輕靈,屬辭自然,情致委宛。

蜀國散文家有諸葛亮。其《出師表》,言辭誠懇,志篤文實,叮嚀周詳而幾於涕零,感人至深,被認為是章表之英;又如《與群下教》、《誡子書》,內容充實,說理透闢,精確簡練。其他如譙周、□正、秦宓也都有文名。吳國作家中,薛綜、諸葛恪移文書札,率直明晰,不事藻飾。稍後韋昭、華□、薛瑩等則漸趨駢儷。華□《諫盛夏興工疏》,取賈誼《治安策》意,慷慨深切,頗有氣勢。

建安前後有一部分子書。早期有荀悅《申鑒》,多借古諷今,攻擊曹操。其後有蔣濟《萬機論》、杜恕《體論》、劉邵《人物誌》。比較重要的是徐□《中論》,立論確鑿,類比切當,繁富綿密,不取辯論之體,而多雍容典雅之姿,深受曹丕推重。這個時期子書在內容上不獨尊儒術而頗雜名法老莊,其學術價值超過文學價值。

魏晉之際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論難散文,其次是書序之屬。其內容,或為玄理之辯,或多嫉世之辭,而後又轉化為超然物外之音。其文體風格,或清峻通脫,或富艷宏闊,但都析理嚴密,渾厚典重。這是由於時勢險惡,情多壓抑,雖以老莊為旨趣,卻不敢汪洋恣肆,而蓄氣於內,更顯得狷急深邃。

這時散文家,大致可分為兩派,一為阮籍、嵇康,一為王弼、何晏。阮籍長於論辯,名作如《大人先生傳》,語重意奇,驚風駭俗,發前人所未發;其他如《通易論》、《通老論》、《達庄論》、《樂論》等,多闡發道家之緒,而才藻艷逸,托體高遠,行文奇偶相成,散體之中或用韻語。嵇康散文使氣騁辭,明快犀利,立論新穎,如《管蔡論》,借管蔡事為□丘儉起兵反對司馬氏辯護;《與山巨源絕交書》,名為與友人書信,實為對統治者的抗爭,公然「非湯武而薄周孔」;《難自然好學論》,竟斥仁義為「臭」「腐」、「六經未必為太陽」;《聲無哀樂論》、《養生論》等,析理之美,優於前代,對南朝論辯散文深有啟迪。「竹林七賢」中,劉伶有《酒德頌》,思想、語言都近乎嵇康,而文體則頗似辭賦。王、何的文章不多,深辨玄理,言約意深,雖曰精微,而動人心魄之力卻遠不如嵇、阮。竹林七賢像南朝墓磚畫

李康《運命論》亦頗有名。文章引證大量史實,反復論述人生命運之理,多用排句鋪陳,氣勢磅礴,語言暢達。夏侯玄的《樂毅論》上承《史》《漢》傳贊,是當時盛行的歷史人物論中的代表作。陳壽《三國志》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著作,其中有許多成功的史傳散文,如《諸葛亮傳》、《華佗傳》等。文筆簡潔質朴,上承《史記》、《漢書》,下啟范曄、沈約。

書序類中以李密《陳情表》最出色。剖陳衷曲,辭語懇切,筆調哀婉,通篇以情感人,連晉武帝也不能不為之動容。向秀的《思舊賦序》,即景生情,寥寥數語,卻凄神寒骨。

西晉時期西晉散文一個突出特點是駢偶化越來越嚴重,駢文作為一種文體這時已臻於成熟。有的文章通篇皆用對句,建安時期的疏散之氣逐漸消失。文體越來越多,賦序甚至獨立成為一種專門體裁。

散文名家,首推陸機、潘岳。陸機被認為是駢文的奠基者。他的《豪士賦序》、《嘆逝賦序》、《吊魏武帝文》等,說理與抒情結合,是當時駢體文的典型。潘岳尤善為哀誄之文,如《馬□督誄》、《夏侯常侍誄》、《哀永逝文》,都富於感情。

晉初筆札,首推張華。現存多為短制,信筆寫去,自然灑脫,不假雕飾。陸機的《與趙王倫□薦戴淵》,音韻和諧,詞藻華麗,是整齊的駢體。陸雲的《與兄平原書》30餘篇,多討論文章寫作之事,娓娓如道家常,純用散語。劉琨的《答盧諶書》,悲涼慷慨,充滿不平之氣,語句整飭而錯綜,介乎駢散之間。這些文章,都風格各異。

西晉時期言意之辨、有無之辨十分激烈,是當時議論散文的一個主要內容,其中歐陽建的《言盡意論》和裴□的《崇有論》是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劉毅有《請罷中正疏》,王沈有《釋時論》,二人都猛烈抨擊九品中正制。江統《徙戎論》指出遷徙少數民族於內地必有後患,預見深刻,文亦質直。其他如陸機的《辨亡論》,效賈誼《過秦論》,排偶有過,而氣勢不及;其《五等論》與曹□《六代論》同樣有名,但都主張復古,思想不足取,詞句尚明快清晰。

西晉時期出現了一批俳諧文字,如張敏《頭責子羽文》,陸雲《嘲褚常侍》、《牛責季友》,石崇《奴券》,魯褒《錢神論》等。時人紛起效尤,擬作數以百計,一時成為風氣,它們上繼揚雄、王褒,寓諷刺於嬉笑,形成了散文中一個新的門類。其中《錢神論》對金錢崇拜的揭露堪稱淋漓盡致。

東晉時期東晉文壇盛行駢文,不過,有少數人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前期如王羲之,後期是陶淵明。

王羲之文風清淡,不尚辭藻而多情致。名篇如《□亭集序》,由敘事而寫景,用感物以抒懷,筆勢飄逸,一如其書法。後世很多人想學而不可及,只有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獨得其妙。他的書信如《與會稽王□》、《報殷浩書》、《遺謝安書》等,均得自然之體。其雜帖文字,短小精悍,文約義豐,氣清辭美,雋永有味,是六朝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陶淵明是魏晉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也是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內涵豐腴,在內容上一掃魏晉間玄學佛理的虛緲空幻,代之以山水田園、人情物態的清新淳樸,革除嵇、阮以下的壓郁憤懣而歸於真率超脫;在辭句上則摒棄潘陸的駢偶雕砌,返於明白省凈。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序》、《五柳先生傳》、《與子儼等疏》、《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其中有的是傳誦千古、家喻戶曉的不朽名篇。歸去來兮圖卷(局部)明代夏芷作

東晉時期思想界很活躍,傳統的「三玄」研究與對佛學義理的追求使玄學有六家七宗之多,佛學因釋子們對般若學真諦的探索亦勃然興盛,道教理論也日趨系統化,因之出現了大量闡述或論辯玄理的散文。玄學家中孫盛的《老聃非大賢論》、《老子疑問反訊》,王坦之的《廢庄論》,對老莊哲學提出嚴厲批評。戴逵的《釋疑論》駁斥佛教因果報應論,《放達非為道論》批評魏晉名士的放達作風,都有一定積極意義。佛教理論家有道安、支遁、僧肇、慧遠等。僧肇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析理精密而又極富文采,遠過西晉諸論。慧遠的《沙門不敬王者論》,在當時和稍後論辯文中有一定代表性。葛洪是道教理論的奠基人,其《抱朴子》內篇論道術,外篇論儒學,文字整飭,有駢有散。書中所摘錄的鮑敬言的《無君論》,可以看出是一篇尖銳批判封建君主專制的重要政論文。

東晉的應用文字中,庾亮的表奏靡密閑暢,如《讓中書監表》。溫嶠的書記循理清通,如《重與陶侃書》。孫綽的碑銘擇言雅潔,當時大臣王導、郄鑒、庾亮、庾冰諸碑文都出自他之手。

東晉歷史散文中,紀傳類無可稱道者。史論類中,干寶的《晉武帝革命論》、袁宏的《三國名臣序贊》等,有一定影響

2、誰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事跡

1994年8月15日,郭沫若的日本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年。

郭沫若平生最喜歡101這個數字。在1958年完成的詩集《百花齊放》中,他特意寫了101首詩,並在《後記》里闡釋了101這個數字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意味———「象徵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這里有『既濟,未濟』的味道,完了卻又沒有完」。湊巧的是,郭沫若在北京醫院逝世時,所住的病房也是101號;而今安娜也以101歲的高齡走完她的人生旅程,這難道是巧合嗎?

現在郭沫若與安娜都已作古,101,像是冥冥之中的一根絲線,把這一對曾經共患難的夫妻,在精神上重新維系在一起了。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學,學名郭開貞。初到日本的那幾年,在異國流浪生活中遭受的民族歧視,國內黑暗的社會現實和軍閥爭戰,父母包辦婚姻留下的創傷,加上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讀書時因過於用功而患上的「極度神經衰弱症」,使他陷於消沉、苦悶之中,他忽兒想自殺,忽兒想出家,精神瀕於崩潰。

正在這時,他與安娜相遇,正如他自己所說:「把我從這瘋狂的一步救轉回來的,或者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戀愛吧……我和她開始戀愛,我的作詩慾望才認真地發生了出來。」

1916年6月,郭沫若在東京一高的留日同學陳龍驥患了肺病,住進聖路加醫院。郭沫若此時已升入岡山六高讀書。這年暑假,他到東京去探望友人。在聖路加醫院,他第一次見到日本女護士佐藤富子。他發現,這位少女的眉宇之間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聖潔之光,熠熠生輝。這潔光,令他感到神聖,令他肅然起敬。

不久,陳龍驥在養生院病故。郭沫若給亡友料理完喪事後,再度來到聖路加醫院,索要亡友的X光底片,藉此機會見一見他鍾情的那位日本姑娘。

佐藤富子聽郭沫若說起友人之死,流了不少同情的眼淚,還說了許多安慰的話。這淚水,這話語,滋潤著郭沫若的心田,他感受著一種苦澀的甜蜜。他想:這位日本少女的出現,大概是上帝對我的憐憫罷———見我失去了一位投契的良朋,便送來了一位嫻淑的膩友,補救我心靈的空虛。他懷著對愛的神秘憧憬,匆匆回岡山去了。

據日本仙台市廣瀨町九番一號尚迥女子學校有關資料記載,佐藤富子是宮城縣黑川郡大衡村大衡字中山三十四番地士族傳道士卯右衛門的長女,兄弟姐妹共八人。她的祖父是北海道大學的創始人,首屆校長。父親原是北海道大學士木系畢業的工程師,後轉而信仰基督教,當了牧師。富子於1914年在尚迥學校畢業後,母親准備給她操辦婚事,她堅決拒絕,並設法出逃,來到東京京橋區聖路加醫院當護士,立志將一生獻給慈善事業。
http://tieba.baidu.com/f?kz=122530437

3、為什麼寫作益養生?

寫作,不論寫任何體裁的文章,只要有興趣去寫、認真去寫,都對健康有益,古今中外在創作方面zd有成就的健康老人都證實了這點。如:中國科學家竺可楨82歲寫成了《物候學》;唐代名醫孫思邈在100歲時寫成了《千金翼方》;英國著名劇作家瀟伯納93歲時寫成了《牽強附會的寓方》;希臘著名劇作家索福克勒斯100歲時還在編寫劇本;美國著名黑專人作家杜波依斯在93歲時完成了《黑色的火焰》三部曲。中國文學家郭沫若、茅盾也都在80多歲時還從事創作。

寫作益健康的機制,首先在於寫作過程是大腦思維活動的過程,按照「用進廢退」原則,經常寫作的人,大腦功能便得到了良性有序的增強,可有效地預防大腦早衰。再則,愛寫作的人,必定熱愛生活、熱愛事業與工作,他們把物慾看得很輕,他們的心態也就常處於平衡狀態。為此,屬他們機體的內分泌,激素的分泌,氣血的運行也常逞平衡狀態,這樣他們機體的免疫系統與抗病能力也都可相應地得到提高。還有寫作過程中的專心一意、聚精會神、物我兩忘的境界,是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可促使大腦內啡肽的發生,這對養生祛病都大有益處。

4、練書法有什麼好處

『冶心練氣』——書法是一種陶冶心靈,練氣養氣的柔性運動,對於體能和心智的鍛煉都有幫助。不僅能修心養性,改變氣質,更得以從靜中穩定血壓,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肯定自我』——以適當有效的方法學習書法,自能在極短時間內培養創作、書寫作品的能力,適時顯露才華獲得成就感,對事業和人生都有絕對的幫助。

『忙閑兼宜』——練習書法易於調配時間,在忙閑中取得平衡,是一種「閑人的忙事,忙人的閑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筆揮毫,,自能悠遊其間,獲得心靈的調劑;而較有閑暇的人,若能提筆練字,必能由於練習書法而充實生活。

『增廣文學素養』——練寫書法必需了解許多古典文籍和詩詞,增長文學的素養,並因選用有益自身及社會教化的文字內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會教育。

『起到養生作用』——揮毫是抒發個人情緒的良方,心情好時樂在其中,心情低潮時大筆一揮,自能去憂解悶。不少醫學家認為,書法與氣功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中國書法也能起到促進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壽延年的作用。練習書法與氣功的「三調」非常相似: 1)調身——姿勢:寫字要調整好身體的姿勢。中國書法非常重視寫字姿勢,要求兩腳平開與肩寬,松腰寬肩,含胸拔背,兩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紙成弧形,右手拿筆,體態要輕松自然,有利於全身肌肉、血管、神經的放鬆,從而促進入靜。 2)調神——入靜:練習書法,因為要聚精會神地讀帖、臨帖,從而調整了精神狀態,使意念集中。 3)調息——調整呼吸:練習書法時,要求呼吸自如、深長而均勻,不要屏氣或有意識抑制呼吸,促進心肺功能的調節。

5、我在網上看到郭沫若用靜坐的方式治好神經衰弱,我怕吃西葯,是否用靜坐治療呢?求高手指教

呵呵,靜坐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治療好,但是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

6、關於保健的名言

樂觀是養生的一大秘法,常常憂思和忿怒,足以使健康的身體變得衰弱而有餘。 ——屠格涅夫
輕快的步行如同其它形式的運動一樣,是治療情緒緊張的一服理想的「解毒劑」,並能改善人們的一般健康。 ——懷特
勤奮是身體健康最好的預防針。
世上最高級的三個醫師:節食博士、安寧博士、快活博士。——史威夫特
世上最好的醫生是飲食有度、保持平安與喜悅的心情。——史威福特【英】
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靠運動。 ——蔡元培
身體要過著一種有規則的、有節制的生活,方才能保持健康。
—誇美紐斯【捷】
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的健康。 ——約翰·格雷【英】
散步不需要伴侶,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說,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這種時候才特別容易領略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那種「分段苦」的味道。 ——梁實秋
使身體充滿精力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快活的習慣。 ——葛德文
養成簡單樸素的生活習慣,是增進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對於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 ——伊壁鳩魯【古羅馬】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和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自己好看,就是盡量保持快樂的心境。 ——席幕蓉
有規律的生活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 ——巴爾扎克【法】
飲食節制常常使人頭腦清醒思想敏捷。 ——富蘭克林
要保持健康的身體,除了節食、安靜這兩位醫生外,還有一位,就是快樂。
——丘吉爾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馬克思
年青人有的是健康,因而他也就浪費健康。一旦覺得健康值得寶貴的時候,那猶如已經把錢失掉的敗家子,是已經失掉健康了。 ——郭沫若
保持身體健康是一種職責,但是只有極少數人意識到這一點。 —赫·斯賓塞
保持一生健壯的真正方法是延長青春的心。 ——柯林斯
保持健康的好辦法:吃你不願吃的東西,喝你所不愛喝的飲料,做你所不想做的事情。 ——馬克·吐溫【美】
長期的心灰意懶以及煩惱足以致人於貧病枯萎。 ——布朗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鍛煉身體,短時間內效果不顯,但持之以恆,其功自見。就像儲蓄一樣,零存整取,積久即成巨款。 ——孫允中
節制和運動是兩個真正的醫生。 ——盧梭
健康的人最重視的是生活;特別是有天才的人,因為他比別人更需要生活。
——羅曼·羅蘭【法】
精神暢快,心氣和平。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
—梅蘭芳
經得起各種誘惑和煩惱的考驗,才算達到了最完美的心靈的健康。 ——培根【英】
最有利於增進身體健康的是愉快和滿足。 ——木村大一
走路是極好的運動,人應該養成走長路的習慣。 ——傑弗遜

7、王陽明的「靜坐」養生你學會了嗎?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祖籍浙江餘姚,後遷至山陰(今紹興),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曾創建陽明書院,故稱陽明先生。王陽明28歲中進士,歷官廬陵知縣、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史部主事、左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學傑出代表。他創立「心學」稱「陽明學」,又稱「姚江學派」。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經過四百年之久史海沉浮,當今又在世界上掀起研究王學熱潮。王陽明對「靜坐」養生明確地說:「究極仙徑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唯有堅持修煉「靜坐」養生,才能有健康的身體、頑強的意志,才能開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導人的行動。王陽明修煉「靜坐」養生之道,有獨特系列創新之見,值得學習弘揚,且非常有現實意義。

1.「太虛即氧」,「靜坐」,人在氣中,氣在人中

文學大師郭沫若的「靜坐」養生之道,就是從王陽明的著作中得到啟迪的。郭沫若「靜坐」養生是實踐了王陽明「靜坐」養生的學生。王陽明從「靜坐」入門,認識太虛即氣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王陽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說:「太虛即氣」,「太虛無形,氣之本體」,「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王陽明高明是講萬物「本體」是氣,陰陽二氣是統一體。陰陽二氣是宇宙萬物變化運動的根本。王陽明著《周易外傳》講:「虛空即氣,氣則動者也」。明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在《靈誠精義》講:「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王陽明在《正蒙·太和篇》中又講:「由太虛,有天之名;有氣化,有道之名」。在《傳習錄》中講:「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可知充塞天地之間……便是一氣流通。」王陽明講:「一氣流通」就是「行氣」,「行氣治百病」。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講:「練氣即行氣。」《黃帝內經》講:「氣行則血行」。綜上所述,充分說明了王陽明「靜坐」養生是深知「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哲理。

2.「靜坐」並非絕對靜,而是「方靜旋動」

王陽明對氣在運行中「動與靜」的理解很辯證。《正蒙注大易篇》講:「靜以居動,則動者不離乎靜,動以動其靜,則靜者亦動而靈」。《思聞錄外篇》講:「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一切事物靜動兩種態,靜是靜動,而非不動。止而行之,動動也;行而止之,靜也動也」。王陽明的動靜觀深邃理論是提出了「方靜旋動」。《中國道家內丹修煉學》講:「旋轉與波是宇宙生成生化的最根本規律」,宇宙是在不斷動靜態中而運動生化。《思聞錄外篇》講:「天地之化日新。動靜是對立統一,動靜互涵,動靜是相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動靜中變化」。《思聞錄外篇》講:「今日風雷非昨日之風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王陽明修正了張載「日月之形萬古不變」的結論。《尚書引文·太甲》講:「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正蒙注大易》講:「榮枯相代而彌見其新」。《思聞錄外篇》講:「守其故物不能自新,雖其未消,亦槁而死」。故客觀世界永遠在動靜運動中生生不息,而在氣化中呈現其生命的代謝規律,唯獨明白了客觀世界動靜規律,而順應這規律,才能像荀子所講:「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王陽明論動靜是洞明了練氣「靜坐」養生的玄機。《上洞心丹經訣》講:「靜坐行氣著手,運精氣過三關直入腦,腦滿以後,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氣香,至此則內丹成」。陽明極為高明,他在「靜坐」中悟出「方靜旋轉」氣行機理。點化我們要認識到「靜坐」並非絕對靜,靜是相對的。

3.「靜坐」即修心、調氣,要發「誠意」、「善念」

《黃庭經》講:「意中動靜氣得行」,眾人皆知意調氣。但進一步深入理解意念力本體在何處?一般常人並不知道。王陽明著《傳習錄》中講:「蓋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動,而後有不正故欲正其心,必就其意念而發而正之,凡其發一念而善也……發一念而惡也,惡之真如惡人臭;則意無不誠,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王陽明又進一步講:「正心誠意」,要做到「誠意」必須要「格物致知」,也就是使每一個人對外界事物認識為善去惡,明其道心,也就是「良知」。所以「心正」才能「行正」。什麼叫「格物」?「格物」怎麼解?宋朝大政治家、大歷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將「格物」解為「格殺」,這是別有洞天的理解。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存在「七情」、「六欲」誘惑,如一個人不能抗拒「物慾」誘惑,即不能達到「六根」清靜。《大學》講:「致知在格物」。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又進一步講:「我今說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要將不善之念克倒了,須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立言總旨」。王陽明「心學」將「主靜止欲」是講透了,氣功修煉功夫意念調氣,就是「煉心」的功夫。「煉心」是氣功修煉最上乘的功夫。關於煉心,儒佛道三家均有論述,儒家講:「格物正心」;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煉心養氣」。「格物」才能「止欲」,「心正」才能「行正」,平常心即是道。一團正氣,一片丹心。「心月孤園朗中天」,「萬緣脫去心無事」。王陽明論「靜坐」中調氣強調「誠意」發「善念」很重要。《唱道真言》講:「根本起修心為根本」。這是王陽明的真知灼見。

4.「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

王陽明對「靜坐」養生下過很大的功夫,在修證認識到「靜坐」重要。《年譜》中說:「究極仙經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久能預知」。王陽明還對「靜坐」有自己的創見,稱「靜坐」為「默坐澄心」。「靜坐要省察克治,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慾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王陽明強調「靜坐」中身心道德的修養,否定朱熹「求理於物」,而認為「吾性自足,求理於吾心」。王陽明在「靜坐」中創建「知行合一」的心學。老子著《道德經》中講:「人居第一」。明朝大預測家邵康節講:「人生所貴有精神」。王陽明的「靜坐」養生實踐說明了「靜坐」養生能強身祛病,開慧悟道。並下了一個結論:「靜坐是長生久視之道!」

8、當代有哪些國學大師?

9位當代國學大師:

1、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2、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3、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4、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6、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歲),男,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7、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8、饒宗頤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漢族,生於廣東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 ,祖籍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9、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 ,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台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台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台灣「立法委員」,2008年任滿,宣布退出台灣省政壇。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8)郭沫若養生擴展資料:

南懷瑾大師,幼承庭訓,天資聰穎,精研國學,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對儒、道、佛均有造詣,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並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學養生、武術等諸門學問,許多擁躉家裡甚至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南懷瑾的一大套書籍,足以說明「一代宗師」的頭銜當之無愧。

與郭沫若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