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咬手指甲視頻養生

咬手指甲視頻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5 21:15:21

1、我都初二了還咬手指甲都咬了10年了根本不成樣子了指甲,每次控制自己不咬又像吸了毒那樣的感覺不停的咬

在你手指上摻著苦的東西。經常用手指去蘸一下。一咬就會發現有苦的,馬上又不咬了。

2、怎樣才能改掉咬手指甲的毛病?

咬指甲要分析其原因,有些是因為緊張,害怕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很正常的。
但有一些人就是喜歡咬,從弗羅伊德的理論上分析,是因為兒童在口唇期(0~1歲),嬰兒慾望的滿足,主要是通過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動。嬰兒即使不餓,也喜歡含著奶不放,喜歡吸自己的手指也是常見的嬰兒行為,所以嬰兒的快感多來自口唇的活動。
如果人格發展停滯在這一階段,就形成口唇性格,比如抽煙,酗酒,咬手指等等行為。
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改掉是很困難的,需要專業的心理指導。

3、為什麼我經常咬手指甲 並且手指甲咬沒了還咬手指甲的肉 越來越厲害 怎麼辦?

這是習慣或者強迫症。你可以試試帶上手套

4、常咬手指甲是缺什麼?

並不是缺少什麼!我弟和我哥都有這個不好的習慣,除了他倆我們這個大家族沒人會咬了,要有人督促你才能改的快些。不然女孩有雙漂亮的手,指甲卻抹殺你美手的全部美麗!

5、關於咬手指甲

咬指甲是很常見的行為,不少成年人也有這一習慣。

「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了,非常有個性的,性格好像有點兩極分化,想把事情做好,但實踐時卻非常馬虎,作業經常草草了事,後果是經常出錯。他興趣特多,注意力太容易分散,老師反映上課不專心,寫作業時還經常幹些別的事,還好忘事,經常丟三落四,為這事我沒少凶他。更嚴重的是,他咬指甲摳手指頭,到現在還是,已經兩三年了,該怎麼糾正啊?」

前不久,一位網名叫「陋室清銘」的媽媽在我發表在天涯論壇的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上發了一個求助的消息。

這個消息激起了多名網友的回憶,他們紛紛回帖說,自己小時候也有咬指甲的習慣,甚至一直持續到了「一輩子」,以下分別是三個網友的回復。

1.「我也咬了一輩子指甲。雖然我覺得整齊光潔的指甲很漂亮,但我的指甲總在尚未長長時就被我不知不覺地咬短了。」

2.「我發現自己有這個毛病應該是在幼兒園時(實際應該是更小),因為我雖然外表聰明聽話,但總是剋制不住膽怯焦慮的情緒,除了指甲,小學時還愛咬鉛筆,總是把鉛筆啃得坑坑窪窪的(上中學後因為換了金屬質的活動鉛筆才不能咬)。」

3.「我很猛烈地咬指甲,或者撕指甲。現在拇指的指甲已經徹底撕壞了,比一般人的短很多,大概把下面的神經都弄壞了,長不出來了。而且,在我記事開始,拇指就是這樣子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弄的。」

在google上輸入關鍵詞「咬指甲」,可以找到521000個相關網頁,顯然這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會控制不住地咬指甲?

核心原因:焦慮

對此,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這是因為焦慮。

卡德勒自己也有咬指甲的歷史,一直持續到16歲,他兩年前在接受我的采訪時說,每當他忍不住咬指甲時,他都能感覺到自己內心中強烈的焦慮。

為什麼焦慮?

他給出了兩個核心的原因:第一,繼父太過於暴力,經常沒有徵兆就開始揍卡德勒,這讓他一直很緊張;第二,媽媽情緒變幻莫測,他沒法預料她下一步會說什麼會做什麼,這也讓他焦慮。

我搜索了大量資料,也問過幾名心理醫生朋友,發現對於孩子為什麼會咬指甲,精神分析學派有兩個解釋:

1.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

所謂口欲期,即孩子1.5歲前的這一段時期,這時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吮吸和撕咬既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可以說,他們一旦對某一物品產生興趣,很容易會用嘴或牙齒去「探索」、去感受它們。

只是,很多大人都認為這太臟了,所以會限制孩子這么做,如果限製得太過於厲害,那麼孩子反而會執著在這種方式上。

此外,這一時期,孩子最重要的活動是吮吸媽媽的乳房,這既滿足了他們的飲食需要,也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要,因這是這一階段他們與媽媽建立情感聯系的最重要方式。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一個嬰兒親近媽媽乳房的機會太少,他也容易執著吮吸和撕咬。

2.攻擊慾望被壓抑。

牙齒和指甲是人類體表最堅硬的部分,而對一個孩子來講,它們則是他最有力的攻擊武器。

那麼,一個孩子熱衷於牙齒和指甲相互撕咬的活動,這是不是有強烈的象徵含義呢?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專家傾向於認為,咬指甲這樣的行為,既意味著一個人將攻擊轉向自身,也可以說,是一個人主動毀掉自己最具攻擊力的武器。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這么做?

因為他不允許表達攻擊。

解決辦法:獨立

弗蘭克·卡德勒的例子可以很經典地說明這一點。他的繼父經常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他自然會有強烈的憤怒,但他不敢表達憤怒,更不敢反抗,因為他擔心會遭到繼父更暴烈的折磨,但他內心中積攢的憤怒越來越多,他潛意識深處想反抗的慾望越來越強。這時,他主動毀掉自己的武器——指甲,既是在對繼父表達「我沒有反抗能力」的信號,也是在告誡自己。

卡德勒的媽媽也讓他憤怒,因為媽媽很少保護他免受繼父的傷害,而且媽媽情緒變幻莫測,這也會令他憤怒。但是,他一樣也不敢對媽媽表達攻擊性,因為即便媽媽不打他,但媽媽可以減少甚至徹底收回對他的愛。沒有哪個孩子內心深處不渴望得到媽媽的愛與認可的,只要還有機會,他們就會爭取這一點,卡德勒也不會例外。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16歲時,卡德勒突然來了勇氣,和「體積是自己四倍」的繼父打了一架,最後將醉酒的繼父打翻在地。從此以後,他的咬指甲的行為減輕了許多。

在我發在天涯論壇的帖子上,一個女孩的故事也驗證了這一點。她寫道:

「咬指甲真正有所收斂是考上大學後,那時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也開始自己那遲到的叛逆期,對父母的種種要求才開始有了反抗的力量。」

顯然,她和卡德勒的故事是類似的,當他們開始對父母表達反抗時,咬指甲的行為就得以緩解甚至結束了。

親子關系當民主

網友「陋室清銘」的求助信息中,也可以找到她的兒子為什麼咬指甲的原因——「我沒少凶他」。

很多父母也喜歡「凶」自己的孩子,但他們的孩子未必會有咬指甲行為,那是因為,他們有意無意中允許自己的孩子表達不滿的情緒。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也是講究孝道的東方文化下的家庭所欠缺的一點。

我們要求孩子「聽話」,將孩子遵從父母的意志視為極大的優點。但是,當父母對孩子有不公正的攻擊行為時,孩子作為一個人,自然會有憤怒產生,這時無論是霸道地不允許孩子表達不同意見,還是巧妙地教育孩子要「乖」,都會導致孩子的憤怒情緒郁積下來,從而導致種種問題產生。

讀「陋室清銘」的帖子,明眼人可以看到,她的眼中,似乎兒子沒有一點優點,全是需要改正的缺點。她倒不會強勢地打壓孩子,但她會用說教的方式不斷否定孩子,要求孩子達到她所希望的結果,這時孩子一樣也會有憤怒產生,但他不願或不敢表達憤怒,於是也去毀掉了自己的攻擊武器——指甲。

如果孩子有咬指甲的習慣,該怎樣改變這個習慣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釜底抽薪」,父母先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再總是引起孩子的憤怒,如果沒有了憤怒的不斷郁積,自然就沒有必要表達對父母的攻擊性了。

其次,父母應該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志,表達與父母不同的意見,表達對父母不當行為的憤怒,讓孩子知道,他的小小的攻擊行為不會導致父母不再愛他,更不用說嚴重懲罰他了。

自然,孩子有時候也會攻擊過頭,這時做父母的也無妨適當還擊。

在這個問題上,重要的不是憤怒的多與少,而是民主,父母與孩子都知道一個前提——誰都可能有錯,誰都可以指出對方的錯誤。

此外,既然咬指甲的部分原因是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初為父母的人應當學會允許孩子的恰當吮吸行為。

在歐美,你會看到,幾乎每個嬰兒的嘴裡都叼著一個奶嘴,其目的就在這里。

在我的帖子上,一個網名叫「粉妝」的媽媽也用她自己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她寫道:

我知道吃手或咬指甲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所以,我從不管我兒子吃手,也對鄰居中那些當眾呵斥孩子「怎麼又吃手!」的父母很反感。

不過好笑的是,現在我孩子16個月,早已不吃手了。這是否證明我給了他足夠的愛,讓他有安全感了呢?容我小小滿足一下。

6、成人咬手指甲是缺什麼

咬手指是兒童時期殘留的一種行為模式,與幼年的焦慮情緒、情感陪伴缺失、曾經被忽略有關。
兒童階段,會通過咬手指的行為宣洩緊張、恐懼的情緒,獲得安全感,也是自我撫慰的方式。
手指可以暫時代替媽媽的照看,成為孩子的夥伴,也可以釋放孩子內心可能的攻擊性。
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延續到成年,面對相似的情緒體驗時,就會激活曾經的記憶,重復行為。
對於成年人,其實不必刻意去治療和糾正;
經常有意識地覺察和面對自己的情緒,尋求適當的方式宣洩,自然就可以減少類似的行為。

7、習慣咬手指甲的人真的比較聰明嗎?

ex死了,指甲里有細菌,下圍棋的人好多都啃

8、咬指甲的危害恐布視頻

1. 你指甲下藏著各式各樣臟兮兮的病菌。

指尖是個藏污納垢的大本營。裡面不但會有細菌還有黴菌。有個在指甲下特別常見的細菌叫做金黃色葡萄球菌。這種細菌能造成一堆不同的皮膚感染。
2. 當你咬手指甲的時候會讓它們會變成更可怕的細菌天堂。

2007 年,土耳其科學家針對咬指甲對傳播細菌的實際影響找59個人做了實驗。他們檢查每一個人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瀉或嘔吐的細菌像是大腸桿菌。結果76%會咬指甲的人測出陽性反應。而不咬指甲的人中只有26.5%驗出陽性反應。如果你不想要花大半輩子拉肚子,你需要「立刻」把手指拿出嘴巴外!
3.如果你會咬指甲,你很有可能已經造成了牙齒損傷。

誰知道輕咬手指竟然可以對堅固的牙齒有那麼大的影響?!在一些嚴重的案例里,咬指甲造成了缺牙、掉牙、甚至脫臼的情形。

9、咬手指甲是什麼病

李醫生說,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習慣。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就要盡早矯治。
那麼如何矯正呢?
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及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
步驟大致如下: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像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子行為時的情景,如想像肚子里不再有蛔蟲,不再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予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以表揚,這叫作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有咬指甲習慣的學齡期兒童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1—3分鍾或攥緊拳頭1—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里還是在家裡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1—3分鍾或把手放到口袋裡1—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父母應給予具體指導。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可能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行為,從而限制習慣性行為。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制以致最後消除了習慣性行為。

與咬手指甲視頻養生相關的內容